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189920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逐点突破掌握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生用书P43考试说明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对虚词的考查,大部分省市采用课内外结合的形式,因此考生要具有准确把握阅读材料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能与课内学过的虚词对比判断的能力。一、于、之、而、以、则读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邵宝,字国贤,是无锡人。年十九,学于江浦庄昶。成化二十年举进士,授许州知州。月朔,会诸生于学宫,讲明义利公私之辨。巫言龙骨出地中为祸福,宝取骨,毁于庭,杖巫而遣之。躬课农桑,仿朱子社仓,立积散法,行计口浇田法,以备凶荒。宝三岁而孤,事母过氏至孝。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算延母年。及终养归,得疾,左手不仁,犹朝夕侍亲侧不懈。受知于李东阳,为诗文,典重和雅,以东阳为宗。博综群籍,有得则书之简,取程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之义,名之曰“日格子”。1学于江浦庄昶于:2讲明义利公私之辨 之:3杖巫而遣之 而:4行计口浇田法,以备凶荒 以:5有得则书之简 则:【我的理解】答案:1.介词,表对象。2.助词,的。3.连词,表顺承关系。4.连词,表目的关系,用来。5.连词,于是,就。参考译文:邵宝,字国贤,是无锡人。十九岁时,在江浦庄昶处学习。明宪宗成化二十年考中进士,授官许州知州。每月初一,邵宝在学宫召集众生员,宣讲明辨义利公私的道理。有人在地里挖出龙骨,巫师就说会带来祸福,邵宝叫人拿来龙骨,在庭堂当场毁掉,将巫师痛打一番,赶走了。邵宝亲自督促老百姓耕种纺织,仿照朱子社仓,设立积散法,实行计口浇田法,来防备出现饥荒。邵宝三岁时父亲就去世,奉养母亲过氏非常孝顺。刚十岁时,母亲生病,邵宝写文章祭告上天,希望减去自己的寿命来延长母亲的寿命。等到回家奉养老母亲,自己生病,左手麻痹,依然早晚奉侍在母亲旁边不松懈。邵宝被李东阳赏识,写的诗文典范庄重平和高雅,把李东阳作为榜样。博览群书,有心得就写在竹片上,用程子“今天探究一种事物,明天探究一种事物”的意思,命名叫“日格子”。举一反三1于【我的理解】答案:“于”作介词,主要有如下用法:介词,表处所;介词,表比较;介词,表对象;介词,表被动;介词,“对、对于”,引出动作对象。2之【我的理解】答案:“之”主要有代词、助词和动词三种词性。人称代词,我;指示代词,这;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动词,到去。3而【我的理解】答案:“而”作连词,表各种关系。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递进;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4以【我的理解】答案:“以”主要作介词和连词,用法较复杂。介词,表对象;介词,表方位;介词,表范围;介词,凭借;介词,表原因;介词,表方式;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连词,表目的;连词,表因果;连词,表修饰;语助,调整音节;通“已”,已经。5则【我的理解】答案:“则”主要有连词和副词两种用法。连词,表因果;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选择;副词,表判断。二、所、乎、也、焉、者读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子贡曰:“然则赐息无所乎?”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坟如也,鬲如也,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仲尼曰:“赐!汝知之矣。人胥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徼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也。”(选自列子天瑞)【注】圹:坟墓。徼:追求。1愿有所息所:2然则赐息无所乎 乎:3坟如也,鬲如也 也:4君子息焉 焉:5仁者息焉 者:【我的理解】答案:1.“所”加动词,构成名词短语;2.表疑问语气;3.表陈述语气;4.兼词,在那里;5.代词,指代人。参考译文:子贡对学习有些厌倦,对孔子说:“希望能休息一阵。”孔子说:“人生没有什么休息。”子贡问:“那么我也就没有休息的时候了吗?”孔子回答说:“有休息的时候。你看那空旷的原野上,有高起来的地方,好像是墓穴,又像是土丘,又像是底朝上的饭锅,就知道休息的时候了。”子贡说:“死亡真伟大啊!君子在那时休息了,小人在那时被埋葬了。”孔子说:“赐!你现在已经明白了。人们都知道活着的快乐,却不知道活着的劳苦;都知道老年的疲惫,却不知道老年的安逸;都知道死亡的可恶,却不知道死亡是休息。晏子说过:真好啊,自古以来就有死亡!仁慈的人在那时休息了,不仁的人在那时被埋葬了。死亡是德所求取的事情。古人把死人叫做归人。说死人是归人,那么活着的人就是行人了。一直在外面行走如果不知道回家,那是抛弃了家庭的人。