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 科研论文 如何看待“参考答案(六).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176321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科研论文 如何看待“参考答案(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科研论文 如何看待“参考答案(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科研论文 如何看待“参考答案(六)还有一些“参考答案”,简直就是答非所问。问其原因,可能因为制定“参考答案”的专家看题不仔细,和命题专家又沟通不够;也可能是“参考答案”已制定,后又修改题目,而忘记调整“参考答案”。这在阅卷中并不是大事,因为阅卷领导小组从来不把“参考答案”奉为圣旨,他们会根据题目修订、补充,甚至会推翻“参考答案”。例1xx年北京卷21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有一句俗话:我又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虫?这话,话糙理不糙。“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一般而言,并不一定表现在文字表面。往好里说,曲笔讽喻,含蓄内敛,别有所指,以小寓大;往坏里说,另有所图,借题发挥,指桑骂槐,含沙射影从古至今,司空见惯。因此,“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类问题,只根据文章,往往是看不出来,无法回答的。是需要掌握作者背景材料,并兼顾时代环境深入探究的。探究结果,也大多是见仁见智的揣度而已。但是,有些题目给出的“参考答案”,却在“见仁见智”之外,是无论如何站不住脚的。例如这道题目就是答非所问。【参考答案】想表现的是:母爱是普遍的;母爱又是独特的。 阅读文本是史铁生的合欢树。散文写的是,在作者病重时妈妈种下一棵“合欢树”。母亲种下的,是对儿子痊愈的希望,对儿子幸福未来的憧憬。合欢树,是母爱的象征意象,代表着母亲一片拳拳之心。作者在散文结尾怀念这棵树,表达着对母亲的思念,对母爱的感戴。这则“参考答案”阐述“母爱”的属性。这是读者阅读散文可能得到的感受,绝不是作者“想要表现”的。史铁生在写作中完全沉浸在对母亲的怀念中,他在痛苦的思念中不能自拔。不可能一边痛思母亲,一方面又想给读者阐明“母爱”的属性。就算是作者有点儿“精神分裂”,“参考答案”的两点母爱属性,也不能是并列的,而应该是“虽然母爱是普遍的;但母爱又是独特的。”前者是铺垫,重点在后者。看文本吧。题目出在文本最后一段: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语段共两句话,分别来看这里写的“会跑去看看那棵树”的孩子,应该就是上文中那个“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的新生儿。作者写第一句话“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要表明任何一个人都享受母爱,都感怀母爱。第二句话“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是重点,作者要表明,母爱对于我十分厚重,尽管我在这篇散文里这样抒写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但是仍然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不能把自己对母亲的感念传达给读者。有点儿“书不尽言,难以表达”的意味吧。【备考答案】作者这样写想表现的是:尽管人人都感怀母爱,但我的母亲给予我的爱是如此深厚与特殊,任何人也不能够真正懂得我对母亲的独特感受。当年,是以类似“备考答案”的细则评阅试卷的。但是印到各种“考试说明”“备考资料”里的,仍然是“母爱是普遍的;母爱又是独特的”这个已经被否定的“参考答案”。例22011年北京卷17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参考答案】开头以古诗渲染作者从前的印象,在强烈的对比中反衬现实真相;起笔大气,在引起下文的同时,也透露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结尾的引用既印证了前文自然景物与生命情感交融的关系,引发作者的诗句来收束文章,同时又以林则徐寂寥无奈的心境映衬作者明朗向上的情绪。同学们知道一个写作常识:“一切为主题思想服务”。“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其用意当然是为了更充分地表达主题。很难想象作者会是“透露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和“映衬作者明朗向上的情绪”这类似以文章自我标榜的用意。散文开头是: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杨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备考答案】文章开头引用古诗“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写出在古诗浸染下,作者对河西走廊“黄尘弥漫、阒寂荒凉”景象的固有成见;从而反衬出现实中河西走廊一派“江南秀色”的景观,更鲜明地表达出自己为之倾倒的感情。并为全文浓厚的历史文化内容,做出恰当的前导。散文结尾是: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备考答案】文章结尾引用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所写的诗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总括上文“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的感受,同时引出自己的诗句收束全文。这里用林诗透露出的无奈无助的心态,反衬时代变迁和全文表达的“千里相随照眼明”的积极明朗的感情,使文章感情的表达更加鲜丽明朗。相信,这道题目“答非所问”的“参考答案”在阅卷中也将做出修订。但是阅卷评分细则是秘而不宣的。赫然印上各种备考资料仍然是已经被否定的“参考答案”。备考中迷信“参考答案”,岂不谬哉!例32011年四川卷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很显然,这是一道考查词语使用的题目。其中C项的加点词语“的”(红色字),被认为使用不恰当。C.在岗位技术培训之后,小李成为了生产明星,xx年,他完成的全年工作量超过规定指标的百分之四十,获得了所在企业的嘉奖。认为使用不恰当的理由大约是只“完成的全年工作量超过规定指标的百分之四十”,意味着没有完成指标,连一半都不到,却“成为了生产明星”,并且“获得了所在企业的嘉奖”,不合情理,违背逻辑。我认为,如果这句话确实“不合情理,违背逻辑”,那也不是“的”的使用不恰当造成的。认为词语“的”使用不恰当,或者应该删掉。那倒实在牵强,牵强得违背题意。首先,在C选项给出的语句里,小李“完成的全年工作量超过规定指标的百分之四十”,是基本事实的陈述,“在岗位技术培训之后,小李成为了生产明星”是前因,“获得了所在企业的嘉奖”是后果。前因、后果应该从属于基本事实。如果认为,连指标一半都没有完成的小李,不配称为明星,不该受到嘉奖,那就该撤销称呼和嘉奖。绝不能为了“合理圆满”而改变基本事实,把小李完成的全年工作量无端补上100个百分点这样的话,小李岂不是成了用编造的数据材料伪造的假明星?再者,成为“生产明星”的小李也未必不会出现“完成的全年工作量超过规定指标的百分之四十”的情况,也未必一定不能因此“获得了所在企业的嘉奖”。设若,这个企业规定的指标过高,或者遇到地震海啸等重大灾害,其他人完成的全年工作量连规定指标的百分之四十、三十、二十都没达到的时候,小李“完成的全年工作量超过规定指标的百分之四十”便是成绩斐然,受到嘉奖,也在情理之中。再设若,其他人在完成规定指标的过程中有弄虚作假等违规违法行为,那么,小李诚实地“完成的全年工作量超过规定指标的百分之四十”,也值得所在企业大大弘扬小李不只是“生产明星”,还是“诚信标兵”,应该受双重嘉奖呢。“明星”“嘉奖”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比较对象,凭什么断言“完成的全年工作量超过规定指标的百分之四十”就不能成为明星,不该受到嘉奖?看来,题目和“参考答案”对不上茬的情况,在选择题目中也时有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