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四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模拟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164147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四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模拟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四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模拟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四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模拟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四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模拟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1(xx广州一模)下列关实验组合不正确的是()A显微镜直接计数统计微生物数量B预实验摸索“探究木瓜蛋白酶最适pH”的实验条件C对比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D标志重捕法调查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材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较小。标志重捕法主要用于调查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对于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例如蚜虫和植物通常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项错误。2(xx湛江联考)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C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D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答案】C【解析】种群的增长速率一般是从低到高再下降。3(xx韶关统考)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种群数量开始呈“J”型增长,达到K值后呈“S”型增长B图中种群数量在时间相对值为2时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草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D因为植物群落有分层现象,所以种植农作物时要合理密植【答案】C【解析】分析图示曲线,此种群数量为“S”型增长,A项错误;时间相对值为13时,年龄组成均为增长型,B项错误;田鼠的活动能力较强,调查其种群密度要用标志重捕法;合理密植与光合作用的原理有关,而不是因为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D项错误。4(xx届广东六校联考)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年份第2年第4年第6年第8年第10年第12年第14年增长速率0.661.522.833.692.911.200.03A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D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 【答案】D1(xx广东卷)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答案】B【解析】根据图像可知幼虫的密度呈现周期性波动,A正确;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松针长度和松树的代谢活动,不能确定摄食是否改变落叶松的丰富度,B错误;幼虫属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其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样方法,C正确;根据图像可知,幼虫先增先减,而松针长度后减后增,因此幼虫的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有滞后性,D正确。因此答案为B。2(xx浙江卷)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答案】B【解析】A项中出生率为20/100100%20%,A错误;B项雌雄比例接近11且婚配制度为一雌一雄;出生率比较高,B正确;C项性成熟推迟,出生率会降低,C错误;D项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D错误。3(xx全国课标卷)某农场面积为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生态学部分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涉及到种群密度调查,群落中生物数量变化规律,群落丰富度的概念,营养结构和能量传递的问题。重点是种群密度与群落丰富度两个概念的区别,种群密度突出单位空间内某种生物的个体数量,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的多少。4(xx广东卷)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1)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机体会大量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_,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给_,促使其释放_,该物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以适应咸水环境。(2)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其监测数据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见下图)。图中显示,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_型增长。据图推测,FNE最可能是在_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_。(3)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该水库出现水华现象,浮游动物和鱼类均受到影响。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藻毒素从产毒藻逐级积累到FNE体内的途径。【答案】(1)升高下丘脑抗利尿激素(2)JbK2(3)【解析】 (1)根据题意,外界咸水的浓度高于罗非鱼体液的浓度,造成失水,随着体液中水分的流失,所以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而下丘脑存在渗透压感受器,在接受到刺激后,会释放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该处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以此来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2)根据图示罗非鱼在种群数量在开始数量呈“J”增长,从b点后开始环境阻力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b点放入大型肉食性鱼,并且一段时间后在K2附近波动。(3)分析根据题意可以获得以下关系:,藻毒素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