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评估检测(含解析)岳麓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161663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评估检测(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评估检测(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评估检测(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评估检测(含解析)岳麓版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xx湖北重点高中联考)829年,日本记载:“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该记载()A.说明日本效法唐朝改革政治制度B.证实唐代水车灌溉技术传入日本C.彰显中日之间经济文化水平相当D.体现出唐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解析】选B。材料涉及的是农业灌溉工具水车,没有涉及政治制度,A项错误;日本记载唐代农业灌溉工具水车的用途,证实唐代水车灌溉技术传入日本,B项正确;唐代时期中国经济水平高于日本,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灌溉工具,没有体现自给自足的特点,D项错误。2.(xx济南质检)后汉书载:“建武年间,诏征(任延)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解析】选B。依据材料中“不知牛耕”“教之垦辟”“百姓充给”等信息,可知精耕细作提高了农业产量,故选B。A中的“曲辕犁”与后汉书不符,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3.(xx厦门质检)据下表判断,厦门()古代厦门大事记时间发展沿革3 000多年前厦门岛上始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唐宋时期薛、陈两姓移民入岛,聚族而居,垦原为田。因出产水稻良种,所谓“嘉禾一茎数穗”,称为嘉禾屿。设嘉禾里,隶属同安县。明清时期隶属同安县。明洪武年间,军队驻营厦门岛,称为“中左所”。清康熙年间,福建水师提督移驻厦门,设立闽海关。A.汉代时地位已经十分重要B.唐宋时期农业获得发展C.明清时期未受海禁政策影响D.清初已成为福建的政治中心【解析】选B。题干材料未涉及汉代发展状况,A错误;由“因出产水稻良种”可知,B正确;题干述及明清时期军事上的相关史实等,无法说明未受海禁政策影响,C错误;清设闽海关,并不能说明是福建政治中心,D错误。4.(xx揭阳模拟)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B.井田制的瓦解C.冶铁技术的进步D.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解析】选C。“锯子、钻子”都是带有金字旁的工具,其一部分必是由金属制成,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金属就是铁,故木工器械的发明主要得益于冶铁技术的进步,故选C。其他选项都非主要原因,排除A、B、D。5.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记载:“(明代)海上(松江府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由此可见()A.松江是明代纺织业中心B.明代政府重视垦田种棉C.明代棉花种植超过粮食种植D.棉花成为松江主要作物【解析】选D。材料表明,松江府一带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用来种植棉花,说明棉花成为松江主要作物,故D正确;材料只是反映松江棉花种植多,不能说明是纺织业中心,故A不正确;材料只是反映松江地区棉花种植,一个地区特殊现象不能代表说明全国的现象,故B、C不正确。【拓展延伸】精耕细作在明清时期的表现(1)作物熟制:北方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南方长江流域一年两熟制。(2)作物品种:大量农作物新品种被培育出来,由国外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3)专业化程度: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专业生产区域。(4)农学著作:出现农政全书等农学著作。6.某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可能与下列何者有关()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的家庭地位因而提高B.商品经济的发展,颠覆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C.棉纺织业兴起,以女性为主的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收入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解析】选C。家庭地位的提高源于经济地位的提高,依据“明清之际”“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棉纺织业兴起的影响,妇女作为主要的劳动者地位随之上升,故选C。A、B、D与史实不符,排除。7.(xx武汉调研)唐代坊市制度严格,唐律疏议规定,“凡官私斗、秤、度尺,每年八月诣寺校印署,无或差谬,然后听用之”。这说明唐代()A.坊市制度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B.法律仅有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C.坊市管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D.实行较为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解析】选C。材料中没有提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A项错误;仅有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说法绝对,B项错误;材料中的意思是说加强质量管理和禁止非法牟利,有助于维护交易秩序,故选C项;材料中体现不出重农抑商政策,D项错误。【加固训练】唐朝诗人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诗中的“草市”指的是()A.汴梁城固定的商品市场B.边疆繁荣的茶马市场C.城乡间通宵营业的夜市D.乡村里形成的农贸集市【解析】选D。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即草市。