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238042 上传时间:2019-12-09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2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阅读”考试内容所作的规定中,“鉴赏评价”能力层级有两个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两个考点主要是针对阅读古代诗歌而拟定的。仔细分析近几年高考湖北卷,我们发现诗歌鉴赏题有以下几个特点:1从体裁来看,诗、词、曲都有涉及。以诗词为主,曲只是偶尔出现。2从内容上看,这些诗、词、曲的题材涉及山水田园、托物咏怀、题画寓志、咏史怀古等多种,以写景抒情类作品为多。3从作品的时代来看,各时代都有选用,但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4从选材来看,以选一首诗歌为主,也有选两首诗歌对比鉴赏的。5从题型来看,以简答题的方式考查。6从考查重点来看,涉及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两个子考点的试题最多,对鉴赏形象、语言的考查,通常融入到对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考查之中。综观近几年考情,高考湖北卷中古代诗歌鉴赏题相对稳定,今后可能不会有大的改变。一、(xx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临江仙欧阳修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5分)试题解读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第(1)小题,可先参看标题和注释,梳理词作的内容,最后依题作答。这首词的大意是:还记得当年在金銮殿一起及第,在繁华的首都春风得意。到如今年事已高,官职微小,流落天涯,十年歧路,白白辜负曲江之花。听说阆山和阆苑相通,楼高却看不见你的家。一片孤城中,寒气逼人,夕阳西下,离愁难说尽,红树远远的连着晚霞。本题要求概括出“丰富”的情感,这就说明不止一处。“记得”“如今”句说明重逢,“薄宦”说明仕途不顺,注释告诉读者有送别之情。重逢之喜、仕途之悲、离别之愁三个方面的情感,每答对一个给1分。解答第(2)小题首先要理解什么是“飘逸”的风格。飘逸就是飘洒闲逸的意境和情致。体现在诗歌里,应该是想象奇特、虚实结合的方法。 前一句由阆山想到天上仙境,后一句联想到未来。时空转换,挥洒自如,灵动飘逸。参考答案:(1)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久别重逢的喜悦;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离别在即的愁绪。(2)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飘逸,挥洒自如。二、(xx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11分)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占断占尽。洲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濛的风光。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试题解读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这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前三句将难忘的戎马生涯与现在无人记起的寂寞凄凉形成对比,表达了自己理想成空的惆怅失落之情;后两句中终日酣饮、耽于享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志存恢复中原的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形成对比,表达了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不平之情。参考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试题解读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角以示矜恤。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官家(皇帝)既置我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予吗?这个结句,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参考答案:用来含蓄地表达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三、(xx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辛弃疾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注】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试题解读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意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1)问的是诗歌意象的内涵。“兰”“蕙”“菊”三个意象对于学生来说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在高中阶段的古诗中(比如屈原的、陶渊明的)多次出现。根据注释,作者在这里引用屈原的诗句,撷取“滋兰”“树蕙”“秋菊”等意象,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节情操。抓住此要点,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就不难了。题(2)体现了江西命题回归教材的特色。考查典故的出处和表达的情思,首先要熟悉这两个典故。“听我楚狂声”典出论语微子(先秦诸子选读),说的是楚国隐士接舆曾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疲于奔走,论语因称接舆为“楚狂”。词人运用这个典故,目的是为了抒发他虽有满腔“长恨”而又无人理解的悲愤,一个“狂”字,更是表达出词人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富贵非吾事”典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人教版必修5),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叶,社会动乱,政治黑暗,而他本人又“质性自然”,不慕荣利,因而发出“富贵非吾愿”之辞。这里词人化用此典故,表明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荣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以表明自己的心迹。只要弄懂典故出处和原意,就容易答出此题。参考答案:(1)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2)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四、(xx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九日和韩魏公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注】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金罍泛指酒盏。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试题解读本题取材苏洵的诗,苏洵为四川文人,凸显出四川地域元素。题(1)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联的“晚岁”指晚年、老年;“不才”是自谦的说法;“华发”“萧萧”与“金罍”相映照,不平之气暗含其中;颔联用“延东阁”的典故,写自己官卑职微,难以有所作为。于是只好借酒浇愁,但却深感“寒无睡”,道尽了壮志未酬的幽愤之情。