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2.5戊戌变法考题演练(选修1).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234929 上传时间:2019-12-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2.5戊戌变法考题演练(选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2.5戊戌变法考题演练(选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2.5戊戌变法考题演练(选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2.5戊戌变法考题演练(选修1)1.(xx青岛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康广仁致易一书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维新派“同志太孤”的主要变法措施。(2)据材料一、二,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解析】第(1)题“同志太孤”即改革利益触及面太广,在此基础上罗列改革触犯他人利益的措施即可。第(2)题第一问失误可从材料一“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说明改革内容过多、策略失当、树敌太多,材料二“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说明改革过急;第二问根据问题总结经验,即改革策略要得当,循序渐进,制定恰当的目标等。答案:(1)措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准其自谋生计;改革科举,废除八股等。(2)失误:树敌太多,遭到顽固派反对;变法内容贪大求全;变法过程急于求成等。启示: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等。2.(xx阳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政变前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关系存在着两种制度:其一是事后报告制度每日将当日重要折件及简要相关谕旨上报慈禧太后,其中个别折件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有所隐瞒其二是事前请示制度主要是在光绪帝面见慈禧太后时,须将重大政治决策和高级官员任免,先行请示慈禧太后,但也有例外,如任命军机四章京,对此慈禧太后事后虽为不平,但无法推翻光绪帝的“擅自”决定。摘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材料二慈禧曾表示,“变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然推之太后之心,未必不愿皇上能励精图治也,未必不愿天下财富民强也。至法当变不当变,未必有成见在胸也。摘自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材料三康有为主张:“尊君之道,非去太后不可。”他拒绝了翁同龢“调和两宫”的主张。为了实施政变计划,康有为将当时的会党领袖人物毕永年邀请到北京来,要他前往袁世凯的幕府任参谋,然后协助袁世凯包围颐和园,并带亲信百人往执西太后而杀之。摘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维新派争取清政府上层应采取的有效做法并说明理由。(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实际采取的做法及效果。据此指出改革者应具备的素质。【解析】第(1)题第一问结合材料可知,清政府上层主要指光绪帝和慈禧太后,通过材料一所示信息光绪帝“任命军机四章京”可知维新派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通过材料二信息“变法乃素志”可知慈禧有限度地支持改革;第二问理由的分析可以从当时的权力归属方面分析。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信息“尊君之道,非去太后不可”,可以得出康有为的做法是除掉太后,仅依靠光绪帝推行变法;第二问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康有为的做法直接导致了慈禧太后的反扑,戊戌变法失败;第三问结合材料信息“他拒绝了翁同龢调和两宫的主张”主张扑杀慈禧,导致戊戌政变发生,说明改革者应该有丰富的政治智慧和成熟的政治谋略。答案:(1)做法:改革应同时取得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支持。理由:光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也有一定的权力;慈禧握有实权且有限度地支持改革。(2)做法:单纯依靠皇帝而排斥太后,增加了改革阻力。效果:“围园杀后”的冒险举动直接导致了慈禧太后的反扑,戊戌变法失败。素质:改革者应该有丰富的政治智慧和成熟的政治谋略。(或:要善于利用改革的有利条件,减少变法阻力。)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旧唐书食货志载:“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安史之乱以后,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大历十四年五月,唐德宗即位,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同时征税对象不再以人丁为主,而以财产、土地为主。明朝时期实行一条鞭法,明史食货志载:“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於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徵银、折办於官,故谓之一条鞭。立法颇为简便。嘉靖间,数行数止,至万历九年乃尽行之。”至于清朝与赋税制度又作新的改革,实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清史稿食货志载:“康熙五十一年,谕曰:海宇承平日久,户口日增,地未加广,应以现在丁册定为常额,自后所生人丁,不徵收钱粮,编审时,止将实数查明造报。”廷议:“五十年以后,谓之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仍五岁一编审。户部议:缺额人丁,以本户新添者抵补;不足,以亲戚丁多者补之;又不足,以同甲粮多之丁补之。”“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徵解,统谓之地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明、清征税标准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赋税制度改革。