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上传人:1** 文档编号:326814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115.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哲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通向实际生活的中介) 、科学社会主义(处于核心地位,是运用哲学分析经济事实)2.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19 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3.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反对资本主义,以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习题,简要的说就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4. 马克主义的理论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不带任何偏见,深刻性,接受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革命性(彻底的批判精神,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的统一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是实际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又反过来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离开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没有了存在的的意义。5.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6.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实 1 2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是共同理想的目标7. 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以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8.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9.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2.哲学的基本问题:意识和物质(本体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思维和存在(认识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的其他问题(状态问题) :辩证法:世界万物相互联系、相互发展,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食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世界万物都是静止、彼此孤立的,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3.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源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源4.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5.世界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绝对运动、相对静止)时间(持续性和顺序性 一维性)和空间(广延性和伸张性 三维性)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6.实践的本质:主体能动的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7.实践的主体: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具有实践能力的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8.实践的客体: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9.实践的特点:客观性(区别于唯心主义) 、自觉能动性(区别于旧唯物主义) 、社会历史性10.实践的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1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物质生活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1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发展的观点: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13.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同一性(相对)和斗争性(绝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普遍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14.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15.物质的运动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重复性)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实现的16.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17.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社会的产物18.意识的能动性: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19.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原理20.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4哲学的基本问题:一.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答:1.意识和物质哪个是本源,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关于本体论的讨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区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属于认识论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3.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二.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答:1.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重要意义: 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观点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1物质能被意识所反映的观点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2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3三.结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各自的基本形态,说明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解释了世界的本质问题答:1.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2.唯物主义的三个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3.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解释了世界的本质问题: 认为世界是统一的,坚持了一元 1论,反对二元论。 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 2心主义一元论, 认为构成世界的物质是运动的,复杂多样的,克服了旧唯 35物主义把构成世界的物质归纳为某一种或少数几种物质形态的局限性四.论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答:1.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来解释一切运动,甚至认为人也是受力学支配的机器,因而也被成为机械唯物主义2.形而上学性:它认为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发展的,3.直观性:在认识世界的问题上缺乏实践的观点4.不彻底性: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观上,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五.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答:1.运动是标志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的过程,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和一定范围内呈现的暂时稳定和平衡的状态2.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六.简述承认事物相对静止存在的意义答: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的多样性,区分不同的事物2.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理解生命的意义3.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七.简述时间和空间的含义以及它们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答: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广延性和伸张性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2.时间和空间绝对性和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的发展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和有限性是指某一具体事物的发展是有始有终、有边有际的3.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与相对性、有限性是不可分割的,绝对性和无限性存6在于相对性和有限性中,无数的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和有限性之和组成了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无限性实践一.简述实践客体的基本类型及其含义答:1.实践客体的基本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2.自然客体:包括天然自然物和经过改造和加工的人工自然物社会客体:人类社会精神客体:包括主观精神和客体化精神,主观精神是指人们有感觉、想象表现出来的表情、姿态和语言,客体化精神是指有物的形式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产物二.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指主体能动的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2.实践的特点: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客观性3.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三.简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2.物质生活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四.结合实际说明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答:1.人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重化,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2.社会历史是人们实践活动创造的3.实践是人存在的方式,人只有不断从事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才能生存和发展联系与发展一.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答: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72.联系的客观性: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3.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也不是孤立的存在,都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整个世界不是孤立事物的机械堆积,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二.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答:1.联系的方式是复杂多样的: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2.对联系复杂多样性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全面的认识事物,尽可能的从各个方面把握事物的联系;必须抓住事物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避免对不同的联系不分主次、本末倒置三.