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实词 第2课时文言实词文本批注潜心会文讲义.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185813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1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实词 第2课时文言实词文本批注潜心会文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实词 第2课时文言实词文本批注潜心会文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实词 第2课时文言实词文本批注潜心会文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实词 第2课时文言实词文本批注,潜心会文讲义宁国府作息时间红楼梦第十四回,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对仆役的一番训话:素日跟我的人,随身俱有钟表,不论大小事,都有一定的时刻,横竖你们上房里也有辰钟:卯正二刻我来点卯;巳正吃早饭;凡有领牌回事,只在午初二刻;戌初烧过黄昏纸,我亲到各处查一遍,回来上夜的交明钥匙。第二日还是卯正二刻过来。这简直是一张作息时间表。王熙凤执行得很严,一个仆役迟到,结果被“带出去打他二十板子”。那么,这里的“卯正二刻”、“巳正”、“午初二刻”、“戌初”,究竟指什么时间呢?答案“卯正二刻”即六时半,这是“点卯”(上班报到)时间;“巳正”即十时到十一时,这是进早餐时间;“午初二刻”即十一时半,这是凤姐在“办公室”(三间一所抱厦)处理一应事务的时间;“戌初”即十九时到二十时(晚上七点到八点),这是凤姐到各处检查一天工作情况,并安排“交接班”的时间。一、批注式阅读批注就是阅读文本时在文中空白处进行批评和注解,帮助自己快速掌握文本内容的一种方法。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短词短句,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批注式阅读是指我们在自主阅读时,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注的读书方法。二、文言文批注式阅读法文言文阅读一直以来是很多同学的软肋。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们特地设计了“文言文批注式阅读法”这节课,通过批注式阅读,指导同学们快速读懂文言文,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批注式阅读。人物传记类文言文以写人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的品行和才能,赞扬人物的精神品质,弘扬正气,贬斥邪恶。这类文言文以叙述为主,篇幅短小。阅读时需要抓住人物的主要事迹,分析事件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和道德品质。这也是我们批注的重点。批注一:关注开头段,了解人物基本信息。在文中用波浪线标记出人物的生平履历:姓名,字号;人物特点;任职情况。批注二:标注时间词,划分文章段落层次。用双横线标记出以“年号”呈现的时间词语,并用“/”划分层次,总体把握文章的思路。第一层:介绍马文升及第授官。第二层:简述成化年间马文升以功升职和显著的政绩。第三层:详细介绍马文升在孝宗时期的主要事迹。第四层:写马文升离职闲居在家,不问政事。第五层:总结马文升的才能、气节及影响。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批注三:了解事件,梳理事件的内容要点。事件一时间:成化初;人物官职:南京大理卿、左副都御史、右都御史;主要事件:赈济、安抚灾民和击败袭扰民众的贼寇。事件二时间:孝宗即位;人物官职:左都御史;主要事件:直言劝谏,忠心耿耿。事件三时间:(孝宗即位)明年;人物官职:兵部尚书;主要事件:尽心军务,勇于进言,处事严明,罢免贪婪懦弱的将校三十余人。事件四时间:(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人物官职:代吏部尚书;主要事件:南京、凤阳遭受风雨灾害,劝谏皇上杜绝宴会游乐,停止不急事务,救助灾民,关心百姓疾苦。批注四:归纳概括,总结人物性格和文章中心。答:本文通过对马文升为官一生主要事迹的叙述,表现了他为人正直、关心百姓、直言敢谏的性格特征,赞扬了他文武兼备、崇尚气节、正道直行、忠心耿耿的精神品质。即学即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景泰二年进士 登:升职。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 录:记载。C振巩昌、临洮饥民 振:救济。D勒石纪之而还 勒:铭刻。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登:考中。答案A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介词,用,拿/连词,表并列;B项,疑问代词,什么;C项,代词,他的/副词,大概;D项,介词,到/介词,比。答案B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译文:_(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译文: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包括对词的理解和文言特殊句式的考查。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1)“班列”:位次。