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172561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秘密启用前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历史试题共5页。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第卷 (选择题 共48分)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 “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A公元前15世纪 B公元前13世纪 C公元前11世纪 D公元前9世纪2. 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 A孟子 B荀子 C墨子 D韩非子3. 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 B官僚政治逐步确立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4. 西汉初期各郡国举孝廉的人数相同。东汉和帝进行改革,有20万人的郡县每年举孝廉1人,不足20万人的每两年举孝廉1人,不足10万人的每三年举孝廉1人。这反映和帝时的察举制A限制了王国势力 B增加了选拔人数C体现了差别平等 D削弱了世家特权5.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这表明A官僚制度对皇权有制约作用 B“君主专制”名存实亡C皇帝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D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6.(原创)今年3月2日,考古人员确认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墓主人为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在墓主椁室内发现一组屏风,屏风的面板由漆板和铜板构成,这一制作工艺为汉代考古首次发现;而且上面绘有孔子生平的文字以及孔子画像,这被认为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由此推测不正确的是 A. 反映了西汉统治阶层独尊儒术 B. 为研究孔子提供了新材料C. 反映了西汉制漆业技艺的高超 D. 屏风上的文字应该是楷书7. (原创)明代王世贞曾说:“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这反映了明代商业发展的哪些新特点 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商人的资本多用于投资 经营活动遍及全国各地A B C D8. 梁启超说:“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明夷待访录)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从中受益最深的应该是 A追求个性解放的主张 B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C经世致用的学风 D唯物主义的思想9. 徐光启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当他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取得成功后写下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再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据此可以推知,农政全书 A渗透近代科学思想 B汇总历代农学成就 C介绍西方农学知识 D突破传统科技藩篱10. 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时间人口(人)人均土地(亩/人)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273554623254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102750000689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208095796356A自然经济走向瓦解 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C土地兼并非常严重 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111842年,“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清)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A对外政策灵活务实 B认识到闭关已无必要C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D国家主权观念较淡薄12. 恩格斯在论及某场战争时说:“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 A.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发展历程 C. 为中国思考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 D. 使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13立宪派在不同历史阶段名称各不相同:戊戌变法时为维新派,戊戌政变后为保皇派,日俄战争后为立宪派。不论如何变化,其不变的是A代表统治阶级利益 B坚持改良主义路线C阻碍社会进步发展 D维护专制主义政体 14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从新实在论到尼采主义、国家主义,从先验主义到英美经验主义、实验主义乃至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都曾化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这一现象 A反映了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C体现了国人自卑的病态文化心理 D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15. 毛泽东撰文称:“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毛泽东这一观点可能出自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新民主主义论C.论联合政府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6.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因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几经转移。下列按转移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A. 上海、瑞金、延安、西柏坡、北平 B. 上海、延安、瑞金、西柏坡、北平C. 上海、瑞金、西柏坡、延安、北平 D. 上海、西柏坡、瑞金、延安、北平17. 有学者评论:“抗战之前的中国是传统的、一盘散沙的、领导核心无力而且缺乏代表性的非现代化中国,而抗日战争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全新的现代性。” “全新的现代性”是指A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B抗战结束促进了现代化建设C抗战促进中华民族意识觉醒 D抗日战争促成了全国的统一18.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19.(原创)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合理的是史实结论A梭伦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一切成年的雅典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雅典男性公民在政治上获得平等的权利。B伯利克里说:“我们这个国家由全体公民治理”,但雅典曾驱逐过最能干、最好的执政官,也曾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C十二铜表法规定:“凡以不诚实的方法取得物的占有的,由长官委任仲裁员三人处理之,如占有人败诉,应返还所得孽息的双倍”。十二铜表法重视保护个人私有财产。D“罗马法的内容和立法技术远比其他奴隶制和封建制法更为详尽尤其是它所提出的自由民在私法范围内形式上平等、契约以当事人之合意为生效的主要条件和财产无限制私有等原则,都是适合于资产阶级采用的现成的准则。”罗马法具有深远影响和实用价值。20.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材料中“两个学说”分别是指 A太阳中心说和牛顿经典力学 B生物进化理论和马克思主义C三权分立学说和“天赋人权”学说 D相对论和量子理论21. 英国的权利法案、法国的人权宣言和美国的1787年宪法都是近代民主革命的产物,它们的共性主要表现在A. 都是反对封建统治的产物 B. 都是民主政治的法制保障C. 都是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妥协的产物 D. 都充分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23. 孙中山说:“中国革命六年之后,俄国才有革命。俄国革命党不仅把世界上最大威权之帝国主义推翻,并且进而解决世界经济政治问题,这种革命,真是彻底成功,皆因其方法良好之故。”上述材料反映孙中山 受到俄国十月革命影响 完成了民主革命思想向社会主义思想的转变 把不同性质的革命混为一谈 对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原因有完全正确的认识A B C D24. 二战以后,美国建立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大学、公司、五角大楼三方协调进行研究和开发的科学一工业一军事联合体。苏联也启动了类似但却独具特色的科研工程,秘密地建起一些与外部世界近乎隔绝的科学城。