简述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答: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有新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3.在社会历史中,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符合广大人们群众的利益,得到广大人们群众的拥护,必然战胜旧事物矛盾一.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答: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孤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的中心线索,是认识其他规律的钥匙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二.试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并说明在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怎样才8能坚持唯物辩证法、克服形而上学答: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的对立是否承认内部矛盾的对立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3.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静止的、抹杀矛盾的观点看问题三.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的发展中起的作用: 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保持相对的稳定 1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前提, 矛盾双方互相吸取对方的有利因素 2而得到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3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中起的作用 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 1双方力量的对比,为质变做准备 在质变的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 2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3.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不能孤立的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四.论述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答 1.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是以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为基础的,坚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胡的建设步伐五.矛盾的特殊性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9答:矛盾特殊性的含义: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其特点方法论意义: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有助于我们正确的认识事物,是正确处理矛盾的关键六. 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的,普遍 1性存在于特殊性当中,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或称共性 2和个性)是相互区别的,一般包含着特殊性个别的内容,但是没有包含个别的全部内容,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具体、更丰富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 3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 论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七.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答: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始终不渝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必须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两手抓的方针。八.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答:1.关系:矛盾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属于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 110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位置不是固定不 2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方法论意义: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支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也不能忽视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相互转化九.试述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主要方面也要看到次要方面,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犯一点论的错误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时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主次不分,不抓重点,就会导致均衡论4.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互相包含、内在统一的,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清主流和直流,抓住主流又不忽视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质量互变规律一.简述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答:1.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本身的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2.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掌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的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只有掌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要保持事物的稳定性时,要设法使其量变不超过度的范围。二.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答: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量变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11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表现为根本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的度的突破,是事物的连续性中断。3.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三.试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变和质变是互相渗透的2.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既要有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也要分阶段、分步骤的脚踏实地、踏实苦干,避免急于求成否定和否定规律一.简述肯定和否定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答:1.肯定就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就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2.肯定和否定是事物内部中两个相反的方面,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肯定就没有否定,离开否定就没有肯定,另一方面肯定和否定又相互渗透,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二.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答: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否定, 是事物发展的环 1 2节和联系的环节, 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32.我国传统文化:采取批判的继承态度,批判的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既要反对全盘肯定的复古主义,也要反对全盘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3.外国文化:有选择、有分析、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的态度,大胆的吸收外国文化的优秀成果,抵制其腐朽的东西,对外国文化既不全盘照搬,也不全盘排斥三.试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以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答:1.前进行: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是事物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完善,因而事物的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2.曲折性: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的发展的曲折的 否定之否定使事物发展呈现出 112周期性,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个反复斗争的过程, 2由于某些偶然因素的出现,事物的发展还可能有暂时的倒退事物的前进行和曲折性是统一的,如果分割就会出现循环论和直线论3. 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充满信心,不要被一时 1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因一时的挫折而动摇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要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准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是 2艰巨的,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曲折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一.试述原因和结果统一关系的原理及其辩证关系的意义答:1 原因和结果是统一的, 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 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 1 2互转换 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引起一定的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使 3原因发生变化2.掌握实情的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找出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 1因,才能认识其本质,找出解决的方法 只有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总结经 2验教训,以便更好的指导之后的行动二.试述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答:1.内容和形式对立的统一,是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两个不同的方面,二者是由区别的,同时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都有一定的内容,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某一种联系中是形式的东西,在另一种联系中可能成为内容,反之也是一样2.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 内容决定了形式,内容如果发生了变化,形式迟早要发生 1变化, 形式对内容又巨大的反作用,当形式适合内容的时候,形式对内容起积极 2的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的时候,形式对内容起着消极作用, 内容和形式的相 3互作用,构成形式和内容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的不断循环的过程133.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是错综复杂的, .内容决定形式归根到底是意义上的决定, 1并不是僵化的决定,在一定条件下,同一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 .在一定条件下,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旧内容也可以以新 2形式的面貌出现4.