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4 人教新课标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269543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4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4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4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4 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1、感知诗歌内容,熟读成诵;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把握本诗主旨,理解诗歌意境,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的情怀。教学重点研习“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鉴赏诗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学情分析这首诗充满了童趣,诗意盎然,很适合初一学生阅读。“诗无达诂”,见仁见智,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导学思路教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个别读,范读相结合。) 探究诗意。本诗作者王家新将自己从生活中体验出的那些理想破灭之苦转化成为一种以“山”和“海”的对立为基本模式的沉思诗意。探究的关键,是以问题为纽带,理解“山”与“海”的象征意义,特别是“无数座山”的丰富内涵,鼓励学生大胆地去理解,去想象,表达自己的看法。对学生的理解适时加鼓励、引导、点评。不时辅以形象美丽的画面(课件制作)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再让学生讨论,相互答疑。 体验反思。在感悟诗歌表达的信念和哲理的基础上,调动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同时总结欣赏诗歌的方法。 课前准备:预习诗歌内容,解决疑难字词,熟读课文,写一篇“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为学习新课文做准备。教学过程第一环节:问题导入,诵读感悟师:今天,我们将开启崭新的学习之旅,走进缤纷的语文世界。拿到这本书,我看很多同学都已经迫不及待开始欣赏课文了。(板书:在山的那边)看这个标题,你会产生哪些问题?生:在山的那边是什么?生:我希望是海。山区太闭塞,我希望能看见广阔无边的大海,海会给我一种心胸开阔的感觉,还会给我力量。师:男孩子就该有海一样的心胸。生:我想有一个鱼塘,我喜欢捉鱼,要是在鱼塘里捉鱼钓鱼可以免费,岂不是更快活?(生笑)生:我希望有一所学校,因为我想让山里的孩子能读书。师:有爱心,有更创意的回答?生:我希望有一座很大的花园,我想到那里去欣赏花朵。师:很有情趣的生活!老师也想说说自己的想法,我希望山的那边还是山,最好是在群山环抱中,有一条淙淙的小河。生:再有不少的野花。师:再有一群纯朴的山民为邻。那里是环境是宁静的,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空气是清新的,充满生:诗情画意。师:没错。那大家说我为什么这样想?生:老师厌倦了城市紧张、喧嚣的生活,希望有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师:说得真好,知我心者,学生也。有时候工作累了,真想到青山绿水中休息几天。不过和你们在一起这样快乐,老师也不用找这样的地方了。(生笑)师:大家想不同的人看在山的那边就有很多种不同的想法。原因是什么?生:想法不同、希望不同、理想不同。师:对!大家所说的城市、大海、草原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已经成为了生:理想。师:对,理想(板书)。这些具体的东西,用语文的专业术语说,是意象(板书),这些意象是理想的载体。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王家新,看看在王家新笔下,山的那边是什么?生:海(板书)师:同学们所说的自然景观都有某种象征意义,王家新笔下的海、山是不是自然景观呢?生:不是。师:且不忙说是不是,大家再好好读一读。(检查字词)师:了解课文内容首先从阅读开始,我们要通过阅读来品味语言,要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提示学生质疑)现在哪位同学把这首诗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师出示课件:课文朗读音节化分、重音,美读)(生读,生自评,师评:速度快了点,感情不够,重音把握不准。)(师出示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范读课文。)(学生凝听,受到感染,情不自禁鼓起掌来。)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还好。老师也给大家配上音乐齐读,好不好?(生自评:对课文意思理解不透,还没品出味来。)第二环节:探究诗意师(提示):欣赏诗歌须投入感情,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才能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那么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同学们明白王家新想说什么吗?生:如果想要实现理想,一定要坚持不懈。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生:读“是的!人们啊。请相信/结尾”。生: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不能害怕失望。只要坚持下去、不停的奋斗,就会成功。生:“海”是作者的一个理想,一个通过自己努力最终实现的人生信念。“山”是实现人生信念路途中的困难、挫折。师:说的非常好!诗中说“在山的那边,是海!/用信念凝成的海”,这“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海”象征理想的境界,也就是作者要实现的人生信念。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群山”象征重重艰难险阻。不断爬山意味着不懈的奋斗与努力,要实现理想就要坚持不懈的奋斗,以后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也应该(板书:“山”-“困难” “海”-“信念”)生:坚持。师:看来这两个字是大家的共识了,那以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可不许作逃兵啊!(生笑)师:这种象征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呢?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将自己勾画出的疑问在小组内提出,互相讨论解答,再质疑,记录下问题,全班再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生(迫不及待):我特别喜欢最后一句“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我觉得那时候的感觉肯定特棒!(同学大笑)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当理想境界实现时,人们是多么兴奋、惊喜啊。师:同学们评析的很好。“一瞬间”更是点出了惊喜之情。(出示课件,让学生选画面)(生读,教师提示读出兴奋惊喜。)生:我觉得“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量词用得特别好。师:哪三个量词,好在哪里?生:“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师:从这句诗中你得到什么启示?生: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要能承受住失败和挫折。生: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师:说得好不好?生:好!师:同学们都是慧眼识珠啊,都品出了诗的美妙。好,还有什么新的发现?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因为我听到海依然我的枯干的心灵”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的奋斗。师:为什么说“枯干的心灵”?生: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必经历多次失败,但仍不放弃,形容“我”对理想非常渴望。师(出示课件画面):朗读这句一定要充满对理想的渴望,请你读试试。生:为什么是“雪白的海潮”?海水不是蓝色的吗?生:海水是蓝色的,海潮是海水间互相冲击,所以颜色变淡。生: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师:水是无色透明的,海水之所以看起来是蓝色是因为大海的海面呈蓝色。太阳光照在海面上,由于光的折射与反射,所以呈现蓝色,至于具体而详细的科学原理,老师也不太清楚,让我们一起回去查询资料,下节课共享好吗?生:好!师:读了这么多遍,是不是可以背诵下来了? 开始同学们朗读,自己觉得不够理想,现在我们已经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相信大家一定大有进步!(师当堂示范背诵,全班诵读。)师: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下面就把我们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吧。(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生争相举手。)生:第一次做小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第一次迷路,自己是如何克服困难找到回家的路;师:同学还知道哪些为了理想奋斗终身的名人故事?生:陈景润勇攀数学高峰等;居里夫人发现镭。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课堂时间有限,请同学们课下继续讨论。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没有信心?生:有!(齐诵最后几句诗)师(出示课件):作业1、背诵全诗。 2、“读一读,写一写”。3、 我们联系生活体验,结合自身感受,以“理想”为话题写一段话,把人生理想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在山的那边“山”- 到 - “海”困难、挫折- 到达 - 全新的世界奋斗之路-漫长、艰险、曲折、起伏-理想境界教学反思这是一堂充满激情的诗歌朗读教学课,整个教学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整个教学流程由“诵读感悟”、“研读赏析”、“体验反思”三大板块组成。教学中通过恰当的“导”、“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朗读技巧的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内化要求,并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得到熏陶。较好地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过程,优化了教学的时间结构,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不足之处:没有注意表情朗读的训练;学生似乎言犹未尽,探究过程有待进一步优化改进。总的看来,我自认为这是一堂较成功的语文教学研究课,教学观念新颖,语言亲和力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落实了语文的新课程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