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小结课件 新人教版.ppt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3202900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7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小结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小结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小结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标版语文专题十八专题小结,一、传记的阅读方法和答题技巧1.传记阅读5法(1)阅读传记作品必须懂得传记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区别。传记属于纪实性作品,纪实性要求传记记述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准确的、真实的,不允许有任何夸张与虚构。但历史的真实,只能是相对的真实,任何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是不可能全面复现的,任何对历史的叙述,也只能是相对真实的描述。因此,传记允许作者对个别细节、某些场景进行符合时代环境的合理的有限度的想象,以便丰富、生动地描绘人物,凸显人物特性。了解了传记作品的这些特点,就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欣赏、品味传记作品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哲理性与形象性相结合、思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所产生的魅力,赏析传记中的想象艺术,多角度地培养鉴赏能力。,(2)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一个人的个性、思想的形成必定会受到其所处的特定时代及成长环境等外因的影响,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3)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认识到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只有深刻地认识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注重分析传主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才能在评价传主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成就等方面的同时,从中汲取精神养料,获得有益的启示,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形成主动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4)阅读传记作品还要关注传主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典型事件往往是传主一生的关键所在,能反映他一生中的主要功过,而且可以显示有关的历史进程及特点,有利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重点,理清其人生发展的脉络;富有特性的细节描写犹如人体之血肉,能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能帮助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传主的性格、思想。同时,关注这些还可以引发读者的思索,使之从中获得更多的人生教益。(5)阅读传记需要注意传记中作者的评论性语句。传记中有作者评论的一般称之为评传。评传是传记中的跨类文体,处于人物传记和文学评论之间。一方面有对人物生平较完整的叙述,借以展示传主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由此可见,传记中的“评”往往是文章的要害。,因此,阅读这类文章必须注意分析作者的评论性语句。2.传记答题技巧3种(1)如何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同时又要注意细节描写。注意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的角度去把握传主形象。“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传主的人际交往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形象是阅读传记的一条通道。这类题目通常是简答题,要注意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归纳出观点,并举出文中的具体例子加以分析论证。(2)如何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文本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首先,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其次,了解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文本加以判断分析。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有首尾照应、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结合等。此外,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3)如何解答传记的探究题?解答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或时代精神的探究性试题时,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紧扣文本的主旨大胆探索,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切忌脱离文本任意发挥。解题思路:明确表述观点;分点列出事实依据(或理由);结合文本内容作合理分析;联系现实,对相关内容作个性化解读。,二、新闻的阅读方法和答题技巧1.新闻阅读4法(1)看标题,抓要素,整体把握新闻内容。新闻标题是新闻主要内容的提要,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能分辨出该文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讯。通过标题把握文本的对象和主要内容。