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分析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同步训练(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189338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分析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同步训练(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分析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同步训练(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分析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同步训练(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分析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同步训练(含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4题。灵岩寺的月光宴会结束,已是晚上八时多。我浑身酒气,走出宾馆大门,这是在哪里?我突然记起来了,这是在灵岩寺景区。我抬头望去,夜空是那么深远,还有一种耀眼的光亮,啊群峰上面已经无声无息地升起了一轮明月。明月似乎离我特别近,它的外形那样圆润,那样鲜亮,银辉灿灿。月光如同一股清流淋遍了我的全身,我清醒过来了。 我凝视着这轮月亮,被它镇住了。我大口大口吸着这冬季里依然带有松柏香的清凉空气,如同在水下憋了大半天,终于冒出水面,长长地吸进一口气,有一种庆幸感。我痴痴地看着这轮明月,我的心开始慢慢地沉静起来,近乎柔软的润湿的一种东西漫上来。 那是在小时候,随着天边最后一抹霞光的朦胧,月亮悄悄走上了村头的树梢。山模糊了,路模糊了,夜幕下的田野特别静谧,柔滑而有质感,月光下我们尽情嬉戏,整个身心都在自由地飞翔;还是在月光下,那是我随父亲在海上的一次捕鱼。到处是黑黝黝的海水与阴沉沉的浪头,强烈的孤独感与无助感令我大气不敢出。这时,一轮纯净又清澄的月亮从海底浮出,视野之内翻开的浪涛全变成硕大的银色莲花,那份欣喜让我至今难以忘怀。我又想起我的军旅生涯,想起月亮与我为伴、陪我站岗的那些夜晚,在我的记忆里,那时的月光似乎是雪白的,我手握钢枪,内心深处涌起的是保家卫国的边关情怀,是一种崇高的自豪感。这一切都化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记忆了。此时,我在仰望着月亮,月亮似乎也在俯瞰着我。月亮还是那轮月亮,可是我已经不是那个我了。为什么现在我们很少能够从自然界领悟到喜悦、感知到乐趣了?我们什么时候忘却了这美丽的月亮? 现代城里人很少看到月亮的客观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大气里的尘埃密度增大,由水泥块组成的楼房也一年高过一年,“光亮工程”也极大地增强了亮度,而月亮和星星在尘世里就显得暗淡了。说城里孩子不认识月亮了,可能有点儿夸张。不过,有天晚上,我就听到院子里玩耍的孩子在惊喜地大喊,原因是他们发现了星星与月亮。这是由人们日益膨胀起来的欲望催生的。我们生活里充满了衣食住行、职务级别、金钱权力我们的精神家园里布满了杂乱无序的焦虑、怀疑、麻木,我们整天忙忙碌碌、争吵不休那些崇高的追求、自由的心境、伟大的心灵在我们的精神家园里难以寻找到它应有的位置。谁有时间来仰望这轮明月?谁有心情静对这灿烂的星星?谁有神思来欣赏这美妙的空间?我们的精神被水泥块压抑了。古往今来的哲人无不强调天人合一,自然和谐才是快乐之源。我们为何失去了这个快乐的本源?我们什么时候忘记了祖训?我们何时才能静静地欣赏月光,觅到一份心灵上的安宁? 我每次走进灵岩寺,都有一种走进另一个精神世界的感觉,那种庄严感、神秘感,以及给我的惊奇总令我肃然起敬,给了我参悟生命的启示。这里的一切现在都已经融进月色里,俗人的眼睛看不到了。月下的禅师应该还在继续讲着经文,在讲宇宙万物因缘聚合而生,因缘散失而灭的道理,在讲着要将人类从痛苦、不觉悟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的宏愿。大殿里的那尊弥勒佛,依然在笑着天下可笑之人与可笑之事了。月光下的灵岩寺更加莫测了,灵岩寺的月光也更加明亮更加幽深了。(原文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为恰当的两项是()A作者在灵岩寺中看月亮,与记忆中往昔看月亮,其感受在本质上是一样的。B无论是捕鱼,还是站岗,“我”都受益于月亮,现在既不捕鱼又不站岗,自然就忘却了月亮。C现在人们很少去看月亮,主要是因为高大的楼房、浑浊的空气、耀眼的灯光遮盖了它。D作者慨叹古往今来的很多人,整日为衣食住行、职务级别、金钱权利等而奔波,已经没有心情去看月亮了。E文章以月亮为线索贯穿全文,写景叙事文笔细腻,议论切中时弊,抒情直面人生,体现了作者对心灵上安宁的向往与追求。2文章第自然段说“月亮还是那轮月亮,可是我已经不是那个我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为什么“我已经不是那个我了”。答:_3.