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6-1-2 常见题型及解答方法对点训练.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203206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6-1-2 常见题型及解答方法对点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6-1-2 常见题型及解答方法对点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6-1-2 常见题型及解答方法对点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6-1-2 常见题型及解答方法对点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同济之魂”李国豪1929年,16岁的李国豪考入同济大学,家境贫寒的他设法坚持读完了2年德语、5年本科学业,于1936年以全优的成绩毕业,留校担任两门课程的助教。后来,李国豪代替离校的德国教授讲授钢结构和钢桥两门课程。1938年秋,受本科期间德籍任课教师推荐,李国豪获洪堡奖学金赴德留学,获准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悬索桥按二阶理论实用计算方法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德国桥梁工程界的极大反响,这位年仅27岁的中国青年获“悬索桥李”美誉。两年后,李国豪又获德国“特许任教工学博士”学位,成为首个获这一学位的中国留学生。二战结束以后,李国豪满怀着对祖国的赤诚之爱,谢绝导师的劝阻和挽留,毅然归国,回到母校同济大学执教。从此,李国豪再也没有离开过同济大学。作为著名科学家,李国豪在结构力学和桥梁工程领域的重大系统性成就和开创性的贡献,举世公认。提起“李国豪”这个名字,人们总会联想起几个重要的历史性时刻。上世纪50年代,李国豪参与了武汉、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建造工作,从此,奠定了他“桥梁大师”的地位。然而在中国,说到李国豪与桥的故事,最令人难忘的是上海南浦大桥和广东虎门大桥。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开发浦东在即,黄浦江上造桥迫在眉睫。当时,日本传来消息,他们愿意提供技术支持、提供贷款,但条件是必须由日本人施工。李国豪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中国桥梁界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在黄浦江上架桥。当时,李国豪当面向时任上海市长江泽民反映了这个想法,力陈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南浦大桥的理由,后来江泽民到同济大学考察后,于1987年9月在信中批示“我看主意应该定了,就以中国人为主设计、集思广益。”从此,开创了中国人自主建设大跨度桥梁的新时代。南浦大桥的成功兴建,极大鼓舞了全国桥梁工程界的信心,形成了中国自主建设大桥的高潮。由此赢得了中国桥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机会。万顷波涛上长虹飞架,天堑变通途。一座座气势雄伟的中国大桥,深深镌刻着李国豪教授的爱国情怀和卓著智慧。作为我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大桥,绵延32.5公里的东海大桥,凝结着一代桥梁大师多少情感和心血:无论是它的总体设计,还是工程建设,每当遇到一个重要关口,都有这位耄耋长者倾心指点、严格把守。他曾深情地说:“这是我这辈子最后关心的一座大桥,真想到大桥上去走一走,看一看!”上世纪80年代初,宝钢一期工程何去何从,命运未卜,身为宝钢工程技术顾问委员会首席顾问的李国豪,以一个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责任担当,挺身而出,直言相谏:“宝钢不能下马!”建言实事求是,字字千钧!宝钢工程就这样得以“起死回生”。同一时期,宝钢突然传出了“钢桩基础出现水平位移”消息,紧急求助,该怎么办?又是李国豪教授当仁不让,带头做试验、作测量,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了一套具体可行的加固方案。论证报告一出,顿时化解了众人的疑虑,不仅成功解决了位移问题,还节省了资金,缩短了工期。在同济师生的记忆里,李国豪一生勤奋好学,时刻不忘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上世纪90年代,他已经八十多岁,开始学电脑,学汉语拼音、笔画输入法等,碰到掌握电脑知识、技能的人,他都虚心请教,后来发Email,用电脑写文章等,他都学会了。