“耆硕”:“耆”,泛指年老;“硕”,大,引申为年高望重。“推心”:用真心待人。(2)“非事”:无事。“语”:在这里作动词,谈、说。“辄”:总是。“颦蹙”:皱眉头。答案(1)(马文升)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2)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4根据文意概述马文升的主要功业。答:_答案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其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参考译文】马文升,字负图,相貌奇异很有气力。景泰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御史之职。历任山西、湖广巡按,依法裁处奸邪,名声很大。成化初年,被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满四,蒙古人,援兵数万在陕西固原反叛),记功晋升为左副都御史。救济巩昌、临洮饥民,安抚流民,业绩突出。当时,在黑水口打败入侵的敌寇,又在汤羊岭打败他们,刻石记功而还。(后又)晋升为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安、徐州、和州发生饥荒,文升从江南调去十万石粮食、盐价银五万两救济。孝宗即位,召他入朝任命他为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他上奏十五件事,经过讨论后全都付诸实行。孝宗仿古天子亲耕藉田(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每逢春耕前,天子、诸侯躬耕藉田,以示对农业的重视),教坊进献杂戏。文升严肃地说:“新任天子应当知道农事的艰难,这些杂戏是什么意思?”就斥退了他们。第二年,担任兵部尚书,仍像以前那样督率团营明自土木之役后,京军三大营(五军、三千、神机)损失殆尽。景泰中,于谦从三营中选精兵十万,分十营集中操练,称为团营。嘉靖时罢团营,恢复旧制。当时天下持久太平,兵备荒废松弛,西北部落少数民族时时伺机入侵。文升严格考核将校,贬退三十余个贪婪懦弱的军官。奸人对他十分怨恨,夜间持弓等在他门旁,有的人写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马文升在兵部任职十三年,尽心军务,对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等事务,他多次上书分条陈奏。只要是应当说明的国家大事,即使并非他的本职,也言无不尽。曾经因为太子年已四岁,应该及早进行教育,文升请求挑选淳朴严谨、老成又熟悉历史的人,教育扶持太子,对太子言语举止都要正确引导。山东久旱无雨,浙江以及南畿发生水灾,马文升奏请命有关部门救济抚恤,操练士卒以备不测。皇帝都完全接纳。(马文升)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吏部尚书屠滽被罢免,倪岳取代了屠滽,倪岳去世,由马文升代替倪岳任吏部尚书。南京、凤阳发生大风雨,房屋被毁坏,树木被拔起,马文升请求皇帝减少饮食撤去歌舞音乐,修养德行反省过失,开御前讲席,断绝游玩和宴饮,停办并不紧急的事务,停止额外织造,赈济灾民,捕捉盗贼。事后,文升又奏陈吏部主管的十件事。孝宗全都表示赞赏并接纳之。正德年间,朝政已转移到宦官手里,文升年老,接连上疏请求离开,皇帝答应了。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五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文升有文武两方面的才能,擅长应变,朝廷中的大事往往要等他来做决定。他在边疆建立功勋,外国都知道他的名声。尤其看重气节,砥砺操守(厉,同“砺”;廉隅,棱角,比喻方正的操守),行事坚守正道。他去世一年后,大盗到了钧州,因为马文升的家在此地,即放弃那里离开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郑译,字正义,荥阳开封人也。译颇有学识,兼知钟律,善骑射。周武帝时,译时丧妻,帝命译尚梁安固公主。及帝亲总万机,以为御正下大夫,俄转太子宫尹。时太子多失德,内史中大夫乌丸轨每劝帝废太子而立秦王,由是太子恒不自安。其后诏太子西征吐谷浑,太子乃阴谓译曰:“秦王,上爱子也。乌丸轨,上信臣也。今吾此行,得无扶苏之事乎?”译曰:“愿殿下勉著仁孝,无失子道而已。勿为他虑。”太子然之。既破贼,译以功最,赐爵开国子,邑三百户。后坐亵狎皇太子,帝大怒,除名为民。太子复召之,译戏狎如初。因言于太子曰:“殿下何时可得据天下?”太子悦而益昵之。及帝崩,太子嗣位,是为宣帝。译颇专权,时帝幸东京,译擅取官材,自营私第,坐是复除名为民。刘昉数言于帝,帝复召之,顾待如初。初,高祖与译有同学之旧,译又素知高祖相表有奇,倾心相结。及高祖为大冢宰,总百揆,以译兼领天官都府司会,总六府事。出入卧内,言无不从,赏赐玉帛不可胜计。每出入,以甲士从。俄而进位上柱国,恕以十死。译性轻险,不亲职务,而赃货狼籍。高祖阴疏之,然以其有定策功,不忍废放。阴敕官属不得白事于译。译犹坐厅事,无所关预。译惧,顿首求解职,高祖宽谕之,接以恩礼。及上受禅,以上柱国公归第,赏赐丰厚。译自以被疏,阴呼道士章醮以祈福助,其婢奏译厌蛊左道。译又与母别居,为宪司所劾,由是除名。开皇十一年,以疾卒官,时年五十二。(选自隋书列传第三,有删节)【注】 高祖:指隋文帝。章醮:道教的一种祈祷形式。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帝亲总万机总:统管。B愿殿下勉著仁孝 勉:努力。C译擅取官材,自营私第 营:经营。D阴敕官属不得白事于译 敕:告诫。解析营:建造。答案C2下列“以”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以为御正下大夫 B高祖宽谕之,接以恩礼C以上柱国公归第 D阴呼道士章醮以祈福助解析D项中的“以”为连词,其余三项中的“以”都为介词。