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初测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164931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初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初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初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初测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1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对以上材料的说明和解释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即同时尊奉儒、法两家的学说B“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他学说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D儒家思想从此沦为法家的附庸,其“仁政”思想被剔除出去【答案】D【解析】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解答时要注意此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汉武帝虽然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实际上法家思想在治国中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新儒学也是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故A、B、C符合史实,D项错误,这时儒家思想处于独尊地位不可能沦为法家的附庸,所以应选D。2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迅速崛起。“士与一般社会成员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他们往往能超越个人经济地位和阶级背景的狭隘限制, 从社会进步、国家兴旺、民众富足的宏观角度和长远目标上思考政治人生。”以下言论不能充分体现该观点的是A士有怀居,不足以为士也 B士可杀不可辱C士志于道 D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答案】B【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迅速崛起,他们的精神境界已经超出了一般社会成员的人格品质,他们思考政治人生的角度超越了个人的的利益,故B项表明的是士个人的人格不可侮辱,与材料内容的主旨不相符合。故应选B。3“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臣【答案】A【解析】考查商鞅变法。材料“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可知,此人是向惠王进谗言,诋毁商鞅,商鞅变法有利于立功将士 、新兴地主、富裕农民,而打击的是奴隶主贵族,所以应选A。4圣旨诏书的开头语,常多“奉天承运”,梁山好汉也不得不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来做打家劫舍的事业。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中国古代封建迷信盛行 B君权至高无上,可以无限扩张 C君权神授理论已提出并得到社会认同 D此种提法来源于道家的学说【答案】C【解析】考查君权神授。材料内容反映的只是个现象,并不能说明中国古代封建迷信盛行,所以排除A项。B项内容与材料内容相反。D项为无关项,材料内容并没有涉及到此内容。故应选C。5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下列各项与“平民得姓”关系最直接的是 A郡县制度的发展 B小农经济产生C儒家思想的发展 D宗法制度的影响【答案】A【解析】依材料可知:西周重视血缘分封原则选拔人才,有无姓氏是区分贵族和平民的标志之一;随着战国时期选才标准逐渐转向以军功爵、才能为主的郡县制,平民也可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姓氏也不再成为区分等级高低的标志了,所以战国时平民也可以有姓氏。故应选A。6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 不能独为,责之中书。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这反映了元朝 A皇权被削弱 B相权得到加强C中书省独揽大权 D中书省职能专一【答案】B【解析】考查元朝的政治制度。材料中的“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表明皇权是强大的,中书的职能是皇帝赋予的,所以排除AC两项。材料中的“而制裁天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说明的不是中书职能专一,而是说明中书省长官的权力增大,故应选B。7在古代雅典司法制度中,为防止法官个人意志左右重大的司法判决而导致社会不公情形出现,雅典实行了随机从公民中抽取数十人乃至数百人组成陪审团对案件独立表决的制度。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防止官员滥用司法权力 B公民享有广泛政治权利C法律注重保护私有产权 D司法人员缺乏法律素质【答案】A【解析】考查雅典的司法制度。为防止法官个人意志左右重大的司法判决而导致社会不公情形出现”,可见是强调防止官员滥用司法权力,BC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应选A。8元史百官志三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置院使二员,同知二员,副使二员,经历二员,都事四员,管勾一员,照磨一员”。