重要意义:因为内容决定了形式,形式又反作用于内容,因此我们要为内容创造新形式或利用旧形式,在观察问题的时候,首先要重视内容,反对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也反对抹杀形式的形式虚无主义三.试述可能性与现实性关系的原理和总要意义答:1.可能性与现实性有明显区别:可能形式目前尚不存在的,不是现实性,现实性是目前已经确实存在的,他不在是可能性,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要从现实性出发,不能从可能性出发2.可能性与现实性又是统一的,1. 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2.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客观世界的发展就是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转化实现的3.意义: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实现,从坏处着想,向好处努力四.试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答:1.本质和现象是由区别的,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在事物外 1部,可以为人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深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被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来了解事物的本质 现象是个别的、具体 2的、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现象是多变的、易逝 3的,本质是相对稳定和平静的2.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任何事物的本质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着本质,所以只有通过分析现象才能达到14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我们绝不能离开现象去凭空想象事物的本质五.举例说明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的重要意义答: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他们是事物 1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 必然性和偶然又是统一的,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 2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偶然性2.意义: 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 1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按照必然规律办事,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 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 2必要补充,所以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背后隐藏的必然性,例如电流的磁效应、X 射线、青霉素的发明都是科学家通过抓住偶然性和分析偶然现象,而取得的重大科学成果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绝不能忽视偶然性,要注意利用一起 3的偶然因素去推动工作,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做到有备无患,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说明规律的含义与特点,以及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答: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特点:客观性: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的普遍性:不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较大范围和领域里起作用二.简述意识的本质答: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三.简述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15答: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3.意识对我们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4.意识可以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四.试述意识起源的三个阶段答 1.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性反应性2.从低等生物的刺激反应特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3.从动物的感觉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五.举例说明意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以及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答:1.主观性和客观性: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它不是客观事物本身,但是它来源于客观事物本身意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是主观世界特有的,但都反应着客观事物个体意识具有差异性,但是这种差异性产生的原因是客观的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客观世界并不存在的观念或形象,但这种创造是把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事物加以改造而形成的,它仍然来源于客观世界2. 社会产物:从人类起源来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人的意识之后,个人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学习社会群体的语言,接受社会群体的意识,才能产生自己的意识。离开群体的狼孩、熊孩脱离的社会群体,就不能产生意识六.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现实意义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的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又要解放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如果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以尊16重客观规律为前提,例如我国的大跃进时期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等忽视客观规律的行为,造成了工农业的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七.如何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主义哲学的精髓答:1.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它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2.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3.实事求是就是求真务实八.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答: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1.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2.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如何理解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到认识论当中,克服了以往唯物论在认识论上的局限性,认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如下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主体认识客体的桥梁,是人的才能和知识的唯一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二.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答:1.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着认识的发展2.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物质的手段3.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三、试述认识主体的特点17答:1.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2.认识主体具有社会性3.认识主体具有历史性,认识主体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是分不开的4.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特点)四.试述认识主体的结构答:1.个体:社会关系从事活动的个人2.群体:由个体组成,又不等同于个体,它比个体更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人类整体:最高层次的认识主体五.简述认识客体的含义、构成和性质答:1.含义: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2.构成: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3.性质:客观性和对象性六.简述认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答: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1.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2.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3.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认识,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它收到客体的制约七.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答:1.唯物论的反映论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论的认识论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2.唯物主义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出发,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为的人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外部世界获得的3.唯心主义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出发,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认为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或者认为认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认为认识是人主观自生的,总之认为人的认识与外部世界没有关系八.简述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18答:1.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是有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认识现实世界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的2.唯物主义哲学都是可知论,认为人的思维能认识存在和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即认为世界是可知的3.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存在和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认识论4.马克思把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认为人在实践中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实践的观点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和哲学上的其他一切怪论九.简述欧洲近代哲学家中两位典型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答:1.英国的休谟:人能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经验,而这种感觉经验是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人是无法知道的。2.德国的康德:他并不否认外部世界的存在,也不否认感觉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但他认为人们所能认识的只是客观世界的外在现象,至于现象背后的本质人的认识是无法达到的十.简述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答:1.感觉:是实践中对客观事物反映的开始,是对认识对象最直接的反映2.知觉:比感觉的高一级的反映形式,它是感觉的综合,它把各种感觉组合起来,新成对对象各方面外部特性的整体认识3.表象:是指事物感性形象在大脑中的再现十一.简述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答:1.