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1 文言文阅读(游记、议论性说理文)Ⅱ.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200955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1 文言文阅读(游记、议论性说理文)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1 文言文阅读(游记、议论性说理文)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1 文言文阅读(游记、议论性说理文)Ⅱ.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1 文言文阅读(游记、议论性说理文)一、(xx济南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一)游九华山记清施闰章昔刘梦得尝爱终南、太华、女几、荆山,以为此外无奇秀。及见九华,始自悔其失言。是说也,尝窃疑之。而李太白以山有莲花峰,改九子为九华。予舟过江上,望数峰空翠可数,约略如八九仙子云。其山外峻中夷,由青阳西南行,则峰攒岫复,瑰奇百出。而入其中则旷以隐。由山麓褰裳,则寒泉数十百道,喷激沙石,碎玉哀弦,而入其中则奥以静。盖岩壑盘旋,白云蓊郁,道士所族处者,是为化城。一峰屹然,四山云合,若群龙之攫明珠者,是为金地藏塔。循檐送目,虚日之气远接江海,而四方数千里来礼塔者,踵接角崩,叫号动山谷,若疾痛之呼父母,蹈汤火之求救援。道士争缘为市,几以山为垄断矣,岂复知有云壑乎!于是择其可游者曰东岩,其上有堆云洞、狮子石,僧屋数间,刻王文成手书。文成聚徒讲学,游憩于斯,有东岩燕坐诗。今求其讲堂,无复知者。天柱峰最高,俯视化城如一盂。绝壁矗立,乱山无数。所谓九十九峰者,迷离莫辨,如海潮涌起,作层波巨浪,青则结绿,紫则珊瑚,夕阳倒蒸,意眩夺目。盖至此而九华之胜乃具。惜余非闲人,不得坐卧十日,招太白、梦得辈于云雾间相共语耳!游以甲午岁十月,从之者查子素光、徐子道林。(二)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序唐李白青阳县南有九子山,山高数十丈,上有九峰如莲华。按图征名,无所依据。太史公南游,略而不书,事绝古老之口,复阙名贤之纪。虽灵仙往复,而赋咏罕闻。予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时访道江汉,憩于夏侯回之堂,开檐岸帻,坐眺松雪,因与二三子联句,传之将来。【注】褰裳:提衣。奥:深,隐蔽。化城:道观名,被四周之山环绕如城。角崩:以额撞地,即叩头。结绿:美玉名。岸帻:把头巾掀起,露出前额。形容举止洒脱。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士所族处者,是为化城族:辈,类。B而四方数千里来礼塔者 礼:礼拜,朝拜。C有东岩燕坐诗 燕:闲暇。D复阙名贤之纪 阙:缺失。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九华之胜”的一组是()峰攒岫复,瑰奇百出喷激沙石,碎玉哀弦踵接角崩,叫号动山谷绝壁矗立,乱山无数夕阳倒蒸,意眩夺目开檐岸帻,坐眺松雪ABCD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的刘禹锡曾经很喜爱终南山、太华山等山,认为除这些外,天下没有奇秀之山。等他见到九华山,就后悔说错了话。B李白因山上有一座山峰很像莲花,便将九子山改为九华山。施闰章从江上经过,看到的景象也大致印证了李白的描述。C九华山最高峰为天柱峰,往下看化城观小得好像一个器皿。峭绝的石壁矗立,众多的山峰没有秩序地排列着。D李白认为司马迁南游的时候,忽略了九华山而没有记录于史书,关于九华山,年纪大的人也完全没有提及过,又缺少名家贤士的描述。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说也,尝窃疑之。_(2)道士争缘为市,几以山为垄断矣,岂复知有云壑乎!_(3)惜余非闲人,不得坐卧十日,招太白、梦得辈于云雾间相共语耳!_答案:1A 解析:族,聚、集。2B 解析:A项,介词,因为/连词,表并列。B项,都是助词,的。C项,代词,它/代词,他的。D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3C 解析:为“礼塔者”的举止;为李白观景的情状。