李国豪近九十岁的时候,还买了多种外文书,如法文、西班牙文、德文等,学习外语以增加知识。有一次接待法国外宾,他用法语致欢迎词,法国朋友很高兴,立即有亲近感,交流气氛融洽。除了学习,李国豪每天看报纸,听广播,看新闻联播,关心国内外大事,新闻中常会报道某某国家、地区发生地震、海啸、水灾、火山爆发;某某地区建造了铁路、隧道、桥梁他会马上查阅世界地图或中国地图,确认区域、位置,搞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行。 相关链接:教育部原副部长、同济大学原校长吴启迪深情回顾了她担任同济大学校长期间受到时任名誉校长的李国豪鼓励、指导的经历,深感老校长的教诲令她受益无尽。她表示,李校长的崇高品德,为同济大学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祖翼、校长裴钢院士表示:“在同济大学百年发展史上,李国豪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最为长远而深刻,堪称同济之魂。”(摘自2013年5月3日中国科学报,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李国豪于1936年在同济大学毕业,留校讲授钢结构和钢桥两门课程,后来,德籍教师推荐,获洪堡奖学金赴德留学。B李国豪的博士论文发表后,成为首个获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并引起了德国桥梁工程界的极大反响,获“悬索桥李”美誉。C上海南浦大桥和广东虎门大桥的自主建设,开创了中国人自主建设大跨度桥梁的新时代,赢得了中国桥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机会。D李国豪直言相谏使宝钢工程起死回生,宝钢出现问题时他又当仁不让,带头成功解决了位移问题,还节省了资金,缩短了工期。E李国豪在同济大学百年发展史上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最为长远而深刻,他的崇高品德,为同济大学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被称为“同济之魂”。解析: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选项A“留校讲授钢结构和钢桥两门课程”错误,应是“两年后”;B“成为首个获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错误,应为首个获取“特许任教工学博士”的中国留学生;C项不准确,应为“上海南浦大桥”,选项多出“虎门大桥”。答案:选E给3分,选D给2分,选C给1分,选AB不给分。2作为著名科学家,李国豪在结构力学和桥梁工程领域的重大系统性成就和开创性的贡献,举世公认,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答:_。答案:李国豪参与了武汉、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建造工作,奠定了他“桥梁大师”的地位;设计建造上海南浦大桥,开创了中国人自主建设大跨度桥梁的新时代;参与建设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大桥东海大桥,凝结着一代桥梁大师多少情感和心血。3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祖翼、校长裴钢院士表示:“在同济大学百年发展史上,李国豪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最为长远而深刻,堪称同济之魂。” 请结合原文作简要的分析。答:_。答案:谢绝导师的劝阻和挽留,回到母校同济大学执教。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同济大学;在结构力学和桥梁工程领域的重大系统性成就和开创性的贡献,举世公认,为同济大学赢得荣誉;一生勤奋好学为同济的师生树立了榜样。4李国豪的“崇高品德”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_。解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解释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如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向外扩展式答题。向内挖掘又有两种: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本题适用第二种方式,先提出观点,然后结合原文事例作具体的解释。答案:爱国爱校的情怀:二战结束以后,谢绝导师的劝阻和挽留,毅然归国,回到母校同济大学执教。一生勤奋好学的精神:家境贫寒仍坚持完成学业,赴德留学赢得美誉,一生勤奋好学;把一生奉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一座座气势雄伟的中国大桥,深深镌刻着李国豪教授的爱国情怀和卓著智慧;科学精神和责任担当:宝钢一期工程何去何从,命运未卜,挺身而出,带头做试验、作测量成功解决了位移问题。