答案D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吾此行,得无扶苏之事乎?译句:_(2)刘昉数言于帝,帝复召之,顾待如初。译句:_答案(1)如今我这次出征,该不会有扶苏一样的遭遇吧?(2)刘昉多次向皇帝求情,皇帝又召回了郑译,还像当初一样对待他。4根据文意概述宣帝恩宠郑译最重要的原因。答:_答案当年宣帝太子之位受到威胁,又奉诏出征,郑译出谋划策,帮太子渡过了难关。【参考译文】郑译,字正义,是荥阳开封人。郑译很有学问,并懂得音乐,善长骑马射箭。周武帝时,郑译当时妻子去世,皇帝命令郑译娶梁安固公主。等到皇帝亲自掌权,任命郑译做御正下大夫,不久改为太子宫尹。当时太子有很多不道德的行为,内史中大夫乌丸轨常常劝皇帝废掉太子改立秦王,因此太子一直不安心。后来下诏让太子西征吐谷浑,太子就暗中对郑译说:“秦王是皇上喜爱的儿子。乌丸轨是皇上信任的大臣。如今我这次出征,该不会有扶苏一样的遭遇吧?”郑译说: “希望殿下尽力仁爱孝顺,不违背作儿子的原则就行了。不要担心别的事。”太子认为他说得对。打败敌人之后,郑译因为功劳很大,受赐爵位为“开国子”,掌管三百户人的县的俸禄。后来因为和皇太子开玩笑,皇帝很生气,除去官名,贬为平民。太子又召他回来,郑译像以前一样开玩笑。于是对太子说:“殿下什么时候可以拥有天下?”太子很高兴就更亲近他。等到皇帝驾崩,太子继位,就是宣帝。郑译十分专权,当时皇帝巡游东京,郑译擅自取用宫里的材料,自己建造房屋,因犯这个罪除去官籍成为平民。刘昉多次向皇帝求情,皇帝又召回了郑译,还像当初一样对待他。当初,高祖杨坚与郑译有同学的交情,郑译又一直知道高祖相貌奇特,于是全心结交。等到高祖做了大冢宰,总揽朝政,任命郑译兼管天官都府司会,总管六府的事务。进出卧室,他的计策全都采纳,赏赐的玉帛不计其数。每次出入宫殿,由穿甲的士兵跟从。不久进封上柱国,规定他可以犯十种罪行,都被宽恕,不处死。郑译性更轻浮阴险,不关心职责,贪污的东西不计其数。高祖暗地疏远他,但因为他有出谋划策的功劳,不忍心罢免流放他。暗中嘱咐官吏不要把事情报告给郑译。 郑译依然受到牵连,无所事事。郑译很害怕,磕头请求辞官,高祖安慰他,按礼仪接见他。等到高祖受禅登基,郑译在上柱国公的位子上退休回家,赏赐了他很多东西。郑译因为自己被疏远,暗中招道士章醮来帮他祈福,他的奴婢控告郑译从事妖术。郑译又和母亲分居,被宪司弹劾,因此除去官名。开皇十一年,因病在职位上死去,当时五十二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大义感人洪迈理义感人心,其究至于浃肌肤而沦骨髓,不过语言造次之间,初非有怪奇卓诡之事也。楚昭王遭吴阖庐之祸,国灭出亡,父老送之,王曰:“父老返矣,何患无君!”父老曰:“有君如是其贤也!”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竟以复国。汉高祖入关,召诸县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凡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乃使人与秦吏行至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已而项羽所过残灭。民大失望。刘氏四百年基业定于是矣。唐明皇避禄山乱,至扶风,士卒颇怀去就,流言不逊,召入谕之曰:“朕托任失人,致逆胡乱常,须远避其锋。卿等仓卒从朕,不得别父母妻子,朕甚愧之。今听各还家,朕独与子弟入蜀,今日与卿等诀。归见父母及长安父老,为朕致意。”众皆哭曰:“死生从陛下。”自是流言遂息。贼围张巡于雍丘,大将劝巡降,巡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而斩之,士心益劝。河北四凶称王,李抱真使贾林说王武俊,托为天子之语,曰:“朕前事诚误,朋友失意,尚可谢,况朕为四海之主乎?”武俊即首唱从化。及奉天诏下,武俊遣使谓田悦曰:“天子方在隐忧,以德绥我,何得不悔过而归之?”王庭凑盗据成德,韩愈宣慰,庭凑拔刃弦弓以逆。及馆,罗甲士于廷。愈为言安史以来逆顺祸福之理,庭凑恐众心动,麾之使出,讫为藩臣。凡此数端,皆异代而同符也。国家靖康、建炎之难极矣,不闻有此,何邪?(选自容斋随笔,有删节)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究至于浃肌肤而沦骨髓浃:浸透。B帅将士朝之 帅:带领。C朋友失意,尚可谢 谢:道歉。D庭凑拔刃弦弓以逆 逆:反叛。解析逆,迎接。答案D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B.C. D.解析A项中前“以”为介词“因为”,后“以”为介词“用来”;B项前“为”是介词“替,给”,后“为”是动词“作为”;C项前“于”为介词“在”,后“于”为介词“对”;D项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答案D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而斩之,士心益劝。译文:_(2) 天子方在隐忧,以德绥我,何得不悔过而归之?译文:_答案(1) 张巡把(劝他投降的)六个大将带到(皇帝画像)前,用忠义大孝指责他们,然后把他们斩首,守城将士的抗敌决心更加受到鼓舞。(2) 皇帝正为了国家大事担忧,用恩德安抚我们,我们怎么能不改过自新,归顺朝廷呢?8请简要概括文中“感人心”的“理义”的几种情形。答:_答案君主恤民,自省;臣子忠勇,明理。【参考译文】理义的力量足以深深地打动人心,最终能够穿越肌肤,深入骨髓,这只不过是在言语瞬息间的事,原本没有什么特别的奇怪诡异之处。楚昭王遭到吴王阖庐的猛攻,国家灭亡,自己也被迫出逃,楚国的父老们给他送行,楚昭王说:“父老们,请回去吧,何愁没有国君呢?”父老们说:“哪里有像大王这么贤明的国君呢!”于是纷纷跟着楚昭王出逃。有人(申包胥)忙赶往秦国号哭求救,楚国最终因此得以复国。汉高祖刘邦进入关中后,召集各县的豪杰说:“大家为秦朝苛酷的刑法所害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我统治关中,与父老们相约定下三条法律。