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专项训练(二)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176786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专项训练(二)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专项训练(二)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专项训练(二)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专项训练(二)新人教版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月光汹涌范晓波月光汹涌?没错,在我看来,平静只是月亮的外表,它的目光从来都是暗波汹涌的,尤其是满月,尤其是仲秋的满月。这首先源自身体的记忆。似乎前半生许多重要的夜晚,都与月亮有关。童年夜晚的露天集体游戏,少年时一个人在书桌前对着月光学习感伤,青年时在异乡月下的荒野骑车独行有过乡村经历的人对此可能会有更深刻的体验。满月升上邻居的屋脊,血管里的血就像听到某种神秘的召唤,哗哗地涌动并呼喊起来。这种少年时的幻觉,后来得到了科学的印证,由于天体间的引力作用,月亮不仅会引发大海涨潮,也会影响人的情绪,因为人体有70%是水分,我们的身体其实是无数微型大海。所以,批评一个敏感的人喜欢风花雪月是没有道理的,感月伤怀不过是顺应宇宙的某种潜规则罢了。让一年中月亮最圆的八月十五成为节日是十分自然的事。月亮在这个夜晚繁衍出许多激情汹涌的风俗也毫不奇怪。小时候听外公讲,元末义军把起事的号令藏在饼子里,然后分发各处,并说这就是吃月饼的由来。鄱阳还有在八月十五夜烧宝塔的习俗,据传最初也是起义军互相联络的一种方式,类似于点烽火。看来,农历八月的月圆夜确实是人的血温最高的夜晚,不管这种温度是用于仇恨、游戏、爱情或者思念。满月之所以能成就一个节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相对于变幻无定的尘世,月亮是超越时空的绝对性存在。一千年前和一千年后的人看见的是同一个月亮,一千里外和一千里内的人头顶着的也是同一个月亮。在“月球”这个科学却扼杀浪漫的概念出现之前,月亮曾是中国人的精神信物。人们通过书写月亮的诗文与古人沟通,通过对同一个月亮的祭拜,和远在他乡的亲友沟通。农耕社会没有高效的交通,更没有电话这种共时性的通讯手段,分别与永别常常只有一字之隔。在一封家书都能抵万金的幽暗岁月,月亮的信物功能被世俗社会放大为信念,最后又在满月的浑圆外形之中巧妙地嵌入团圆的寓意,最终把这信念放大为一种流传千年的精神信仰。中秋节最初与暴力相关的烙印,被团圆的心愿反复洗刷,最后软化为温情款款的民俗。我个人对中秋节的印象,大多保留在少年之前的记忆里,作为恃宠而骄的宝贝和外婆外公在一起,作为时时需要敲打的问题少年小心翼翼地和父母在一起。吃从来都不是我的关键词,但童年时吃过的一种大而简陋的芝麻饼让我挂念至今。青春期之后的八月十五夜印迹模糊,一是因为那个时期血管里潮涌的方向过度多变,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整个国家都逐步城市化的过程中,对于月亮,我们陷入了集体性失忆。我现在居住的城市,似乎只有商场和新闻媒体才热衷过中秋节,民间的习俗也已简化到吃月饼一项。一个标准的月亮节,却不再和月亮有任何关联。十年前我就发过这样的感慨:城市里或许也有月亮,但绝对没有月光。因为城市里的霓虹比满月的光芒汹涌十倍,以至于浸泡出“光污染”这样的新名词。所以有许多年了吧,月圆之夜我只能对月亮采取怀想的态度,怀念水面像碎银一样雀跃闪光的河码头,怀念旧居门前可以借着月光准确投篮的球场,怀念明月之下某个裙裾飞扬的背影。国家既然可以延长中秋节的假期,为何不想办法让月光重新回到大地?比如,在八月十五这一夜,让城市停止公共照明一分钟。我相信,只要一分钟,美好的月光和许多更美好的情感就会重新汹涌而来。14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认为仲秋时节满月的月光会带给自己一种暗波汹涌的感觉。B文章指出没有乡村生活经历的人对月光的魅力就不会有深刻的体验。