4B 解析:应为九座山峰。5(1)对于这个说法,我曾经在私下里怀疑过。(2)道士们争抢着与这些来礼拜佛塔的人做买卖,几乎把持独占了整个九华山,谁还会去关心云雾缭绕的沟壑呢?(3)可惜我并不是一个没有事的人,不能在此休息观赏十日,召唤来李太白、刘梦得他们在云雾之间互相交谈(对九华山景致的体会)。【参考译文】(一)从前刘梦得曾经喜爱终南山、太华山、女几山、荆山的景色,认为除此之外其他山的景色并不奇特秀丽。(等到)他见识了九华山(的景色)以后,便开始懊悔自己的说法。对于这个说法,我曾经在私下里怀疑过。李太白因山上有莲花峰,便将九子山改为九华山。我乘船经过江上,遥望有几座山峰空明青翠,可以分辨数点,大约如同八九个仙女(人)。九华山外表险峻而里面平坦,从青阳向西南方向行走,则峰峦聚集重叠,瑰丽奇特的景象非常之多。但进入山中则平坦而隐蔽。从山脚提衣上山,有寒泉数十百道,冲击着沙石,发出的声音好似玉碎之音及哀伤的曲调,但进入山中以后,则因为深入、隐蔽而变得宁静。山峰和沟壑交错,白云非常浓厚。道士聚居的地方,在化城观。一座山峰巍然屹立,四周的山峰环绕着它,像群龙在攫取明珠的样子,这就是金地藏塔所处的位置。沿着塔檐远眺,空旷天幕中的云气远达江海,而从四面八方由数千里以外赶来此处礼拜佛塔的人,纷至沓来,以额撞地,其呼喊声震撼了山谷,好似非常痛苦时呼叫父母,又好似踏上了沸水大火而请求援助。道士们争抢着与这些来礼拜佛塔的人做买卖,几乎把持独占了整个九华山,谁还会去关心云雾缭绕的沟壑呢?于是选择去九华山可以游览的一个叫东岩的地方,它的上面有堆云洞、狮子石和数间和尚住的房间,刻有王文成亲手书写的东西。王文成聚集徒众在此讲学,也在此处游玩与休息,并写了东岩燕坐诗。现在寻找他当年讲学的场所,已经没有人知道了。天柱峰为最高峰,从这里往下看化城观,它细小得好像一个器皿。峭绝的石壁矗立,众多的山峰没有秩序地排列着。人们所说的九十九座山峰,已经很难分辨清楚,好似海上的浪潮汹涌,形成一层层的巨浪大波,青色的如同美玉,紫色的如同珊瑚,快下山的太阳反射出炫目的光华,让人不敢直视。此时,这才真正看到了九华山所具有的胜境了。可惜我并不是一个没有事的人,不能在此休息观赏十日,召唤来李太白、刘梦得他们在云雾之间互相交谈(对九华山景致的体会)。甲午年十月游于此,随同一起游山的有查素光、徐道林。(二)青阳县南有九子山,山高几十丈,上有九座山峰像“莲华”。依据它的形状来求证它的得名(由来),没有什么依据。太史公南游时,略过而没有记载,(此山的一些)相关情况也没有什么(老)人提及过,又缺乏名家贤士的描述。虽然(传说中)有神仙来往,但很少听说有与它相关的诗文。我就去掉它旧时的(九子)名号,改成“九华”之名。我当时到江汉一带游历,在夏侯回之堂休息,推门远眺九华山山松白雪,自在洒脱,于是与几位(好友)联句,希望能留传到将来。二、(xx菏泽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送宜黄何尉序陆九渊民甚宜其尉,甚不宜其令;吏甚宜其令,甚不宜其尉,是令、尉之贤否不难知也。尉以是不善于其令,令以是不善于其尉,是令、尉之曲直不难知也。东阳何君坦尉宜黄,与其令臧氏子不相善,其贤否曲直,盖不难知者。夫二人之争,至于有司,有司不置白黑于其间,遂以俱罢。县之士民,谓臧之罪,不止于罢,而幸其去;谓何之过,不至于罢,而惜其去。臧贪而富,且自知得罪于民,式遄其归矣;何廉而贫,无以振其行李,县之士民,哀其穷而为之裹囊以饯之,思其贤而为之歌诗以送之,何之归亦荣矣!比干剖心,恶来知政;子胥鸱夷,宰噽谋国。爵刑舛施,德业倒植,若此者班班见于书传。今有司所以处臧、何之贤否曲直者,虽未当乎人心,然揆之舛施倒植之事,岂不远哉?况其民心士论,有以慰荐扶持如此其盛者乎?何君尚何憾!鲁士师如柳下惠,楚令尹如子文,其平狱治理之善,当不可胜纪,三黜三已之间,其为曲直多矣!而语孟所称,独在于遗逸不怨,厄穷不悯,仕无喜色,已无愠色。况今天子重明丽正,光辉日新。大臣如德星御阴辅阳,以却氛祲。下邑一尉,悉力卫其民,以迕墨令,适用吏文,与令俱罢,是岂终遗逸厄穷而已者乎?何君尚何憾!虽然,何君誉处若此其盛者,臧氏子实为之也。何君之志,何君之学,讵可如是而已乎?何君是举亦勇矣!诚率是勇以志乎道,进乎学,必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吾所望于何君者。不然,何君固无憾,吾将有憾于何君矣!(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古代卷)【注】式:通“轼”,装上车。振:通“整”,整治,置办。鸱夷:本义是皮囊,这里指沉尸河中。业:恶业,罪孽。