题(2)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已明确“表达技巧”为“对比”,降低了试题难度,只须要指出有哪些对比,再分析其表达效果(情感、主题)即可。颈联有三组对比:“佳”与“愁”,“久”与“偶”,“壮心”与“醉中”,第三组对比稍难。回答时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对比的作用,再举例分析,最后总括。参考答案:(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鉴赏诗歌的形象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对这三类形象鉴赏的试题高考中都出现过。一、鉴赏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1鉴赏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歌是诗人表达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存在诗人的形象或影迹。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诗歌中诗人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并作赏析。题:(xx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酬孝峙清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闲倚杖,戏临罾。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注】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熏风东南风。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试题解析此题从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角度命题。词人的自我形象要从“形”“神”两个方面去分析。词的上片从自己的外在容貌写到内在的意志,“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两句写其“形”,突出其“病”与“怪”。“发短”看似平常,联系历史背景,清人入主中原,颁布强迫汉人留长辫的法令,不留长辫要杀头,而词人冒杀头之险留短发,体现出对抗清廷的勇气。“怪于僧”,比僧还“怪”。清初,像词人一类的明朝遗民遁入空门,表现的是民族气节,不同于一般的僧人,所以词人对自己的这副外貌有自得之感。“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两句写“神”,表现其坚强不屈。参考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忍不拔。2鉴赏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在送别诗、怀古诗、闺怨诗、爱情诗等题材的诗歌中,诗人往往在诗中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写人来表达情感。题:(xx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邹明府游灵武注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试题解析这是一首送别诗。此诗通过细节刻画,展现了邹明府清正廉洁的形象。首联通过写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任职三年,马很瘦,来说明人非常清廉。颔联写他为偿还债务把佩剑都卖了,任满后,车载而归的仅有他的书,说明他没有搜刮民脂民膏。后两联是虚写。颈联说如今他冒着风雪远游边地,衣衫难敌风寒。尾联说他到了灵州,每天早上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馆舍的门没有开过,说明他深居简出,宁静脱俗。参考答案: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边地,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二、鉴赏事物形象事物形象主要是指那些咏物诗中描绘的形象。诗中的物象因注入了诗人的情感而作为“意象”出现在诗作中,因而鉴赏这些形象(或说“意象”)就不能停留在表层,而应更多地关注其内涵。1鉴赏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题:(xx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注】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政通“正”。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试题解析此题是从鉴赏诗歌中事物角度命题的。这是一首咏物诗。菊花之所以特别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主要还是因为它在百花之后开放,具有耐寒傲霜、不与群芳争艳的特点,正因为此,菊花一直被人们用来象征一种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气质和品格。许多咏菊诗即由此下笔,写菊花的形象和精神。这首诗中写的野菊,与生长在庭院供人观赏的菊花又有不同,颔联正是从形象到气质来刻画野菊的。参考答案: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2鉴赏具有特定含意的形象。一个民族,不但有共同的语言,也有着共同的审美心理,往往对自然或社会的某些事物有着相同的感受。因此,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虫鱼鸟兽以及月露风云的形象描写,都表达着诗人的审美情怀,赋予这些平常事物以特定含意。今天读古诗,对诗中那些平常事物(形象),要把握其中积淀着的历史文化内涵。只有了解形象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才能准确地欣赏作品中具体形象的特定含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试题解析“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形象(意象),要对“月”这一形象进行赏析,角度很多,一般是先看形象的特点,再看这一形象在诗中的特定含意以及作用。第一处是一轮明月悬于“空江”之上,一个“来”字写出了“月”像是来与诗人为伴;第二处“月”,是用拟人的手法写“月弄清辉”,这就和下一句的“水上人歌月下归”相应和,一个天上,一个水上,人在弄清辉的月下唱着歌归家,而自己则是暂住岳阳城下,是一个眼望苍茫江路的过客,在感情上有旅中思归之意。参考答案: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手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缕思乡之情。三、鉴赏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高考试题中要求鉴赏的景物形象,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多个景物形象共同创造的意境。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或者对某种意境的描述。要注意的是,诗中的景物作为“意象”,已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诗中多个意象的组合,已创造出某种“意境”,因而,对诗中景物形象的赏析,不能只停留在景物的形态等外部特征,还应揭示出其中包蕴的思想情感,此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题:(xx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江名。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试题解析对景物形象的考查,涉及的范围较广,有对自然环境进行赏析的,有对景物形象(意象)进行赏析的,有对景物构成的画面进行赏析的,等等。这道题从题干要求来看,第一问,只要求把诗句中描写的景色描述出来就可以了,属于对诗句内容理解这一层次的考查。理解时要注意先把不同的景物拆分开(“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再用现代汉语把所描写的景色表达出来。