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板块 2.9古代诗歌鉴赏综合进阶特训(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186295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板块 2.9古代诗歌鉴赏综合进阶特训(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板块 2.9古代诗歌鉴赏综合进阶特训(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板块 2.9古代诗歌鉴赏综合进阶特训(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板块 2.9古代诗歌鉴赏综合进阶特训(含解析)1.xx山东高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注:居士:指文人雅士。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答:_(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答:_解析(1)“园花经雨百般红”侧重于描写雨后园林中花开之美景,而“乔木峥嵘明月中”侧重写深夜乔木高耸入云的特点。两种风格,两相对比,截然不同。解答时应抓住“园花”“雨”“乔木”“明月”等意象及园花“百般红”、乔木“峥嵘”的特点加以分析说明。(2)由“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可以看出陈居士喜欢饮酒,举止自然洒脱;由“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可以看出陈居士一天不停地寻诗,沉迷其中,情趣高雅而富有乐趣。答案(1)艳丽;清幽。“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2)行为洒脱;情趣高雅。“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2.xx江苏高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答:_(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答:_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答:_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通读全诗,了解内容。诗人九天都在为官务奔忙,好不容易迎来了一个休假日,“闲”字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愉悦。诗人乘兴前往拜访友人,不料扑了个空,“空”字突出诗人的沮丧怅惘。后两句诗人揣度友人的诗思为何如此清澈并沁人心骨,原来是因为他所居住的环境如此清冷幽静,不仅门对着潺潺溪流,仰头还可看到白雪皑皑的山岗,透露出诗人对友人的钦慕之情。(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诗从“隐者”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状态来表现他的身份。前两句写隐者远离尘嚣,家住深山陋室,城里很少有人认识他。第三句想象隐者的生活,他行于沧江之上,走过白石之地,踏过樵夫渔夫之路,悠然自得,超然物外。在解题时要注意概括全面。(3)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结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以景结句,或以情结句,或以理结句,或以问结句。不论以什么形式结尾,诗人都喜欢在结尾这个地方用点心机,因为结尾在全诗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第一首,结句解答了友人诗思诗境不同流俗的原因,所选意象“寒流”、“雪”都是清幽之景,暗寓友人高洁的品行。第二首,从题目看诗人是访隐者不遇,“日暮归来雨满衣”,可以理解为诗人日暮时才回去,从“日暮”可见诗人等待之久,感情之深;也可以把三、四两句都理解为对隐者生活的想象,写出了隐者的飘逸洒脱。答案(1)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2)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3)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行的赞颂。第二首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3.xx四川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九日和韩魏公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注: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金罍,泛指酒盏。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_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答:_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中有两处值得注意,一是“主要表达”,二是“结合全诗”。有的诗歌表达的情感不止一种,考生应整体把握诗中作者流露出的主要情感倾向:本诗集中表达的是因“晚岁”“萧萧华发”“闲伴诸儒”与“壮心偶傍醉中来”而产生的壮志未酬的深沉愁绪与无限苦闷。(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对比手法”在题干中已然明确,考生就应从此角度悟出其妙:一是“佳节”与“愁”的对比之妙,二是诗人的“壮心”与现实的“傍醉”的对比之妙,三是时间“久”(长)与“偶”(短)的对比之妙。考生抓住这些对比点,即可找到答题方向。答案(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xx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早发罗邺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答:_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答:_解析(1)本题看似考查标题,实则是考查诗中的意象。“早发”是指出发很早。先找出相关的诗句,“一点灯残”“闻鸡唱”“独向长空”“白草近关微有路”,再分析其中能体现出“早”的意象。