新闻属于记叙类文体,离不开记叙的要素,所以,分析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可以帮助进一步把握主要内容。(2)理清脉络,把握文章结构。看清文章前后的联系,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从而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通讯”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阅读时要特别注意。(3)把握中心,把握主旨。抓住关键句、中心句、过渡句去把握文本的中心内容,研究文本的主旨,揣摩作者的写作动机和感情态度。(4)研究写作技巧,分析表现手法。可以从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对比、衬托、以小见大、烘托渲染、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几个角度去考虑。,2.新闻的答题技巧(1)分析综合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第一步:通读全文,明确时间、地点、人物,理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新闻要点;提取各方观点并加以整合,了解作者的基本倾向。第二步:看清题目,明确其要求,在原文中找准信息范围。第三步:组织答案。一种是直接从原文中摘录相关语句;另一种需要对文本内容进行概括,删去细节,或将分散、重复表述的内容整合概括为简洁的语句,信息内容较多时要注意分点作答。,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a.分析语言特色,抓住客观、简练、准确、通俗四点,从表述方式、语气、语词和说明方式的运用等方面加以辨析。b.把握新闻结构,注意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详略、功能、行文要求等,快速梳理文本的脉络。c.依据新闻文体特点概括中心意思,标题(特别是正题)、导语、结语是快速把握文章中心的主要依据。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一般可以从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几个角度去考虑。具体包,括:从再现采访过程的角度思考,从再现现场情形的角度思考,从叙述人称选择的角度思考,从细节描写作用的角度思考,从新闻数据运用的角度思考,从表现形象特点的角度思考,从表现形象变化的角度思考,从前后内容联系的角度思考,从新闻传达感情的角度思考。(2)评价类。阅读新闻,要结合文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相关材料,然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观点评价要力求公允,有可能还要参照文本中已有的观点,吸取各方意见,达成一个比较妥当的看法。表述上应讲究条理,分层叙述。评价新闻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应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整个社会大环境,在表述上应做到有理有节。(3)探究类。认真审题,把握命题角度。新闻报道的事件、人物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对报道对象可以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角度考查。考查的层面也可以从表面的语句到深层的普适性的意义。紧扣原文,寻找答案。要善于结合文本中的人物描写(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特征性细节描写),发现人物身上所体现的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概述相关事实,分析阐发人物精神(包括品质、素质),所受启发可以与文本相同或相反。新闻的好恶褒贬一般比较明显,从文本的报道对象和作者的措辞、行文方式就可推测出来。应合理联系社会现象、学科知识,对新闻报道的对象作出恰当的评价,对所揭示的问题提出独到、合理的见解。三、调查报告的阅读方法和答题技巧1.调查报告阅读3法(1)快速准确地把握调查报告的内容。迅速准确地阅读文章第一段(开头部分),把握调查的对象、内容。阅读全文,了解清楚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注意事件的细节。,重点精读一些调查者总结收集的数据,调查者发表议论的部分,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与其他类型文章的解读分析方法一样。(2)注意调查报告中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调查报告是在叙述中把观点表达出来的,即在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得出观点。因此,我们要注意在阅读中把握好文章的材料与观点的统一问题。运用一个或几个典型材料说明观点。我们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同时也要注意材料内部的相互逻辑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说明观点。,运用对比的材料来突出观点。这种对比,可以今昔、新旧、正反和成败等进行对比。通过不同事物不同方面的对比,能够更好地突出特点,更好地划清是非界限,突出观点。对比还可以是具体的事实,也可以是统计数字、百分比。用精确的数字来直接说明观点。基本统计数字、百分比,都可以反映事物的面貌和实质,可以增强说服力。在运用统计数字说明观点时,要注意它的精确性,要实事求是,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运用时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力戒盲目堆砌数字,淹没观点。调查报告可以先摆材料后提观点,也可以先提观点再用材料加以说明。有时虽不明显地提出观点,但可以从阐述中看出观点。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一定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的高度统一,以便更好地表现主题。(3)注意调查报告的鉴赏评价。报告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主要是调查者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持自己相关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尤其是对调查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2.