我入关的原因,是替父老兄弟们除去祸害,并不是为了侵犯和虐待老百姓,请大家不要担心。”又派人和秦朝官吏一起到各郡县乡邑,向老百姓宣传政策,关中的百姓都很高兴。不久,项羽率大军入关,所过之处,鸡犬不宁,血流成河,人民对项羽大失所望。于是刘氏四百年的江山基业就这样奠定了。唐明皇李隆基为了躲避安禄山的叛军,逃到扶风(今陕西宝鸡东)时,士兵中有许多人想逃走,而且谣言四起,对唐明皇出言不逊。唐明皇召见将士们并对他们说:“我用人不当,以致胡人安禄山发动叛乱,现在必须长途跋涉以避开叛军的锋芒。各位仓猝之间跟随我出走,不能与父母、妻儿告别,对此我感到很惭愧,现在任凭大家回家,我和我的子弟们前往四川,今天在此和大家诀别。回去见到父母和长安的父老们,替我向他们致意问候。”众将士都哭着说:“无论是生是死,我们都跟随皇帝陛下。”于是谣言便自动消失了。(安禄山的)叛军围困张巡驻守的雍丘城(今河南枸县),大将们劝张巡投降,张巡设置了皇帝的画像,率领众将士朝拜。将士们都痛哭流涕,张巡把(劝他投降的)六个大将带到(皇帝画像)前,用忠义大孝指责他们,然后把他们斩首,守城将士的抗敌决心更加受到鼓舞。(唐德宗时,)河北有四人叛乱称王,李抱真派贾林劝说王武俊,并假托皇帝的话说:“朕以前的确把事情做错了,朋友之间发生了误会,尚且可以相互道歉,何况我身为天下君主呢?”王武俊于是就首先倡议其他称王的人一同归顺朝廷。等到德宗皇帝在奉天下诏书时,王武俊派人对田悦说:“皇帝正为了国家大事担忧,用恩德安抚我们,我们怎么能不改过自新,归顺朝廷呢?”王庭凑窃据了成德(今河北正定)以后,韩愈奉命前去安抚,王庭凑剑拔弩张迎接韩愈。到客馆后,王庭凑又在庭院内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士兵。韩愈向他们讲述了安史之乱以来背叛和归顺朝廷的利害关系及祸福相互转化的道理,王庭凑害怕军心动摇,挥手让士兵出,最终王庭凑还是做了唐朝的藩臣。以上这几件事,虽然发生在不同的时代,但所用的方法都是相同的。我们大宋朝在靖康、建炎年间所遭受的灾难严重到了极点,但是却没有听说有类似的事情发生,这是为什么呢?文言实词基础知识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些实词,此外,我们还应特别注意实词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现象,从而准确把握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而且属于不同词类。学习一词多义知识,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如“引”:意义例句本义拉开弓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引申义拉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拉长引吭高歌(成语)抽、拔出引佩刀刺马杀之(宋史太祖本纪)伸着狼奄至,引首顾曰(中山狼传)拿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带领燕引兵东围即墨(史记田单列传)承担公卿各引咎自责(北史周武帝纪)举荐、提拔奖引后进,如恐不及(欧阳修传)延请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援引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引导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掉转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二、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的一种语言现象。甲字叫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通假的具体情况解说举例注意点通假字有本字而不用,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用的字叫通假字。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鸿门宴)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异,有的通假字现在的读音已与本字读音相差甚远。如: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亡”通“无”)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通“暮”)(石钟山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师说)中学教学中,把古今字也视为通假字。教材中注为“莫”通“暮”。异体字音同义同,形不同。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曹刿论战)教材亦按通假字方式注释异体字。三、古今异义古今词义变化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感情色彩变化等几种情况。如:变化情况示例词义扩大范围扩大色(古:脸色;今:颜色)皮(古:兽皮;今:皮肤)病(古:重病;今:病)江(古:长江;今:江河)义项增多劝(古:劝勉;今:劝勉、规劝)假(古:凭借、利用;今:凭借、利用,不真)词义缩小范围缩小臭(古:气味;今:坏气味)金(古:金属;今:金子)丈人(古:老人;今:岳父)义项减少让(古:责备,谦让;今:谦让)怜(古:爱,怜悯;今:怜悯)词义转移涕(古:眼泪;今:鼻涕)偷(古:苟且;今:偷窃)去(古:离开;今:到某地去)走(古:跑;今:步行,行走)狱(古:案件;今:监狱)感情色彩变化讽(古:委婉地劝告;今:讽刺)爪牙(古:武臣;今:坏人的党羽)恨(古:遗憾;今:仇恨)下流(古:地位或处境低下;今:品德恶劣)锻炼(古:罗织罪名陷害别人;今:锤炼)四、偏义复词在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也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偏义复指”。