柳下惠:春秋时鲁国大夫,掌管刑狱,三次被贬。子文:春秋时楚国令尹,曾三次被贬。祲:古代迷信的人所说的不祥之气。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尉以是不善于其令善:友好。B爵刑舛施,德业倒植 舛:相违背,错乱。C其平狱治理之善 狱:监牢。D以却氛祲 却:退,驱退。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B.C.D.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认为何坦应无憾的理由的一组是()有司不置白黑于其间,遂以俱罢县之士民,哀其穷而为之裹囊以饯之揆之舛施倒植之事,岂不远哉其平狱治理之善,当不可胜纪何之归亦荣矣是岂终遗逸厄穷而已者乎ABCD9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阳人何坦担任宜黄县的县尉,正直清廉,与贪赃枉法的县令不和,却与县令一同被主管官吏罢免。B在作者看来,评价官员贤否曲直的标准是民心向背,何坦因受处罚而赢得了民心,实在是一件好事。C作者拿柳下惠和子文多次被贬却能保持平和心态来开导何坦,并认为他将来仍可施展才华。D作者对何坦不仅仅是安慰,还对他提出了更高的希望和要求,希望他成为高尚有为的人。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县之士民,谓臧之罪,不止于罢,而幸其去;谓何之过,不至于罢,而惜其去。_(2)而语孟所称,独在于遗逸不怨,厄穷不悯,仕无喜色,已无愠色。_答案:6C 解析:狱,官司。7C 解析:A项,介词,因为/连词,来。B项,介词,替,给/动词,作为。C项,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D项,介词,对/介词,同。8B 解析:说的是主管官吏昏庸,不辨是非黑白;说的是柳下惠和子文有才干,都不能作为何坦应无憾的理由。9B 解析:“何坦因受处罚而赢得了民心”与文意不符,受处罚前已得民心;说“实在是一件好事”也不当,文中只是说不必因此而遗憾。10(1)宜黄县的读书人和老百姓,认为臧氏子的罪行,远不止于罢免,对他的离开感到庆幸;认为何坦的过错,不至于被罢免,对他的离开感到惋惜。(2)然而,论语孟子对上述两人的称述,仅仅在于(他们)被朝廷抛弃而不怨恨,处于困境而不忧愁,做了官不露喜色,罢了官也不生气。【参考译文】老百姓很喜欢他们的县尉,很不喜欢他们的县令;县里的僚属很喜欢他们的县令,很不喜欢他们的县尉,这样来看,县令、县尉的贤与不贤就不难知道了。县尉因为这个原因与县令不和,县令因为这个原因与县尉不和,这样来看,县令、县尉的是非曲直就不难知道了。东阳人何坦做宜黄县的县尉,跟他的县令臧氏子不和,他们的贤与不贤、是非曲直,也不难知道。他们两人之间的争执,到了主管官吏那里,主管官吏不分青红皂白,就把他们一起罢免了。宜黄县的读书人和老百姓,认为臧氏子的罪行,远不止于罢免,对他的离开感到庆幸;认为何坦的过错,不至于被罢免,对他的离开感到惋惜。藏氏子贪婪而富有,而且自己知道得罪了老百姓,装满车子就赶快溜走了;何坦廉洁而且清贫,没有什么来置办行李,县里的读书人、老百姓同情他贫穷并为他准备行李,设宴与他告别,想到他的贤德就唱歌作诗来送行,何坦的离开也是很光荣的啊!比干被纣王剖心而死,恶来就掌握了大权;伍子胥被抛尸河中,宰嚭就主持了国政。赏罚逆施善恶颠倒,像这样的事情一件件地在书传中见到。现在主管官吏用来处理臧县令、何县尉贤与不贤是非曲直的理由,虽然不合乎人心,然而与历史上那些赏罚滥用、倒行逆施的事情相比较,不是还相距很远吗?况且你得到了民心和读书人的好评,有慰问帮助到如此盛况空前的先例吗?何君你有什么遗憾的呢!鲁国的士师如柳下惠,楚国的令尹如子文,他们公正地审理官司和处理政事的善举,应该是记不完的,在三次贬官三次罢官之间,他们正直的行为太多了!然而,论语孟子对上述两人的称述,仅仅在于(他们)被朝廷抛弃而不怨恨,处于困境而不忧愁,做了官不露喜色,罢了官也不生气。况且现在皇上光明正大,光辉日新。大臣们好像德星一样,调理阴阳,驱退邪气。下面县邑中的一个县尉,尽心尽力地维护老百姓,因此触犯了贪赃枉法的县令,恰好适合监司某一条例,跟县令一起被罢免,这哪里是要永远被朝廷抛弃,不会仕途再起呢?何君你有什么遗憾的呢!虽然这样,使得何君得到这样大的声誉的,实在是臧氏子造成的。何君的志向,何君的学识,难道就到此为止了吗?何君的这番作为是有勇气的啊!