文章第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在文中有何表达效果?请举例并简要分析。答:_4本文的标题是“灵岩寺的月亮”,有人说中心词“月亮”在文章中不仅起到线索的作用,还有其他作用。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答:_二、(xx河北省五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归于泥土 耿立泥土是乡村的娘家,乡村是泥土做的。泥土给了乡村生命、灵魂和呼吸。好长时间没回家乡了,麦收时看过父母,回到城里,胳膊、肩肘、脚踝都有红红的隆起的斑点,一如乡村泥土堆起的岗子。也许这就是警示,把故乡记在皮肤上,这是泥土给的。即使皮肤过敏也是乡村的徽章,让我对故乡充满眷顾。你离家久了,对故乡生分了,故乡就成了一种疼痛。正如我们的身体,某个部位不疼不痒,我们就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哪个部位不适,哪个部位就有了问题。故乡给你皮肤的红点和瘙痒亦是如此,疼痛使你知觉故乡的存在。故乡以另一种方式呼唤你。农民和庄稼都是从泥土里生出来的,庄稼是泥土给农民的礼物,农民是泥土给庄稼的礼物,他们是默契的厮守者。有时一茬庄稼熟了,与泥土厮守的人也熟了;有时庄稼不熟,与泥土厮守的人也会熟。几千年几万年了,有谁知道有多少茬庄稼熟透了?又有谁知道有多少人熟透了?应该说泥土是沉默的,总不会絮絮叨叨说三道四,熟了就熟了,没有那么多的文人的牵扯。惊蛰了,那么一个响雷陡然在泥土上喊话,泥土经不住这样大的诱惑,于是不管黑土黄土,都不再矜持,先把自己的身子软下来,让一切生灵在自己的怀里蠕动。惊蛰了,枯了一年的野草又重返人间,那天羊的嘴突然感到了草的多汁,羊的蹄子突然感到了泥土的粘脚。连囤里的粮食种子也知道了泥土的喊话,于是一垄一垄的种子开始告别储藏,到泥土里,像褪掉衣服洗澡。节气到了,该释放的就释放。我曾看到父亲用手扒开泥土,看泥土的成色,有时他竟然把泥土放在嘴里尝尝咸淡。故乡的泥土不能说每一寸都有父亲的脚印,但每一寸土地都有他注视的目光。对泥土和节气,父亲一直敬畏,即使他老年病了。有一次在田野里,我看到父亲用抓钩在地里敲砸土坷垃,一下一下那么专注,有时砸不开,他就蹲下,用手把那土块攥在掌心,一下一下揉搓。太阳就在头顶,泥土被晒得白花花。我不理解父亲,就埋怨说把最后的这地给人算了。但他固执地说:“没有了土地,那怎算农民。到泥土里转一转,薅一把草,捉一下棉花和芝麻上的虫子, 也比闲着强。” 不能亏待土地,你亏待了它,它就报应你,收成不好,炊烟不起。与土地厮守的人,彼此都清楚对方的脾气秉性。哪块泥土性硬,你就多掺和点肥料,多给些水;哪块泥土面软,你就让它歇一茬歇一季。泥土也是有灵魂有记忆的。你伤了它,它就给你脸子看。父亲用抓钩敲砸土块,说: “到挪不动了,再说不种庄稼的事,能种一茬是一茬。” 是的,故乡是用一茬一茬的庄稼来计量生命的长度。有了一茬庄稼,就多了一茬念想;送走了一茬庄稼,就多了一次沉稳的收获。庄稼的茬子是无穷尽的,人的一生是有尽头的,而在泥地上劳作的人是无穷尽的。即使乡村都起了高楼,即使乡村的路面都铺成了柏油,农民也还是和土地亲近。那时,庄稼还是一茬一茬,还有播种还有收获。真的没有了播种没有了收获,大地上没有了农民,没有庄稼,那大地还会留存什么呢? 霜降了,庄稼叶子颜色慢慢发暗,没了精神,树的枝条开始删繁就简。“删繁就简三秋树”,那删繁就简的手,是霜降,是节气。霜降过后,父亲说:“泥土也该躺倒睡一会,谁不累呢?泥土也要歇息一下筋骨。与泥土厮守的人要讲良心,让泥土安静地睡一觉,不要打搅。”泥土睡觉的时候,连故乡的狗也会噤声。有时土地有了鼾声,那雪就会覆盖下来,鼾声就成了白色。(选自藏在草间,贵州人民出版社,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第段中画线句子用身体的部位不适引发疼痛类比,说明故乡在人心灵中打下的烙印,通俗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第段中“报应”“它就给你脸子看”等词语,表明泥土有灵魂有记忆,也有着极强的报复心理,人不能亏待土地。C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懂得感恩、热爱生活的人,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的土地观。D这篇散文以泥土为中心,托物寄情,抒写了泥土、庄稼、人三者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抒发了对泥土的热爱,表达了在经济大潮下土地逐渐萎缩的伤感,呼吁人们要呵护土地。E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从自身经历和审美形态等层面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对泥土进行了叙写和认识,情感真挚,富有哲理。6简要分析作者用大量篇幅叙写父亲“敲砸土块”一事的作用。答:_7.联系全文,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整体赏析第段和第段中画线的句子。答:_8庄子在宥有这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话:“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 意思是“而今万物都生长于泥土而又复归于泥土”。