概念:是对事物全体的、本质的反映,它包括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的特性2.判断:是概念的展开,是一种利用概念对事物做出某种判定的认识形式3.推理:是从事物的联系和关系中,有已知合乎规律的推出未知的认识形式,它由判断所构成,是人们新知识的重要手段十二.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答: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2.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具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深刻全19面、相对稳定的3.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4.在认识的过程中二者是不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分割开来,就会犯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根源,经验主义夸大经验的作用,否认理论的指导意义,教条主义夸大理论的作用,轻视实际经验,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到处生搬硬套十三.简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答:1.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而不是零碎不全,必须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人们无法根据零碎不全的,不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2.必须正确的思维方法。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要借助于思维才能实现。十四.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答:1.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2.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让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十五.简要说明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答:1.客体方面:客观事物本身是多种矛盾构成的复杂统一体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质有个逐渐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收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2.主体方面: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十六.简要说明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答:1.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的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时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2.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整个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存在于每个时代的人20的认识的有限性中,并通过无数有限的认识而得以实现十七.试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答:1.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特点的主体在具体的实践中的主观认识与特定的客观实际相一致,实践是人的具体的物质活动,认识产生于实践,因此有什么样的实践就有什么样的认识2.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变动的,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也跟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3.总之实践 -认识- 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十八.简述真理与谬误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答:1.真理:主体正确的反映了客体,谬误:主体歪曲的反映了客体,二者是对立统一的2.对立:表现在相互排斥、相互否定上。相互排斥表现在是真理就不能是谬误,是谬误就不能是真理,二者决不能混淆。相互否定表现在否定了真理必然导致谬误,否定了谬误才能得到真理3.统一:表现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依存是说真理与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相互转换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十九.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的含义答:1.真理: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2.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志是客观的(社会实践)二十.如何正确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和二者的辩证关系答:1.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 1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的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而人的每一个真理性 2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真理的相对性: 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 1的正确认识,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它需要进一步的扩展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深度, 2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213.真理既是相对的,也是绝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相互依存,相互包含, 相互渗透, 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 2 3化二十一.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1.是不是真理就要判明认识和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2.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就是说通过实践把真理在现实中实现出来,通过把变成现实的东西与原来的真理加以对照,从而判明真理是否正确,是真理得到检验二十二.简述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答:逻辑证明是指用已有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前提,通过合乎逻辑规则的推理,去证实另一种认识. 在人们探求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它为人们认识和证明真理提供的极大的帮助,即使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也是必不可少的,不能把一种认识、一种科学假设、一个重大的理论贸然直接付诸实践,在付诸实践之前,常常先要经过逻辑证明对之进行筛选,对被逻辑证明是错误的认识就不要付诸实践,这样可以减少损失,但逻辑证明的这种作用并不表明它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更不能用逻辑证明取代实践标准二十三. 论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答:1.实践的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确定与不确定,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 认识是否准确,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此外再无别 1的检验方法 人的实践和认识都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实践能够对人类的一切认识 2做出检验,今天实践未能证实或驳倒的认识,最终会被以后的实践证实或驳倒3.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 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的具体的实践,都 1有局限性的,它不可能完全证实和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 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就有反 2复性4.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是不可分的,任何夸大一面而否认另一面都是错误的二十四. 如何正确认识真理和价值的关系答:真理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1.真理与价值的对立: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对象相符合,相一致;而价值是外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对人有用或有使人愉悦的属性222.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真理能够指导实践,人们通过利用实践创造出的成果来满足 1人的需要,这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 .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 2的价值观是是在真理的指导下形成的二十五. 试述真理的价值的具体表现答: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功能上 1.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2.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3.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二十六. 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和内容答:含义:在多元的价值观中,总有一种价值观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这就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使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社会主义社会同样有自己的主导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七.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答: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把认识看作是主体能动的反映客观的过程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3.认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二十八.如何正确理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答: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实践的基础达到统一,认识的目的在于运用,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事,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二十九.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答: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2.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234.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十.简述毛泽东对实事求是所做的解释答: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三十一.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以及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答:一致性: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2.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从群众中来,在认识论上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循环往复,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意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对于在新形势下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执政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具有重大意义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简述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答:1.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2.