(2)本题中,表达效果应包括所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情感。首先理解“独向长空背雁行”的含意,即诗人独自一人与天空的大雁背向而行。秋天大雁南飞,诗人是向北而行,一南一北,强烈对比。然后再分析其中包含的情感。答案(1)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在表现“早发”之“早”。(2)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5.xx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桃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归:出嫁。(f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蓁(zh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_的形式。(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答:_解析(1)熟悉诗经常见的表现手法,不难得出答案。(2)“比兴”是诗经常见的表现手法,解答该题要指出用来作比、起兴之物,理解其深层的含义。答案 (1)重章叠句(2)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6.xx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江名。(1)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答:_ (2)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答:_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内容的能力。回答此类题目时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再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注意描述时语言要简洁凝练。“晓路”交代起航时间是清晨;“雨萧萧”点明起航时的天气状况;“江乡叶正飘”是诗人所见的秋景。“雨萧萧”“叶正飘”勾勒出秋天凄清、冷寂的氛围。(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孤舟”是诗人写景抒情的立足点,也是全诗的线索,它既串联着景,又寄托着情。因此谈这一意象的作用时,可从它与其他景物的关系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两个方面来阐述。答案(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2)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7.xx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答:_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答:_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颔联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汽如同天上的白云,轻轻地飘到诗人所居住的山寺前。三、四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烟”的洁白,又用一个“流”字点出了“烟”漂流的动态。(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要从景和情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诗歌前四句描写了山寺美丽的夜景,第五句的“惜”字点出诗人不眠的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最后两句中的“独”字表露诗歌表达的情感思家,这正是不眠的第二个原因。答案(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2)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8.xx北京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柳堤明金銮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B. 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C. 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D. “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2)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手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与本诗类似的两项是()A. 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B.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C. 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宋刘子翚海棠花)D. 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元杨维桢燕子辞)E. 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濬都城春日)(3)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答:_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十里笼晴苑”化用了“台城柳”的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五、六两句也不仅是写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以静写动,借静衬动”的说法有误,本诗的描写对象是堤柳,“飞燕”“落花”应是衬托堤柳的,所以应是以动衬静。(2)A项,“香难拾”指夜雨过后花香难留,“香”指的是花香。B项,“菡萏香中带雨披”意为菡萏在四溢的香气中披雨而立,“香”指菡萏花香。C项,由诗题可知“香犹在”的香亦指花香。以上三项都是实写嗅觉,并无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之意。