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192621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年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年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历 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1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2南京某中学几位同学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看到以下藏品后,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A珐琅彩瓷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的瓷器 B宋朝的五大名窑均分布在黄河流域 C白瓷、青瓷、秘色瓷是唐朝极具代表性的三大瓷器系统 D瓷器在唐朝时大量输往国外,欧洲国家开始生产3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4经济学家陈翰笙在20世纪40年代初谈到:“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民族工业的发展影响着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工业发展民族工业发展取决于国家民族独立、政治清明、农村繁荣大规模发展民族工业的前提是提倡国货排斥洋货当时已经基本具备发展民族工业的基础A B C D5世界文明史说:“后来,(罗马)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法官们所制定的法律皇帝所颁布的法律如此之多,以致最有学问的法律家也常常被难住了。”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A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法律不断制定 B维系帝国统治,万民法的颁布C统治范围扩大罗马法不断充实 D罗马帝国建立,开始以法治国6.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体现了君主制中的三权分立 加强了皇权,消除了相权 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成熟 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影响深远A B C D7.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 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A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C中体西用的倡导者 D实业救国的践行者8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其中“第一次巨变”应当是 A由闭关走向开放 B由愚昧走向科学 C由落后走向富强 D由专制走向共和9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时指出:“政治体制不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深入不下去。”为此,国家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进行的新尝试是 A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B加强立法,完善国家法律体系 C恢复完善政治协商制度 D平反冤假错案,重塑法律尊严10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这段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A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B欧美国家同时发生 C兴起于重工业 D电力的广泛使用11下表是19世纪中后期一所新式学校的课程安排。与此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时间课程上午读诸经下午习洋语洋操一年后进驾驶科和管轮科,习操机轮舰船A辛亥革命的兴起 B资政新篇的颁布C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洋务运动的开展12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令二人选择和向往宋朝的原因主要包括宽松的经济环境 发达的工商业 繁荣绚丽的文化 科技发明大量应用 A B C D13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下列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元兼容、雅俗共赏 B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C逐渐平民化、世俗化 D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14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 8世纪初期 20世纪初期 A B C D15史记报任安书云:“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文中涉及到了下列的哪些流派儒家 法家 道家 名家 杂家 兵家A、 B、 C、 D、16“20世纪初一些进步报刊作者的署名:卢梭之徒、卢梭魂、亚卢(亚洲卢梭)、平等阁主人、竞平、人权、民友”这则材料反映出20世纪初中国思想文化界A卢梭的思想占主导 B“西学东渐”,崇洋媚外 C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D君主立宪思想占主导17假如你的家族是解放前的民族资本家,那么,你家族不可能出现的经历是 A日本全面侵华时期,纺织厂内迁 B一战期间,纺织厂发展势头强劲,规模不断扩大,利润丰厚C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洋布畅销,贩卖洋布赚了一大笔钱,投资了一家纺织厂 D解放战争时期,因多种原因,纺织厂最终倒闭18马克思曾说:“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是伯利克里时代。”但在体制上,雅典的民主政治也留有一个“漏洞”,这个“漏洞”就是A、长老会议 B、五百人议事会 C、十将军委员会 D、陪审法庭 19大河文明、草原文明与海洋文明的碰撞和交融,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同文明的碰撞和交融中发生过不少值得深思的故事。下面的人物或事件,与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交融有关的是修建长城陶片放逐法开通丝绸之路麦哲伦远航A B C D20“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 市民的整体素质C. 限制魔鬼的胡作非为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211834年普鲁士政府联合了18个相邻的邦国,建立起德意志关税同盟,宣布废除内地税、同盟各邦国之间的贸易免税等。到19世纪50年代,关税同盟基本上已扩展到全德国,只有汉堡、不来梅等极个别地方还保留自己的关税制度。该关税同盟建立的影响不包括A促进了德意志地区统一国内市场的形成 B加速了19世纪德意志工业革命的发展C确立了普鲁士在德意志地区的霸主地位 D推动了德意志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进程22有人说,欧洲人开辟新航路追求的是“物质财富”,而郑和下西洋则追求“精神财富”,如果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就称得上完美的航行了。对这句话的错误理解是A强调这二次航行都有美中不足 B郑和下西洋是宣扬国威的政治行为C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是一种掠夺 D同时指出了两次航次的弊端23一位学者说,中国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相似性不是偶然的,这主要是由于两国在建国初期某种相似性决定的。这种“相似性”主要表现在A都是社会主义国家 B都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之中C经济形势都是异常严峻 D 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24奥巴马上台伊始就表示要步罗斯福“新政”的后尘,来一个“新新政”。由此可知奥巴马推行的“新新政”的主要特点是A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B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C国家干预经济 D减少对经济的干预25xx年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上,英国人用了7根烟筒(右图) 来代表它的工业时代。