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归于泥土”内涵的理解。答:_1【解析】AE。B项,由原文第自然段可知“现在既不捕鱼又不站岗,自然就忘却了月亮”说法有误。C项,由原文可知,选项所表述的原因是次要的,其主要原因是日益膨胀起来的欲望使人们无暇去看月亮。D项,由原文可知,作者只是慨叹“现代城里人”已经没有心情去看月亮了。2【解析】“不是那个我”,是说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相比已发生了变化。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从小时候的“我”、捕鱼时的“我”和站岗放哨时的“我”三个角度来分析。【答案】小时候的“我”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捕鱼时的“我”,对月亮充满了感激,因为月亮帮“我”战胜了孤独与无助;站岗放哨时的“我”,在月光下充满了自豪感;现在的“我”整日为衣食住行、职务级别、金钱权利等而奔波,整天忙忙碌碌、争吵不休,心中充满了杂乱无序的焦虑、怀疑、麻木。所以,“我”已经不是那个我了。3【解析】本题考查散文的表现手法。第自然段语言优美,主要运用了排比和反问两种修辞手法,归纳表达效果时,要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概括。【答案】排比:谁有时间来仰望这轮明月?谁有心情静对这灿烂的星星?谁有神思来欣赏这美妙的空间?排比的表达效果:三个分句,语意上逐层深入,形成较强的说服力;句式整齐,层层递进,感情强烈;表意丰富,涵盖了时间、心情、神思这三个层面。反问:谁有时间来仰望这轮明月?反问的表达效果:表达了与反问句表面意思相反的意思,语气更加强烈;陈述句表达的语意平淡,而反问句加重了语意;突出了“谁都没有时间”的意味。4【解析】本题考查散文中物象的作用。散文的标题可以起到引出话题的作用,也可以为下文的议论和抒情作铺垫,此外,还与文章的主旨关系密切。【答案】引出话题:文章一开始写正是“月亮”引发了作者对往昔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思考;作者的议论和抒情正是借助于“月亮”展开的;具体分析略。作者通过看“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本文的中心思想与“月亮”分不开;具体分析略。5【解析】选BD。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梳理和内容的把握。解答此题首先要有整体意识,然后根据选项涉及区间内容并思考其上下文和文章主旨的关系逐项甄别比较。B项,土地“有着极强的报复心理”说法过于夸大,且这句话意在强调人如果亏待了土地,土地也不会给人带来沉稳的收获;D项,“表达了在经济大潮下土地逐渐萎缩的伤感”,文中无此意。6【解析】解答此题,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上,先要概括内容,然后指出对内容主旨的作用;二是结构上,要指出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答案】父亲敲砸土块的言行,写出了他对泥土的敬畏与依恋,形象的表现了在泥土中劳作已成为父亲这一类农民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生命存在的方式,他们一生离不开土地。这样写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变得具体可感,同时增添了泥土对乡村、对生命的美好意义。“敲砸土块”的故事,为下文的议论,阐发文章主旨作铺垫。7【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答题时,既要单独分析其表达技巧,又要结合整体来考虑。【答案】第段画线句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泥土经不住诱惑时单纯可爱的动态美;第段画线句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泥土睡觉时安详的静态美。动静结合,节气的对比写出了泥土让人热爱与依恋的形象,使文章节奏张弛有度。8【解析】应注意审题,“归于泥土”是文题,解答应从全篇入手,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同时又要联系生活体验作适当阐发;组织答案时,要注意格式,讲究层次,观点突出。【答案】我回故乡,泥土把故乡记在皮肤上,在我的皮肤上刻上乡村的徽章,故乡的泥土、故乡的一切永远让人眷顾;惊蛰回归,泥土释放生命,送走一茬庄稼,泥土就多了一次沉稳的收获,深情赞美泥土的无私奉献精神;来了霜降,泥土回归宁静,人对土地应心存感激,亲近和敬重生长收获、养育生命的泥土;生命归于泥土,人与土地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农民以在泥土的收获来计量生命的长度,启示人生应辛勤耕耘、不懈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收获如泥土般的沉稳、宁静与满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