真能把这种勇气用在道德修养上,推广到学习上,就能够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的里面,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的上面,走在天下最光明的正路“义”的中间,使得富裕尊贵不能扰乱他的心灵,贫穷卑贱都不能改变他的志向,权势武力也不能屈服他的气节,这也是我寄希望于何君的。如果不是这样,何君本来没有什么遗憾,我将对何君感到遗憾啊!三、(xx潍坊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游赤松山记吕祖谦淳熙十五年,南至后一日,与二三友访吕兄仲平之庐。后二日,呼儿觅藜杖,命友戒行囊。缓步出北郭五里许,山光野色,渐与人相应接,而晴光亦时着人。又二里许,至季氏之庐。所居依山,茂林清池相映带。季氏兄弟与其知友陈岩夫,亦赍袱被,欲共宿山中。又行十里,至小石桥。望赤松山,积霭横翠,蔚然深明。复行三里许,入山门。长松偃蹇道旁,若不肯与世士为伍。至桥亭,坐于老木之上。与涧横石,激为清湍,澎湃汹涌。人籁俱息,心目为之醒然。复曳杖入“桃源”,暝色已满岩谷矣。徙倚“枕流”,四际溟蒙,天水一色,泉声松韵,殆若暴风急雨之骤至。徐行察之,又若车马卒奔而未有所止也。云间时有疏星,点缀林杪,与水影相照,清澈无底。坐而假寐,神清如游钧天,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晨兴复至其处,灏气游衍,天宇无滓。再至“过清”,驻目久之。即寻支径谒二仙祠,世相传以为黄初平觅亡羊之地;或曰,此留侯所谓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者,其信然耶?偕行者俱欲登山,酌丹井饮,造之。中道或有依涧而上,观瀑泉,履白石,欲穷其源而不可得,复相与会于丹泉之上。山高而深,下视群谷,莫不献状。归途高者平,险者顺。山回路转,乌纱欹斜,随意先后。至山下,日犹未中。饭竟,信其所之。再寻“桃源”之游,昔林木交翳,今皆廓然。复循山磴,游于“物外”。乔木倚天,涧流清壮。此问桃源之津所从始也。过小桥,缘山而行。泉石相捕,无风而涛。行且百步,幽意益邃。横涧为桥,榜曰:“三峡。”惊涛怒流,与巨石相吞啮。前莫知其所穷,后莫知其所止。复行数十步过盘石,临浚流,景象天逸。不特与所谓“物外”者异,亦与所谓“三峡”者异。久之,暮烟四合,不可久留,遂寻旧游而归。抵夜复坐于“枕流”,林外灯火,久益微茫。泉流静深,尤与夜气相宜。是行也,极目于丹井,称心于桃源,而于“枕流”“过清”之间,朝暮几与神交。自己未至辛酉,凡三日而后返。(选自中华书局古今游记从钞,有删节)【注】南至:冬至。黄初平:东晋人,著名道教神仙,俗称黄大仙。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亦赍袱被,欲共宿山中赍:携带。B又若车马卒奔而未有所止也 卒:通“猝”,突然。C晨兴复至其处 兴:高兴,兴奋。D不特与所谓“物外”者异 特:只是。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描写赤松山景致的一组是()积霭横翠,蔚然深明 云间时有疏星,点缀林杪,与水影相照 山高而深,下视群谷,莫不献状 乌纱欹斜,随意先后 乔木倚天,涧流清壮 极目于丹井,称心于桃源ABCD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淳熙十五年冬,作者与几个朋友到了吕仲平家,后又到了季氏兄弟依赤松山而建的住处,然后一起去游览赤松山。B作者一行先后两次游历“桃源”,第一次是傍晚时分,光线昏暗,树木互相遮蔽;第二次是午饭后,光线明亮,视野开阔。C作者一行在赤松山中住了两夜,赤松山的夜晚静谧而清幽,让人感到神清气爽,心情放松,梦中所到之处也超尘脱俗。D本文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记述了作者游览赤松山的经历,景物随作者游踪而变化,时远时近,有高有低,动静结合,写景极具特色。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坐而假寐,神清如游钧天,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_(2)或曰,此留侯所谓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者,其信然耶?_答案:11C 解析:兴,起,起来。12C 解析:A项,介词,因为/介词,替,给。B项,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都是连词,表转折,却,但是。