“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以下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宣政院得名于元朝招见吐蕃使节的地点B宣政院机构简单、精干,办事效率很高C宣政院是管理与唐朝政府来往的吐蕃政权机构 D宣政院是管理西藏宗教和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答案】D【解析】考查元代的宣政院。分析选项,A错误,得名于唐朝接见吐蕃使者于宣政殿;B是军机处的特点,故排除;C错误,宣政院是元朝管理西藏宗教和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故应选D。9亚里士多德认为雅典平民政治的本质特征是“平民群众必须具有最高权力;政事裁决于大多数人的意志;大多数人的意志就是正义”。该特征可概括为 A主权在民 B人人平等 C自由主义 D分权制衡【答案】A【解析】考查雅典民主政治。从材料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认为平民群众必须具有最高权力,政治代表大多数人的意志,因此应选A。101852年1月法国议会通过了新宪法,把全部行政权与立法权都授与任期10年的共和国总统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在12月就是否同意建立帝国进行全民表决中,波拿巴根据740万票赞成64万票反对的投票结果宣布称帝。称帝后法国的政体是A君主专制 B君主立宪制 C共和制 D人民民主专政【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法国议会通过了新宪法,把全部行政权与立法权都授与任期10年的共和国总统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波拿巴根据740万票赞成64万票反对的投票结果宣布称帝”,可见称帝后法国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所以应选B。11“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到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这一义和团揭帖主张的是 A反清灭洋 B扶清灭洋 C以清灭洋 D反清扶洋【答案】A【解析】考查义和团运动时期的口号的相关内容。材料中的“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表明义和团运动主张灭洋,再依据材料中的“再跟大清闹”表明反清的思想,故应选A。12史载:太平军成立了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的第一个出版印刷机构“刷书衙”,传报天主诏旨、命令、官文书及官员任免事项的“提报衙”以及传递军情动态的“疏附衙”和“镌刻营”。这一材料主要说明A太平天国运动重视发挥信息传媒功能 B中国近代报刊和杂志出版开始本土化C太平天国政权已经逐步开始封建化 D太平天国运动中等级制度日益强化【答案】A【解析】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分析选项,A项全面反映了材料,是正确的表述。B项不正确,中国近代报刊杂志本土化是从19世纪70年代才逐渐开始的。C、D两项只是材料的一个要点,没有全面反映出材料的内涵。故应选A。13下图所示为我国某支红军宣传部门制作的一副宣传图片。对这幅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抗日游击队在支部领导下迅猛发展 B反映共产党与游击队的亲密合作关系C主题思想是游击队要接受党的领导 D表明了游击队主要是在铁路沿线活动【答案】C【解析】考查抗日战争。分析选项,A项内容在材料中的图片上无法获得,图片上的内容并没有反映出游击队势力的壮大的相关内容。B项内容在图片上也无法反映。D项是错误项,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主旨。图片上的文字“支部”表明游击队要接受党的领导,故故应选C。14近代诗歌寰海后十章(其八)中写道:“曾闻兵革话承平,几见承平话战争?鹤尽羽书风尽檄,儿谈海国婢谈兵”这是描写哪一历史事件的诗?A第二次鸦片战争 B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虎门销烟【答案】B【解析】考查鸦片战争。此诗作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前后,即是在鸦片战争后不久,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打败后的恐惧心理,草木皆兵的反映,所以应选B。15“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思想与儒家的天下为公思想有很大不同,他不但吸收了儒家思想的精华,而且融入了中国古代农民起义者的平等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以及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思想。”据此,孙中山为此所提出的具体主张是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联俄、联共、扶助农工C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D创立民国,实现共和【答案】C【解析】考查民生主义。材料内容要求回答的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其依据是材料中的“以及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思想”,所以答案选择C项,只有这一项是新三民主义的内容,B项是新三民主义体现出的原则。故应选C。16顾维钧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外交上却不能接受这条成语的,因为国家是不能任其破碎的。