然后再参照其他三联的内容,首联景物描写所营造的氛围便容易看出。参考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潇潇、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例1:(xx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思维导引本题是从鉴赏诗词中的主人公形象的角度命题的。“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两句写景,是说主人公思念远在天涯的心上人,彻夜难眠,而山月却对主人公的满腹心事、满腔愁怨丝毫不解;她又临水看花,风儿吹过,落红片片,无人问津,无人怜惜,更勾起了她的满腔愁绪。作者这样写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衬,突出主人公内心的悲戚和哀伤,这样就把一个孤独寂寞而又自哀自怜的思妇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参考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例2:(2011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怀天经、智老注,因访之陈与义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选自陈与义集校笺)【注】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思维导引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就必须全面理解诗句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筛选信息的方式把表现诗人形象的信息筛选出来,再分点概括。这首诗的首联主要描写环境,后三联最能体现诗人的形象。颔联主要表现诗人的情趣高雅,颈联主要表现诗人珍视友谊,尾联主要表现诗人风流飘逸。参考答案: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总结出解答鉴赏诗歌形象题目的一般解题方法与技巧。下面一一列举实例,对各类鉴赏题的解题策略和方法进行剖析。一、鉴赏人物形象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卜算子秋晚集杜句吊贾傅杨冠卿苍生喘未苏,贾笔论孤愤。文采风流今尚存,毫发无遗恨。凄恻近长沙,地僻秋将尽。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注】贾傅贾谊,过秦论作者,被贬长沙,郁郁而终。杨冠卿南宋进士,为九江戎司掾,又知广州,以事罢免。词的上阕是从哪些方面评价贾谊的?思路点拨第一步,首先要知人论世。从注释中看,诗人为官不得志,“以事罢免”,与贾谊“被贬长沙”有相似之处。第二步,透过诗句揣摩诗人抒发的感情。上阕四句,诗人态度鲜明地表现出对贾谊为“苍生喘未苏”而多次上疏痛陈时弊的赞许,以及赞贾谊的“文采风流”。第三步,根据诗歌内容,概括对人物的评价。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以下各例“思路点拨”的最后一步均同此,不再列出。)参考答案:政治上,正视社会现实,奋笔直陈民生疾苦;文学上,才华横溢,作品流传千古。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总结出解答此类题目的要点:1借助诗歌的注释,了解作者经历及写作背景。2抓住诗中关键的词句,结合写作背景,领会诗句蕴含的意思。3根据特定的环境背景概括人物形象。4紧扣题目要求,拟写答案。(以下各例此要点略)二、鉴赏事物形象例:阅读下面两首宋诗,按要求作答。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注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思路点拨第一步,结合相关诗句理解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先在第一首中找到诗人描绘“木芙蓉”的相关诗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意。诗歌对“木芙蓉”的描写是从两方面着手的:一是霜后盛开,历经小寒,突出了它耐寒的特点;二是它与桃李不同,“一生开落任东风”,突出了它傲然独立、不受他人摆布的特点。对“窗前木芙蓉”,诗人除了写它耐寒、经霜的特点外,重点突出它“未作愁红怨绿看”,即不愁不怨的淡然的特点。第二步,用精练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第三步,本题只赏析木芙蓉的形象即可,如果需要评价形象的作用或表达效果,就要再对诗人塑造的形象进行作用或表达效果方面的赏析。参考答案:木芙蓉:一种傲然独立、挑战困难而不受他人摆布的充满自信的形象(人格形象)。窗前木芙蓉:一种历经辛苦孤独后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坚忍、淡定、安闲的形象(人格形象)。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总结出解答此类题目的要点:1找到诗中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意。2用精练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3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三、鉴赏景物形象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思路点拨第一步,抓住诗句中的主要景物,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前两句诗中有秋风、汉关、朔云、边月、西山。第二步,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特点。这幅画展现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第三步,根据情景氛围的特点来分析诗句的寓意(多数试题为结合景物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参考答案: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总结出解答此类题目的要点:1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力求优美。2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诗歌的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也更具感染力。一首诗里面的词语并不多,但创造的意境和蕴含的思想感情却非常丰富。鉴赏诗歌语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领悟诗歌语言的精妙。分析诗歌语言的精妙,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注意体会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准确把握其深层含意;分析诗歌语言,除了分析语言的用法,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通常以炼字、诗眼作为命题点。一、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所谓炼字,是指写作时推敲用字,使得所用之字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在一首作品中,作者着意锤炼的某一个字或几个字,往往是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体现作者匠心的字。因此,作品也往往会因一字而境界全出。一般说来,炼字主要是锤炼动词、形容词,也有其他词语。1动词。题1:(xx湖北卷)(文本送邹明府游灵武见第147页)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试题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炼字”艺术的赏析。“藏”与“透”都是动词,答题时既要注意词语的本义,更要分析其在诗句中的语境义。如“藏”本是躲藏、隐藏的意思,在诗句中是说大雪覆盖了“行径”,包含了雪之大、路难辨、行人少等意思。“透”本义为穿透,诗句中隐含着寒风刺骨、衣着单薄等意思。