C科学研究证明,人的感月伤怀不过是顺应了自然界的某种规律。D月亮在农耕社会里被人们赋予了超越时空的价值和团圆的寓意。E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已经消失在当今全国逐步城市化的进程之中。解析:B.原文说的是“有过乡村经历的人对此可能会有更深刻的体验”,这并不说明没有乡村生活经历的人对月光的魅力就没有深刻的体验。E.原文说的是“民间的习俗已简化到吃月饼一项”,并没有说“已经消失”。答案:BE15结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1)如何理解第段中“繁衍”一词在文中的含义?答:_(2)第段画线的句子与下文有什么关联?答:_答案:(1)“繁衍”是逐渐地增多或增广的意思,用在这里含有影响民间风俗的形成的意思,表现了作者对月亮的丰富的情感。(2)是对作者心情的描写,为下文作者呼唤让月光重新回到大地作了心理和情感的铺垫。16标题“月光汹涌”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答:_答案:标题“月光汹涌”用“月光”代指美好的情感,用“汹涌”形容美好情感丰富而强烈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月光和美好情感的怀念与呼唤。蕴含的思想感情:不管是在个人身体的记忆中还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中,月光和它所代表的情感本来都是强烈而丰富的,可惜它在现今生活中已经缺失,作者对这种美好事物及其所蕴含的美好情感的回归寄予了希望。17文章结尾说“只要一分钟,美好的月光和许多更美好的情感就会重新汹涌而来”,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阅读体验,从这句话中任选角度,谈一谈你的感悟。(不少于200字)答:_答案:句意把握:我们曾经拥有过的很多美好的东西并没有在城市化进程中真正远离我们,只需要短时间的沉静,那些失去的就会不可遏止地回归我们的心灵。(结合成长记忆或阅读体验谈出上述感悟即可。)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人生的春池莉有一种春,是无法守候的。这就是人生的春。人生的春往往与年龄没有关系,却只是一种苏醒。这样的苏醒,如偏僻乡村篱笆上的野玫瑰,花朵开得烂漫,意象上却单单只有光明、简单、敦厚与宁静。不要以为意象上的光明、简单、敦厚与宁静容易得到。更不要以为有了偏僻乡村,目的就八九不离十了。不是的。这种意象不是浅显的看图说话。能够形成这种意象的,要木篱笆,要野玫瑰,要好阳光,要一道碎石小路,从篱笆下面蜿蜒伸出,远远地,远远地深入到了起伏的山坡,要山坡上有茂密的针叶林,要林子里淡淡地散发着松香。说的是人呢,说的是人生的春呢,因此这样的比喻也就是说:人生的春,天衣无缝,浑然大气,是先天的天地精华与后天的着意磨砺融会贯通了。用一种更加日常的话来说,人生的春便是一种懂事。有一句成语,叫做“少不更事”,可见懂事需要经历,经历需要时间。这就是熬了。这个“熬”的意思相当于中草药制作汤药的那个“熬”:煎熬。于是,可以说,意象是煎熬出来的,苏醒是煎熬出来的,人生的春是煎熬出来的。玄妙的是,需要多久的煎熬呢?法海和尚,老得白胡子一大把,也还是无法彻底圆通,喜欢纠缠白娘子和许仙的家庭婚姻之事。六祖慧能,3岁丧父,自小卖柴养母,连文字都不认识,偶然得闻佛语,于刹那间便明心见性,立刻出家,然后修成正果。像我这样,写作半辈子,也算受了不短的煎熬,且不谈自己的写作,单说艺术鉴赏方面,在十余年前,我就觉得自己也算是知春了。不少著名作家的作品,看上去或巍峨,或工整,或灵动,或俊秀,诠释一个什么道理,都披挂在作品的形式上,十分易于让评论家一眼就看出来了。这些艺术家和评论家都在玩可爱,装童稚气,于大庭广众之下,一个人假装很复杂地把玩具藏起来,而另一个人假装很灵巧地找到了它。这种把戏非常容易迷惑具有发言能力、并且乐于表现发言能力的泛知识阶层。大家一热闹一追捧,一伙子人都可以轻而易举获得名利。于此,我会马上露出不屑甚至公开厌恶。我要求文如其人,要求道德文章真而不伪。也就是十余年前,我的态度是坚决的激烈的,我会忍不住要与人争论,乃至一言不合便会拂袖而去。我坚信自己看得懂作品也看得出人品。大约是在五年前左右吧,我的坚信开始动摇。