在外交上也不可能指望百分百的成功,如果你要达到百分百的成功,而对方也这样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外交,因为这样就无法达成协议自五四以来,人民外交的口号已成为非常时髦的口号,群众组织起来大游行或组成代表团对中国的外交施加压力,常常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A两国相互妥协才能够取得成功的外交B只有“人民外交”才能真正维护国家的权益C民众的爱国热情往往带有非理性成分D顾维钧为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寻找借口【答案】C【解析】考查五四运动的影响。材料内容反映的是顾维钧对于五四运动一些行为的否定观点,他认为“人民外交”常常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所以AB两项错误。D项与顾维钧的政治活动不相符,所以应选C。17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说,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扩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武装;要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主张 A是在南昌起义前夕提出的 B是在湘赣边秋收起义失败后提出的 C分析了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D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转变的趋向【答案】D【解析】考查毛泽东思想。A项明显错误,材料内容反映的是中共在攻打某些大城市失败后主张如果攻打大城市再失败就向山区进军,所以排除A项。C项为无关项。材料内容出现的时间应该是在湘赣边起义之前,因为材料内容反映的正是要发动这场起义的准备问题。故应选D。18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邮件种类计费单位(每10克)邮资(元)航空亚洲各国0.32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0.48西欧各国(捷克转)0.48西欧各国(香港转)0.80其他各洲0.80A香港已经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答案】D【解析】考查现代中国的外交。材料中苏联的这个国家名称表明材料内容出现的时间应该是在1991年苏联解体前,所以A项错误。B项内明显错误,1964年中法两国就已经建交。C项错误,在苏联解体前捷克还没有加入欧盟,并且此时欧盟还未成立。所以应选D。19xx年,在根据宪法修改民族区域自治法时,特别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修改为“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提法A突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定位B说明了国家已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根本制度C使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有了明确的法律保障D说明我国已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国家的中心工作【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只有一个即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以B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早在共同纲领中就有规定,已经有了明确的法律保障,所以C项错误。D项错误,我国国家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所以应选A。20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据此材料得出的结论中,最恰当的是 A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一国两制” B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C和平统一台湾是建国以来的既定方针 D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答案】B【解析】考查一国两制。结合所学,“一国两制”为邓小平提出,故A项错误;“和平统一”并非建国以来既定方针,故C项错误;“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是对毛泽东的话的错误理解,也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题中毛泽东的话是说统一对祖国有好处,为了完成统一,大陆方面可以让步,故应选B。21国家主席胡锦涛xx年l0月14日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俄罗斯总理普京时说:中方高度重视对俄关系,始终把发展中俄关系作为中国外交优先方向之一。这主要是基于 A苏联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B履行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 C共同发挥上海合作组织主导作用 D中国的国家利益【答案】D【解析】考查中俄关系。中国外交政策方针的确定,是从维护和发展本国的国家利益出发的。分析选项,D符合题意。22(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它”是指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答案】C【解析】考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结合所学及题干材料可知,“它”反映了共和派与君主派的相互妥协,这符合法国1875年宪法的特点。