一个人抛弃了家庭,世上所有的人都反对他;天下的人都抛弃了家庭,却没有人知道反对。”举一反三1所【我的理解】答案:“所”有名词、代词和复音虚词“所以”等词性。名词,处所,地方;代词“所”加“动词”构成所字结构;“为所”表被动;表示行为的凭借,“是用来的”;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2乎【我的理解】答案:“乎”主要有助词、介词、叹词等词性。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助词,形容词词尾;表强烈疑问,可译为“呢”;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表句中停顿,不译;介词,在;介词,表比较;介词,译为“对”。3也【我的理解】答案:“也”主要用作语气助词。表示判断;表示陈述;表示肯定;表疑问语气;句中停顿。4焉【我的理解】答案:“焉”有代词、疑问副词、语气词等词性。兼词,“于此”;兼词,在哪里;代词,相当于“之”;副词,表疑问,哪里,怎么;表陈述,不译;表示停顿;形容词词尾,“的样子”。5者【我的理解】答案:“者”主要用作代词、助词。指代人;定语后置的标志;引出判断,不译;引出原因,不译;助词,表疑问。三、何、且、乃读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枯鱼之肆!”(庄子)1子何为者邪何:2我且南游吴越之王 且:3君乃言此 乃:【我的理解】答案:1.疑问代词;2.副词,将要;3.副词,竟。参考译文:庄周家境贫寒,于是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行。我即将收取封邑之地的税金,打算借给你三百金,好吗?”庄周听了脸色骤变,忿忿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有谁在半道上呼唤我。我回头看看,见路上车轮辗过的小坑洼处,有条鲫鱼在那里挣扎。我问它:鲫鱼!你干什么呢?鲫鱼回答:我是东海水族中的一员。你也许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来吧。我对它说:行啊。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王越王,引发西江之水来迎候你,可以吗?鲫鱼变了脸色,生气地说:我失去我经常生活的环境,没有安身之处。眼下我能得到斗升那样多的水就活下来了,而你竟说出这样的话,还不如早点到干鱼店里找我!”举一反三1何【我的理解】答案:“何”主要用作代词和副词。代词,作谓语,可译为“为什么”;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原句意思是:(如果不能对抗,)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北朝拜而服从侍奉他呢?)副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语助词,相当于“啊”。 2且【我的理解】答案:“且”主要用作连词和副词。连词,表递进关系,况且;连词,表让步关系,尚且;连词,表并列关系,又;副词,将,将要;副词,暂且,姑且。 3乃【我的理解】答案:“乃”主要用作副词,偶尔用作代词、连词。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等;副词,表承接,可译为“才”;副词,可译为“就”;副词,译为“竟然”;副词,译为“只”“仅”等;副词,译为“才”“刚刚”;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代词,你的;连词,译为“又”。四、因、与读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于是使斯下韩。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疆,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缭曰:“秦王为人,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1李斯因说秦王因:2与韩非谋弱秦 与:【我的理解】答案:1.介词,趁机;2.连词,和。参考译文:李斯借机劝说秦王,建议首先攻取韩国,以此来恐吓其他国家,于是秦王派李斯去降服韩国。韩王为此而担忧,就跟韩非谋划削弱秦国。大梁人尉缭来到秦国,劝说秦王道:“凭着秦国这样强大,诸侯就像郡县的首脑,我只担心山东各国合纵,联合起来进行出其不意的袭击,这就是从前智伯、夫差、湣王所以灭亡的原因所在。希望大王不要吝惜财物,给各国权贵大臣送礼,利用他们打乱诸侯的计划,这样只不过损失三十万金,而诸侯就可以完全消灭了。”秦王听从了他的计谋,会见尉缭时以平等的礼节相待,衣服饮食也与尉缭一样。尉缭说:“秦王这个人,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穷困的时候容易对人谦下,得志的时候也会轻易地吃人。我是个平民,然而他见到我总是那样谦下。如果秦王夺取天下的心愿得以实现,天下的人就都成为奴隶了。我不能跟他长久交往。”于是逃走秦王发觉,坚决劝止,让他担任秦国的最高军事长官,始终采用他的计谋。举一反三1因【我的理解】答案:“因”主要用作名词、动词、介词、副词。介词,依靠;动词,凭借;介词,趁、趁着;介词,通过,经由;副词,于是,就;名词,原因;动词,沿袭,继续。2与【我的理解】答案:“与”主要用作介词、助词、连词和动词。