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新课标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十九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211544 上传时间:2019-12-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新课标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十九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新课标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十九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新课标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十九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新课标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十九含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作为一种方法论,中庸之道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运用,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如盘庚篇的“各设中于乃心”、洛诰的“时中”等。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申庸”一词,出自论语雍也。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孔子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其境界到底又有多高呢?朱熹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概括而言,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常理。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义。中道本身是极高极难的标准。孔子有言:过犹不及。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换为一种方法论了。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的教导是:“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叩其两端就是指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的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仔细体会把握,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需要说明的是,孔子所倡导的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被误解为折中主义,事实上,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和折中主义完全不同,叩其两端的方式,更加接近于现代逻辑中的试错法。为什么孔夫子要悬置这样一个大家都很难做到,却又不得不努力去做的高标准的理想主义的方法论呢?缘由大约有三。其一,儒家以倡明先王之道为己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容易把先王之道理想化。中道的思想作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更是情理之中的事。其二,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大环境下的产物。在农业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以及由于单一性而必然存在的重复性,是儒家倡导凡事追求最优解思想的社会背景。其三,同时,农业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慢节奏也为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摘编自王泽民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骨髓)1下列对于中庸之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玄认为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朱熹则认为中是一种做事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能更改的常理。B“中庸”一词,出自论语雍也,但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各设中于乃心”“时中”等语句中的“中”其实就是中庸思想。C在论语中,孔子先是把中庸看成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后来又把它普泛化,在这个过程中,它转换为一种方法论,表现为做事追求最优解。D中庸之道是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一种方法论,凡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元素和成分,无不深深渗透有中庸之道。C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孔子先是把中庸看成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后来又把它普泛化”理解错误。原文说“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可知中庸本身是一种境界,并不是孔子把它看成一种道德修养境界。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与生俱来,每个有文化的中国人,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无论你愿意或承认与否,都是无法摆脱的。B过犹不及,意思是做事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孔子此言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说明他做事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C叩其两端,是孔子倡导的寻求最优解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和折中主义完全不同,有些近似于现代逻辑中的试错法。D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单一重复,农业生产和生活的慢节奏,为儒家倡导凡事追求最优解思想提供了社会背景和时间上的可能性。A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每个有文化的中国人”偷换概念。根据原文第一段,应该是“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熹和郑玄对中庸的解释,在“中”的含义上没有差别,在“庸”的含义上有一定分歧、郑玄的解释更符合许慎说文解字中的“中庸”的本义。B如何做到最优解,孔子谦逊地表达了自己的不足,但他的智慧在于能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状态入手,研究把握,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C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遵循中庸之道是获得成功的秘诀,而儒家又以倡明先王之道为己任,这应该成为孔子倡导中庸之道的一个重要缘由。D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骨髓,正确认识并合理运用中庸之道,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研究倡导中庸之道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C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遵循中庸之道”理解错误。不是先有“中庸之道”,这些古代圣王再“遵循”,而是他们的治理中融有中道思想,久之,形成了中庸之道。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诗的意境周振甫意境一词的提出在唐朝。日僧遍照金刚在文境秘府论里介绍唐朝的诗论,在南卷论文意里有“夫作文章,但多立意”“思若不来,即须放情却宽之,令境生。然后以境照之,思则便来,来即作文”。这里所说的“意”,同“情”结合,即情意。所说的“境”,即境界,即把感情色彩着在景物上。“以境照之”,即在境界上产生诗意,就可创作了。托名王昌龄的诗格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里的三境就是意境,只是把偏重于写山水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情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言志的称为意境。这里讲的物境,主要讲山水诗,要写出泉石云峰之美,这种美的观点在诗人的心里,诗人一定要处身于泉石云峰中,掌握了泉石云峰之美,看得透彻,了然于心,所以能够描绘出泉石云峰的形象。所谓物境,主要有两点:一要看到山水的“极丽绝秀”,即山水之美;二要“形似”,描绘出山水的形象来。因为写出了诗人的美学观点,是形象和美的结合,所以构成意境。情境、意境同物境的分别,只是情境写出了“娱乐愁怨”,意境写出了“意志”,把情意跟景物结合,就成了情境和意境了。其实这三者都是情景和境界的结合,情和意也往往结合着,抒情里有意,达意里有情,写山水里也往往有情意,所以这三境都是意境。刘勰文心雕龙物色里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诗人受到外界景物感触,这种景物互相连接着,是无穷的,所以称为万象,只要在视听的范围里所接触到的,着上感情色彩,产生诗意,都可构成创作。流连指在欣赏景物时,不忍离去,这里就产生感情,给景物着上感情色彩,沉吟就在进入创作了。又说:“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图貌”是描绘形象,是写景;“与心”是表达情意,是抒情。这两者结合,就做到情景交融,构成意境了,即情意同境界结合了。“写气”是描写气候,“属采”是运用辞采,也是为写境界用的。人间词话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这里提出境界出不出的问题,也就是哪些诗有境界,哪些诗没有境界。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有删改)4下列各项中,引用诗句不属于原文所论意境的一项是()A“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诗经卫风氓)诗句写氓当年去看望主人公时的状态,“蚩蚩”表现了氓当年忠厚的样子。B“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诗句表现湘女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袅袅”既描写秋风的柔弱细长,又表现了湘女情思的婉转波动。C“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李益洛桥)诗歌抒发了好景不常、繁华消歇的历史盛衰的感慨,“舞腰”既写了柳枝迎风飘舞的状态,也侧面暗示了当年歌女翩翩起舞的情景。D“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向子諲秦楼月)诗歌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愤恨和悲凉,“啼血”既写了子规在残月中的悲凉叫声,也表现了诗人国破家亡的悲哀之情。A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文中有“图貌是描绘形象,是写景;与心是表达情意,是抒情。这两者结合构成意境了”;即诗中的词、句,既描写形象,又表达情感,二者合起来就构成意境。A项,只描写形象,没有表达情感,因此没有构成意境。5下列理解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意境一词在唐朝出现,是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在介绍唐诗的诗论中提出的,这里的“意境”指情意和境界。B署名为王昌龄的诗格认为,诗歌可分为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但在目前还没有被学界认可。C刘勰认为诗人受到外界景物感触,这种景物只要在视听范围中可接触到,附着上情感,产生诗意,都可构成剖作。D意境指情意同境界结合,要求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色彩附着在景物上,或在诗中写出景物本身具有的情态。B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目前还没有被学界认可”指代的内容不明确。选项中的“没有被学界认可”指代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诗格署名王昌龄的事,二是诗格把诗歌分为三境的事。从原文中的“托名”可以看出,不被认可的是署名问题,不是把诗歌分为三种境界的问题。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格中提到的物境主要指山水诗,写这种诗首先要胸中有山水之美,然后观察山水,最后描绘出泉石云峰的形象。B作者认为诗格中提到的诗歌三境究其本质都是意境,因为三者都是抒情里有意,达意里有情,都是情景和境界的结合。C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提到的“写气”“属采”是指描写对象和手法的问题,“写气”指描写气候,“属采”是运用辞采。D人间词话举“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闹”“弄”二字的例子,主要是说明诗歌要写出诗人内心的独特感受。A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曲解文意。“首先然后”错误。文中“这种美的观点在诗人的心里”的意思是诗人通过观察山水得到美的感受,然后写诗;不是诗人胸中先有这种美,然后观察山水中哪些符合这种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