答题时注意到以上两方面的内容,再考虑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这样就全面了。参考答案:“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题2:(xx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注】阑阻隔;阻拦。直饶纵使。分付交付。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试题解析这个“隔”是诗人着意锤炼的字。首先要理解“隔”的意思,即隔断、阻隔之意,其次要分析隔断、阻隔了什么。因为题干中有“双重意蕴”的提示,就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从字面上看,“烟树”隔断的是词人希望看到的江东路,这是客观事实;从后面的诗句上看,隔断的就是路途遥远、无人传书的情感了。参考答案:(客观)视觉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主观)情感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2形容词。题:(xx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鹧鸪天送廓之秋试宋辛弃疾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注】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白苎(zh)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试题解析“嫩”是形容词,初生柔弱的意思,本来是用来形容质地的,此处用来形容“凉”,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给人一种轻微、新鲜、清爽的感觉。参考答案:轻微、新鲜、清爽等。3副词。题:(xx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子规注元曹伯启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试题解析“空”在诗中是副词,本意是白白地、徒劳地。回答此题首先要弄清楚题干要求,“韵味”应就审美效果而言,并非词义理解;其次要将该字放到整首诗中去鉴赏,瞻前顾后;答题时既要结合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又要适当展开联想、想象,分析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要注意将“空”字与前面的“倦听”一词结合理解,同时要把握整首诗思乡难归的情感,才能准确地把握“空”字的韵味。参考答案:“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逐利奔波之人)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4数量词。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别舍弟宗一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注】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赏析本诗颔联中数量词运用的妙处。试题解析此题要求鉴赏诗中数量词“一身”“六千里”“万死”“十二年”的作用。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的颔联,正集中表达了诗人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之情。首先从字面上看,“一身”写出了诗人只身一人去国离乡被贬到偏远的蛮荒之地的困厄处境,“六千里”写出了去国离京的路程之远,“万死”写出了生存之艰难,“十二年”写出了时间之长。其次联系背景和情感,体会数量词中蕴含的深刻含义。诗的颔联,似乎只是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谪的地方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二年之久。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思而得之”罢了。最后还要体会有没有艺术手法,效果是什么。柳宗元被贬的十二年,死的机会确实不少,在永州就曾四次遭火灾,差一点被烧死。诗人用“万死”这样的夸张词语,无非是要渲染自己的处境,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这是非常不公平、非常令人愤慨的。参考答案:“一身”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状,“万死”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从空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遥远,“十二年”从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5叠音词。题: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东阳道中辛弃疾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注】香篝渐觉水沉销借熏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来写行路时间之长,从而暗示行程的遥远。香篝,熏笼。水沉,一种香料,即沉香。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简要分析“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三句的表达技巧。试题解析此题要求鉴赏叠词在诗歌中的作用与效果。一般来说诗歌中叠词的艺术效果有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用。内容上,“历历”写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历历在目的状态,“萧萧”描摹马嘶叫的声音,生动形象;形式上,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音悦耳,富于音乐美。此外,根据诗歌内容分析,还可以有渲染气氛、增强情感表达的作用。参考答案:使用了叠词、借代的表现手法。“历历”“萧萧”运用叠词,生动描写出人马行进的状态,增加了语言韵味;“旌旗”运用借代手法,形象写出了队伍过桥的情景,为后文抒发自己的高兴和喜悦心情作铺垫。二、鉴赏诗歌的诗眼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是指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词,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一种是全篇最精彩、最关键的句子,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眼的作用不一而足,主要有翻出新意、增添情趣、增强形象性、精确表达诗意等作用。抓“诗眼”是鉴赏诗歌的关键。鉴赏诗眼要注意与诗歌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相联系,要注意知人论世。题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试题解析此题要求赏析“诗眼”。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描绘了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营造了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无烦扰的寂静禅境的向往之情。诗歌第三联既描写幽静的山林景色,又着意写了隐隐的钟声和呜咽的泉声,这钟声和泉声非但没有冲淡整个环境的宁静,反而增添了深山丛林的冷僻静寂之感。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泉水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题2:(xx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试题解析这首词,首句直接点出“恨”字,而且用“千万”来形容,表达“恨”之多、之深,下一句紧接着点出“恨极在天涯”,使读者体会到了这个思念丈夫的女子那喷薄而出的满腔怨恨。