D项,介词,在/介词,对,对于。13B 解析:写的是作者帽子歪斜的样子;是作者游览的经历和感受。采用排除法,故选B项。14A 解析:季氏兄弟的住所并非依赤松山而建。15(1)坐下来闭上眼睛休息,神清气爽好像在天上畅游,而自己不知道(到了哪里),将近半夜才睡觉。睡梦中所到的(地方),大概也不是人世间。(2)也有人说,这里是留侯张良所说的愿意放弃人间事情想要跟随赤松子游仙的地方,难道果真如此吗?【参考译文】淳熙十五年,冬至后一天,(我)与两三个朋友(一起)到兄长吕仲平的家中拜访。又过了两天,(我)呼唤童子找出藜杖,让朋友备好行囊(准备去登赤松山)。缓步出城北门五里多路,山野风光渐渐迎面而来,晴朗的日光也时时落在人的身上。又走了二里多路,到了季氏的住所。(季氏的)住所依山而建,茂密的树林和清澈的池水相互映衬。季氏兄弟和他们的知交好友陈岩夫,也携带行囊被褥,要(与我们)一起在山中住宿。又走了十里路,到了小石桥。远望赤松山,层层云雾笼罩着山林,树木茂密,幽深而又有光亮。又走了三里多路,进入(赤松山的)山门。高大的松树高高耸立在路旁,好像不肯与世人为伍。到了桥亭,(我们)在(倾倒的)老树上坐下。山涧中横立着许多石头,水势因受阻而溅涌,形成清澈湍急的水流,汹涌澎湃。人的声音都停止了,心神和眼睛因为山中景色而清醒明亮。又拄着藜杖进入“桃源”,暮色已经布满山谷了。倚傍着“枕流”徘徊,四周雾蒙蒙的一片,天水一色,泉水声和松涛声就像暴风骤雨突然来到。(我们)慢慢地边走边观察,又好像车马突然狂奔而不能停止。云间不时地露出几颗疏疏朗朗的星辰,点缀在树梢,和水影相映衬,流水清澈不见底。坐下来闭上眼睛休息,神清气爽好像在天上畅游,而自己不知道(到了哪里),将近半夜才睡觉。睡梦中所到的(地方),大概也不是人世间。早晨起身又来到那里,弥漫在山间的雾气恣意游荡,天空中没有一丝渣滓。又来到“过清”,在这里观赏了很久。然后就寻找小路探访二仙祠,世人相传认为(这里就是)黄初平寻觅丢失的羊群的地方;也有人说,这里是留侯张良所说的愿意放弃人间事情想要跟随赤松子游仙的地方,难道果真如此吗?一起来的人都想要登山,喝一点丹井的水,(于是就一起)登山。(登山的)途中,有的人沿着山涧往上(攀登),观赏瀑布流泉,踏着白色山石,想要走到山泉的源头却没有成功,然后就在丹泉之上会合。山高峻而幽深,向下俯视众多山谷,(山谷)都呈现出各自的形状。回来的路上,感觉高的地方也很平坦,危险的地方也很顺畅。山路迂回曲折,以至帽子歪歪斜斜,随它前后颠倒。到了山下,太阳还没有到中天。饭后,信步闲走。再次来到“桃源”游玩,之前树木互相遮蔽,现在都视野开阔。又沿着石阶,到“物外”游玩。乔木参天,山涧中水流清澈浩荡。这是进入桃源渡口的起始点。过了小桥,沿着山往前走。山泉和石头互相冲撞,没有刮风却发出波涛汹涌的声音。(再往前)走将近一百步,清幽之意更加深邃。横跨的山涧上建了一座桥,匾额上写着:“三峡。”惊涛激流奔腾,和巨石相互冲撞。往前不知道它的源头,往后不知道它的尽头。又前行数十步过了盘石,来到湍急的水边,景象天然超绝。不仅仅与(前面)所说的“物外”不同,也和(前面)所说的“三峡”不同。过了很久,傍晚的烟雾弥漫四周,不能长久地停留了,于是就沿着来时的路线回去。到了夜里,我们再次在“枕流”静坐,树林之外的烛光在夜深的时候更加微弱模糊。泉流静谧幽深,尤其和夜晚的环境相契合。这次出行,在丹井纵目远眺,在桃源尽情游玩,并且在“枕流”“过清”之间,早晨和傍晚多次尽情领略美景。从己未到辛酉,共游玩三天才返回。四、(xx日照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智伯索地于魏宣子,魏宣子弗予。任章曰:“何故不予?”宣子曰:“无故请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彼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智伯必骄而轻敌,邻邦必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伯之命不长矣。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户之邑。智伯大悦,索地于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之外,赵氏应之内,智氏以亡。齐攻宋,宋使臧孙子南求救于荆。荆大说,许救之,甚欢。臧孙子忧而反。其御曰:“索救而得,今子有忧色,何也?”臧孙子曰:“宋小而齐大。夫救小宋而恶于大齐,此人之所以忧也;而荆王说,必以坚我也。