关心国内外大事:每天看报纸,听广播,看新闻联播,还要把事件搞得清清楚楚。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一片赤心在丹青韩小蕙吴冠中的艺术生涯是一支射向靶心的箭“开弓没有回头箭”的箭,一辈子不偏不倚地、就奔着这一个目标的箭。他和绘画的关系,可说是生命里的基因,前生投缘的关系绘画不是他的专业、职业、事业,而是他的呼吸、他的身家性命、他的存世意义。有三个细节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一是抗战时期在昆明,敌机来轰炸,全校师生都上山去躲避,只有吴冠中苦苦恳求图书馆管理员,让他将自己反锁在馆内,临摹古人画册。那独自对话经典的自在滋味,一辈子都在他心头畅快地荡漾着。二是上世纪60年代,一次南下广东写生回京,吴冠中将他画的一包画立在座位上,自己则站在旁边以手相扶。站了三天三夜,下火车时腿、脚都肿了,可是他心里高兴,庆幸作品们终于平安到家了。三是上世纪70年代,吴冠中的岳母在贵阳病危,他好不容易请下假来,携妻前往探视。途经阳朔时,他太想画桂林了,遂中途下车,盘桓一天。谁知天雨不停,他叫夫人打伞遮住画板,俩人则淋在雨中,任雨丝打湿衣衫。后来刮起大风,画架实在支不住了,怎么努力也画不成了,极度失望之下,吴冠中竟哭了起来!我理解,当时他浑身的血液已被艺术的激情点燃,陷入了“不能画,毋宁死”的冲动中,这种欲罢不能,连他自己也不能控制自己了。吴冠中一辈子不停地追求创新,这是他血液中固有的基因,他说:“不能创新,我的生命就停止了。”“我绝不能侮辱过去的作品,一定要超过过去,给后人新的启发。”然后,又补充了一句:“只能往前走,停下来不好活,后退更没余地。”有关风格的问题,他说:“风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见。”2009年2月26日是一个卓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展”在中国美术界的最高殿堂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吴先生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不知凡几,专题的吴冠中个展也有过数次。但意义不同的是,这次展出的180多幅作品,全部是吴先生的无偿捐赠之作,囊括了这位为艺术辛勤了一生的绘画大师所有的重要作品。换句话说,吴冠中把他一辈子的耕耘成果,悉数奉献给了社会。吴冠中说:“作品是艺术品,属于国家,属于人民,不属于个人。”“艺术是珍贵的,了不起的,一定要把艺术留下,留给将来人们再认识。”在他的晚年,吴冠中开始捐出自己的画作,大批量捐献给国家美术馆中国美术馆。而在此前的捐献,已包括全世界各大博物馆,还有国内的许多博物馆、艺术馆和重要场所,更为赈济水灾、救助残疾人等公益事业捐献过多幅作品,前后捐出的共有300来幅。吴先生早就告诉家人:“搞艺术不赚钱,爸爸如果单为了供养你们就不搞画了。房产、现金,可以留给你们,但爸爸的画是社会公产,应该还给社会。”凡是跟吴冠中接触的人都会强烈地感觉到,他的血液里有一种特殊的东西,叫做“不安宁粒子”。他当了一辈子美术教师,从第一天做助教开始,直到耄耋之年的最后一次登台,其特色始终没有变,这就是,一上讲台就激动,越讲越兴奋,就像陷在恋爱中,不能自拔。多少年养成的习惯一直持续了一辈子,他作画,往往早餐后即开始,一直画到下午、傍晚、深夜,其间不间歇,不休息,也不吃饭喝水,何时画完何时才回到“人间烟火”。艺术是他永远的新娘,初恋的狂热一直持续到黄昏恋,始终恋不够。91个春秋飞渡,吴冠中早就做成了国际知名的大画家,他已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举办个展数十次,还获得了很多荣誉和头衔。但他认为,做成“家”不是目的,做成“大家”也不是人生理想。他说:“画家走到艺术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画匠,可以发表作品,为了名利,忙于生存,已经不做学问了,像大家那样下苦功夫的人越来越少。整个社会都浮躁,刊物、报纸、书籍,打开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画廊济济,展览密集,与其说这是文化繁荣,实质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灵不可同日而语。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吴冠中也不是一个耽于昨天的人。他甚至说过:“明年怎么样?顺其自然。”这意思是说,艺海无涯,长征无尽头,个人只管一心一意地探索下去,其他都无须计较是非曲直,功劳功绩,由别人去说吧。他是艺术的赤子,他的心中只有艺术。装不下别的了。