调查报告答题技巧5种(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主要是调查者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持自己相关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尤其是对调查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高考考查一般会以正面的为主。调查报告的题材通常都针对性极强,与民生、社情或某些阶层息息相关,因此会产生较大的社会价值和影响。阅读时要将视野扩大,将其放到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中,联系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阶层的关注程度来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阐释和评价。,(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文本的某种特色”主要落实于文本的思想情感、文本风格、语言特色、设问技巧等方面。“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首先要能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章说一说文章为什么要营造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效果或不足,如果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更好。(4)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就是要分析归纳出调查对象的人生观,探讨他的人生价值,揭示他的这种人生观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如果是事件调查,则应更多地从时代精神的角度进行探究。(5)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注意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疑精神。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提出补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要善于对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怀疑。对调查报告的探究,应更多地从社会价值的角度来思考,如关注民生、经济等,有时也可以从自身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实例分析。四、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和答题技巧1.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1)把它作为科技说明文来看待。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并记住说明文常使用的说明顺序。主要有空间、时间、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又包含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总说到分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在段落中尽量找到表示说明顺序的显著的语言标志。掌握结构特点。说明文的总体结构通常分为三部分,即引出说明对象、详细解说对象(主体部分)、总结说明对象。其结构顺序主要有三种模式:横式结构、纵式结构、纵横结合式结构。说明文主体部分的段落、层次之间的结构形式一般又有:并列式、承接式、递进式、总分式等。分析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a.定义说明与诠释说明。定义说明是运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这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说明方法;诠释说明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说明方法。,b.举例说明与引用说明。举例说明是在同类事物或现象中,举出有代表性的具体实例来说明这类事物或现象的方法;而引用说明,则是引出有关的科学原理、文献资料、故事传说、诗文名句、俗语谚语等作为依据进行说明的方法。c.分类说明与图表说明。分类说明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要说明的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类说明的方法;而图表说明,则是借用画图表来说明事物的特征的方法。d.比较说明与比喻说明。比较说明是在同别的事物的比较中,显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的说明方法;而比喻说明,则是借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的说明方法。e.数字说明与描写说明。数字说明是通过列举数字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描写说明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把握说明对象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而事物的特征又有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之分:一般特征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标志,而本质特征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依据。要抓住说明的要点,其要点往往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还要学会提取科技信息。提取科技信息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组合重点段落,有些科普文中的科技信息相对集中,只要将有关段落加以组合就可以了;二是分散摘录信息,有一些说明文,科技信息犹如满天星斗点缀,在文中,这就要分散摘录,摘录时注意不摘录穿插的故事,不摘录形象的描述,不摘录生动的阐释,不摘录抒发的感受,不摘录作者的设想,不摘录没有知识含量的首尾与过渡。(2)将科普文章当作散文类的文学作品来阅读。由于科学小品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文学的笔法和手段,写作手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它不必墨守成规地恪守说明文的写法,如说明文的写作强调客观性,尽量排除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而科普文则不必受此约束。