(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中要求考生答出两个层面的内容:任选所给诗歌中的一首或自选一首诗,指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考生答题时须注意这两个层次,注意语言的流畅,且字数要符合要求。答案(1)C(2)DE(3)(示例)登鹳雀楼是一首景理交融的小诗。诗歌前两句写所见(景),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的群山渐渐西沉,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在远处流归大海。画面开阔辽远,气势雄浑。后两句写所思(理),要进一步看尽远方景物,就需要站得更高些,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景物描写为哲理抒发做铺垫,哲理抒发升华了景物描写的意境,景理交融,天衣无缝。9.xx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客从杜甫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注: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答:_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答:_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诗大约是公元769年(唐代宗大历四年)杜甫在长沙所作。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讽刺诗。杜甫巧妙地、准确地运用了传说,用“泉客”象征广大的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用泉客的“珠”象征由劳动人民的血汗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此诗通过“泉客珠化血”的故事,对统治者搜刮民脂民膏的酷行,作出血泪的控诉。(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有隐字”,因为隐约不清,所以辨认不出是什么字。但珠由眼泪所成,作者这里意在警告统治阶级应该看到他们所剥削的一切财物中都含着人民的血泪。“化为血”,其实就是化为乌有,说化为血,更能揭示出人民遭受残酷剥削的惨痛。原有的财物,被剥夺一空,而公家的征敛,仍旧有增无减,而今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搜刮的了。答案(1)有客人从南方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2)“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第二练模拟放送1.xx湖北荆州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李煜且维轻舸更迟迟,别酒重倾惜解携。浩浪侵愁光荡漾,乱山凝恨色高低。君驰桧楫情何极,我凭阑干日向西。咫尺烟江几多地,不须怀抱重凄凄。注:本诗是南唐后主李煜在金陵送胞弟邓王李从益赴宣城任职时所作。解携:分手,离别。(1)这是一首送别佳作,诗中“别酒重倾”“乱山凝恨”都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赏析。答:别酒重倾:_乱山凝恨:_(2)尾联流露出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作简要概括。答:_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别酒重倾”既是动作描写,又是细节描写。送别之时,一次次斟酒不忍离去,足见兄弟情之深。“乱山凝恨”写的是景,却饱含作者之情,内心的离愁别绪全都融进眼前之景。(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尾联中,“咫尺”足见离别之后,相距不远;“不须”一词指出诗人安慰弟弟不必伤感。而根据诗题和注释可知,邓王李从益将要赴宣城任职,作为兄长和国君的诗人劝其“不须怀抱重凄凄”,更多的是鞭策之意。答案(1)别酒重倾:送别之酒已喝过多遍,还没把人送走,只好再次斟酒,作者借再次斟酒这一件事(动作、细节)来表现兄弟情深,难分难舍。乱山凝恨:孤帆远影已不见,只有那高高低低的山色峰峦映入眼帘,仿佛凝结着许多遗恨,作者融情于景,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离愁别恨。(2)宽慰之语,安慰弟弟不必心存太多的离别之苦,希望弟弟乐观豁达。因为宣城与金陵相距并不遥远,兄弟二人见面很方便。鞭策之意,作者以兄长兼国君的身份劝勉弟弟不要整天满腹离愁别恨,大丈夫还是要以国事为重,以建功立业为己任。2.xx温州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虞美人梳楼蒋捷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1)结合诗句简要赏析首句中“丝丝”一词的妙处。答:_ (2)本词除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之外,还运用了其他几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思归之情。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相应词句加以分析。答:_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首句中“丝丝”出现了两次,这就要求答出分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景(物);答完字面意思之后还要结合诗歌的情感答出深层含义。(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注意审题,“请选择其中两种”。答题步骤是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是如何来体现这种手法的。答案(1)“丝丝”这一叠词既逼真地再现了柳枝随风婆娑起舞的柔姿,也生动地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起句重复出现“丝丝”这一叠词,渲染营造了浓浓的凄迷愁苦的氛围,也暗含主人公愁绪万缕千丝,使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另外,从音韵上讲,此叠词的运用使词的音律和谐,和畅自然,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词的音乐艺术美感。(2)比喻。作者把抽象的思想情绪“愁”,比喻为可以存放在小楼中的形象的、具体的物质,且言“楼儿忒小不藏愁”,表现了词人愁思的深重。