通过右图不能看出( )A“7”在英国人心目中是个吉利的数字 B烟筒多是因为当时主要动力为瓦特发明的蒸汽机 C烟筒不断冒烟反映了环境污染严重 D工业革命对百姓的衣着、出行产生重大影响二、主观题(26题15分、27题20分,28、29两题只选做其中一道,15分,共计50分)2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不列颠国通过“光荣革命”驯服了专制王权,使得议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权力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材料二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 以上均摘自黄仁宇中国人历史请同答: (1)结合史实并根据材料一概述自“光荣革命”至十九世纪中期,大不列颠国是如何用和平渐进之方式来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3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秦汉及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分别是指什么?(2分)请用明清具体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3分)(3)材料三中的旧体制“既已拆卸”指的什么?(1分) “不能衔接的新制度”又是指什么?(1分)试根据当时的国内和国际形势来分析“拆卸”的背景。(3分)(4)结合上述三段材料归纳世界历史上政治制度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趋势。(2分)27(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在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农业问题日益突出,农民的反抗行为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材料一 农民的革命行为对于社会进步而言往往没有多大成效。相反,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一一即弱势群体的日常武器: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偷盗、装傻卖呆、诽谤等等,反而是最有意义和最有成效的。 根据【美】斯科特弱者的武器 材料二 (七十年代中国)当时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使得所谓“集体经济”面目全非。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政府是否还有必要逼迫农民去“瞒”、去“偷”、去“借”,去“扩大自留地”,去变着法儿这样那样这就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选择。 高王凌现代化转型中的农民反行为材料三 16-19世纪欧洲各国农业种子的收益率(单位:倍)阶段英格兰尼德兰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瑞士/斯堪的纳维亚俄国/波兰/捷克/匈牙利1500154915501599160016491650169917001749175017991800182074736793101111676263706240444541415154394340383547 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并依据材料一,指出“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在苏俄和苏联时期各有何表现?当时的政府是怎样应对这种形式的“反抗”?(8分)(2)结合所学知识并根据材料二,七十年代的“集体经济”指的是什么?当时的中国农民非暴力的日常反抗行为对于制度创新有什么促进作用?(6分)(3)有学者认为是“农业之革命造就了工业之革命”,也有学者认为是“工业之革命造就了农业之革命”,你认为材料三的数据支持的是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6分)28.(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邓克垚世界文明史(1)在材料一中司马光与王安石围绕什么问题而进行了激烈争论?结合我们所学知识, 分析这一争论的实质,并指出变法触动了哪部分群体的既得利益。(8分)(2)王安石变法的哪些措施中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3分)王安石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有哪些?(4分) 29.(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 1917年1月26日,日本外相召见英国驻日大使,说:“帝国政府就帝国具有最大利害关系的山东省及现在占领中赤道以北德国诸岛向敌国政府提出请求时,期待英国政府支持,希望英国政府现在予以保证”。2月14日,英国外交大臣正式复函表示同意。材料二 1921年11月,华盛顿会议在美国的倡议下召开。中国代表向大会提出山东问题,在英美建议下,山东问题由中日在会外交涉解决,英美派代表列席中日之间的交涉。在英美代表的斡旋下,1922年2月中日两国签署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规定胶州湾租借地由中国收回,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一,分析山东问题之由来。(8分)(2)结合上述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与日本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7分)xx年11月两校联考历史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5 BADAC 6-10 BADAA 11-15 DDBDD 16-20 CCCAD 21-25 CABCB二、主观题26.(15分)(1)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分)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分)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力。(1分)(2)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1分)唐朝:三省六部制。(1分)史实:明朝废丞相、(1分)设内阁;(1分)清朝设军机处。(1分)(3)旧体制“已拆卸”: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1分)“新制度”: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1分)背景:国际:19世纪末,欧美代议制度的不断发展。(1分)国内: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民族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2分)(4)趋势: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制度。(2分)27、(20分)(1)苏俄表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分)应对:实施新经济政策。(2分)苏联表现:农业集体化,牺牲农业发展工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2分)应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任意列举一个)。(2分)(2)指人民公社制度。(2分)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2分),引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分)。(3)观点:农业革命成就了工业革命。(2分)理由:英国在工业革命前就已开始了农业革命;(2分)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都是农业先进的国家。(2分)28. (15分) (1)争论:政府要不要“理财” (3分)。 实质:祖宗之法是否可变(3分)。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2分)(2)措施: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 免役法。(至少3点以上)(3分)原因: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王安石有前瞻性。(4分) 29. (15分)(1)19世纪末,山东成为德国势力范围;一战期间,日本占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并在“二十一条”中,迫使袁世凯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特权;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正式要求收回山东;英法美三国牺牲中国的利益,接受了日本要求。(8分)(2)变化:由英日同盟关系到解散,英日矛盾逐渐加剧;(2分)原因:在巴黎和会上,矛盾的焦点在欧洲,为避免日本在解决欧洲问题上制造麻烦,并获得日本支持,决定用当时与英国利害关系不大的亚太地区的利益暂时安抚日本;随着战后亚太国际格局的变化,美国不愿这个同盟存在,英日也因利益冲突促使同盟关系解散。(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