它不仅可以加入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还可以运用文学的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甚至还可以编织虚构的故事情节,使作品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由此,阅读科普文,还要:,揣摩写作技巧。科普文的整体布局有漫话式、试问式、穿插式、拟人式、问答式等多种形式;局部安排一般有引用材料、讲述故事、设置悬念、留下问题等。品析文章语言。一是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或概括,或具体;或精练,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二是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描述句、议论句、抒情句等,从语言的形象、语言的情感、语言的趣味等各方面鉴赏。科普文章的语言除了准确、简明之外,还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体会情感思想。许多科普文章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体会这些情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总之,阅读科普类文本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四抓:一抓被说明的主要事物,二抓主要事物的特征,三抓说明的顺序和方法,四抓科普文章的文学手法。2.科普文章的答题技巧(1)如何理解科普文章中的重要概念?浏览全篇,大体把握主旨。这是先整体把握再局部推导理解的方法。借助语境来推断概念的含义。具体分析概念所在的句子与上下文之间的组合关系,把阅读的目光放到对这一概念作出解释的所有语言信息点上,通过综合分析判断来解决。结合科普文章的文体特点来理解概念。如利用概念严密的逻辑性法,则在行文中寻找相关的解释信息,继而作出判断。(2)如何分析科普文章的语言?科普文章特别讲究语言的准确性,它在介绍新科技成果时,或展望推广应用后的情景,或预示向纵深发展的前景,因而较多地运用“如果”“假如”“可能”“将会”等词语,阅读时对这类词语要特别注意。另外,具体文本还有各自的语言特点,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等。答题时应先点明语言特点,再举例分析。(3)如何分析科普文章标题的作用?关注标题的关键词,它往往揭示了文章的核心内容或思想。分析时一定要把它与文章内容联系起来。,关注标题本身所用的表达技巧,如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或者化用了歌词、古诗等。关注读者的接受性,如好的标题能够吸引读者,激发其阅读兴趣等。(4)如何做好科普文章探究题?科普文章的探究题多集中在“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和“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上。“人文性”和“某些问题”是科普文章探究的关键点。探究其“人文性”,就是探究科学发现、创造带给人们的启示,带给科学、经济、社会的价值和影响,探究科学技术是怎样改善人们生活,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某些问题”往往是指涉及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自然界的生存法则的问题,可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或联系社会现实发表个性化的见解。科普文章的探究题多从哲学、思维、科技、经济、社会角度综合考查,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从不同角度分点作答。,一、(2014福建,1315,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九天神眼从起初遥远的一点,到依稀模糊的轮廓,再到清晰可见的机身,减速、放下起落架、稳稳在某军用机场降落。“奖状”飞机又一次执行特殊任务凯旋了。走近它,“小”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机身长、宽不过数米,差不多一人多高。而让人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小小的“个头”,竟能在13000米的高空飞行,最大巡航速度0.72马赫,可连续飞行6个小时。一进入机舱,才发现这小小的“身板”还着实能“装货”:在直径不足1.5米、高只有1.45米的狭窄机舱内,就装有3个固定座椅,两个座椅在驾驶舱,1个长,椅在后舱,各型电子设备占据了舱内大半个空间。而这也给驾驶“奖状”飞机的机组成员带来了麻烦,狭小的舱内空间,使得除两名驾驶员外,机组其他人员只能挤坐在一尺见方的小长椅上,蜷缩着直不起腰、伸不开腿,时间一长,腰酸背疼不说,想方便也找不着地方。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连续飞行四五个小时。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自1986年配备奖状号,我们中队已先后7次入藏,20余次进疆,飞行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多年的飞行,让“奖状”中队满载殊荣,也使他们不少人患上了“职业病”。副教导员孙文奎说,“每晚7点半要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不管有没有任务,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天。”“一有灾情,无论天气如何,我们都会自发处于待命状态。在那种情况下,灾情就是命令,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一次,张凯机组飞往重灾区北川遥感航拍,电瓶温度指示灯突然报警,温度直线上升。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空中断电的危险。千钧一发之时,机长张凯脑海中掠过了一个个特情处置预案,一个个处置口令也脱口而出:“下降高度!”“跳开X号保险丝!”终于,飞机从7000余米下降到6000米,故障被机组成员镇服。,让机组成员终生难忘的是2011年7月的西藏航拍任务。当时,西藏正值雨季,动辄狂风骤雨,天气变化无常,气象条件非常恶劣;每个成员都出现了较强的高原反应,为了保证有足够的体力飞行,大家只好边吸氧、边打点滴、边研究飞行计划,最后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飞险区、闯禁空、测山河、赴震区一次次的枕戈待旦,一次次的受命飞行,这支“奖状”中队屡建奇功,满载殊勋。