推动这些开发研究工作发展的根本因素是A冷战格局下的霸权争夺 B军工转为民用经济的需要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25对右图中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多极化国际格局已形成 欧洲版图发生重大变化 两极对峙格局最终瓦解 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挫折A BC D第卷 (综合题 共52分)本卷共3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计52分。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转型时期。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材料二 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能否向近代社会转型,中外学者一直有不同看法,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叶中国能否主动从传统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停滞不变的,如果没有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的变化。此观点称为“停滞论”。同时,不少学者提出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说”“市场经济萌芽说”“近代化萌芽说”等新概念,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该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内部出现了人类近代文明因素。此观点称为“变迁论”。 材料三 西方文化从所谓“黑暗的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转向17、18世纪近代理性主义时代,其间几百年时间生长出来的自由精神、理性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民族国家的出现、资本主义经济、伦理道德、民主宪政等构成近代西方文化的主要内容。张贵银试论宗教改革对近代西方文化转型的意义(1)(原创)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时期经济转型的重要表现。(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停滞论”“变迁论”中的任一个观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予以分析说明。(7分) (3)(原创)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在1518世纪是如何生长出来的“自由精神”、“科学精神”、“民主宪政”?(6分)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推动社会转型的因素。(4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防伪手段几乎为零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并采用了简单的防伪技术81版改变了53版以来6位数的护照累计号码,升至7位数号码97版采用数码技术、激光打印等防伪手段。到xx年达到年均签发400万本,80是因私护照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解读新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12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以人民管理政事,便叫做民权。政是众人之事,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政权。夫民权者,谓政治上之权力完全在民,非操诸少数武人或官僚之手。民有选举官吏之权,民有罢免官吏之权,民有创制法案之权,民有复决法案之权。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材料二 造物主创造众人,并赋予每个人有占有自己合法财产、保持自己信仰、自由表达思想、平等参与政治活动、公正履行法律责任并有依法辩护自身利益之民权。我们深信每一个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个体,均有上述之神圣权利。为行使这些权利,我们与国王或利益集团达成行之有效的契约以保障这些权利的忠实履行。卢梭社会契约论(1)根据上述材料,比较孙中山与卢梭关于民权认识的差异。(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与卢梭民权思想各自的影响。(9分)郭 潇彭树云 xx年重庆一中高xx级高二下期定时练习历 史 答 案 xx.4选择题 15:C B B C A 610:D C B A B 1115: D C B D A1620:A C D A B 2124: B B A D25.(25分)(1)内涵: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从封建诸侯分权到中央集权制度。(4分)表现:铁器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个体小农经济形成;私营手工业兴起;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4分) (2)观点一:支持停滞论。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社会不具备社会转型的因素。(1分)政治:专制集权极端强化。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耕文明没有实现突破和转型。思想文化:理学占主导地位;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6分)观点二:支持变迁论。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社会表现出社会转型的迹象。(1分)政治: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货币经济发达;私营手工业兴盛,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思想文化: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想萌发。(6分)(3)自由精神: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科学精神: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民主宪政: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兴起,开始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6分)(4)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新兴政治力量的形成和推动;思想解放运动的促进。社会内在政治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转型和外力冲击下的社会转型。(4分)26.(12分)示例一:从护照上的文字看,50年代由于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有外交关系,护照采取了中俄文对照;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也体现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建交热潮;80年代及以后的护照上不再注明使用的限定范围,反映了中国已走上对外开放的道路。从护照的签发数量来看,80年代之前,由于计划经济和当时的政治氛围,加之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签发护照数量很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联系增多,特别是在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观念改变的民众中,涌现了出国热潮,使护照签发数量剧增。从技术上看,90年代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改变了过去简单的防伪手段的状况。总结:护照的变迁折射了国家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发展。示例二:50年代,护照采用中俄文对照,基本没有防伪手段。这与中国50年代由于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有外交关系,新中国科技水平低有关;到了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体现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建交热潮,由于计划经济和当时的政治氛围,加之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签发护照数量很少;80年代及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联系增多,特别是在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观念改变的民众中,涌现了出国热潮,使护照签发数量剧增。90年代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出现了高科技防伪手段。27.(15分)(1)孙中山认为民权是人民管理国家政事,即人民主权,否定专制君权;卢梭强调个人的基本权利,涉及政治权利、财产权、言论权等,政府应保障个人的权利。(6分)(2)孙中山的民权思想是三民主义的重要内容。指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和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政体,颁布临时约法体现主权在民。(答出2点得4分答出3点得5分)卢梭民权思想成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建立民主政治的理论武器;推动西方资产阶级人权学说的发展。(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