后来我想明白了,便知道自己最多也就只有一部分的知春。我可以肯定自己的只有两点,一是有了一些阅读经验,二是有了自己阶段性的艺术标准。别的,就不能被肯定了。我道行再深也就是一个法海和尚,远远不是六祖慧能。还是要把知春放在人的范畴检验,哪怕仅仅是鉴赏艺术作品。正如烧秋一般,若是一把大火烧尽所有季节带来的芜杂繁复,深秋的田野袒露出来的,就是单纯的田野。就这一个道理,一个极其简单明确的道理,足可教我知春。这就是:我可以拥有自己的鉴赏经验与艺术标准,但是我却不可以拿自己的经验与标准当作正确本身。事实上,偏偏我们太容易把自己当作正确本身。我们一不小心就会疾恶如仇,因为那是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被灌输到血液中的美德标准,我们会非常自然地去苛责、要求和打击别的人。原来我要说的,还就是我自己,是我自己渴望知春。那一天上午,我在阅读以赛亚的书,下午我在菜地里干农活。当家家户户炊烟升起的时候,我倚靠在篱笆上休息,目光散漫地随着炊烟望到了灰蓝色的天空。武汉深秋与初冬的晴空是这样的好,颜色是很贵族气的灰蓝,温润又傲慢,空间却有着童话一般的神秘高远和无尽辽阔,万里无云又似一个能干俏女人晾晒出来的洁白床单,有说不出的洗练与明亮。好东西往往就是有气魄,就是要这样地打动人心。我心一动,便有了心得:我得先于一切地承认,人的观念、喜好、志趣与理想都是没有通约性的!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以我愚钝的资质,悟也用了十余年,想要修养成为人生的态度,还不知道需要经历多少年煎熬了。还敢比法海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善男子善女人罢了。原来,人生的春是这样地难得啊。(选自熬至滴水成珠,有删改)18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作者在十余年前就觉得自己知春了,但是后来觉悟到最多只是部分知春,要想真正达到人生的春还需要不断“煎熬”自己。B人生的春往往和年龄没有关系,但是“少不更事”却又说明一个人要想知春,必须要达到一定的年龄才能做到。C烧秋之后,烧尽了田野上的芜杂繁复,袒露出来的也就只是深秋时单纯的田野,作者以烧秋为喻,说明“知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D作者不赞成对不好的艺术作品采取疾恶如仇的态度,主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将学会包容作为一种人生态度。E本文中的比喻句,在说理上有形象生动的效果;本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将作者的情感和“知春”的哲理含蓄地表现出来。解析:B.原文中说“知春”需要经历和时间,但是经历和时间不等于年龄。D.“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属无中生有。E.说“含蓄地表现”不准确,大多数表现比较直接。答案:AC19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法海和尚和六祖慧能,请简要说明其在文章中的作用或意义。答:_答案:第一次写到法海和尚和六祖慧能是为了说明知春和年龄关系不大,知春经过的“煎熬”所需的时间是比较玄妙的。第二次提到法海和尚和六祖慧能,是说明自己只不过是像法海和尚一样,只有较长的时间经历,却不能真正知春。自己缺少六祖慧能那样的悟性。第三次提到法海和尚,是说明知春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以法海和尚和慧能这两个读者熟知的人物说理,体现出两个人物的差异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20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作具体赏析。答:_答案:文章用了新奇的比喻,如“空间却有着童话一般的神秘高远和无尽辽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武汉的天空的神秘感和空旷感;如“万里无云又似一个能干俏女人晾晒出来的洁白床单”写出了无云的天空的洁白和纯朴。