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遗传变异与进化单元评估检测 中图版必修2.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196183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遗传变异与进化单元评估检测 中图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遗传变异与进化单元评估检测 中图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遗传变异与进化单元评估检测 中图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遗传变异与进化单元评估检测 中图版必修2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5分,共55分)1.(xx聊城模拟)下列说法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进化的基本单位不是生物个体,而是生物的种群B.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有利的基因突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可以杂交,所以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解析】选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得到的三倍体西瓜高度不育,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进化的必要条件是基因频率的改变。2.(xx聊城模拟)500万年以前,人类和黑猩猩还是一家,人类经过基因代谢(即获得新基因,抛弃旧基因)而与黑猩猩区分开。关于基因代谢的说法,不符合生物进化事实的是()A.基因代谢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原材料B.人类的基因代谢速率比其他哺乳类快C.500万年来黑猩猩没有发生基因代谢D.人类基因组中,脑基因组的基因代谢速率最快【解析】选C。基因代谢导致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原材料;人类的基因代谢速率比其他哺乳类快,因而进化较快;500万年来黑猩猩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黑猩猩一定会发生基因代谢;人类脑进化得最快,所以脑基因组的基因代谢速率最快。3.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D.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解析】选B。抗药性基因的产生与杀虫剂的使用无关;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害虫的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与杀虫剂无关;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一般具有很强的抗药性,而非全部。4.(xx滨州模拟)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D.一般来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解析】选D。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只要基因频率改变,生物就发生进化;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可能导致生殖隔离,但并非一定导致生殖隔离;渐变式的物种形成方式,一般是基因频率发生明显改变,进而导致生殖隔离,但爆发式的物种形成方式未必如此,如多倍体的形成。5.(xx东营模拟)疟疾流行的地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的携带者(Aa)对疟疾的感染率比正常人低得多。现对A、B两地区进行调查,其中B地区流行疟疾。已知A地区人群中各种基因型比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地区中A的基因频率为94%B.B地区人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大于8%C.变异的有利是相对的,是否有利取决于环境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是基因重组的结果【解析】选D。A地区中A的基因频率为AA+1/2Aa=94%;疟疾流行的地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的携带者(Aa)对疟疾的感染率比正常人低,所以B地区人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大于A地区的;变异的有利是相对的,是否有利取决于环境;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是基因突变的结果。6.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具有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C.异地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解析】选A。细菌由于变异本身就有差异,其抗药性突变并不是接触青霉素后产生的。【方法技巧】判断进化和形成新物种的方法(1)判断种群是否进化的标准是看其基因频率是否发生了变化,若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变化,则种群一定没有进化。(2)判断是否形成新物种,关键是看是否形成了生殖隔离,如果新的种群和老的种群形成了生殖隔离,则形成了新物种。7.(xx淄博模拟)据兰州晨报报道,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精心挑选出了25匹普氏野马,将其放归到保护区中。有人预计,数年后这些野马将发展成为一个野生种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将不断增加B.野外的普氏野马有助于增强保护区的恢复力稳定性C.野外的普氏野马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种群中某些基因的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D.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而产生了生殖隔离【解析】选C。基因突变是在某些诱变因素的诱发下发生的,不能确定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是否将增加;放归普氏野马,增加了生物的种类,使保护区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在自然选择的情况下,不适应环境的普氏野马被淘汰,导致某些基因的频率发生改变;根据题干信息不能判断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之间是否产生了生殖隔离。8.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错误的是()A.物种是形态上类似的,彼此能交配的,要求类似环境条件的生物个体的总和B.物种是一个具有共同基因库的,与其他类群有生殖隔离的类群C.区分物种有多种依据,但主要是看有无生殖隔离D.具有生殖隔离的种群未必存在地理隔离,具有地理隔离的种群也未必存在生殖隔离【解析】选B。基因库是“种群”中所有个体所拥有的所有等位基因之和,每个种群均具有各自的基因库,故一个物种应具备多个基因库。