这里是直抒胸臆,而下面的“山月”三句,则是借景抒情,借景写“恨”。所以这里的“恨”便是这首词的词眼。参考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三、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风格有时也不尽相同。语言风格和诗词的风格往往有一致的地方。诗词作品的风格包括其意境(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语言。我们鉴赏诗词的语言风格,要用到表述诗词风格的专用词汇。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古代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等等。题:(xx天津卷)(文本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见第150页)“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试题解析此题是从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角度命题的。本题考查对语言风格的分析,考生须对辛弃疾的语言风格有所了解。辛弃疾后期主要生活在南宋偏安一隅、失地难收的时期,形成了豪放又悲慨的诗歌艺术风格。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中借典故,抒发词人壮心不老、收复失地的壮怀。掌握了这些,再参看注释,当不难作出正确回答。辛词是豪放派的代表,诗歌创作视野开阔,气象恢宏。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解答本题须注意两点:一是准确把握词中意象的特点(如大鹏、丹凤、北海、太阳等),二是准确分析出隐含在“携书剑”这一行为中的内在精神气质。参考答案: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例:(xx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选自宋诗精华录)【注】杜鹃又名子规。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思维导引此题是从鉴赏诗歌的“炼字”的角度命题的。诗中“绿”字的运用与考生所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大体相同,可以把它作为动词“吹绿”来理解。答题时,要结合整个诗句“春风入树绿”,分析其对表现“春风(春天)”的作用。参考答案:“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总结出解答鉴赏诗歌语言题目的一般解题方法与技巧。下面一一列举实例,对各类鉴赏题的解题策略和方法进行剖析。一、鉴赏炼字艺术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小孤山谢枋得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注】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思路点拨第一步,解释该字在语境中的含义。“孤”在这里是“孤危”的意思,与小孤山的“孤”字面相应。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理解,指出其表现手法。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第三步,指出其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表达作者对国家危难的忧虑。参考答案: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表达作者对国家危难的忧虑。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总结出解答此类题目的要点:1解释该字在语境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理解,并简练地表述其内容,指出其表现手法。3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二、鉴赏诗眼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注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请对此诗中的“愁”字作简要赏析。思路点拨第一步,突出该字(词)对主旨所起的作用。从诗的题目上看,寄诗的对象并不在眼前,是“闻”而有寄,所以这个“愁”是怀想中的愁。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写了哪些内容。首句写诗人“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次句更显出诗人对友人远谪荒蛮之地的关切与同情。三、四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第三步,从该字(词)在诗中所起的作用考虑。从作用上看,本诗是闻友人贬谪而愁,“愁”是全诗的基调。参考答案:诗中的“愁”字,表达出了诗人对友人王昌龄左迁龙标的远谪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是抒情的基调,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总结出解答此类题目的要点:1指出该字(词或句子)对主旨的表达所起的作用。2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或句子)写了哪些内容。3考虑该字(词或句子)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三、鉴赏语言风格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长 干 曲 四 首(其一)崔颢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略加分析。思路点拨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本诗的语言特色是:朴素自然,明快清新。第二步,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何处住”“在横塘”,描写女主人的语言;“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描写女主人行动过程和心理。这样就把船家女感情朴实率真的性格写出来了。语言明快,风格清新。第三步,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刻画了一个素朴直率的船家女形象,蕴涵了作者欣赏、赞许的感情。参考答案: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直率的船家女形象。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总结出解答此类题目的步骤与要点: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等)。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围绕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及结构技巧等,分析其在诗歌中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从高考命题角度与命题方式看,高考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包括判断技巧名称、分析技巧用法、比较技巧异同、评价技巧效果等。下面将高考常考的表达技巧以图表形式列出,以便有一个系统直观的理解。一、鉴赏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并具体解说,二是说明表达效果。此类试题所涉及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对比、顶真、通感等。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而不能泛泛而谈。1比喻。