故AD不对,英国和德意志帝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B不对,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因此不存在君主制的阴影。所以应选C。23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声明:“共产主义就是要最坚决地打破过去传下来的所有制关系;所以,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坚决地打破过去传下来的各种观念。”这说明 A共产主义是最好的生产关系 B过去的所有制从未起过积极作用 C体现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彻底性 D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答案】C【解析】考查共产党宣言。依据所学,共产主义不是生产关系而是一种国家性质,所以排除A项。B项与史实和共产党宣言的相关内容不符合,故排除B项。D项为无关项。所以应选C。24列宁在论策略书中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而不应该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列宁在其革命生涯中是如何践行这一观点的 A用暴力革命手段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夺取政权B领导召开社会民主工党二大,成立俄国共产党C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发表“四月提纲”,将俄国革命转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答案】D【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归纳能力。材料中蕴含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按照本国国情进行调整和补充。列宁发表四月提纲,领导十月革命,在一个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实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显然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25二战后欧洲工人生活状况急剧恶化。1947年4月法国雷诺汽车厂工人掀起罢工浪潮,随即波及全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也此起彼伏。针对这种情况 A英国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B美国政府制定了马歇尔计划 C美国政府提出了杜鲁门主义D法国联合欧洲六国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答案】B【解析】考查马歇尔计划。二战后欧洲工人生活状况急剧恶化的原因是因为二战后欧洲国家经济恶化导致的阶级矛盾激化,所以美国政府制定了马歇尔计划即是复兴欧洲的计划,以帮助欧洲稳定资本主义。故应选B。26储昭根在欧洲小国的欧盟大舞台中写道:“而只有创造了团结与共识,欧洲的一体化才能加速进行,在欧洲融合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才能提升欧盟的地位,应对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崛起。”这表明欧盟的重要目的是 A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维护欧洲的安全B加强团结,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国际地位 C与中国等新兴国家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D制止欧洲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政治利益【答案】B【解析】考查欧洲一体化。材料中的“才能提升欧盟的地位,应对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崛起”是本材料内容的主旨,所以答案选择B项。A项是欧洲在二战后初期的联合目的,C项是错误项。所以应选B。271972年7月5日,应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和朝日新闻社的邀请,上海市舞蹈学校以芭蕾舞剧白毛女剧组为班底,组成“中国上海舞剧团”,受命赴日演出。这一行为A是巩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力作 B是促进中日关系的官方交往C是中日为了庆祝建立外交关系 D属于中日双方民间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考查中日关系。依据所学,中日建交是在1972年9月,故A项和C项的表述均不正确。B项不正确,从材料看属于民间文化交流活动。故应选D。28通常对习惯法的解释是:独立于国家制定法之外,依据某种社会权威人士确立的、具有强制性和习惯性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如果在公元前6世纪的古罗马,这里所说的“社会权威人士”就是指A由贵族组成的法官 B陪审法庭中的全体成员C公民大会选举的法官 D社会名流和德高望重者【答案】A【解析】考查罗马法。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时期,贵族垄断了立法和司法大权,他们按照习惯法,随心所欲的制定和解释法律。故应选A。291946年,英国首相艾德礼邀请了一批苏联科学家和工程师到英国访问,并同意给予一批部分源自美国的高级机密军事技术资料,艾德礼此举遭到了部分英国人和美国政府的强烈反对。反对的原因是A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合作体系建立 B美苏冷战促进了欧洲共同体诞生C美国建立了与苏联对抗的军事组织 D二战后苏英结盟的基础不复存在【答案】D【解析】分析选项,A项错误,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于1955年。