介词,和;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感叹,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连词,和;动词,给予;动词,结交,亲附;动词,赞许,同意;动词,参与、参加。五、若、其、为读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1若潜师以来若: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其:3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 为:【我的理解】答案:1.连词,如果;2.副词,难道;3.介词,因,因为。参考译文: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的国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难道谁会不知道吗?”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举一反三1若【我的理解】答案:“若”主要用作动词、代词、连词等。动词,好像;动词,相近;代词,你;连词,如果;连词,至于;动词,比得上。2其【我的理解】答案:“其”主要有代词、连词和副词等词性。代词,他的;代词,他;代词,自己;代词,那;副词,表婉商语气,相当于“还是”;副词,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连词,表示选择关系,“是,还是”;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3为【我的理解】答案:“为”有动词、介词等词性。动词,作为,充当;动词,结为;动词,变成;动词,演奏;动词,作为;动词,以为,认为;判断词,是;介词,表被动;介词,为了,因为;介词,给,替;介词,对;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上面的18个常用虚词有怎样的特点?提示: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有的虚词兼有一部分实词义。虚词的把握重点是意义,难点是用法。“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意义”则不同。寻找规律文言虚词辨析六法学生用书P46相对文言实词来说,文言虚词的意义一般都不很实在,它在句中往往侧重于语法功能,因此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侧重于比较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对此该如何辨析呢?现介绍六种常用的方法:1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2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如“乎”在句中一般相当于介词“于”(“吾独穷困乎此时也”),而在句末,则一般表疑问或感叹。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注意其使用位置。3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习题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正确作答。4语境判定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确定。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中的“而”,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可见“而”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却”等。5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6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等。特别补充一、如何判断“而”作连词时的并列、承接与修饰关系1如何判断“并列”“承接”关系? 主要看“而”前后的词语是否成分地位相等,是否可以互换位置而不改变语意,如果可以,那么此时“而”一般表示并列关系,如:“随其流而扬其波”“生死而肉骨”。看“而”前后的词语有无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如果有,则此时“而”表示承接关系,如:“乃召子路而问曰”。还可以从翻译中判断,“而”作并列时,可不译。有时翻译为“又”“和”。“而”表示承接关系时,可不译。有时翻译为“接着”“然后”等。2如何判断“修饰”关系?表修饰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项分别是句子的状语和动词谓语,其中前项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时间等。也就是说,判断“而”是不是表修饰关系,只要看它所处的位置基本上就可以断定了,如果“而”连接的前项是状语,后项又是动词,那它肯定是表修饰关系的了。当然,也可以从翻译上协助判断。当“而”表修饰时,“而”可译为“地”“着”等。二、“与”作连词和介词时的判断“与”作“和”“同”时,既可作连词,又可作介词。