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 第14课 苏轼词二首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210363 上传时间:2019-12-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中语文 第14课 苏轼词二首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年高中语文 第14课 苏轼词二首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年高中语文 第14课 苏轼词二首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中语文 第14课 苏轼词二首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名句积累】1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3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水龙吟)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5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6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7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8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9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南乡子)10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石苍舒醉墨堂)【名篇赏析】浣溪沙苏轼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诗意:冬尽春萌,早上,细雨斜风,乍暖还寒,山中淡烟疏柳雾朦胧,河边突然阳光明媚、豁然开朗;从洛涧流出的清浅河水,进入淮河后逐渐变得混黄迷漫迤俪向前。中午时分,在山庄农家,泡上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尝山间嫩绿的蓼芽蒿笋的春盘素菜,心情多舒坦,人间最有味的是这清淡的欢愉啊!赏析:这首记游词,是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轼赴汝州(今河南汝县)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与泗州刘叔同游南山时所作。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这首词,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一、基础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偓佺(w qun)欹枕(q)忍俊不禁(jn)B杳杳(yo) 奇葩(b) 戛然而上去(ji)C天籁(li) 熨帖(yn) 渎于职守(d)D整饬(shn) 料峭(qio) 时乖命蹇(jin)解析:B项,“葩”读“p”;C项,“熨”读“y”;D项,“饬”读“ch”。答案:A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吟啸雌雄滥芋充数狼狈B蓑衣庇护不枝不曼芒鞋C孤鸿亘古有侍无恐萧瑟D洞悉快哉自出机杼浩然解析:A项,芋竽;B项,曼蔓;C项,侍恃。答案:D3下面的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仁宗嘉祐三年,与弟辙同试礼部,苏轼及弟才华出众,同科进士及第。B苏轼在诗、词、文、书法等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如诗歌惠崇春江晚景,散文赤壁赋。他的书法在宋代书苑中具有很高的地位。C苏轼的词一洗绮丽柔靡之风,高远清新之意境,形成了豪迈奔放的风格。他拓宽了词的题材。“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D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解析:C项,应是“苏轼的词一洗绮丽柔靡之风,开高远清新之意境,形成了豪迈奔放的风格”。答案:C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1)宋词根据词风的不同大体有豪放派与婉约派之分。但这种区分只是相对而言的。比如苏轼,即有“大江东去,_,_”的豪放,也有“_,不思量,自难忘”的婉约。答案: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十年生死两茫茫(2)面对自己的被贬,苏轼表现出了旷达的心境,比如“莫听穿林打叶声,_”。答案:何妨吟啸且徐行二、阅读提升(一)课内赏析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轼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从虚实手法角度简要分析这首词的写景特点。答:_答案:卷帘远望所见美景,都是以快哉亭为立足点所见,从正面直接描写,属于实写。“长记”以下五句是以回忆平山堂之胜景来类比快哉亭美景,是侧面烘托快哉亭,属于虚写。虚实结合,使诗歌描写手法富于变化,避免了单调,也拓展了诗歌的思维空间,丰富了内容。6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定风波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能表达本词主旨的诗句是_。答案:一蓑烟雨任平生(2)“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修辞手法,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答:_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一词,表现出诗人经过风雨之后,感受到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雨后清新的喜悦。 (3)词的末尾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独特的感悟和性格?答:_答案:感悟:自然界如此,人生的旅程何尝不是如此!一切政治风雨都会过去,经过了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性格:表现出诗人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及其超脱的人生观。(二)名句赏析7请自选一个角度(如意境、手法、情感等),对下列诗句作简要赏析。(1)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答:_品评:此处虚景实写,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山色回忆。于是用这种记忆中的景象和眼下所见之景进行比较,二者非常相似,这样就把快哉亭和平山堂融为一体了。(2)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答:_品评:写一阵巨风,江面倏忽变化,波澜汹涌,风云开合,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掀舞。这是一组惊心动魄的镜头,但是渔翁并不惧怕,他与这种狂风巨浪搏斗习以为常了。这位奋力搏击风浪的白发老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面对政治祸难时泰然自若的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是作者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3)一蓑烟雨任平生。答:_品评:此句点明了词中所说的风雨,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风雨,而兼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作者声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风雨的考验。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什么?一个“任”字,表现出自若、自信的胸襟。(三)课外赏析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如梦令苏轼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注:玉堂,翰林院。此词是苏轼被贬黄州后又回到京城任翰林学士时所作。(1)“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苏轼“别”什么地方,别后有没有人来?词人对自己的提问所作回答有怎样的妙处?答:_答案:辞别黄州东坡,之后苏轼想没有人再去东坡。词人用“雪压小桥无路”这句景语作答。这个回答富于形象性,委婉曲折,避免了平铺直叙,表现了词人对黄州东坡的思念之情。(2)“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词人为什么不用“一蓑烟雨”,而用“一犁春雨”?答:_答案:用“一蓑烟雨”既可表现渔人,也可表现农人;既可表现劳动,也可表现行路,都不具体。只有“一犁春雨”才是表示春雨过后的耕作,与前“东坡”相应,而且饱含词人归耕农亩的轻松愉悦的情感。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晴,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此诗为苏轼在黄州任职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之所。荦确:山多大石貌。(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答:_答案: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答:_答案:“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10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减字木兰花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答:_答案:初春。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三、语言运用11读苏轼的题西林壁,请用一两句话说出其诗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答:_答案:(示例)只有客观、全面地看问题,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全貌。12根据所给句子,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语句,使之与前后句的内容、句式相应。大气者的人生,没有沉沦,没有畏缩。纵使风吹浪打,仍能“胜似闲庭信步”;纵使身陷重围,仍能“我自岿然不动”;_大气者的人生,淡泊名利,宁静致远。面对箪食瓢饮,颜回不改其乐;面对封官拜爵,关羽不为所动;_答案:(示例)大气者的人生,破釜沉舟,没有遗憾。纵使千军万马,依然面不改色;纵使四面楚歌,依然壮怀激烈。大气者的人生,悠然自在,享乐清贫。面对官宦五斗米,污水不沾帛衣;面对金钱利禄,陶渊明清高不慕。相关知识词的体制词有词牌,词牌是词谱的名称。每个词谱都规定了词的字数、韵数、平仄以及它的格式,依照词谱所规定的格式写词叫“填词”或“倚声”。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外,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美文选段喜欢苏东坡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酒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韵味的诗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余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之最”。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大爱苏子诗文,每日读之不肯放手,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却佩服和仰慕,再无话可说。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佑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这些而整日里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得如此举足轻重,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本文有删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