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 第10课 酬赠诗四首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206065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中语文 第10课 酬赠诗四首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年高中语文 第10课 酬赠诗四首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年高中语文 第10课 酬赠诗四首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中语文 第10课 酬赠诗四首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名句积累】1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4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5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6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李白赠韦侍御黄裳)7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8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王维酬张少府)9今宵竹林下,谁觉花源远。(钱起酬王维春夜竹亭赠别)10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毛泽东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名篇赏析】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白居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诗意:你为我举起酒杯添满酒同饮共醉,我为你拿筷子击打盘儿吟唱诗歌。哪怕你诗才高堪称国手也是无用,命不由人出不了头谁都无可奈何。放眼而望处处风光你却长守寂寞,满朝文武个个升官你却岁月蹉跎。你的才名太高遭点不幸不算什么,但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损失太多了。赏析:这首诗,对刘禹锡二十三年的坎坷遭遇,表示了无限感慨和不平。诗人说:你远在边远之地,过着寂寞的生活,满朝那么多官员,唯独你多次被贬外任;我深知你才高名重,却偏偏遭逢不公的对待,这二十三年,你失去的太多了。怨愤与对友人的同情溢于言表,见其直率与坦诚,亦见其与刘禹锡友情之深厚。一、基础训练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连苑(yun)赠送(zn)缠绵(min)B罗襦(r) 执戟(j) 相闻(xin)C夫婿(x) 剑铓(mn) 藩镇(fn)D应酬(chu) 誓言(sh) 分散(sn)解析:A项,“赠”读“zn”;C项,“藩”读“fn”;D项,“散”读“sn”。答案:B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婉转剑铓夫胥 B连宛舅姑酬赠C孺子儒家颠倒 D罗孺宛如愁肠解析:A项,胥婿;B项,宛苑;D项,孺襦。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或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为化得身千亿若为:怎么能够B唯梦闲人不梦君闲人:不相干的人C事夫誓拟同生死拟:比拟D良人执戟明光里良人:古代妇女对丈夫的称呼解析:C项,拟:打算。答案:C4下列各项中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古文运动”是指唐朝中期白居易、元稹等人倡导的一种诗歌内容和形式的革新运动。B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小石潭记出自于“永州八记”。C律诗每首八句,每两句组成一联,共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D绝句每首四句,等于律诗的一半,所以也称“截句”“断句”,唐朝诗人王昌龄,擅长七绝,有“七绝圣手”的美称。解析:A项,白居易、元稹等人倡导的应是新乐府运动。答案:A二、阅读提升(一)课内赏析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节妇吟张籍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1)诗中的“妾”和那个“君”分别喻指谁? “珠”是又喻指什么?答:_答案:分别指诗人张籍自己和对方李师道。“珠”喻指李师道对张籍的招揽。(2)为什么要“接珠”然后又要“还珠”呢?答:_答案:“接珠”表示对李师道好意的领会,“还珠”表明对朝廷的忠心;先“接”后“还”既达到了最后拒绝的目的,又没有因此而得罪对方。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酬乐天频梦微之元稹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表达了对友人真挚的思念之情。(2)作者写“梦”的手法有什么特点?答:_答案:说自己梦见的都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梦见白居易。一反其意,用不能入梦写自己凄苦的心境,翻出新意,内容更为深广。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近试上张籍水部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是一首酬答诗,以新婚夫妇洞房私语的形式,试探考试情况。请简述它的真实意思,并作简要评析。答:_答案:作者以新妇自喻,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喻考官,表达自己考前期待与不安的心情以及对张籍提拔自己的希望。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1)联系全诗,分析第二句中“割”字的作用。答:_答案:“割”字照应上句“剑铓”的比喻,进一步写出作者愁苦之深。(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两方面的感情:一是遭贬的愁,二是对故乡的思。(二)名句赏析9请自选一个角度(如意境、手法、情感等),对下列诗句作简要赏析。(1)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答:_品评:原诗是写节妇的忠贞守节,既然难以两全,只有还珠,“双泪垂”写还珠情态,指对“君”的感激;“何不相逢未嫁时”是对“君”的表白,似乎“君”更比“良人”重要,但事已如此,绝不可能改弦易辙。古人遇事不便明说,每多喜欢借写男女之情表示心意,此处便是例证。(2)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答:_品评:“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做梦包含了希望与绝望之间极深沉、极痛苦的感情。用入梦写苦思,是写人之常情的惯常手法,而元稹却别出机杼,用不能入梦写心境,写人之至情,就是事所罕有了。把凄苦的心境写得入骨三分,内容也更为深广。