在某些试题中,此类“与”属于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的,所以,要注意辨别。“与”是连词还是介词,一看前后是否为并列关系,能否互换位置而基本意思不变,且在句中作同一句子成分;二看“与”前面是否出现或可否加入状语等其他成分;三看介词“与”是否出现在句子开头。三、“其”作语气副词时,各种语气的判断“其”作第三人称代词时,是很好判断的。但是有时“其”作第一人称时,就要根据语境来判断了。比如:“失其所与,不知。”此句中的“其”作“我(我们)的”讲。在考场上,“其”作语气副词时的各种语气是考查重点。一要看位置。“其”表示推测、反问语气时,“其”一般放在句首;“其”表示委婉、期望、祈使语气时,一般放在主谓之间。二要看语境,看翻译。根据语意把握其语气。当句中的“其”可翻译为“难道”“岂”时,表示的自然是反问语气;当“其”可翻译为“还是”“希望”等时,表示的自然是婉商、祈使语气;当“其”可翻译为“恐怕”“或许”“大概”“可能”时,表示的自然是推测语气。【考场典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陈夏征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摘自淮南子人间训)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何以明之何可胜道也哉B而子独不贺,何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因以诛罪人 不如因善遇之D乃罢陈之戍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答卷抽样】A(0分)【失分原因】考生对虚词的某些易混的意义和用法没有真正把握。只有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语境,才能准确判断。【解答规范】1审准题目,明确选“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意义”指虚词的意思,“用法”指词性等。2代入语境,判断比对。A项“何”,前者疑问代词,什么;后者疑问副词,怎么。B项“也”,前者表疑问语气;后者表陈述语气。C项“因”,都是介词,趁,趁着。D项“乃”,前者副词,于是;后者副词,才。3复查初选答案,确认正确答案C。参考译文:忠诚的臣子力求使君王品行高尚,而谄佞的臣子力求使君王的领土扩展。用什么来证明这一点呢?陈国的夏征舒杀害了他的国君,楚庄王发兵讨伐他,陈国人也听从楚王的命令。庄王讨伐有罪之人以后,留下部队驻扎在陈国,楚国的大夫们全都来表示庆贺。当时申叔时正出使齐国,回国以后却没有表示庆贺。楚庄王就问申叔时:“陈国叛臣大逆不道,我发动大军讨伐他们,平息了暴乱,惩处了罪人,群臣都来庆贺,唯独你不庆贺,为什么呢?”申叔时说:“有人牵牛踩踏了别人家的田,田主杀了那牛的主人又抢走了他的牛,牵牛人的罪过倒是有的,但是这样的惩处也太重了。今天您认为陈国弑君者大逆不道,发兵征讨,已经诛杀了罪臣,却还派兵驻扎在陈国不走。诸侯们听到这件事情,认为君王你发兵征讨的目的不在诛杀罪臣,而是在贪图人家的国家。我听说君子是不抛弃道义来谋取利益的。”楚庄王说:“你讲得好。”于是便撤走了戍守陈国的部队,并立了陈国国君的后代作新的国君,诸侯们知道这件事后,都到楚国来朝拜。这就是在竭力使君王品行高尚啊。(xx绵阳江油一中高三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王公神道碑铭 欧阳修公讳旦,字子明,大名莘人也。公少好学,有文。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右谏议大夫赵昌言参知政事,公以婿避嫌,求解职。太宗嘉之,改礼部郎中。公为人严重,能任大事,避远权势,不可干以私,由是真宗益知其贤。钱若水名能知人,常称公曰:“真宰相器也!”若水为枢密副使罢,召对苑中,问谁可大用者,若水言公可,真宗曰:“吾固已知之矣。”公在相位十余年,外无夷狄之虞,兵革不用,海内富实,群工百司各得其职。故天下至今称为贤宰相。公于用人,不以名誉,必求其实。苟贤且材矣,必久其官,而众以为宜某职然后迁。其所荐引,人未尝知。寇准为枢密使,当罢,使人私公,求为使相。公大惊曰:“将相之任,岂可求邪!且吾不受私请。”准深恨之。已而制出,除准武胜军节度使。准入见,泣涕曰:“非陛下知臣,何以至此!”真宗具道公所以荐准者,准始愧叹,以为不可及。公与人寡言笑,其语虽简,而能以理屈人,默然终日,莫能窥其际。及奏事上前,群臣异同,公徐一言以定。大中祥符中,天下大蝗,真宗使人于野得死蝗以示大臣。明日,他宰相有袖死蝗以进者,曰:“蝗实死矣,请示于朝,率百官贺。”公独以为不可。后数日,方奏事,飞蝗蔽天,真宗顾公曰:“使百官方贺,而蝗如此,岂不为天下笑邪?”日者注上书言宫禁事,坐诛,籍其家,得朝士所与往还占问吉凶之说。真宗怒,欲付御史问状。公曰:“此人之常情,且语不及朝廷,不足罪。”真宗怒不解。公因自取常所占问之书进曰:“臣少贱时,不免为此,必以为罪,愿并臣付狱。”真宗曰:“此事已发,何可免?”公曰:“臣为宰相,执国法,岂可自为之,幸于不发而以罪人?”真宗意解。公务以俭约率励子弟,使在富贵不知为骄侈。兄子睦欲举进士,公曰:“吾常以太盛为惧,其可与寒士争进?”至其薨也,子素犹未官,遗表不求恩泽。铭曰:烈烈魏公,相我真宗。相所黜升,惟否惟能。执其权衡,万物之平。(节选自欧阳修全集) 【注】日者:以占卜为业之人。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为大理评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B公以婿避嫌,求解职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太宗嘉之 臣请入,与之同命D由是真宗益知其贤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解析:选C。