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异同:偏指“异”,“不同”)(2)昼夜勤作息。(作息:偏指“作”,“劳作”)(3)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偏指“去”,“离开”)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公姥:偏指“姥”,“婆婆”)(2)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指“兄”,“兄长”)又如某年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闹出了“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五、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数词的活用等。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用竹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日:每天)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上、下:向上、向下)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间:从小路)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法:依据秦的法律)(2)名词用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用法。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籍:登记)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王:称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水:游泳)(3)名词的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生死而肉骨。(左传襄公二十二年)(肉:使长肉)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让称王)(4)名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把当作宾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鉴:以为鉴)2动词的活用(1)动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过秦论)(“亡”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入:产出、收入)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得:收获、心得)(2)动词的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使活命)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斗:让争斗)(3)动词为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死:为而死)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哀:为哀叹)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坚:坚固的铠甲;锐:锐利的兵器)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固:险要的地势)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绿:绿叶;红:红花)(2)形容词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有时候形容词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穷:走到尽头)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白居易卖炭翁)(高:升高)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白居易与元九书)(多:推崇,赞许)(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绿:使变绿)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弱:使削弱)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愚:使愚笨)(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小:认为小)予怪而问之。(刘基卖柑者言)(怪:认为怪)患志之不立。(徐斡中论治学)(患:以为忧患)4.数词的活用在文言文中,数词有时用来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1)数词用作动词。如: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一:统一)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贰:从属二主)二三其德。