此句还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很贵族气”“温润”“傲慢”等,写出了武汉的晴空的高贵感和可爱性。21结合全文,谈谈什么叫“知春”,怎样才能达到“知春”。答:_答案:(第一问)知春就是指承认人的观念、喜好、志趣与理想都是没有通约性的,要将包容修养成为人生的态度,尊重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物。(第二问)达到“知春”则需要:有简单、敦厚和宁静的心态;不能呆板机械,要自然,浑然天成;要把先天的悟性和后天的着意磨砺融会贯通。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5题。在沈从文先生墓前龙良骅 (1)天空飘着小雨。早春的雨,带着寒意,若雾,若烟,轻轻地来,像几声嫩嫩的鸟鸣,像几朵怯怯的蓓蕾。 (2)凤凰城的喧嚣留在了身后,沿着沱江边窄窄的石板路,按着路标的指引,我和妻子虔诚地前往听涛山寻找心中的圣地。拜谒沈从文墓,这是萦绕在心中多年的愿望,现在终于有机会走近这位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大师灵魂栖息的地方了。 (3)听涛山既不高,也不陡,平平缓缓,多像沈从文先生平和的性格。八十六级之字形的石级,湿漉漉的,象征先生走过的八十六个岁月。路旁有一株红梅,正在寒风中悄然绽放,透露着春天的讯息。而更多的树木,叶片凋谢,不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但几丛翠竹挺拔着,几丛杂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生机。游人稀少,在我们的前面,只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静静地走着。我们也尽量放轻脚步,怕打扰沈从文先生的安息。 (4)墓在山腰。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坟茔了吧?坟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坟,沈从文先生的骨灰直接撒入山上的泥土中,这位自然之子最后彻底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就如石级边的一块石碑上写的: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是沈从文的表侄,大画家黄永玉送给他的。从凤凰出发,沿着沅水流域,然后北京、上海、昆明,复又回到北京,这是他的人生轨迹,现在他回家了。听涛山是幸运的,它容纳了蜚声海内外的一位士兵,一位作家,一位学者,一位“乡下人”。 (5)墓碑也是奇特的,一块粗糙的五彩石,正面写着几行小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应该是先生自拟的墓志铭吧?墓碑顶上,放置着一个小小的花环,花瓣上凝着水珠,有一点儿落寞。而墓碑下,插着三炷香,香早燃尽,剩着几截竹签和一点点灰烬。传统的和新潮的祭奠方式就这么巧妙地汇聚在一起了。碑的后面,刻着沈从文小姨子张充和题的一句话: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算是对其姐夫最深刻的理解,最恰当的评价。走在我们前面的那位女孩儿,低头读着碑上的文字,她忽然一回头,乌黑的眸子一闪一闪,我的思维触电似地拼接起一些记忆的碎片:渡船上的翠翠,守着碾房的三三,做着“女学生梦”的萧萧,橘子园里的夭夭沈从文的作品明媚而忧伤,在现代作家行列里,他是独特的一位,他笔下的人物,特别是跟他一样的那些乡下人,都是自然之子,秉承着天命,在原野里花开花落,像水一样,按着命定的流向流淌。 (6)水,是理解沈从文的最佳途径。他自己就曾经说过:“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印象实在不少。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沈从文是顽皮的逃学大王,枯燥的私塾和新式的学校都吸引不了他,他总是逃学去看河中的行船,船上的水手;看河岸的树木,林中的小鸟;看河边的小城,城中的针铺、伞铺、皮靴店、染坊、豆腐坊、冥器铺。