B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并没有涉及到欧洲共同体的内容。C项也是错误项,北约建立的时间是1949年,所以应选D。30新华网刊登达沃斯:5天的思想碰撞一文,指出:“参加论坛的有2500人,就有2500个不同的观点。这里并不是追求达成一致,而是追求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角色的人进行思想碰撞”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世界A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加强 B世界霸权主义盛行C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 D世界局势动荡加剧【答案】A【解析】考查世界政治格局。材料中的“而是追求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角色的人进行思想碰撞”表明这是当今世界格局特点发展的表现,BD两项与题意无关,C项是错误项,当今世界格局还未形成,不是多极化,所以应选A。二、非选择题(第31题16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40分)31(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谏官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春秋初年齐桓公设大谏,为谏官设置之始。晋国的中大夫、赵国的左右司过、楚国的左徒,都属于谏官性质。谏官不仅弹劾不法,同时也对守法官吏施以保护,使官吏免遭不当罪的处罚。 维护官吏的相应权益,也是维护国家法纪的严肃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唐代之前的谏官隶属于宰相,多讽谏皇帝。北宋时期谏官的任免权收到皇帝手里,并赋予谏官根据道听途说来参奏大臣的权力。谏官由监督皇帝,变成了皇帝约束大臣的工具。 一整理自中国古代监察史材料二 清代前期,所有三品以上的官员可以根据“风闻”有密折奏事权力,这样皇帝对台谏官员在政治信息上的依赖性大大降低了。雍正帝时期京师廷臣的折奏数量大大降低,占折奏数量最大的是地方督抚,达到70%以上。这说明皇帝依靠奏折所获取政治信息的重点地方各省,而在以往能够把地方情形上报中央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中央和地方的台谏官员。 维新变法时期,光绪帝发布诏令,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评论时政。戊戌变法失败后有关此规定的诏令被废除。 一整理自清代的监察制度和维新变法(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谏官制度的变化。(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前期监察体系的特点。(6分)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监察发展趋势及维新变法时期的新举措。(6分)【答案】(1)唐代之前,谏官隶属于丞相,功能主要是监督皇帝。宋朝以后,谏官被皇帝控制,功能主要是监督大臣。(4分)(2)特点:皇帝赋予更多官员监察权力;地方官取代专职的台谏机构为皇帝提供了最多的全国政治信息;皇帝能更严密地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员。(6分)趋势:监察系统对皇帝的制约越来越小;皇帝通过监察系统对政府百官的控制越来越严密。(4分)新举措:维新变法时期,改革派允许民众上书言事,评论时政;试图扩大民众在国家事务中的影响力。(2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唐代之前的谏官隶属于宰相,多讽谏皇帝。北宋时期谏官的任免权收到皇帝手里,并赋予谏官根据道听途说来参奏大臣的权力。谏官由监督皇帝,变成了皇帝约束大臣的工具。”概括古代谏官制度的变化。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清代前期,所有三品以上的官员可以根据风闻有密折奏事权力”“皇帝对台谏官员在政治信息上的依赖性大大降低了”,概括清代前期监察体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雍正帝时期皇帝通过密折奏事制度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能更严密地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员。京师廷臣的折奏数量大大降低,占折奏数量最大的是地方督抚,达到70%以上。再根据材料信息“维新变法时期,光绪帝发布诏令,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评论时政”回答维新变法时期的新举措。32(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伊尹,名挚,尹是官名,商初大臣,商代大政治家,生于公元前l8世纪末至公元前17世纪初。他在任期间进行改革,被商汤尊为“阿衡”(相当于宰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伊尹“善通移轻重、开阖、决塞,通于高下徐疾之口。” (引自管子地数)。 他辅佐商汤利用有缗氏公开反叛夏朝的机会,发兵吊民伐罪。陆续灭掉葛、韦、顾、昆吾等方国,剪除桀的羽翼,成为当时强国。最后一举灭夏,建立了商王朝。 引自商代贤相伊尹材料二 商汤去世后,伊尹又历佐汤子外丙、中壬两王。中壬是外丙之弟,“兄终弟及”这种继承王位的办法,是伊尹巩固新兴的商王朝的一个重大举措。两王任期,伊尹改革耕作制度,到田间引导百姓耕种,发展农业生产。材料三 历经五朝二辅政三代四朝的伊尹,对商王朝的建立、巩固和繁荣,立下不朽功勋。在商代伊尹就受到诸王的隆重祭祀,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不少祭祀伊尹的卜辞,可见他的功德之重。