A项“为”:前者动词,担任;后者介词,表被动。B项“以”:前者介词,因,因为;后者介词,把。C项“之”都是代词,指人。D项“其”:前者代词,他的;后者代词,那些。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真宰相器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B问谁可大用者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C公于用人,不以名誉因击沛公于坐,杀之D苟贤且材矣,必久其官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解析:选B。A项“也”:前者表感叹,后者表疑问。B项“者”,都是代词,指代人。C项“于”:前者介词,表对象;后者介词,表处所。D项“且”:前者连词,表并列;后者连词,表让步。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而众以为宜某职然后迁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B非陛下知臣,何以至此 今宵酒醒何处C公与人寡言笑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D公因自取常所占问之书进曰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解析:选D。A项“而”:前者连词,表顺承;后者连词,表转折。B项“何”:前者疑问副词,怎么;后者代词,哪里。C项“与”:前者介词,跟;后者连词,和。D项“因”:副词,于是,就。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百官方贺,而蝗如此,岂不为天下笑邪?译文:(2)臣为宰相,执国法,岂可自为之,幸于不发而以罪人?译文:(3)公务以俭约率励子弟,使在富贵不知为骄侈。译文:解析:这三句的翻译,注意下列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1)句中“而”,表转折;“为”,表被动。(2)句中第一个“为”,担任;第二个“为”,做;“于”表对象;“而”,连词,却;“以”,介词,用。第(3)句中“以”,用;“为”,做。答案:(1)如果百官正在庆贺,但蝗灾却如此严重,难道不被天下人耻笑吗?(2)我作为宰相,执行国家法令,怎么能够自己做了这样的事,侥幸没有被人告发却以此给别人定罪呢?(3)王公一直用勤俭节约勉励子弟,使他们身处富贵却不奢华。参考译文:王公名旦,字子明,是大名莘地人。年轻时好学,有文才。太平兴国五年,考取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右谏议大夫赵昌言任参知政事,王公因为自己是他的女婿,就避嫌请求辞官。太宗赞许他,改任他为礼部郎中。王公为人严肃庄重,能做大事,远离权势,(别人)不能拿私事求他,因此真宗越发了解他的贤能。钱若水以能识别人才出名,常常称赞王公说:“真是做宰相的人才啊!”钱若水卸任枢密副使时,真宗召他到宫苑,询问谁可以重用,钱若水说王公可以用,真宗说:“我本来已经了解他了。”王公任宰相十多年,没有夷狄侵犯的外忧,不用打仗,天下富足殷实,群工百官都能做好自己的事。所以天下至今称赞他是贤能的宰相。王公用人,不凭人的声誉名望,一定根据他的真实才干。如果某官贤能又有才干,一定让他长期担任这一官职,直到大家认为他适宜担任某一职务以后才升迁。他推荐谁,别人都不知道。寇准任枢密使,正当卸任时,托人私下请求王公让他担任节度使。王公很吃惊,说:“将相的任命,哪能求取呢!再说我不接受私下的请求。”寇准非常怨恨他。不久,皇帝的命令下来,任命寇准为武胜军节度使。寇准入宫觐见皇上,流着泪说:“不是陛下赏识我,我哪能任这一职务!”真宗详细地告知王公推荐他的情由,寇准这才羞愧叹息,认为自己比不上王公。王公同人交往,不苟言笑,他的话虽然不多,但能以理服人,他整天默不作声,没有人能看出他的真实想法。等到在皇上跟前上奏时,大臣们意见不一,王公慢慢说出一句话就把事情定了下来。大中祥符年间,天下蝗灾严重,真宗派人在田里找到死蝗虫来给大臣看。第二天,有个宰相在袖子里藏着死蝗虫进献,说:“蝗虫确实死了,请在朝廷上公示,率领百官庆贺。”只有王公认为不能这样做。过了几天,正有人上奏,飞蝗遮天蔽日,真宗看着王公说:“如果百官正在庆贺,但蝗灾却如此严重,难道不被天下人耻笑吗?”占卜的人上书谈论宫内的事情,被判死罪,抄没家产,获得朝中官吏同他交往占问吉凶的书信。真宗生气,要把这些人交付御史审讯。王公说:“这是人之常情,再说内容不涉及朝廷,不够定罪。”真宗不消气。王公就取自己曾经占问的书进献,说:“我年少贫贱时,不免做这样的事,一定要拿这个定罪,请连我一起交官府治罪。”真宗说:“这件事已经被人告发,怎么能够免于处罚呢?”王公说:“我作为宰相,执行国家法令,怎么能够自己做了这样的事,侥幸没有被人告发却以此给别人定罪呢?”真宗这才消气。王公一直用勤俭节约勉励子弟,使他们身处富贵却不奢华。兄长的儿子王睦想要参加进士考试,王公说:“我常常担心功名利禄太多了,怎么可以跟贫寒的读书人争抢进取的机会呢?”直到他去世,儿子王素仍然没有做官,他留下奏章请求皇上不要施恩子孙。铭曰:名声显赫的魏公,是我真宗朝的宰相。他罢黜、升迁官吏,只看邪恶与贤能。他执掌国家权力,天下安定太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