(3)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答:_品评:新娘对新郎问语:不知打扮是否合乎时尚,能否讨得公婆欢心?由于是新妇,羞涩难言,但又不得不说,只好“低声”问,对人物心理描绘相当精致逼真。这段晨起时新婚夫妇的对话,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洞房春晓的闺意图。作者借此表达对张籍提拔或奖掖自己的希望。(4)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答:_品评:无数的像“剑铓”一样的“尖山”,山山都可以望故乡,可是自己只有一个身子,一双眼睛,该怎么办呢?柳宗元是精通佛典的,而和他一同看山的浩初上人,便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佛经中不是有“化身”的说法吗?在这种微妙的启示下,于是他就“想入非非”,想到“化身千亿”了,为的是借游山水以消遣愁怀。(三)课外赏析10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寄诸弟韦应物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1)总体把握全诗诗意,分别说明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在诗中的作用。答:_答案:寄诸弟是一首怀人诗。诗的第一句点明白露时节秋草生满庭院的季候特点,说明了思念诸弟的原因,诗的第二句则与诗的题目呼应,直接点出了思念诸弟的题旨。(2)诗的第四句,历来被人称之为点睛之笔。请说说你的理解。答:_答案:这句诗描写了“芭蕉叶上独题诗”的生动细节,“芭蕉”的意象,历来与怀人有关;而蕉叶题诗寄人,既新颖又别致。句中一个“独”字,更是集中体现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寞思念之情。11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桔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1)王昌龄送魏二三、四两句在抒情的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运用想象言情。作者没有直接写自己对友人的相思之情,而是从友人着笔,想象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因思念自己而难以成眠的情景,从而表现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及对友人的惜别之情。(2)这两首诗虽然都是送别诗,但在思想感情上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_答案:王昌龄的诗前两句诗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风秋雨,渲染了与朋友离别之时的悲凉氛围,后两句诗通过想象写别后友人生活情景,表达离别的伤感,整首诗的感情都是悲伤的;李颀的诗前三联也通过“离歌”“微霜”“鸿雁”“砧声”等意象表达了离别的伤感,诗的尾联表达了对魏万的真诚劝勉,变低沉伤感而为雄健开朗。(意思对即可)三、语言运用12高中毕业在即,同窗三年的同学常用“临别赠言”来表达彼此的情感。请根据下列“情境”各写一条赠言。要求:表达要含蓄;每条不超过30个字;不得出现校名、人名。(1)给一位性格内向但颇有才情的女同学: 答:_(2)给一位曾在你困难时给你真诚帮助的老师:答:_解析:此题考查扩展语句和语言的得体。答题时要把握特定的情景(高中毕业前夕),符合赠言的特点(表达惜别情和对未来的祝福),符合对象的身份。 答案:(示例)(1)你,温文尔雅,让我魂牵梦绕;你,秀外慧中,让我如坐春风。祝一路顺风,一生平安。 (2)有人说您是蜡烛,我说您是融融春光,让我在风雨后看到了彩虹。祝您永远年青!13用手机发短信送祝福已成时尚,在教师节到来时,给你的老师或在中秋节时给你的朋友发一条短信表达你对他们的祝福。要求:简明得体,有文采,有创意;40字以内。答:_答案:(示例)辛勤的汗水是您无私的奉献,桃李满天下是您最高的荣誉。祝您:节日快乐!幸福永远!相关知识律诗的要求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或起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或结联)。每首中对仗联可以多到三联、也可以少到一联,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是作诗的大忌。但有时上下句有相承关系,讲的是同一件事,下句承接上句而来,两句实际是一句,这称为“流水对”。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粘对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也就是说,要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粘对,一般看其偶数字和最后一字即可。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句不粘,叫失粘。失对和失粘都是近体诗的大忌。美文选段贬官文化思晨屈原的离骚,千古定评的上乘之作。不过,屈原之后,贬官们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演绎了一番,硬是将灰暗的命运抹上一道亮丽的色彩,于不自觉中形成了一种贬官文化。韩愈是唐代著名的贬官,看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贬官的心态在这首诗中一览无余。当然不能说韩愈的文学成就都是在受贬后取得的,但他相当数量的佳文不受贬那是决然写不出的。特别是祭柳子厚文,倘若没有相同的受贬经历,岂能相知如此之深?柳宗元也是一贬再贬,永州和柳州今天都是很不错的地方。可在当时,那可是瘴气和瘴病非常严重的地方。在古人的心目中,只有中原才是可以居住的,其他地方均为未开化的蛮瘴之地,去那样的地方与送死并无两样,在这样的心态和交通颇为困难的条件下,没病也会紧张出病,这也加重了瘴气与瘴病说的可信度。这就是古代贬官所去之地今人大都觉得不错,而当时人都认为是一种极重处罚的原因所在。无法想像柳宗元如不遭贬,会在永州及柳州留下那样好的文字,无论岁月怎样流逝,只要翻阅柳文仍然会为其折腰。就是白居易不受贬也决然写不出长恨歌。文字能够如此穿越时空,恐怕是受贬者自己也没想到的。不能说所有的贬官都是值得肯定和同情的,但却可以说贬官中的杰出者对我们这个民族的贡献委实难以估量,是他们引领了中国文学、艺术、哲学一次次攀上高峰。中国人爱把这些概括为“文能穷人”或是“文章憎命达”,这样的概括确有一定道理,但却会使人误以为那些整人者做下了天大的好事,把社会不公的责任推卸得干干净净。实际上贬官的基数是很大的,而能够在遭贬后豁达淡定者毕竟是少数。没人在意贬官者自己的感受,也很难真正理解贬官者的文字都揉进了自己的血和泪。诚如柳宗元在牛赋中比较了牛和羸驴、驽马的命运后所发出的感叹:“牛虽有功,于己何益!”人才受贬会怎样伤害民族的筋骨?一次次对正直者的痛贬会怎样搞乱人们的价值观念?对社会风气会形成怎样的杀手作用?这是应该从贬官文化中吸取的教训。如果总是满足于“愤怒出诗人”这一类理念,仍然只会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类虚话抚慰正直的受贬者,而使热衷吹牛拍马、玩弄权术、善于整人者如驴般活得滋润,那么即使有好文章问世,也只能说这样的社会是病态的。(本文有删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