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177744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本卷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义民。”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由此可知,西周时()A.开始形成国家政治制度 B.具有天下一统的政治理念C.推行了分封制和宗法制度 D.“中国”一词与现代含义相同2、观察图1和图2,其变化反映的历史脉络是()图1 图2A.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 B.从设立郡县到设置行省C.从土地私有到土地国有 D.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3、通典记载:“旧(唐初)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十一年,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政事堂设置的变化反映了 ()A.三省六部制的兴衰 B.三省协同理政,行政效率提高C.相权一度得到加强 D.三省机构精简,职能趋于合一4、有人在评价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时说:“在此社会中,非无贫富、贵贱之差,但升沉不定,流转相通,对立之势不成。”下列对此制度说明正确的是()A.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有利于地方自治B.秦朝推行的郡县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C.隋唐实行科举制后促进了社会公平D.明清加强皇权专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5、荀子富国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D.自给自足6、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说,“(少府)掌山河地泽之税”,其下设斡官,管理铁业。该表中注曰:“所谓斡(统一管理)铁盐而榷(征收专业税)酒酤也。”这一记载说明当时 ()A.手工业技术水平提高 B.政府垄断重要行业C.官府强制役使手工业者 D.冶金技术不断提高7、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向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材料中的农民“迁业”现象主要说明了()A.传统的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C.明代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 D.手工业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8、“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这句话体现了谁的思想?()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9、历史学家吕思勉说:“两汉之世,(皇帝)遇日食灾变,则下诏责躬求言。”下列思想内容与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关的是()A.三纲五常 B.天人感应 C.君权神授 D.春秋大一统10、明中后期的思想家李贽认为:“圣人亦人耳,既不能高飞远举,弃人间世,则自不能不衣不食,绝粒衣草而自逃荒野也。故虽圣人不能无势利之心。”此思想主张()A.发展了程朱理学的“格物”主张 B.是对王守仁“心学”的批判C.反映了工商业发展中人性的觉醒 D.深刻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1、苏格拉底曾说:“我认为,想要得到正确的判断,要根据知识,而不应根据多数。”据此理解,苏格拉底()A.批判雅典民主制的弊端 B.赞同知识为少数人所掌握C.认为知识与美德都重要 D.强调判断标准就是知识12、“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则,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这项“原则”( )A.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B.确保了罗马境内居民权利的平等C.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D.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13、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与上述哲学思想相似的言论是()A.“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C.“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D.“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14、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因其思想不容于当道,被迫流亡他国。1631年,他称旅居的城市是“货物无奇不有”之地。他问道,“要找到世人所可能希冀的各种货物和珍奇物品,这世上还有哪个地方比这个城市更让人如愿?”由此可知,当时笛卡尔流亡于()A.意大利 B.西班牙 C.荷兰 D.英国15、1832年议会改革使英国的选民数从48.8万增加到80.8万,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这些新获得选举权的人大多数应该是()A.贵族阶层B.工业资产阶级C.城市工人D.农业工人16、基督教认为,“人人均为上帝的造物,人只受上帝的奴役!”美国独立宣言写道:“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造物主那里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综合这两则材料,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A 美国的自由宪政,是以基督教的理论为渊源之一的B 美国独立宣言是用法国的启蒙思想反对基督教神学C 美国独立宣言是欧洲基督教神学的继承与发展D 美国独立宣言鼓舞了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17、新全球通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一书中认为:“虽然直到1917年俄国革命,社会主义者没有赢得任何政府的控制权,但是他们的批评,连同保守者和自由主义者一起,在说服政府革除早期工业化的弊端,为工人阶级提供保障方面起了巨大作用。”这说明()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消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B.社会主义者、保守者和自由主义者具有共同的阶级立场C.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最大受益者D.工人运动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8、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决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决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由此可知,卢梭主张()A.制定契约限制官吏滥用职权 B.官吏行使权力需接受人民监督C.反对用暴力手段解决官民对立的问题 D.个人意志凌驾于公权之上19、某中学老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以下符合全球史观的说法是()A.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标志B.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C.它是近代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前沿阵地D.它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20、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假如你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21、兴中会章程中说:“近之辱国丧师,翦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这表明兴中会的建立是有感于( )A清统治的腐朽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传统文化的衰落 D.国内民族矛盾的尖锐22、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年份1912191319141915工厂数(家)4646122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C.国货运动的推动 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23、中国近代史经常提到“近代化”一词。“近代化”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是指采用机器生产;从政治方面来说,是要求民主政治;从思想文化方面来说,是主张天赋人权,要求民主权利。下列哪些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A. B. C. D.24、中国近代某部作品动摇了清儒正统派的立脚点;从而推衍为一切古书,皆须重新检察估价。在思想上冲破古文经学“述而不作”之旧说,打击了顽固派的“恪守祖训”,梁启超称之“思想界之一太阳风”。( )A.变法通议 B.新学伪经考 C.海国图志 D.天演论25、捷克斯洛伐克社会民主工党向布尔什维克党祝贺,“你们摧毁了俄国资本主义和俄国资产阶级富丽堂皇的大厦。你们首先向全世界发出和平属于人民的呼声,你们首先向全世界无产者伸出手来,倡议签订合约,接着就开始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宏伟大业”材料主要体现了( )A.俄国二月革命的深远影响 B.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C.俄国退出“一战”的正义性 D.巴黎公社的首创精神26、“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A.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C.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中共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有分歧27、1936年8月,中共中央向国民政府提出郑重声明:“我们赞成建立全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赞成召集由普选权选举出来的国会,拥护全国人民和抗日军队的抗日救国代表大会,拥护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和平建国B.准备在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C.准备联合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在政治上完全认同南京国民政府28、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 A.罗斯福新政和新经济政策 B.