(诗经氓)(二三:不专一,不忠诚)(2)数词用作形容词。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一:全、满)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劝学)(一:专一)考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一组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_(师说)(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_(过秦论)(3)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_(陈涉世家)(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_(六国论)(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爱莲说)答案(1)疼爱(2)吝惜(3)爱护(4)爱惜,珍惜(5)爱慕,欣赏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_(五人墓碑记(3)然后得一夕安寝_(六国论)(4)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_(谏太宗十思疏)(5)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_(赤壁赋)(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_(曹刿论战)(7)既来之,则安之_(论语)答案(1)安稳(2)怎么(3)安逸(4)安定(5)哪里(6)养生(7)使安3被(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_ (琵琶行并序)(2)将军身被坚执锐_(陈涉世家)(3)被发行吟泽畔_(屈原列传)(4)闻妻一言,如被冰雪_(促织)(5)秦王复击轲,被八创_(荆轲刺秦王)(6)虽万被戮,岂有悔哉_(报任安书)答案(1)表示被动(2)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3)通“披”,披散(4)覆盖(5)遭受(6)遭受4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_(鸿门宴)(2)每逢佳节倍思亲_(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答案(1)通“背”,背叛,违背(2)越发、更加5本(1)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_(琵琶行并序)(2)此之谓失其本心_(鱼我所欲也)(3)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_(孔雀东南飞)(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_(归园田居)(5)盖亦反其本矣_(齐桓晋文之事)(6)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_(指南录后序)答案(1)本来,原来(2)原本的(3)原本(4)本质(5)根本,基础(6)版本,底稿6鄙(1)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_(廉颇蔺相如列传)(2)先帝不以臣卑鄙_(出师表)(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_(烛之武退秦师)(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_(曹刿论战)答案(1)庸俗,浅陋,鄙俗(2)身份低微(3)把当作边邑(4)浅陋7兵(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_(寡人之于国也)(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_(廉颇蔺相如列传)(3)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_(六国论)(4)斯用兵之效也_(六国论)(5)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_(过秦论)答案(1)兵器,军械(2)士兵,军队(3)军队(4)用兵策略,战略(5)兵器8病(1)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_(苏武传)(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_(廉颇蔺相如列传)(3)百年多病独登台_(登高)(4)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_(项脊轩志)答案(1)患疾病(2)生病(3)疾病(4)疾病9.