比拟。(只要分析清楚,单答拟物或拟人均可)作者让“愁”几度“和云飞”“觅归舟”,把思归之情表现得更加迫切突出;又赋予“天”人的情感,天怜客子,借花消遣,更加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他乡孤寂愁苦之情。对比。词人羁旅已久,思乡欲归,心境黯然,本欲赏花遣愁,然而出现在眼前的却是竞相吐艳的海棠,红绿相映,景色绚丽;而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风,对比之中倍添心中伤愁。(答反衬或是以乐景衬哀情亦可)3.xx江西景德镇一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游庐山宿栖贤寺王安国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1)第二联从哪些角度来写庐山夜色?请作简析。答:_ (2)最后两联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答:_解析(1)第二联集中笔力摹写庐山之夜。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简直把整个大千世界变成了朗朗白昼;山谷间,泉水淙淙,仿佛为人间带来了风雨交加的萧瑟秋声。一句写山中月色,主要诉诸视觉;一句写山谷泉声,主要诉诸听觉。静景和动景互相配合,出色地构造了一个明净、透彻、幽寂、清寒的尘外世界,为人排解尘念、唤起遐思,布设了一种适宜的氛围。(2)虽然“心期物外”,但还得“迹入尘中”,所以要离开这宁静高洁的环境,诗人还是会有所感慨的。“须惆怅”一转,“忍更”再转,而以题诗留念收尾,很符合登览游记诗的旨趣,十分得体。“忍更”二字强调必须有诗,表达出诗人对庐山清境的低徊依恋,也表达了对尘世的厌倦。 答案(1)上句:视觉(静景),写山中月色。下句:听觉(动景),写山间泉鸣。(2)直抒胸臆。最后两联说自己为尘世所累而不想有所求,穿越松柏蔽空的山路会惆怅不已且一定要题诗留念, 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对淡泊生活的追求,对庐山清幽之境的留恋。4.xx天津十二区县一联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南乡子刘秉忠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1)分析上片作者的情感。答:_ (2)“灯”的意象耐人寻味,请结合词句分析其作用。答:_ (3)本词尾句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有何异同?试作分析。答:_解析(1)这首词所写实为作者数十年鞍马劳顿、漂泊天涯的生活感受。刘秉忠才学出众,十七岁即为节度府令史,未几弃去。不久又从天宁虚照禅师剃度为僧,后随海云禅师入见忽必烈,开始了他随元世祖南北征战、四处奔波的生涯,直到五十五岁时才结婚成家,五年后辞世。词中的情感全由作者这种真实的生活经历中来。“南北短长亭”写羁旅漂泊之意,“行路”漫漫不尽,令人生愁,因此作者谓之“无情”。第三句写“年去年来”的羁旅之苦。一语“何成”,已见作者憾恨之深;几许“雪茎”,更衬出其悲愁之重。长路漫漫,归期遥遥,匆匆行旅间,鬓丝已染霜雪而事业却无所成游子漂泊的愁苦、憾恨与困惑就这样一层层地被推向了极致,弥漫于词中。(2)下片着重描写游子漂泊中孤清之怀。首二句述其寒夜读书的情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中诗句“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似为作者所本,不过词中所写当为作者生活实情的描述。其中“灯”的意象是耐人寻味的。它照明的不仅是羁旅中的孤舍,实际上更有作者那颗孤寂的心。在漫漫旅途上,也只有“书”能给他以慰藉,让他得以超脱那难忍的孤独和愁苦。有了这“一檠灯”,整个凄寒的词境也顿然增添了几分暖意,同时,这灯下夜读的情节也向人们展示了作者清高雅逸的襟怀,下句中的“窗外几竿君子竹”即是这种襟怀的象征。(3)“窗外几竿君子竹”向人们展示了作者清高雅逸的襟怀,“凄清”一词很准确地道出了竹子那身处孤寒之境却不失清雅风韵的品质。作者在此直道“君子竹”,其深意便在于表达对不为时困而凛然有节的古君子之风的仰慕与追求。煞尾处“时作西风散雨声”又从听觉感受上来写竹:西风飒飒,竹叶簌簌,好似风吹雨散一般。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君子竹”那潇洒无畏的风神,传达出的是作者不惧孤寒不夺雅志的精神。答案(1)作者不仅有无休止的漂泊(行役、羁旅)之苦,更有一种老大无成(功业无成、年华老去)而生命虚耗的憾恨。(2)灯照亮了羁旅中的孤舍,灯下读书给整个凄寒的词境增添了几分暖意,慰藉了作者孤寂愁苦的心。(从词意、意境、情感三个角度考虑即可)(3)同:都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都营造了凄清之境)异:李词借梧桐表达的是国破家亡的愁苦之情,本词借“君子竹”传达出不惧孤寒的高洁志向。5.xx河北石家庄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琴茶白居易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自抛官后春多梦,不读书来老更闲。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常相伴,难道吾今无往还?注:兀兀:性格高标而不和于俗。陶陶:和乐貌。渌水:琴曲名。蒙山:茶名。即蒙山茶。(1)诗歌的前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答:_(2)诗中描写了诗人辞官后的“琴”“茶”生活,但全诗却表现出矛盾的思想,请对全诗的思想感情作简要分析。答:_解析(1)白居易晚年辞去刑部侍郎的官职,赋闲东都,作琴茶一诗,表达了诗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首联写自己天性开朗,旷达洒脱,与官场中的风气相悖,故寄身官场屡受排挤。(2)首联写自己天性开朗,旷达洒脱。颔联写退隐之后无早朝之扰,尽可春眠;年事已高,再无为搏功名而读诗书之累,更觉逍遥自在。颔联极写赋闲后的惬意之状。颈联起句写琴,表明心境平和;次句写茶,表明自己超然的思想。尾联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叹和一展宏图的期望。“穷通行止”,“穷”指报国无路,“通”指才华得施,“行”指政见得用,“止”指壮志难酬。末句表达了诗人想返回长安为国效力的愿望。答案(1)一、二句总起全诗,第一句交代了辞官的原因:因性情孤高而与官场风气相悖。第二句交代和乐开朗的天性。这两句直接抒发感情,引出二、三联对辞官后悠闲雅致生活的描写;与尾联相呼应,为表达心系朝廷、壮心不已的情怀作铺垫。(只写“总起”没有分析不给分。意思对即可)(2)首联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因与官场格格不入而产生的孤独,另一方面表达了一生保持的开朗旷达、洒脱乐观之情。