总之,想尽一切办法逃避书本,去和自然亲近,去日光下认识大千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以及万汇百物的动静。哪怕是因逃学而被罚在孔夫子牌位前跪着,他脑中呈现出的,仍是河中的鳜鱼被钓起、风筝飞满天、黄鹂在山中歌呼、树上果实累累的情形。他就这样读着一本小书,同时读着一本大书。十四岁多一点,他就到地方的部队里当兵,那是当地大多数青年人的首选出路。辗转在沅水流域,又从水里认识了船家、水手、兵士、妓女、商人。直至二十岁,才脱下军装上岸,背着一卷小小的行李,孤身一人出现在北京车站的站台上,来读那本永远也读不尽的大书。中国现代文学从此多了难得的水的灵气。水的滋润,让沈从文的作品永远水气盈盈,他笔下的人物永远都那么健康丰满,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美丽光辉。 (7)美国学者金介甫说,如果要为中国现代作家排座次,鲁迅是当然的第一,沈从文是名副其实的第二! (8)想当年那些红极一时的作家都淹没在历史的风烟中,孤独的沈从文却成为了常青树,这莫非也是自然的法则?沈从文曾说,他和他的读者都将老去。其实,沈从文的读者确实在一批批老去,但他的作品则永葆生命力,新的读者也在不断涌现。我相信,刚才和我们同来的那对年轻的情侣也一定是沈从文的崇拜者。因为,他的作品有丰沛的水,源头是鲜活的。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第(1)自然段以雨起笔,用嫩嫩的鸟鸣、怯怯的蓓蕾等生动地写出了早春细雨的特点,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B.沈从文的坟茔和墓碑都是奇特的,这说明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其创作之路是一条异于常人的艰难探索之路。C.文章写拜谒沈从文墓的那对年轻情侣并非闲笔,意在表明沈从文的作品在年轻一代的读者中也具有影响力。D.作者从沈从文墓的特点联想到他的作品及其人生经历,坚信沈从文的作品会永恒,表达了心中的崇敬之情。E.文中多处使用反问、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精练准确,清新自然,具有诗情画意,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答案:BE(B、前后无因果关系,且“极富传奇色彩”无依据;E、文中没有“多处使用借代修辞手法”。)23.为什么作者把沈从文称为“乡下人”?结合全文简要回答。(6分)答: 答案:(1)他从小就生活在农村,是真正的自然之子;(2)他作品中描写的人物多是乡下人;(3)他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纯朴,闪耀着人性美;(4)他死后葬在听涛山,回归了乡下的泥土。(任意回答三点即可)24.根据文章,完成下列两题。(6分)(1)请从“衬托”的角度,对第(3)段中画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3分)答: (2)“他就这样读着一本小书,同时读着一本大书”中“小书”和“大书”的含义是什么?(3分)答: 答案:(1)用在寒风中凋谢、瑟索的其他树衬托红梅和竹,突出其透露春天信息的盎然生机,暗示了沈从文作品永葆的生命力。(指出衬托的对象1分,衬托的作用2分)(2)“小书”指在枯燥的私塾和新式的学校中所学的书本知识。(1分)“大书”运用比喻手法,指的是丰富的大自然和复杂的社会生活。(2分)25.请结合文意,并联系读过的其他作家的作品,简要分析“自然与文学”的关系。(6分)答: 答案:示例:自然是文学不竭的源泉,抓住了自然的神韵,文学便可能葆有永久的生命力。沈从文的作品贴近自然,笔下人物都是自然之子,他的作品也因此在当年红极一时的作品都淹没在历史风烟中后,还永葆生命力。其他如荷塘月色囚绿记等。都是因为描写自然之美而成为名篇,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观点2分,结合文意2分,联系其他作品2分。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