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如何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讲义.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212323 上传时间:2019-12-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如何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如何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如何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如何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讲义写王熙凤的诗红楼梦第五回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中有写王熙凤的一首诗: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1)这首判词诗用了拆字,看看可以合成几个什么字。(2)这首判词诗的大意应怎样理解?答案(1)“凡鸟”合为繁体的“凤”,“二令”合为“冷”,“人木”合为“休”。(2)王熙凤进入贾府已是贾府开始没落之时,大家只知道爱慕她的才干,没想到丈夫贾琏对她开始是听从(一从),继而是冷落(二令),最后是休弃(三人木),她哭丧着返回金陵的结局就更悲哀了。1(xx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商调黄莺儿赠燕清张潮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注】。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注】 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答:_答案拟人,用典,虚实结合。【诗歌赏析】张潮(16501707)怀才不遇,流寓扬州十年之久,不免也染上香奁曲风。在其小令一片南曲软香气息中,唯有商调黄莺儿“赠花间四友”较为可观,赠莺似赞美天真无邪的美少女(或美少年);赠蝶中化蝶的遐想,倒也浪漫。四首咏物之中,私意以为赠燕与赠蜂是以重笔书写言外心声: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赠燕)瘦小最无端,向花心,着意钻,偷香手段生来贯。纤腰那酸,烘声似欢,酿成芳醴供缗算。漫盘桓,两衙朝罢,一样散千官。(赠蜂)赠燕一首固然免不了“王谢堂前”“乌衣巷口”的老套,但是前三句含意甚深,交织着时代的悲凉。次首特写蜂儿巧小蜜甜,钻营手段,是讽刺性强的佳作。2(xx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诗歌赏析】江边的几树梅花真是令人惆怅,我拄着藜杖在树下徘徊,离开,又回来。先前白雪覆盖在梅花上,看不出是雪是梅,花朵无处找寻,昨天夜里伴着皎洁的月光,梅花依旧凌寒盛放。今日我想折下几枝来送给远方的那个我怜爱的人,遗憾的是相思这场劫已化为灰烬。我在树下沉吟了良久,直到日暮时分,寒鸦归巢,且远远地望着那扇柴门,独自归去。,(精彩PPT名师讲解)教你思维第一题1题目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_答案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求我们分析的,是描写燕子时所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时,注意不能脱离诗作本身。2分析作者描写燕子运用的手法时,需要抓住原诗中的哪些语句来分析?_答案“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王谢堂前”“乌衣巷”等语句。3明确这些语句分别运用的表现手法。_答案“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王谢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在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第二题1题目告诉了你哪些信息?_答案这是一首咏梅诗。不能简单概括,需要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表现手法。2明确使用了什么手法?_答案烘托和渲染。3这种手法的一般作用是什么?_答案衬托,突出。考点一鉴赏表达方式先做后讲(xx浙江卷)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三峡吟南宋徐熙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注】。啼猿不自愁,愁落游人心。【注】 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答:_答案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命题分析 这是考查诗歌抒情的表现手法,用景写情,使用典故、通过说理来抒情等都是表现手法,阅读时注意比较。诗歌赏析太阳西下,使得整个山头一片昏黑,傍晚的雨滴细细,下得很频繁。怎么能够忍受在两个地方安寝,共同听着同一声猿的叫声呢?溪行逢雨与柳中庸是唐代诗人李端的诗词作品之一。诗作写的是作者实实在在的“逢雨”经历,场景具体,抒写自身落寞、愁苦之情外,兼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关切之情。“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写的是黄昏时雨势繁密,景中含情。“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直抒胸臆,表达孤独、悬念之情。“一声猿”属写实,也具象征意。猿啼既表明周围静寂,也含愁苦意。长江三峡丽山秀水连绵七百里,两岸广泛地生长着深幽的青枫林。林中的猿啼声本身没有愁苦之情,愁苦的其实是行人自己的心情。三峡吟是宋末“永嘉四灵”之一的徐熙的诗作。此诗前二句写景,笼统地交代三峡的概貌;后二句说理,说明三峡一带的猿啼本身没什么愁苦之说,“行人”听了觉着愁苦,是因为“行人”心里本身有愁苦。思维建模步骤一: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步骤二:结合诗句具体诠释这种表现手法。步骤三:阐明这种表现手法的效果。即学即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注】 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手法?答:_解析从注释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渭北”“江东”分别是杜甫、李白的所在之地,“春天树”和“日暮云”分别是两人所在之地的代表性景物,我们不难推测出诗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中,杜甫是借渭北之景和江东之景,来表达对李白的思念之情。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考点二鉴赏修辞手法先做后讲(xx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桃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归:出嫁。(f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蓁(zh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答:_答案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命题分析 考查的是比兴修辞手法;明确比兴手法的含义和作用;结合诗句进行赏析。诗歌赏析这是一首贺婚诗。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表达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种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品诗意,却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人们常说的“桃花运”,当源出于此诗。思维建模第一步: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答题范式:点明修辞手法结合诗歌分析其具体运用使用效果即学即练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未展芭蕉唐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修辞手法。答:_解析第一首: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第二句写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三、四两句又另外设喻。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第二首:诗句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答案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考点三鉴赏表现手法先做后讲(xx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鹧鸪天送廓之秋试宋辛弃疾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注】 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白苎(zh):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答:_答案“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命题分析 本词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举出一个例子并进行分析。诗歌赏析 上阕,“白苎新袍入嫩凉”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点明当时自然环境是天气微凉,廓之衣着白苎新袍;接下来虚写,想象廓之考试情景:“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下阕,虚实结合。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虚实相生。此词用典也很突出,“春蚕食叶”“禹门”“桃花浪“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青云”都用了典故。此词虽是送别词,但因为是送人参加科考,自然不必如一般的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绪,而侧重于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合情合理。思维建模步骤一: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步骤二:结合诗句说明诗中是如何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步骤三: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学即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题扬州禅智寺杜牧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试析“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一联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答:_解析此诗着意写禅智寺的静寂。首联用“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颔联用长满青苔的台阶、白鸟的徘徊不去,暗示禅智寺的空寂人稀。颈联从明暗的变化写静,禅智寺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意。尾联用热闹的扬州来陪衬。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时要结合整首诗的意境特点来分析。答案反衬。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晖,使人觉得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是意外的幽、格外的暗、分外的静。考场问题聚焦:架空分析,不能结合具体诗句阅卷现场(xx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宿渔家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注】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现场答案采样:答案问题找一找:_追求满分做一做:_答案问题找一找:本答案能够答对“虚实相生”的手法,也基本答出了虚实的语句,但是没有结合诗句进行具体的分析。追求满分做一做: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矫正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岁暮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 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此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答:_解析本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有借代、用典、对比、反问等。“烟尘”和“鼓角”用的是借代手法,代指边境战事;“请缨”是用典手法。“朝廷谁请缨”与“济时敢爱死”是对比手法,用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作为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进行对比。“济时敢爱死”是说自己不敢惜身自保,是反问句。答案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事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蝶恋花送春朱淑真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词的上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拟人。将垂杨和春人格化,表现了垂柳对春的依恋不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