【易错提醒】基因库与种群基因的种类数截然不同。种群基因库指种群内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若有n个个体,每个个体平均有m个基因,则基因库中应有nm个基因。9.(xx上海高考)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在一个由600只长翅果蝇和400只残翅果蝇组成的种群中,若杂合体占所有个体的40%,那么隐性基因v在该种群内的基因频率为()A.20%B.40%C.60%D.80%【解析】选C。据题意,共有果蝇1 000只,vv有400只,Vv杂合体占所有个体的40%有400只,VV有200只,依据基因频率的计算公式,v的基因频率为(4002+4001)(1 0002)= 60%,所以选C。10.下列是对基因型为AABB和基因型为AaBb两个野兔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个种群中控制非相对性状的基因在减数分裂中均可以发生基因重组B.由AaBb快速培育AABB的个体,可通过单倍体育种的方法得到C.AABB种群后代灭绝的机会高于AaBb的种群后代D.两个种群迁移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种群,则新种群没有进化【解题指南】(1)知识储备: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库范围广,种群适应环境的范围更广。(2)解题关键:注意题干是动物种群野兔,野兔不存在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解析】选C。A项中,如果控制非相对性状的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基因重组。B项中,动物不存在单倍体育种。C项中,AABB种群后代比AaBb的种群后代表现型种类少,AaBb后代适应范围广,更容易适应环境。D项中,两个种群形成一个种群,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种群发生了进化。11.(xx青岛模拟)下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C.该种群中杂合体的比例会越来越高,逐渐取代纯合体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解析】选C。Q点后,A的基因频率逐渐升高,说明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由此可知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P点时,A和a的基因频率相等,而A和a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所以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由图可知,A的基因频率逐渐升高,a的基因频率逐渐降低,所以该种群中杂合体的比例先升高后降低。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5分)12.(20分)(xx曲阜模拟)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物种。在实验室里对两组数量相同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有关问题。(1)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图一中杀虫剂处理后群体中的个体数逐渐上升的原因:螺旋蛆蝇中存在_,在杀虫剂作用下,_。(2)在电离辐射后,会产生图二所示的基因突变。请阐述你从图二中获得的基因突变的有关信息:_,_,_。(3)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最终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即消灭螺旋蛆蝇,但所需时间较长,除第(2)小题中所述的原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_。(4)比较不同种蝇的DNA序列,可以确定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图三为编码甲、乙、丙三种蝇呼吸酶的部分基因片段、DNA单链及DNA单链中的碱基序列。如果让c链和b链分别与a链混合,根据实验结果可推测:与甲的亲缘关系最近的蝇是_,上述研究为生物进化提供了_(方面)的证据。【解析】(1)根据自然选择学说,杀虫剂起到了选择作用,通过选择使抗药个体增加。(2)观察图二可知,A可以通过诱变处理得到多个等位基因,且Aa,aA,说明基因突变具有多方向性和可逆性。(3)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所以诱变处理较长时间后才会达到目的。(4)与甲的碱基序列越相似说明其与甲的亲缘关系越近,从图三可以看出,丙与甲相似程度最高。答案:(1)抗药性基因突变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大(2)基因突变具有多方向性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基因突变具有可逆性(3)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突变个体(即雄性不育个体)的数量逐渐增多(4)丙分子水平上(或分子生物学)13.(25分)甲虫幼虫期以农作物叶为食,破坏力极强,后来使用某杀虫剂进行防治,开始使用时,对甲虫防治效果显著,但随着继续使用,甲虫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分析说明:(1)甲虫种群中个体抗药性的_,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_的;杀虫剂的使用对甲虫起了_作用。(2)甲虫与杀虫剂之间的关系叫_。在害虫进化过程中,属于有利变异的是_个体。(3)下图中能反映甲虫的变化曲线的是_。(纵坐标表示个体数目,横坐标表示抗药性由弱到强。表示最初状态)(4)下图是甲虫在使用杀虫剂之后的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害虫具有抗药性应在使用杀虫剂过程_(填“前”“中”或“后”)。(5)现代研究表明,_必将代替化学杀虫剂。为尽快减少甲虫对农作物的影响,你认为最好的办法是_。【解析】(1)甲虫与杀虫剂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由于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甲虫种群个体抗药性存在着差异。(2)杀虫剂对甲虫起了选择作用,其中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是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来,无抗药性的个体会被淘汰。(3)经过一代一代的选择,甲虫种群中具有抗药性个体数量会增加(c曲线),抗药性很强的个体占少数。(4)从使用杀虫剂之后甲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可见,害虫具有抗药性应在使用杀虫剂过程之前,如果在过程中或过程后,甲虫会灭绝。(5)为了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生物杀虫剂必将代替化学杀虫剂。为尽快减少甲虫的危害,根据甲虫在幼虫期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特点,可以喷洒蜕皮激素类似物,减少幼虫对农作物的危害。答案:(1)差异不定向选择(2)生存斗争具有抗药性的(3)c(4)前(5)生物杀虫剂喷洒蜕皮激素类似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