伊尹被后世人尊为商代元圣。引自经营管理者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伊尹辅佐商汤建国的主要策略。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伊尹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其主要影响。(8分)(2)根据以上材料,试对伊尹改革进行全面评价。(4分)【答案】(1)策略:改革商业,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尊夏王伐有缗氏,提高商的地位和威信;先灭夏的方国,消灭夏的左膀右臂。(4分)措施及影响:通过“兄终弟及”改革,避免最高统治阶层内部的争权夺位斗争,保持了政权的相对稳定;改革耕作制度,引导百姓重视农业,增强商朝国力。(4分)(2)评价:伊尹辅佐商王朝建立、巩固和繁荣,改革经济和继承制度,促进了商朝的强盛,不愧为商朝元圣;(2分)但其功德是建立在维护商朝奴隶制度的基础之上的,带有明显的阶级性。(2分)【解析】第(1)问,有关于概括指出伊尹辅佐商汤建国的主要策略的问题,可以依据材料内容来归纳整理。只要正确的翻译材料中的原文即可。有关伊尹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其主要影响的问题,首先要正确的归纳出伊尹的改革的内容,然后再依据其内容对其影响进行归纳整理。第(2)问,注意题干要求的是对伊尹的改革进行全面评价。这个问题可以依据前一问题的答案来深入分析,并且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改革的积极意义在前一问题的答案中有所体现,但这次改革也有其消极作用,这个消极作用是由于改革的性质决定的。33(12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战国初期,吴起被楚悼王任命为令尹,主持变法。与其他国家相比,楚国旧贵族保守势力强大,他们把持许多重要职位,而且盘根错节,动弹不得。吴起对楚悼王说:“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 吴起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两条:第一,废除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规定封君“三世而收爵 禄”。即贵族只要传了三代的,一律收回封爵和体禄、世袭特权。第二,整顿吏治,淘汰冗官。吴起提出“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枝官”,精简机构。 司马迁说吴起“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一摘编自孙立群吴起改革的启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吴起改革的国内外背景和改革目的。(7分)(2)根据材料,分析吴起改革的重心并简评之。(5分)【答案】(1)背景:楚国国内保守势力强大;外部各国弱肉强食,兼并战争激烈。(4分) 目的:实现国家富裕,增强军队战斗力。(3分)(2)重心:打击保守的奴隶主贵族势力,整顿吏治。(3分) 简评:吴起改革触犯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改革的民众力量基础薄弱,结果导致改革失败。(2分)【解析】第(1)问,有关于吴起改革的背景的问题,首先需要从材料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再依据吴起生活的社会背景来分析归纳。有关于改革的目的的问题,需要从本题中的前一个问题的答案中来分析并得出结论。正是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才决定了改革的目的。第(2)问,解决本题首先需要解决吴起改革的重心内容是什么,然后再进行评价。吴起改革的重心内容应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割据混战的局面下改革的重心应该是增强本国的国力,对内需要整顿内政。正是这种整顿内政虽然有利国家发展,但同时由于改革触犯了一些贵族的根本利益,所以是遭到他们的疯狂反对而失败。xx年山东省枣庄市枣庄六中第二学期高二开学初测试题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5 DBACA 6-10 BADAB 11-15 AACBC 16-20 CDDAB21-25 DCCDB 26-30 BDADA31(16分)(1)唐代之前,谏官隶属于丞相,功能主要是监督皇帝。宋朝以后,谏官被皇帝控制,功能主要是监督大臣。(4分)(2)特点:皇帝赋予更多官员监察权力;地方官取代专职的台谏机构为皇帝提供了最多的全国政治信息;皇帝能更严密地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员。(6分)趋势:监察系统对皇帝的制约越来越小;皇帝通过监察系统对政府百官的控制越来越严密。(4分)新举措:维新变法时期,改革派允许民众上书言事,评论时政;试图扩大民众在国家事务中的影响力。(2分)32(12分)(1)策略:改革商业,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尊夏王伐有缗氏,提高商的地位和威信;先灭夏的方国,消灭夏的左膀右臂。(4分)措施及影响:通过“兄终弟及”改革,避免最高统治阶层内部的争权夺位斗争,保持了政权的相对稳定;改革耕作制度,引导百姓重视农业,增强商朝国力。(4分)(2)评价:伊尹辅佐商王朝建立、巩固和繁荣,改革经济和继承制度,促进了商朝的强盛,不愧为商朝元圣;(2分)但其功德是建立在维护商朝奴隶制度的基础之上的,带有明显的阶级性。(2分)33(12分)(1)背景:楚国国内保守势力强大;外部各国弱肉强食,兼并战争激烈。(4分) 目的:实现国家富裕,增强军队战斗力。(3分)(2)重心:打击保守的奴隶主贵族势力,整顿吏治。(3分) 简评:吴起改革触犯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改革的民众力量基础薄弱,结果导致改革失败。(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