我坚而齐敝,荆之所利也。”臧孙子乃归。齐人拔五城于宋而荆救不至。温人之周,周不纳客。问之曰:“客耶?”对曰:“主人。”问其巷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君使人问之曰:“子非周人也,而自谓非客,何也?”对曰:“臣少也诵诗,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今君天子,则我天子之臣也。岂有为人之臣而又为之客哉?故曰:主人也。”君乃使吏出之。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文侯谓堵师赞曰:“乐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答曰:“其子而食之,且谁不食?”乐羊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孟孙猎得鹿,使秦西巴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与之。孟孙至而求鹿,答曰:“余弗忍而与其母。”孟孙大怒,逐之。居三月,复召以为其子传。其御曰:“曩将罪之,今召以为子传,何也?”孟孙曰:“夫不忍鹿,又且忍吾子乎?”故曰:“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上)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彼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厌:满足。B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 释:放弃。C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 遗:赠送。D居三月,复召以为其子传 传:传授。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1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人的智慧的一组是()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 齐人拔五城于宋而荆救不至 岂有为人之臣而又为之客哉?故曰:主人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 秦西巴弗忍而与之ABCD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宣子听取了任章的建议,采用欲擒故纵之术以割让土地使智伯骄傲轻敌;最终贪婪的智伯在韩氏、魏氏、赵氏的联合攻击下灭亡了。B齐国攻打宋国,臧孙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得到了楚王的支持和援助,使宋国免于灭亡。温人在周被囚禁,他靠着聪明机智说动周君释放了自己。C齐桓公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途中迷路缺水。凭借管仲的聪明,利用老马找到了归路;靠着隰朋的智慧,利用蚁穴得到了水源。D乐羊忍住悲痛吃了自己儿子的肉,顺利打败中山国;秦西巴心地善良,把小鹿还给了母鹿。作者认为乐羊的智巧伪诈比不上秦西巴的愚蒙忠诚。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救小宋而恶于大齐,此人之所以忧也;而荆王说,必以坚我也。_(2)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_(3)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_答案:16D 解析:传,传授知识的人,老师。17A 解析:A项,均为副词,于是,就。B项,动词,往,到/结构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并且。D项,助词,放在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的事物”“的情况”等/助词,和“为”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18B 解析:是叙述齐人攻下宋国五座城池后,楚国的救兵没有到来这个客观事实;是叙述秦西巴把小鹿还给了母鹿,说明秦西巴心地善良,内心不忍。