二、三两联写作者与琴茶相伴的生活的闲适、惬意之情,但又隐含了作者对“抛官”闲居的无奈与郁闷。尾联作者一方面表达了看透“穷通行止”的豁达,另一方面却又表达了依然希望能重返朝廷施展抱负的心志。(意思对即可)6.xx渭南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处士卢岵山居温庭筠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1)诗歌颔、颈两联写山居景色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答:_ (2)这首诗表现了处士怎样的生活情趣和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答:_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颔联写的是路上所见,是近景,而且前句是静景,后句是动景;颈联写的是所望的远景,且前句是动景(雨在下),后句是静景。景物描写上远近结合,动静结合。(2)由卢岵居所的环境特点可以看出卢岵高洁清雅的志趣,表达的是作者对卢岵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是对那种生活的追求。答案(1)用了远近结合和动静结合的手法。颔联写一路所见,是近景,先静后动。古树苍老,根系盘错缠石,山泉湍急清澈,泉底沙子显露。颈联写遥望,是远景,先动后静。雨罩千峰,幽暗空蒙,一条山径曲曲弯弯,通向烟云深处。(2)表现了处士卢岵清奇古朴、超脱凡俗的生活情趣,表现出作者的景仰、敬慕、向往之情。(意思对即可)7.xx阜新模拟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题目。绝句王雱霏微细雨不成泥,料峭轻寒透夹衣。处处园林皆有主,欲寻何地看春归?(1)诗歌第一、二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答:_ (2)请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_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描绘画面要抓住“细雨”“泥”“夹衣”等意象。其作用主要是为了抒情渲染气氛。(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可抓住“欲寻何地看春归”一句分析诗人的情感。答案(1)细雨蒙蒙,若有若无,路上虽无泥泞,但云雾却阴沉不开。寒气料峭,透过夹衣,使人感到一丝寒意。以天气阴沉、寒风料峭的晚春环境来为送春、伤春制造气氛。(2)诗歌前两句写暮春时分阴冷的景象。后两句写处处园林有主,残存的春光都被人占尽,作者想要眼送春光归去,却无法找到驻足放眼之地。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怀和怅惘之情。8.xx伊春模拟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阮郎归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辛弃疾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注: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招魂,楚辞的篇名。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1)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做简要分析。答:_ (2)下阕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答:_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意境的能力。通过“黄昏”“来去云”“鹧鸪声”等词概括意境特点。(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表达技巧时先点出手法,再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答案(1)上阕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山头来去云”写出了作者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声里数家村”以“鹧鸪声”的凄凉和村落的稀落,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意境凄冷。(而“潇湘逢故人”传达了作者内心淡淡的欣喜)(2)下阕使用了对比、用典的手法,写出了一个少年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发而现在却漂泊憔悴、落魄江湖的词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与郁愤。9.xx赤峰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目。双调碧玉箫关汉卿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1)“秋景堪题”体现了作者对秋天怎样的态度?“秋景”具体体现在哪里?答:_ (2)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元曲中的五、六两句作具体赏析。答:_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作答时要明白第一问是建立在第二问基础之上的,抓住元曲中的景象自然可以明确作者对秋天的态度。(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作答时,明确“景”“红叶满山溪”“黄菊绕东篱”等,“物”“清樽”“泼醅”“酒杯”等,由此看出,清秋畅饮,布衣互酌,再结合最后几句自然就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答案(1)作者一反肃杀凄凉的悲秋情调,而以乐观豪情去赞美秋景的磅礴绚丽和沛然生机。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色彩鲜艳明丽;清浅的山溪,幽邃的松径,氛围清新秀美。秋景如画,自然会使诗人逸兴遄飞,顿生灵感,欣然而叹“秋景堪题”。(2)值此绚丽宜人的秋景,正该是让清樽斟满、开怀痛饮的大好时机;难得与一伙布衣朋友相聚,正可举觞相劝叙怀畅饮。表达了对归隐大自然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清樽”“泼醅”“白衣”“酒杯”这些意象,又隐含着安贫乐道、浮云富贵、笑傲王侯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