察(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_(童趣)(2)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_(陈情表)(3)虽不能察,必以情_(曹刿论战)(4)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_(离骚)(5)咨诹善道,察纳雅言_(出师表)(6)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_(寡人之于国也)答案(1)仔细看,观察(2)察举(3)了解,弄清楚(4)体察(5)辨别清楚(6)考察10朝(1)朝服衣冠_(邹忌讽齐王纳谏)(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_(廉颇蔺相如列传)(3)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_(项脊轩志)(4)强国请服,弱国入朝_(过秦论)(5)逮奉圣朝,沐浴清化_(陈情表)(6)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_(秋词)答案(1)朝(zho),早晨(2)上朝(3)上朝(4)朝拜(5)朝代(6)时光二组11曾(1)曾不若孀妻弱子_(愚公移山)(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曾益其所不能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答案(1)竟然(2)曾经(3)通“增”,增加12乘(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_(过秦论)(2)乘彼垝垣,以望复关_(诗经氓)(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_(黄鹤楼)(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_(游山西村)(5)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_(水调歌头)(6)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_(行路难)答案(1)趁着,凭借(2)登上(3)乘坐(4)趁着(5)坐,驾(6)乘坐13诚(1)诚知其如此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_(祭十二郎文)(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_(六国论)(3)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_(谏太宗十思疏)(4)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_(陈涉世家)(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_(出师表)答案(1)如果(2)实在,的确(3)果真,如果(4)如果(5)实在,确实14除(1)攘除奸凶,兴复汉室_(出师表)(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_(荆轲刺秦王)(3)寻蒙国恩,除臣洗马_(陈情表)(4)扶辇下除,触柱折辕_(苏武传)(5)服孝将除了也_(窦娥冤)(6)除了外百事不知_(窦娥冤)答案(1)铲除,消灭(2)消除(3)拜官授职(4)台阶(5)解除,脱下(6)副词,除外15辞(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_(荆轲刺秦王)(2)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_(烛之武退秦师)(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_(鸿门宴)(4)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_(孔雀东南飞)(5)大礼不辞小让_(鸿门宴)(6)臣等不肖,请辞去_(廉颇蔺相如列传)(7)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_(廉颇蔺相如列传)(8)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_(苏武传)答案(1)辞别,告别(2)推托,推辞(3)推辞(4)告别(5)讲究,计较(6)辞别(7)辞谢,婉言道歉(8)审讯16从(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_(鸿门宴)(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_(廉颇蔺相如列传)(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_(师说)(4)樊哙从良坐_(鸿门宴)(5)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_(鸿门宴)(6)弟走从军阿姨死_(琵琶行)(7)合从缔交,相与为一_(过秦论)答案(1)使跟随,使随从(2)听从,顺从(3)向学习(4)依傍(5)由,自(6)投身(7)通“纵”,合纵之策17.殆(1)知彼知己,百战不殆_(孙子兵法)(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_(六国论)(3)得不焚,殆有神护者_(项脊轩志)(4)思而不学则殆_(论语)答案(1)危险(2)近于,几乎(3)大概,恐怕(4)精神疲倦而无所得18当(1)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_ (蜀道难)(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_(孔雀东南飞)(3)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_(鸿门宴)(4)当是时也,商君佐之_(过秦论)(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_(窦娥冤)(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_(廉颇蔺相如列传)(7)有狼当道,人立而啼_(狼)(8)一夫当关,万夫莫开_(蜀道难)(9)垣墙周庭,以当南日_(项脊轩志)答案(1)对着(2)必然,一定(3)对等,比得上(4)值,正在(5)承担(6)应当,应该(7)阻,拦(8)占据,把守(9)挡住,屏蔽19道(1)怀其璧,从径道亡_(廉颇蔺相如列传)(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_(鸿门宴)(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师说)(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_(六国论)(5)伐无道,诛暴秦_(陈涉世家)(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_(念奴娇赤壁怀古)(7)复道行空,不霁何虹?