地理环境还可以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3.地理环境虽然对社会的发展有制约和影响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因为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受社会因素,主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二.简述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表现答:1.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2.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三.简述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答: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2.人口因素的状况能加速延缓社会的发展3.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因为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24性质和社会的制度的更替,而且它受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每一种生产方式下都有与其相适应的人口规律四.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决定性作用)答:含义: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作用:1.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2.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3.是行程人类社会关系的基础4.决定了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五.简述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的表现答:1.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3.社会意识受意识主体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而意识主体立场、观点、方法是有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的六.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答: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七.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答:含义: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是总是保持一致和平衡表现: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非完全同步性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八.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5答: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是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范畴,它包括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志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实践中的重大发现九.简述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的因素答: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2.运筹性的综合性因素,包括分工合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3.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4.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十.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答: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2.在现代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 -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十一.简述生产关系包括的内容答: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3.产品的分配方式十二.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原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的生成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现实意义: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方针、26路线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运用这个规律,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十三.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过程答:1.生产关系产生和确定起来的一段时间内,它与生产力是基本适合的,促进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2.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来的生产关系与基本不适合的时候,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3.这时就要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生产关系一旦确立起来,就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十四.简述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答: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即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相互转化1.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2.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十五.试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答:矛盾运动的规律:1.在一个社会的上升时期,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基本适合的,2.当着个社会发展到没落时期,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就基本不适合3.通过先进阶级的革命,消灭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建立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旦建立,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又达到了新的基本适合,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指导意义: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的理论依据十六.简述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27答:二者是互补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人的依赖性(自然经济社会)社会包括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商品经济社会)包括了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产品经济社会)则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我们既不能只讲五中社会形态划分法,不讲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也不能用三种形态划分法否定和取代五种形态划分法十七.如何理解“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答:1.因为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代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的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3.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的水平,就是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十八.简述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含义答:统一性: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多样性: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各国的历史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十九.试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主体选择的作用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不矛盾1.在历史决定论看来,在现实生活中,规律是非直接的,只是作为一种趋势、一种平均数而存在2.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给人的活动场所提供的并不是一种唯一的现实可能性,而往往是提供一个有多种现实可能性组成的可能性空间,何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取决于人的自觉活动和主体选择3.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又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二十.试述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答:内容: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28的矛盾关系:不是相互孤立、互相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1.由于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2.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反作用,经济基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之间的中间环节,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解决二十一.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所以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二十二.简述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贡献答: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的过渡二十三.简述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答:1.最明显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在阶级社会里,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阻碍经济基础变革时,必然引起革命阶级和反动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直至爆发以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为目标的政治革命,而政治革命一旦成功,就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把人类社会从一个较低的社会形态推进到一个较高的社会形态2.还表现在同一个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出于他的本性,总是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劳动群众,无偿的占有他们的剩余劳动,有时候甚至侵吞他们的必要劳动,这种情况下,被剥削阶级只有起来反抗,才能迫使剥削阶级做些让步,减轻一点剥削程度,以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从而推动社会在各种不同程度上向前发展二十四.为什么说社会革命是社会矛盾的必然产物29答: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就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当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生产力的发展就要求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消灭过时的旧的生产关系,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生产关系,以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但旧的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政权,总是要维护旧的生产关系,要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