大危机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9、当苏联政府将每年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时,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映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在工作。”苏联工人的话实质上反映()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B.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C.社会主义制度缺乏优越性 D.新经济政策存在弊端30、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1958年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这些规定的实质是()A.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B.废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C.巩固农村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D.恢复农民对产品的自主支配权31、仔细阅读下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美国1991年88384.586.382.190.180.1xx年85.683.790.585.184.182.0xx年87.484.389.585.187.180.7注:此表为20至59岁积极参与劳工经济活动的人口比率(%)资料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A.福利国家导致劳动力不足 B.福利造成国家沉重的财政负担C.增加社会福利弊大于利 D.高福利并未造成普遍懒惰32、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依法治国的方略33、右图是某高三学生在老师进行小专题历史复习时所做的课堂笔记。据此判断,该小专题最有可能是()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与执行B.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C.十年动乱时期的经济文化建设D.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发展变化34、顾海兵在中国经济转型远未完成一文中写道:“三十年前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身就是政治改革的一部分。”持这种判断的依据在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扩大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力B.采取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C.是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演变的表现D.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35、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主张不依据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政策,也不搞“等距离”。这说明()A.平衡两大阵营成为中国首要的任务B.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而疏远美苏两国C.中国奉行积极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D.国力增强是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前提36、20世纪60年代的某国际组织在其宣言中说:“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反对集团政策和外国统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而主张每一个国家拥有自由、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权利。我们从来不同意充当任何人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据材料可知此国际组织是()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华沙条约组织C.欧洲共同体 D.不结盟运动37、“如果民族特性的和政治自由的观念,在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的领土划分和国内秩序中获得稳固结构,那么从自由主义运动开始起,被推导或被预见的自由原则的另一结果却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发生准备实现欧罗巴合众国。”“欧罗巴合众国”的最初出现带来的国际影响是()A.增强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 B.实现了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C.自由主义运动开始席卷全球 D.世界经济呈现出多极化趋势38、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A.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C.动荡的国际局面需要建立单极霸权D.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39、下表中列举的史实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表中推论符合史实的选项是()史实推论选项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世界不同民族开始了政治文化交流A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达成一致B二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建立清除了贸易壁垒,遏制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C至20世纪90年代,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D40、“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与杜甫春望风格相似的文学作品是()A.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 B.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C.雪莱的西风颂 D.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第卷(非选择题 共40分)本卷共2个必做小题,41题16分,42题24分,共40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1840年至1981年世界出口量增长率(%)统计表年份世界出口量年均增长率(%)184018604.8186018705.6187019003.0190019134.1191319380.7194819816.8根据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与中国贸易的发展有关数据编制(1)根据材料,概述18401913年国际贸易发展的总体状况及其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31938年,19481981年国际贸易增长率明显不同的主要原因。(10分)42、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材料一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材料二 议会掌握国家的立法权、财政大权、监督权,议会还有权改变君主的人选,是议会生君主,而“学校”从未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君主和“学校”的权力范围划分,其自身的财政尚且不能独立,君主对“学校”有着绝对的控制权,是君主生“学校”。英国议会自14世纪以来区分上、下院,其组成人员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各个利益阶层,复杂的人员构成使议会成为反映社会不同声音和需求的场所,而组成“学校”的主体是接受儒家传统教育的大儒、士人们,单一的人员构成使得“学校”的声音也是单一的,这些人形成的“学校”反映的不是民意而是道义。英国议会的组织机构、活动程序等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并以法律形式被确定下来。而在这一方面黄宗羲基本没有言及。林树青论黄宗羲的“学校”思想材料三 西方“理性”“平等”“民主”观念的来源,和儒学脱不了干系在17和18世纪,儒学的传入在法国导致了一种“精神的革命”,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这种相似还不是肤浅、表面、巧合性的。顾立雅孔子与中国之道(1)根据材料一,概括“学校”的功能。(6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议会”与中国“学校”的主要不同。(6分)(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三的观点。(12分)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答案12345678910BABCBBBCBC11121314151617181920ADBCBADBBC 21222324252627282930BC B B B B CBBA 31323334353637383940DCBCCDDDDB41、(1)状况:世界出口量增长率较高且相对稳定。(2分)原因: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促进;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交通和电讯事业的发展。(4分)(2)19131938:一战对世界经济的破坏;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许多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6分)19481981: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的成立,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自由贸易的发展。(4分)42、(1)功能:培养管理人才;议政;舆论监督。(6分)(2)不同:议会权力高于君主,“学校”依附于君权;议员来源广泛,“学校”群里成分单一;议会以法律制度保障运行,“学校”则没有。(6分)(3)评述:材料三认为1718世纪儒学的西传对西方启蒙思想的产生起到重要启发作用。(2分)这种观点认识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政”“民贵君轻”等民本思想对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与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具有一致性,有其合理性。(2分)启蒙运动的兴起是资本主义发展,思想解放运动推动的结果(4分)。这一观点片面夸大了儒家思想对启蒙思想的影响,没有认识到儒学是服务于封建专制统治,而启蒙思想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这一不同本质。(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