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与酒文化.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3202565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2.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节日与酒文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传统节日与酒文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传统节日与酒文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一、春节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我国自夏朝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将春节称为元旦。元旦在古代有不同的称呼:汉代又称“元正”,晋代又称“元辰”,北齐时又称“元春”,唐代又称“元朔”。,第一节民间节日风俗,过年原先在“腊日”,即腊八,后改为阴历年首日,即春节。民间风俗把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称为“过小年”,是过“大年”的预演。祭灶在先秦时是重要的祭礼“五祭”之一。1、除夕贴对联除夕之夜的年夜饭是重头戏。鱼、饺子、汤圆、年糕除夕拜年,长辈要事先准备好给晚辈的压岁钱。除夕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第一节民间节日,2.正月初一,拜年,3.正月初二大年初二,嫁出去的女儿带着夫婿与孩子回娘家。“归宁”拜年时先去舅舅、岳父家。,第一节民间节日,4.正月初三正月初三,有些地方俗称“赤狗日”,这一天不出门,不宴客。初三又叫“小年朝”,应该祭祀祖先和诸神,但不能扫地、起火、打水。初三日,有的商店开始营业,俗称“初三开店门”。初三是俗传“老鼠娶亲”的日子。“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第一节民间节日,5.正月初四大年初四有“接神”的习俗。家家户户准备牲礼、四果、生仁、炸枣等迎接,烧金纸、神马。此外,初四不动刀、剪。,第一节民间节日,6.正月初五初五也叫“破五”,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初五要吃饺子、放鞭炮、赶庙会,全家庆贺。,第一节民间节日,9.正月十五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吃元宵,挂彩灯,放焰火,观灯游玩。元宵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古时候人们称元宵节为灯节、上元、灯夕或灯期。因为是上元之夜,又称为元夜或元宵。元宵节在唐代成为万民同庆的灯节。宋朝时,灯期由三日延长到五日,到明代更延长到十日。,第一节民间节日,第一节民间节日,二、花朝节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五花朝节的。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各地还有“装狮花”、“放花神灯”等风俗。目前,花朝节仅存在于中国广西宁明、龙州一带壮族人民的生活中。,第一节民间节日,红楼梦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第一节民间节日,四、清明节旧俗以清明的前一天(一说前两天)为寒食节。我国各地在这一天都有扫墓、踏青、插柳、寒食等风俗。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清明节。它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个节气之一。这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转暖,万物欣欣向荣,使人感到格外清新明洁,因而称为清明。,第一节民间节日,五、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是开始、“初”的意思;“午”与“五”既同音又通用。所谓“端午”就是“初五”。由于午时艳阳高照,阳光灿烂,故又名“端阳”;端午节这天,月、日皆为五,故又称“重五”;端午节用菖蒲避邪,故又称“蒲节”。端午节的来源众说纷纭。,第一节民间节日,第一节民间节日,六、乞巧节七月初七是七夕节。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七月初七又叫女儿节。这一天又叫“避节”。农历的七月初七,有时恰逢天气晴朗,民间有晾晒衣物和书籍的习惯。,第一节民间节日,六、乞巧节,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又叫“七月半”、“鬼节”等。每到此时,寺庙里有盂兰菊会,超度亡灵。市场上可以买到冥衣、明菜花、油饼等,用来祭祀祖宗并预报秋收。,第一节民间节日,八、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民间俗称八月节,自古有赏月、拜月、吃月饼的习俗。到宋代,关于中秋节的记载就多起来,成为我国民俗中仅次于春节的大节。中秋节吃月饼。月饼又称为“团圆饼”。中秋节又叫团圆节。,第一节民间节日,第一节民间节日,九、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九九重阳的说法,最早见于易经,重阳节的月、日恰逢双九,两阳相重,古曰重阳。重阳节要登高、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第一节民间节日,酒文化,酒文化,酒文化,一、酒的产生和发展据古籍世本记载最早酿酒的是仪狄。另有传说认为周代的杜康发现了酿酒的方法,杜康就成为酒的代名词。杜康比仪狄晚了一千多年,距今也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传说夏桀建造“酒池肉林”。,酒池肉林,二、酒器、酒具的使用伴随着酿酒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酒器也由原来的陶器、青铜器、木器发展到金银器、瓷器等,酒器成为我国酒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现在考古发现的早期酒具多为陶器。商周时代出现了红铜、青铜酒器,常用的贮酒器有壶、樽等;盛酒器有角、缶、罍(li)、彝等;温酒、斟酒器有盉(h)、爵、觥、觚()、觯(zh)等。除了铜器之外,还有漆木、玉石等制作的酒器。,酒文化,罍、盉、觯、觥,酒文化,盏盅注子,酒文化,三、酒的别称金浆、玉液、流霞、红友、绿醪(lao)、金波、黄流、欢伯、般若汤、曲生、青州从事、平原督邮、玉醴、琬液、琼苏等“欢伯”引用最多,沿用时间最长。这个别号最初出自汉代焦延寿易林坎之兑:“酒为欢伯,除忧来乐。”金代元好问:“三人成邂逅,又复得欢伯。”,酒文化,婚丧酒俗礼记中记载新婚夫妇以一个瓠(hu)分成两个瓢,各执一片,盛酒漱口,表示相亲相爱。饮“交杯酒”浙江绍兴地区还流传一个风俗。“状元红”;“女儿红”中国民间将婚礼称为“红喜事”,丧礼称为“白喜事”,豁达地看待生老病死。,酒与文学、文人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诗歌与酒有关。晋代陶渊明咏酒的诗作很多,如饮酒二十首、连雨独饮、述酒等多以酒为题,抒发绝意仕途的豪气,感慨人生多舛,归隐田园的恬静与豁达。相传西晋人刘伶嗜酒,作有酒德颂。,酒文化唐代咏酒的诗歌更是蔚为大观,李白、杜甫、孟浩然等人都有相关诗歌传世。杜甫饮中八仙中咏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的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将进酒,杯莫停,但愿长醉不愿醒”;“会须一饮三百杯”;“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文化宋五代词人咏酒更多。黄庭坚西江月戒酒:“花病等闲瘦恶,春来没个遮栏。杯行到手莫留残,不道月明人散。”辛弃疾不嗜酒,但常以酒为词,抒发爱国热情:“醉里重指西望眼,惟有孤鸿明灭。万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故人何在,长庚应伴残月。”,酒文化宋词人中苏轼是集爱酒、品酒、酿酒、咏酒于一身的文人,他的临江仙夜归临皋、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作品都是借酒感悟人生的佳作。清代郑板桥诗、书、画三绝,为“扬州八怪”之首,喜欢醉后作画,自遣诗:“看月不妨人去尽,对花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