(节选自一片赤心在丹青:追念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5下面是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作者在谈到吴冠中与绘画的关系时说“绘画是他生命里的基因”,是在揭示绘画在吴冠中一生中的重要性,可以说,没有绘画,就不会有吴冠中。B吴冠中说“风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到”,是在强调画家的风格是自己的艺术实践的反映,有什么样的创作实践就会形成相应的风格,画家只管做好自己就行,不必计较成败得失,功过是非由别人去评价。C吴冠中晚年举办的捐赠作品展,囊括了他为艺术辛勤一生的所有作品,他将自己一辈子的耕耘成果全部奉献给了社会。D吴冠中热爱艺术,为艺术奉献了毕生的心血,他认为艺术不能沾染上金钱的气息,不能和金钱有任何关系,所以他捐出的画作不会带来任何利益。E本文多处引用吴冠中的话,展示了他深刻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这样的写法能够更真切生动地表现人物,比单纯的记叙和纯粹的评议更令人信服。解析:A中的“没有绘画,就不会有吴冠中这个人了”理解有误,应为“没有绘画就不会有画家吴冠中了”; C中的“囊括了他为艺术辛勤一生的所有作品”不对,是“囊括了他为艺术辛勤一生的所有重要作品”,范围扩大了; D中的“他捐出的画作不会带来任何利益” 不符合事实,为赈灾助残的捐赠要获得相应的金钱来帮助他们。答案:BE6本文第二段记述了吴冠中视绘画为身家性命的三件事,请分别概括。答:_。解析:“一是抗战时期在昆明让他将自己反锁在馆内,临摹古人画册。二是上世纪 60年代,庆幸作品们终于平安到家了。三是上世纪70年代,怎么努力也画不成了,极度失望之下,吴冠中竟哭了起来”。以上信息很明确地指出了三件事。答案:为研究制订经典画作而不顾个人安危;爱惜画作胜于自己的身体;面对梦寐以求的创作素材而不能如愿作画的悲伤。7结合全文,请分析吴冠中身上有哪些可贵品质。答:_。解析:由“他和绘画的关系,可说是生命里的基因,前生投缘的关系绘画不是他的专业、职业、事业,而是他的呼吸、他的身家性命、他的存世意义”可得出第一点。由“吴冠中一辈子不停地追求创新,这是他血液中固有的基因”可得出第二点。由“吴冠中把他一辈子的耕耘成果,悉数奉献给了社会”可得出第三点。由“他当了一辈子美术教师,从第一天做助教开始,直到耄耋之年的最后一次登台,其特色始终没有变,这就是,一上讲台就激动,越讲越兴奋,就像陷在恋爱中,不能自拔”可得出第四点。答案:热爱绘画艺术,视艺术为生命。一生都在不断探索创新,从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淡泊名利,不计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把毕生心血奉献给社会。工作有激情,始终保持着高涨的工作热情和旺盛的斗志。8吴冠中说:“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思想?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_。解析:“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这句话要分三个层次来理解,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一句应结合“画廊济济,展览密集,与其说这是文化繁荣,实质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灵不可同日而语”来理解,“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是出自“朴素的心灵”。“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实际是指出自心灵和灵感的作品是无处买卖的。既然作品无处买卖,那么艺术家也就无所谓职业了,他不同于以画谋生的画匠。感想还是要结合本段理解,以画谋生与以画为生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答案:含义:真正的艺术来自于真正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的朴素心灵,是通过内心对艺术的苦苦追求才得到的,这种朴素的思想和艺术的灵感不是用钱能买到的,这样的艺术品是无价的,任何金钱都买不来,也不可能出卖的,艺术家不应该如其他一些职业那样可以将自己的产品用金钱去衡量。感想示例:现实中的许多人,表面看是对艺术的执着,标榜自己的才华,而真实的目的却是艺术的附属品名和利。吴冠中称之为“匠人”,而不是“大家”。如果艺术与利益相连,那么艺术的价值就发生了改变,完全是为利益而创作的艺术不可能成为经典而永恒。真正的为艺术而生的人,心里只有艺术,他的创作都是内心激情的表现,而不像许多人那样是为了最大化的利益而苦思冥想。因此当今的社会需要有这样思想的艺术家来引领艺术的发展,而不是被喧嚣的世风所污。只有超然物外,心灵纯净,恬然淡泊的人,才能成为一代宗师,后世楷模。(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