【解析】(1)唐朝赋税制度从第一段中“每丁岁入租粟二石”“凡丁,岁役二旬”中可以概括出“以人丁作为征税标准”的答案;第二段材料中安史之乱以后,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征税对象不再以人丁为主,而以财产、土地为主。可以概括出安史之乱后的税收标准;明朝赋税制度从第三段材料中明朝时期实行一条鞭法,量地计丁的信息来归结答案;从第四段材料中“至于清朝与赋税制度又作新的改革,实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统谓之地丁”等信息去归纳清朝的赋税制度。(2)评价古代的赋税制度从唐朝到清朝变化趋势、征收标准、人身依附关系以及赋税改革对政治经济的影响等角度去概括答案。答案:(1)变化:唐初以人丁为征税标准,安史之乱后实行两税法,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明朝一条鞭法按土地和人丁的多少征税,清朝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废除了人头税。(2)评价: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改革,经唐明清数代,最终定型。总的趋势是发展的、前进的;征收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田亩为主演变,由征收实物向征收货币过渡,由税种繁杂多项向简单单一发展;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赋税制度的改革逐步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加固训练】1.(xx重庆模拟)“今天下非不稍变旧法也,洋差商局学堂之设,开矿公司之事,电线机器轮船铁舰之用,不睹其变,反以蔽奸。夫泰西行之而富强、中国行之而奸蠹,何哉?上体太尊而下情不达故也。”激发该看法走向初步实践的原因之一是()A.鸦片战争的失败B.英法联军侵占北京C.甲午战争的失败D.辛丑条约的签订【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思想主张为维新思想,而维新思想实践开始于甲午战争以后,不是鸦片战争,故A项错误;英法联军侵占北京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材料思想出现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分析,该看法批判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维新思想初步实践的表现是“公车上书”,其背景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故C项正确;辛丑条约的签订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故D项错误。2.(xx东城区模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甲午战后()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潮流【解析】选C。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也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与甲午战后没有区别,故A项错误;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甲午战后空前的民族危机使得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探索深入到制度层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故C项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期林则徐等开眼看世界,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潮流,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3.(xx郑州模拟)“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救亡始终是历史的主题。但是紧张的救亡需求带来了准备的不足,并往往忽视了对封建主义的严峻斗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很不成熟的状态下被推上历史舞台的。”这种“不成熟”的核心体现是()A.军事准备不足B.政治经验短缺C.思想理论肤浅D.经济基础薄弱【解析】选D。抓住限制词“核心”,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成熟表现是多方面的,其核心应归于经济基础的薄弱,也就是民族工业发展不充分,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为民族资产阶级不成熟的表现,但不符合题目“核心”这一要求,故A、B、C三项错误。【拓展延伸】甲午战争后,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1)客观条件:为支付战争赔款,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2)主观条件:一些爱国工商人士,从实业救国出发把发展工业当作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4.(xx重庆文综T7)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A.康熙帝B.乾隆帝C.光绪帝D.宣统帝【解析】选C。由材料可以判断这位皇帝是清帝,而且从“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可以判断与戊戌变法有关,故选C。5.(xx安徽文综T13)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解析】选A。B不太准确,戊戌变法思想来源于西方的启蒙思想,模式借鉴日本和俄国的变法;C太绝对,应是变法不能完全依赖朝廷;D表述错误,戊戌变法并没有发动群众,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材料只是总结变法失败的教训。6.(xx西城区模拟)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共同目的是()A.推翻君主专制统治B.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C.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D.