采用排除法,故B项正确。19B 解析:“凭借自己的智慧得到了楚王的支持和援助,使宋国免于灭亡”不正确,原文中楚王虽然答应援助宋国,但当齐人攻下了宋国五座城池后,楚国的救兵也没有到。20(1)(楚国)为救援弱小的宋国却被强大的齐国厌恶,这是令人担忧的做法;但楚王却很高兴,一定是想以此来使我们坚决抵抗齐国。(2)现在的人不知道用他们的愚笨之心去学习圣人的智慧,不也是错误的吗?(3)乐羊因为有功而被怀疑,秦西巴却因为有罪却更受信任。【参考译文】智伯向魏宣子索要土地,魏宣子不给。任章说:“(您)因为什么原因不给他?”魏宣子说:“(智伯)没有理由就来索要土地,所以不给他。”任章说:“智伯无故索要土地,邻国一定会恐慌。他贪得无厌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天下人一定会恐惧。您给予他土地,智伯必定会骄傲轻敌,邻国一定会恐惧而(与我国)相亲近。用相互亲近的军队来对付轻视敌人的国家,那么智伯的性命就不会长久了。您不如把土地给予智伯,以使他骄傲。况且您为何放弃动用天下的力量来对付智氏,却单独把我国作为智氏攻击的目标呢?”魏宣子说:“好。”于是就把一个有万户人家的城邑给了智伯。智伯十分高兴,(又)向赵国索要土地,(赵国)不给,(智伯)于是围攻晋阳。韩氏、魏氏在城外攻击智氏,赵氏在城内接应,智氏由此灭亡了。齐国攻打宋国,宋国派臧孙子南下向楚国求救。楚王很高兴,答应救援宋国,(跟臧孙子)十分友好。臧孙子忧心忡忡地返回宋国。他的车夫说:“求救的事成功了,现在您还愁容满面,为什么呢?”臧孙子说:“宋国弱小而齐国强大。(楚国)为救援弱小的宋国却被强大的齐国厌恶,这是令人担忧的做法;但楚王却很高兴,一定是想以此来使我们坚决抵抗齐国。我们坚决对抗齐国,齐国就会疲敝,楚国的利益便在这里。”于是臧孙子就回到了宋国。齐人攻下了宋国的五座城池,然而楚国的救兵却一直没有来。温邑有个人来到周地,周地人不接纳(他)这个客人。(周人)问他说:“(您)是客人么?”温人回答说:“我是主人。”(周人)问他的住处,(他)却毫无所知,于是官吏就把他囚禁起来。周君派人问他:“你不是周人,又自称不是客人,这是什么原因呢?”(温人)回答说:“我年少的时候诵读诗经,书中说: 普天之下,没有不是君王的土地;四海之内,没有不是君王的臣子。 现在君王您是天子,那我就该是天子的臣子。哪有做人臣子的,却又做他的客人呢?所以我说是主人。”周君于是让官吏把这个人释放了。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军队)春季出征,冬季返回,(中途)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就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于是找到了(回来的)路。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蚁穴高出地面的土有一寸,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按隰朋说的方法)挖地,结果就找到了水。凭管仲的聪明和隰朋的智慧,(他们)遇到不知道的事情,仍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不知道用他们的愚笨之心去学习圣人的智慧,不也是错误的吗?乐羊担任魏将去攻打中山国,他的儿子在中山国,中山国的君主把他的儿子煮了,并送给他一些带汁的肉。乐羊坐在帐幕下吃完了一杯肉。魏文侯对堵师赞说:“乐羊因为我的缘故而吃了他儿子的肉。”(堵师赞)回答说:“他连儿子都吃了,还有谁不能吃呢?”乐羊打败了中山国,魏文侯奖赏他的功劳,却怀疑他的用心。孟孙打猎得到一只小鹿,让秦西巴带着(小鹿)返回,小鹿的母亲跟随在后面啼叫。秦西巴不忍心(伤害它),就把小鹿还给了母鹿。孟孙回来后(向秦西巴)索要小鹿,(秦西巴)回答说:“我不忍心,就(把小鹿)还给了它的母亲。”孟孙非常气愤,赶走了他。过了三个月,又把秦西巴召回来,(让他)做自己儿子的老师。他的车夫说:“从前要加罪于他,现在又召来让他做您儿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孟孙说:“他对小鹿都不忍下狠心,又怎能忍心对我的儿子(不利)呢?”所以说:“智巧而伪诈比不上愚蒙而忠诚。”乐羊因为有功而被怀疑,秦西巴却因为有罪却更受信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