在这光环的背后,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除日常的训练外,“奖状”飞行团队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外执行飞行任务,陪同家人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许多,有时接到紧急任务,还会和事先安排好的“家事”“撞车”。,或许在有些人的眼里,他们不是合格的父亲、丈夫和儿子,但在家人的心目中,却有着不同的答案。一位飞行员家属说道:“选择了飞行员,就是选择了寂寞,为了大家,一点牺牲不算啥。”一个轻松的回答,一个灿烂的微笑,折射出的是一份包容与关爱。“总觉得平时亏欠他们的太多,在家的时候就多给老婆孩子弥补一点。”一机组成员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位飞行30多年、6000余小时飞行员的氤氲柔情。(摘编自苏银成等探空测地的“九天神眼”),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奖状”飞机虽“小”,但“装货”能力不小;它的本领也不小,飞行高度高,航速不低,续航能力强。B.“奖状”飞机舱内空间逼仄狭窄,机组成员的活动空间不到机舱的一半,这给机组成员带来了诸多不便。C.“奖状”号机组1986年成立以来,飞行架次多,作业面积广;多次参与导航工作,为社会做出了贡献。D.文章写2011年7月西藏航拍一事,突出了“奖状”号机组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作风。E.这篇通讯点面结合、以小见大,主要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中国当代军人的阳刚之美。2.文中写北川航拍时排除险情一事,突出了机组群像的什么特征?请简要说明。(4分)3.请根据文本,探析“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这句话的含意。(6分),一、1.答案CEC.“多次参与导航工作”不正确,第三段只说到“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没有提到“参与导航工作”。E.“阳刚之美”不正确,本文主题是表现中国当代军人的奉献精神。2.答案(要点)技术精湛,临危不乱;团结协作,配合密切。(意思对即可)解析机组成员能在千钧一发之时迅速排除险情,既依赖于精湛的技术,也离不开团结协作的精神。注意简要概括,分点作答。,3.答案(要点)机组成员高度的使命感,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家属对机组成员的理解,对国家事业的支持;机组成员及其家属为“大家”而牺牲“小家”“小爱”的奉献精神。(意思对即可)解析综合上文来看,这份“大爱”指机组成员对国家对人民的爱;综合下文四段内容来看,这份“大爱”还包括家属对机组成员的理解和支持、机组成员及其家属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注意结合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准确表述,分点作答。,二、(2013辽宁,12,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吴良镛:筑梦人生1922年的春深时节,吴良镛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年少的他,目睹了收账人无情揭走自家的屋瓦,凄风苦雨中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1937年南京沦陷前,他先后到武汉、重庆求学;1940年在重庆合川参加大学招生考试时,他亲历了日军战机对大半座城市的轰炸。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血泪,促使青年吴良镛默默许下宏愿,在内心树立起“谋万人居”的理想。1950年,吴良镛结束在美国的研读深造,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此后,风雨数十载,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教书育人,他不知疲倦地奔忙着,孜孜探求着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之路。他指出,西方建筑史是“石头的历史”,而中国古代建筑史是“土木的历史”,因此,北京旧城这个世界城市史上无与伦比之杰作的保护工作尤为不易。随着,一批批新建筑、一座座新城市的拔地而起,吴良镛的心头却日益萦绕着浓密的困惑。他认为,旧城的改造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自古太守多诗人。”在吴良镛看来,作为城市规划者的市长,不仅要具备革命家的情操,还应具有诗人的情怀、史学家的渊博。“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吗?是不是想想办法,例如打个漂亮补丁或绣上图案。”相对于大拆大建,吴良镛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和建造“类四合院”住房体系的构想。他的这一理论,被成功应用于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菊儿胡同居民曾一直被危房、积水等问题困扰着。由于许多改造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相冲突,改造项目一直停滞在规划层面。吴良镛说:“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他不辞辛劳,反复修,改施工方案,每天拖着装满资料的小车到建筑馆工作,或奔波于尘土飞扬的工地。改造后的菊儿小区白墙黛瓦,与周边的老房子浑然一体。在这样一座“类四合院”里,邻里进出打招呼,有了困难互相帮,北京城原有的历史环境和生活情境得以延续。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情画意般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吴良镛一生不变的梦想。提到这个梦想时,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欣慰的笑容。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的他,言传身教,桃李芬芳。他常常对学生说:“建筑师与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每个时代对建筑师的要求又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改变,一定要牢记对人的关切,同时建筑业需要赴汤蹈火的热情和无限的忠诚。”,针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吴良镛提出了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社会、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模式。