明确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解析】选B。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保留君主制,逐步由君主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制。因此A、C不符合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都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排除D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故B项正确。7.(xx宁波模拟)近代有人向政府上书建言:“诏天下,同时断发,与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其小民一听其便。”此上书应在()A.鸦片战争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民国初年D.新文化运动中【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此上书的建议是“断发易服”,结合所学,主张“断发易服”的有戊戌变法时期和民国初期,故A、D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诏天下”,可得出此变革是依靠皇帝,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故C项错误;戊戌变法是依靠光绪帝进行的,故B项正确。8.(xx东城区联考)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共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解析】选D。京师大学堂是近代新式学堂,可京师大学堂的学生大部分获取功名,由此说明近代中国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故D项正确;A项“稳定发展”说法错误;B项“普及”说法错误;C项“以求取功名为目的”说法错误。9.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民间疾苦,悉达天听。”这段话反映的内容是()A.命各省保荐,引进人才B.提倡官民上书言事C.裁减冗员,澄清吏治D.设邮政局【解析】选B。根据材料“得直达于上”“悉达天听”可知反映的是允许官民向皇帝上书。10.(xx课标全国文综卷T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解析】选B。解答时要注意理解材料的内涵,将材料中列举的两个史实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得出结论。具体解析如下:选项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判断理由A干扰选项废八股使与八股性命相关的士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但不是断送了所有读书人的政治前途B正确选项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对废除八股不满,说明改制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C选项本身错误新政的许多内容切中时弊,得到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支持,他们主张救亡图存,实行君主立宪制D选项本身错误维新派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时,采用了移花接木的方法,将西方的政治理论和儒家思想相结合11.(xx开封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代幕府制度日臻完善(幕府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特殊的制度,中央政府允许军政官员为了弥补正规官僚制度的缺陷和满足官员们个人实际工作的需要,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自主任用才识之士佐理政务、军务及其他各项事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和封疆大吏们在处理解决中外关系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时,都必须考虑到涉外因素,因此,幕府制度其内部结构所涉之职名、职能、具体管理方式等都随之发生了变化。地方督抚对新型人才的引进直接导致幕府中的人员构成发生变化,新型人才增多,又因为洋务和外交已在幕府中占据主导地位,督抚大员幕府的主要职能也便发生了重大改变,地处沿海及中原的督抚大员的幕府几乎成了主办经济和外交的衙门。摘编自王明试论制约晚清幕府制度变化的重要因素材料二晚清社会的变动,幕府体制逐渐暴露其弊端。1907年清政府不得不进行政体改革,设幕职并分科治事,作为外官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将省级各衙门的幕友(又称“幕僚”“师爷”,是封建官僚延请的办理文书、刑名、钱谷等的佐助人员,是地方统治者自行聘请的顾问、参谋和秘书)正式列入职官范围,而且对应中央新官制,设置了一些职能清晰、分工明确的行政机构。幕职分科基本满足了社会变化带来的新的政务需求。幕友变为吏部正式备案的幕职,由对幕主个人负责转而对政府和国家负责,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摘编自关晓红从幕府到职官:清季外官制改革中的幕职分科治事(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前期和晚期幕府改革所选用人员的身份地位、佐理政务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解析】(1)注意审题,时间为清朝前期和晚期,变化限定项为身份地位和佐理政务,答案根据材料归纳即可。(2)审题可知变化原因要结合材料和所学回答,材料有二:“晚清社会的变动,幕府体制逐渐暴露其弊端”“幕职分科基本满足了社会变化带来的新的政务需求”归纳即可,结合所学一定还要看到正是因为幕府体制成了私人智囊,削弱了中央集权制度。改革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答案:(1)变化:清朝前期幕府选用有才识之士佐理地方官员的政务、军务及其他各项事务,对地方官负责;晚清幕府选用的有才识之士中引进新型人才,幕友变为吏部正式备案的幕职,由对幕主个人负责转而对政府和国家负责,并处理涉外事务。(2)原因:专制统治的日渐削弱;社会进步和社会变化带来的新的政务需求;社会转型对军政事务的助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