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六讲 新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一、知识结构(一)新中国的制度创新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萌发于新民主义革命时期(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初步实行”阶段。此阶段指从建立的1954年到1966年初。(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严重挫折”阶段(文革时期)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恢复健全和发展”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形成原因:新中国的政党制度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一些国家实行的一党制,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确立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的成果,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发展历程: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形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结束。从此,人民政协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党派性质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在“文革”中,作为我国政治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受到严重冲击,统一战线工作无法开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1982年9月,中共提出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原因:历史基础。我国自秦汉以来,就已经形成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尽管存在某些隔阂和纷争,甚至出现过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错综复杂局面,但是从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看,分裂毕竟是短暂的,统一是长期的。而且,一般地说,凡是统一的时候,国家就繁荣发展,分裂的时候,人民就遭殃。所以,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感情上都早已形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使各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客观条件。我国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交往频繁,联系密切,形成了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状况。全国没有一个民族单独居住在一个地方,全国各省市和70%以上的县都有少数民族居住,这种分布特点,使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一个民族已不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形成了民族合作的条件。这种状况,是我国建立民族区域自治的客观条件。共同利益。首先是经济利益,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丰富,但经济文化落后;汉族人口多,经济文化比较发达,但活动空间狭窄。这种情况下,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各民族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其次是政治利益。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反对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在共同反对侵略的斗争中,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形成了一个同仇敌忾、团结奋斗的革命整体,结成了共同的政治基础。今天,各族人民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共同利益,各族人民只有团结在统一的国家内,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和文化,实现共同繁荣。(2)基本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各级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自治机关的组成上,自治区主席、自治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除了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享有各项自治权利。(二)新中国的外交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国后,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对中国的敌视,我国根据“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这三大方针逐渐展开自己的外交工作。我国首先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争取同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特别是周边民族独立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提出并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五项原则的内容包括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影响深远,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新中国不仅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而且在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1955年中国参加了著名的万隆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2七十年代中国外交的大突破进入70年代以后,美苏力量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迫于与苏联争霸的困境,美国不得不重新调整其对外政策。中国利用这一有利国际环境,改善同西方大国关系,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972年,尼克松访华,打开了中美关系新局面。同年,日本田中角荣首相访问中国,中日关系改善,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与此同时,我们发展了同朝鲜、罗马尼亚等国的友好关系,并同南斯拉夫实现了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3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开创对外和平友好的新局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美苏争霸互有攻守的战略态势的形成以及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中国重新作出了外交战略调整,确立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新主题;制定了全面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赋予独立自主原则以新的内容,即真正的不结盟。在巩固70年代外交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开展新的局面。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解体后,中国作出了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判断,积极推动这一格局的形成,从而在外交上不断取得突破。进入90年代以后,特别是是这些年,中国更以大国姿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坚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xx年在上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非发挥了积极作用。二、重难点解析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巩固各民族的大团结和国家的集中统一。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感情结合起来。总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体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参与管理国家大事和地方事务的主人翁地位,调动了少数民族的积极性,协调了民族间的关系,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2对新中国外交的理解 (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新中国成立后,在对外政策上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也不屈从于任何强权的指挥棒。独立自主的原则,是我们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外交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到了8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我国外交政策的重新调整,我国赋予了独立自主以新的内容。这就是不结盟、真正的不结盟。我国不同任何一个大国结盟,不支持任何一方反对另一方。对一切国际事务和国际问题,都是从世界人民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物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不受任何超级大国和外来势力的影响和支配。(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和国际事务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的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个方面是完整的辩证的统一。它的实质是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的权利,从而促进整个人类的和平和进步。实践证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取得外交战线上胜利的主要保证。当今我们面临着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我们更应坚持这一原则来积极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关系,包括资本主义各国。我国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而争得世界各国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友好帮助。(3)改革开放是我国外交工作的中心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不仅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同时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所以我国外交工作重心是争取一个有利于我们改革的外部环境。同时,改革和发展需要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和技术等。在此情形下,我们唯有在外交工作中紧紧围绕改开这一主题,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带改革,从而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顺利实现“三步走”的宏伟目标。三、典型题例例题1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要的表现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B.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C.全国政协成立 D.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答案 A解析1953年党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但这不属于民主政治建设,而是经济建设的内容,可以排除B项。C项也不正确,因为1949年一届政协召开,政协就已经成立;D项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与民主党派相互关系的方针。所以A项正确。例题2中日建交后,两国关系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当前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 )A历史问题B人权问题 C台湾问题D贸易问题答案 A解析正确答案为A ,战后60年来,在历史问题上有过多次反复。战后初期,日本社会,特别是有觉悟的知识分子对侵略战争的责任有了反省,并反映在各个方面,影响了日本的对外政策。战后,一部分日本政治家,包括首相等承认了日本的战争责任和战后责任,就是这种觉悟的表现。但是,在有的时期也有过相反的表现,比如,50年代中期有人提出“大东亚战争肯定论”,80年代中期,发生了把历史教科书中的“侵略”改成“进出”的问题,进入21世纪后,又出现了日本右翼势力编写的扶桑社出版的新历史教科书。四、新题集锦(一)选择题1当今世界民族矛盾突出,而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保持族团结、社会稳定,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坚持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断缩小民族差异的方针:A B CD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政治构建不断创新,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这些政治制度的创新主要包括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平统一祖国的“一国两制”:ABCD3下列对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初步建立于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C它适应中国的国情,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4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否成熟,标志就是它的实力、对国际制度理解和参与的程度、世界对其认可程度,据此判断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A.1949年共同纲领宣布的独立自主的原则 B.1949年与苏联建交C.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1955年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520世纪70年代,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不得不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集团在美国威望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这里的“转折”是指:A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中日邦交关系正常化 D苏联的实力超过了美国6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说:“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对以上材料的正确理解是宣布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中国政府表示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中国政府不干涉台湾的外交事务;尊重台湾各界人士的正确意见:A B C D7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应该是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叶剑英主张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构想:A B C D8“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新特点是: A坚持独立自主 B实行睦邻友好政策 C反对霸权主义 D推行不结盟政策9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令两岸人民感动至深的诗。他写道: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诗鲜明地表现了:A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是台湾民众的主流B两岸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所认同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D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二)综合题10右下图是一幅反映国际关系史上重大历史时刻的图片。观察图片,回答问题。在尼克松回忆录中,尼克松回顾道:“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1972年访问时)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1)该图片的拍摄时间是年。(2)为什么杜勒斯(时任美国国务卿)当年拒绝与周恩来握手,而尼克松却“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3)这次历史性的握手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这对中美两国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日关系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参考答案 1A 2A 3C 4C 5B 6C 7A 8D 9D 10(1)1972年。(2)拒绝原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两大阵营的对抗。握手原因: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在国际上的绝对优势地位下降;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美国陷于越南战争泥潭。(3)影响:打破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孤立中国的局面,有利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新中国外交的转折点。美国通过缓和对华关系,改善了其在美苏争霸中所处的不利地位。(4)影响: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协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