融贯多学科研究成果,他创建了“广义建筑学”理论,并出版了同名专著,将建筑从单纯的“房子”概念拓展为“聚落”的概念。在1999年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作为中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领军者,吴良镛宣读了由他起草的北京宪章并获得通过。这标志着“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2008年,86岁的吴良镛在工地视察时突发脑梗,被医生判断为难以再行走。但他按照科学方法刻苦锻炼,努力坚持,很快就可以走路了。出院那,天,满头银发的他亲笔完成了一幅书法作品。苍劲有力的字迹,与绚烂的晚霞交相辉映。医生说,吴老不仅给建筑界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奇迹,也创造了康复医学领域中的奇迹。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过:“不管你到哪个国家,说起中国建筑,大家都会说起吴良镛。”中国两院院士、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数不清的荣誉和成就并未让吴良镛停下前行的步履。他每每凝思:“人们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我觉得建筑更是遗憾的艺术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子孙后代?”(摘编自田雅婷吴良镛:筑梦人生),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本文依次记述了吴良镛的青少年经历、国际声望、事业追求及成就,详略得当,人物形象形神兼备,故事性与励志性相统一。B.青少年时期的家国之痛对吴良镛树立毕生筑梦为民居的理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经过不断思考和创造性的努力,最终成为中国建筑学界的领军者。C.1999年,吴良镛起草的北京宪章在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通过,这标志着中国的建筑理论开始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D.吴良镛认为,较之电影艺术,建筑是更为遗憾的艺术。因为后者完成后,将会矗立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修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E.本文写作态度严谨,文笔凝练,从不同角度为读者刻画了一位专业造诣深厚、中西学养交融、为理想而奋斗的中国建筑学家形象。,2.本文第六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3.吴良镛在建筑领域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6分)4.在吴良镛看来,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应包括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二、1.答案BE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A、C不给分。A.“故事性与励志性相统一”有误,文章写作目的并不在于其“故事性与励志性”。C.原文为“这标志着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而不是“中国的建筑理论”,概念的范围扩大了。D.“修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文中没有依据。2.答案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从不同侧面突显其人格魅力;丰富主题意蕴,增强艺术感染力。(每答出一点给2分,结合文本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第自然段是写86岁的吴良镛在突发脑梗住院时,被医生判为难以再行走,但吴老通过科学方法锻炼后可以走路了,创造了康复医学领域中的奇迹。从另一侧面突显出吴老坚强而坚韧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为突出,增强了艺术感染力。,3.答案理论建树方面,主要有“广义建筑学”理论、“人居环境”学说等;实践业绩方面,如菊儿胡同改造工程;声望和影响力方面,如中国两院院士、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等;人才培养方面,参与创建清华建筑系,桃李芬芳。(每答出一方面给2分,答出三个方面即可。意思答对即可)解析可以通过梳理文章结构来完成此题。第段有“创建了广义建筑学理论,并出版了同名专著,将建筑从单纯的房子概念拓展为聚落的概念”。第段写他的“有机更新”的理论和建造“类四合院”住房体系的构想,成功改造了北京菊儿胡同。第段写他获得的荣誉。第段写他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言传身教,桃李芬芳。,4.答案城市管理者应具备人文关怀、审美修养。城市建设要体现对人的关注,使生活环境充满诗情画意,富有美感。城市管理者应具备历史意识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城市建设要尊重历史和文化传统,要与原有的历史人居环境相融合。(要求就以上两方面分别探究,每方面4分;观点明确给1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2分,联系现实给1分)解析“包括诗人的情怀”体现在文中第段“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和第段“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情画意般栖居在大地上”中。“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指的是第段结尾句“旧城的改造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考生联系现实,可结合北京的四合院拆迁,南方的吊脚楼、土楼拆迁来谈这一问题。,三、(2012山东,192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古怪的重水叶永烈1942年,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激烈进行的时候,英国的间谍部门却把注意力集中于挪威南部某荒凉小镇的一家看起来很普通的小工厂。这家小工厂里,并没有隆隆的机器声,也没有高高的烟囱,只有来自当地水力发电厂的电线和自来水管。它在静悄悄地生产着一种神秘的重要物资。德国军队重兵防守,但这家小工厂还是被英国间谍炸掉了。德国人马上调集专家抢修,花了9个月的时间,小工厂又开始了神秘的生产。1944,年,德国军队极为秘密地把小工厂的产品运走。