比喻是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它的主要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题: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注】淮山淮河一带的远山。淀即“靛”,深蓝色染料。这首元曲最主要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其中“长江万里白如练”和“塞鸿一字来如线”两句在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试题解析这首曲是作者清秋傍晚登上浔阳楼的即兴写景之作,曲词描绘作者在浔阳楼头所见长江的景象,七个比喻句,从物象的远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着笔,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图景。参考答案:最主要的修辞手法是比喻。而且句句设喻,一句一景,千姿百态,气象雄伟。“长江万里白如练”一句从色和形的角度写远望长江,形象而有气势;“塞鸿一字来如线”一句则只从形的角度,描写南归的大雁一字排开,划过江天的景象,这既点明时令,又引人遐想。2比拟。比拟包含拟人和拟物两种。(1)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它使得形象鲜活,表意丰富,生动传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题:(xx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定林宋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注】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仍又。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试题解析解此题分三部分作答:一是指出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二是结合诗句加以分析,三是指出表达效果(对情感表达上的好处)。考生如果注意到这两句诗中的“留云对宿”和“值月相寻”,那么不难看出表现手法。至于表达效果,结合前二句“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诗人流连忘返的情感也能够体会得到。参考答案:运用拟人手法,诗人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2)拟物。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修辞方法,它可以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收到生动的富有情趣的表达效果。题: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用舟载,这是否合乎逻辑?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试题解析词人是想借游览以排遣凄楚的心情,但是她的哀愁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的?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于是运用拟物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愁绪之浓、之重。参考答案:这句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没有重量没有形状的愁绪当作有重量有形体之物来写,看似不合逻辑,实则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愁绪之浓、之重。3夸张。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夸张。夸张的作用是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题: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第一、二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试题解析陆游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本诗表达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诗歌前两句以夸张手法写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雄伟壮丽,鲜明突兀,热爱与痛惜之情跃然纸上。参考答案: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三万里”“五千仞”极言黄河之长、嵩岳之高,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收复失地的信念。4借代。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局部代整体,或整体代部分,或特征代本体,或具体代抽象等。借代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化,唤起读者的联想。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两句词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题解析如果能够大致理解“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两句词的意思,对于“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就不难看出。要说出这样两句词的好处,则要结合“想当年”引起的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来思考。“花遮柳护”以下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的繁华。“珠翠”是指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代指宫女。“珠翠绕”“笙歌作”既是极力写出了宫苑中歌舞升平的景象,又与下面的“到而今”所描述的景象形成鲜明的今昔对比。参考答案:借代。两句词极力写出了当年宫苑中歌舞升平的景象,与后面的“到而今”所描述的景象形成鲜明的今昔对比。5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朱淑真注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注】朱淑真宋代女诗人,相传婚姻不遂,抑郁而终。第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题解析这是一首闺怨诗,表达了女诗人幽居的忧愁怨嗟、孤寂落寞。首句直奔诗题,交代了时间、心态、环境。次句紧承“无眠”,空房寂寥,红烛高烧,百无聊赖中,剪烛花以消遣。第三句转折一笔,“凉”字语意双关,是全诗的诗眼。末句写窗外梧桐之月,以景语作结,“梧桐缺处”,暗含思妇不得与意中人团圆的酸楚。参考答案:第三句的“凉”字语意双关,既指天凉,又指心境的凄凉。表达了诗人秋夜独守空房的孤寂与凄苦。6顶真。上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或前文的末尾句作下文的开头。主要作用是贯通语气,突出事物之间的环环相扣。题: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和亲的王昭君出塞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注;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注】寒螀寒蝉。这段曲词中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的艺术效果。试题解析梅花酒写的是王昭君远嫁匈奴离别之后汉元帝的感受。那空旷的深秋原野在他的想象中是如此悲凉;当他回眸自视时,他将面对的是更孤独寂寥的情景。这里写的景,并非实景,而是幻景,是作者采用幻觉的形式作间接抒情,透过这些景物所创造的凄清、阴冷的朦胧氛围,深一层地展示了汉元帝与王昭君诀别后的相思之痛。参考答案:曲的后半部分全部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