_(阿房宫赋)(8)于是废先王之道_(过秦论)答案(1)路,道路(2)取道(3)道理,规律(4)原因(5)道义(6)说,谈论(7)廊道(8)主张,思想,学说20得(1)此言得之_(六国论)(2)未得与项羽相见_(鸿门宴)(3)吾得兄事之_(鸿门宴)(4)所识穷乏者得我欤_(孟子鱼我所欲也)(5)古人之观于天地鸟兽,往往有得_(游褒禅山记)(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_(劝学)答案(1)心得,收获(2)能够(3)要,必须(4)通“德”,感激(5)收获(6)具备三组21度(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_(隆中对)(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_(鸿门宴)(3)猿猱欲度愁攀援_(蜀道难)(4)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_(过秦论)(5)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_(离骚)(6)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_(荆轲刺秦王)(7)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_(滕王阁诗)(8)秋月春风等闲度_(琵琶行并序)答案(1)揣度,衡量(2)推测,估计(3)翻越,越过(4)量,计算(5)法度(6)常态(7)量词,次、回(8)度过22非(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_(劝学)(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_(六国论)(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_(师说)(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_(鸿门宴)(5)觉今是而昨非_(归去来兮辞)(6)举世非之而不加沮_(逍遥游)答案(1)不,没有(2)不是(3)不是(4)非常:意外的变故(5)不对的,错误的(6)非难,诋毁,毁谤23复(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阿房宫赋)(2)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_(师说)(3)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_(廉颇蔺相如列传)(4)山重水复疑无路_(游山西村)(5)复道行空,不霁何虹_(阿房宫赋)(6)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_(出师表)答案(1)又(2)恢复(3)再,又(4)往复(5)复叠,重复(6)复兴24负(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寡人之于国也)(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_(廉颇蔺相如列传)(3)秦贪,负其强_(廉颇蔺相如列传)(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_(廉颇蔺相如列传)(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_(廉颇蔺相如列传)(6)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_(六国论)(7)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_(阿房宫赋)(8)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_ (廉颇蔺相如列传)(9)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_(逍遥游)答案(1)背东西,以背载物(2)担负,使承担(3)依仗,凭借(4)对不起,辜负(5)违背,背弃(6)失败(7)承载,支撑(8)背着(9)承载25盖(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_ (游褒禅山记)(2)今已亭亭如盖矣_(项脊轩志)(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_(游褒禅山记)(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_(六国论)(5)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_(出师表)答案(1)大概(2)车盖(3)大概,大约(4)表示原因,原来是(5)发语词,兼表原因26故(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_(劝学)(2)暮去朝来颜色故_(琵琶行并序)(3)豫章故郡,洪都新府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