但那产品最终还是先后被英国间谍的定时炸弹和美国的轰炸机炸毁了。这家小工厂生产的究竟是什么产品呢?这神秘的产品,就是重水!重水看上去跟普通水差不多,也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然而,它似水而不是水,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重水确实是“重”水,它比普通水重。1立方米重水要比1立方米普通水重105.6公斤。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普通的水在0结冰,在100沸腾。然而,重水却在3.8结冰,在101.42沸腾。普通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重水的密度在11.6时最大。很多物质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小。比如,食盐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减少15%,氯化钡的溶解度则减少20%。许多化学反应在,重水中进行,比在普通水中慢。严格地说,重水也是水!普通的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重水的分子,也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只不过这氢原子不是普通的氢原子,而是重氢原子。在大自然中,普通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在50吨水里大约只含有7.5公斤重水。重水总是混杂在普通水中,均匀地混合在一起。怎样才能把重水分离出来呢?人们发现,当用电流电解水的时候,普通的水大量被电解成氧气和氢气,而在剩下的液体中,重水的含量越来越多。于是人们便请电流帮忙,来提取重水:把水大批大批地电解,然后把剩下的液体进行蒸馏,利用重水和普通水沸点的不同把它们分开,制得很纯净的重水。从天然水中提取重水,要消耗大量的电能。据统计,提炼1公斤重水比熔炼1吨铝所需要的电,能还多3倍。重水,是制造原子弹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它能有效地减慢中子的速度,把快中子变为热中子,并且它本身不吸收中子,不会减少中子的数目。因此,重水是非常理想的中子减速剂,它能使链式反应进行下去,实现原子弹的爆炸。重水因之成为举足轻重的战略物资。当年德国人在失去重水之后,整个制造原子弹的计划不得不推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将原子能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上,建造了原子能反应堆。在原子能反应堆中,同样要用到中子减速剂,用到重水。在制成原子弹之后,人们又发明了氢弹。制造氢弹的主要原料是氘和氚,氘来自重水。这样一来,重水更是身价百倍。氢弹爆炸,实际上就是氘和氚,进行激烈的热核反应,在一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聚变能。人们现在正努力探索控制热核反应,把它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建造热核反应发电站。这种新型发电站与原子反应堆相比具有许多优点,比如环境污染少,热核反应产生的能量很大,发电量大,更重要的是,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江湖河海的水中,有数以万吨计的重水,可以大量提取氘。正因为这样,如今重水被人们誉为“未来的燃料”。(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科普,有删改)1.本文为什么从英国间谍对一家小工厂的破坏写起?(4分)2.请从文中概括出重水的主要用途。(4分)3.第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作简要分析。(4分)4.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请写出两条理由,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1.答案突出表现小工厂所生产的产品的重要性。构成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引出下文对重水的说明。解析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谈,鉴于科普文章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特点,所以还应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来说。2.答案(示例1)用作制造原子弹的中子减速剂;在原子能反应堆中用作中子减速剂;提取氘,用于制造氢弹;提取氘,可以应用于热核反应发电。(示例2)作为中子减速剂,用于制造原子弹或建造原子能反应堆;作为提取氘的原料,用来制造氢弹或(将)应用于建造热核反应发电站。解析对重水用途的介绍,主要在自然段。,三、,3.答案严谨。运用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准确、严谨地说明了重水的特性和功用。简明。多使用短句,语言简洁明白。如“在大自然中,普通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朴素。语言朴素自然,平实客观。如“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读起来亲切自然。生动。有些句子运用了修辞,如“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解析借助平时对科普文章语言特点的了解,再结合文章找出本文语言的特点,举出恰当例句并简要分析。,4.答案(示例1)合适。“古怪”一词形象生动,能够引起读者兴趣。“古怪”准确地表现了重水稀奇少见的特点。正文重点写重水与普通水在特性、功用方面的巨大差异,文题一致。重水有多种用途,它既可以用来制造武器,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也可以用于工农业生产,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是矛盾的统一体。(答出两条即可)(示例2)不合适。虽写了重水与普通水不同的一些特性,但最终目的是写重水的用途,题文不符。科技说明文应讲究客观性,而“古怪”一词带有主观感情色彩。重水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物质,具有它自身的特性,无所谓“古怪”。重水与水相似,却比水重,所以称为“重水”并不“古怪”。(答出两条即可),解析弄清“古怪”这一词语在使用上的特点:一是拟人的手法,二是为了表现重水的特性。作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回答“合适”与“不合适”都可,注意理由要能充分说明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