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高考研析把握考向(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183282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高考研析把握考向(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高考研析把握考向(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高考研析把握考向(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高考研析把握考向(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1. xx课标全国卷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材料二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包拯的相关知识。第(1)问,由“皇帝鼓励官员议政”“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可知,既有皇帝的因素,也有官场风气的影响,还有包拯的个人素质因素。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平正义一直是人们追求的主题;儒家忠君爱民的价值观也起了推动作用;由材料二可知,宋代以来的市民文学的发展也推动了对包拯的传颂。答案:(1)皇帝较为开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士大夫积极议政;包拯优秀的个人品质。(2)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广泛影响,历代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化塑造。2. xx课标全国卷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一一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解析:本题考查对王安石的评价分析能力。第(1)问,比较容易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回答即可。第(2)问,材料二的有效信息是“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说明梁启超高度评价王安石,“目的”需结合梁启超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方法”从“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得出“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从“皆一一详辩之”得出“考订历史材料的真伪”。答案:(1)北宋褒扬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对朝廷有功;南宋贬斥王安石,认为北宋灭亡根源于王安石变法。(2)目的:弘扬历史上的改革精神;推进改革,挽救民族危亡。方法: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考订历史材料的真伪。师说高考仿真练习1. xx南京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炀帝忌刻,法令尤峻,人不堪命,遂至于亡。及太宗即位,又命长孙无忌、房玄龄与学士法官,更加厘改。玄龄等遂与法司定律五百条,分为十二卷,又定令一千五百九十条,为三十卷。贞观十一年正月,颁下之。凡削烦去蠧,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议绞刑之属五十条,免死罪,断其右趾,应死者多蒙全活。自是比古死刑,殆除其半。旧唐书材料二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 唐律材料三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鞠其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因诏曰:“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覆奏。”五覆奏,自蕴古始也。又曰:“守文定罪,或恐有冤。自今以后,门下省覆,有据法令合死而情可矜者,宜录奏闻。”贞观政要(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制定法律的原因和目的。与隋律相比,唐律体现了什么特点?(2)据材料二,唐太宗制定的法律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思想?(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现象?“既而悔之”又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个人品质?(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贞观之治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炀帝忌刻,法令尤峻,人不堪命,遂至于亡”入手分析“原因”“目的”,从材料中“凡削烦去蠧,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可知,唐朝法律相对较轻。据此回答“特点”。第(2)问从“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反映了赏罚分明的特点,可知唐太宗希望通过法律整顿吏治。第(3)问从材料三看,当时依然存在着冤案,但唐太宗能够自我反省。据此回答即可。第(4)问从材料信息中可知唐太宗关心百姓,注重用法律治理社会,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据此回答即可。答案:(1)原因:隋律过于严苛;吸取隋亡的教训。目的: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特点:慎用刑法。(2)思想:赏罚分明;整顿吏治。(3)现象:唐太宗虽然慎刑,依旧存在冤杀。品质:知错能改,自我反省。(4)因素: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唐律提供的稳定秩序;唐太宗优秀的个人品质。(任答2点即可)2. xx深圳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亚里士多德材料二材料三在吕克昂学园,有一门伦理学课程,讲授人生哲学。亚里士多德向人们讲述:任何事物都有三种状态,即过度、不及和中间。任何行为和感受都有一个中间性问题,过度与不及产生失误,中间往往能够获得成功并受人称赞。(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亚里士多德是如何突破柏拉图哲学思想的。(2)依据材料二,指出亚里士多德突出的教学方法是什么。(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什么思想?他这种思想有何特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材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主要从唯物主义观点入手;第(2)问,主要考查对亚里士多德教学方法的把握;第(3)问,考查“中庸之道”思想。答案:(1)他主张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现实的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理念论的最大弱点在于不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理念属于人的思维抽象,客观上并无理念世界的存在。亚里士多德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而且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这一观点接近了唯物主义观点。(2)方法:思考和争论。(3)思想:中庸之道思想。特点:从伦理学角度强调中庸之道;强调中庸之道是一种美德;否定两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