到唐代时,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逐渐演变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据此草市指的是乡村里形成的农贸集市,选D。8.(xx龙岩质检)下面是明朝末年和清代中晚期江南地区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比例变化图。据此判断,从明末至清中晚期这一时段该地区()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B.城市经济规模有所扩大C.农业经济日益凋敝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解析】选B。从图中信息来看,农村人口占多数,但清朝城市人口比重超过明朝,A错误,B正确;图片只能反映人口空间分布比例变化,不能说明农村经济的凋敝,故C错误;图片只是反映江南地区人口信息,无其他地区人口信息,故不能得出该地区人口增速全国领先,D错误。9.(xx河南三市一模)新全球史载:“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对“这项制度”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缓解了政府的财政问题B.有利于社会的稳定C.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解析】选D。由“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可知该制度指的是均田制,均田制有利于自耕农获得土地,确保政府的税源,避免受到地主的盘剥,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能够促进自然经济发展,排除A、B、C。均田制只是在一段时间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伴随着中央政府实力的衰弱,土地兼并必然重现,故选D。【拓展延伸】均田制的弊端均田制下能用来授受的土地只是无主土地和荒地,数量有限。因而农民受田一开始就普遍达不到应受额。口分田虽然规定年老、身死入官,但实际上能入官的很少。随着人口的增多和贵族官僚地主把大量公田据为己有,能够还授的土地就越来越少。10.(xx广西四校联考)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B.经世致用思想形成,商业理念以钱至上C.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商人地位相对低下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生产关系局部调整【解析】选C。“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的结果应是有利于商人地位的提高,而材料明显是打击商人,故A错误;“经世致用”更多地指一种治学的精神,故B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打击商业发展,打压商人地位,“无奸不成商”反映了社会群体对商人的蔑视,正是长期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的结果,故C正确;材料中反映不出来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故D错误。11.(xx贵阳摸底)明代嘉靖、万历之际,商业发展迅速,书籍日益普及,在江南地区出现儒贾、贾儒。儒贾相同的社会趋势的出现说明()A.印刷术的进步促进商业繁荣B.经济发展加快社会阶层的流动C.商人成为经济的主要传播者D.富家子弟厌恶科举制,弃儒从商【解析】选B。印刷术不能促进商业繁荣,A错误;古代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处于社会底层,题干中儒与商人并称,可知商人地位的提升,故选B;C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排除;儒贾相同的社会趋势不一定是源于富家子弟弃儒从商,D错误。【加固训练】明嘉靖年间,徽州巨商阮弼经商于芜湖,设“染局”,雇工达千人,使本已有十几家染坊且初具规模的浆染业迈上新台阶。促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芜湖有良好的手工业基础该地民族资本相对发达该地出现新的生产关系该地国内外市场广阔A.B.C.D.【解析】选B。从材料“雇工达千人”反映的是雇佣关系,说明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故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芜湖浆染业发达,说明芜湖有良好的手工业基础,故正确。因此B正确。民族资本出现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明朝实行闭关政策,故不正确。12.(xx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明朝的中国人将自己与外世隔绝中国人将其令人生畏的才能和能力转向内部,慎重地放弃了在欧亚大陆、最终在世界事务中的领先地位。”导致“中国人转向内部”的主要原因是()A.明朝统治者采取海禁政策B.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C.明朝以后中国落后于世界D.新航路开辟带来殖民扩张【解析】选B。材料中提到的“将自己与外世隔绝”指的是明朝实行的海禁政策,其政策“转向内部”从根本上说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拓展延伸】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1)经济原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是最好印证。(2)政治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维护其统治。(3)客观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扩张,侵扰我国东南沿海。(4)主观原因:与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有一定关系。【加固训练】有学者说过,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存在于农村经济上面,是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是()A.农村经济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B.自然经济已退居次要地位C.商品化趋势明显D.市镇是进行农贸商品交换的场所【解析】选C。根据题中信息:江南市镇、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等,可知农村商品化趋势明显。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52分)13.(26分)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时间史料出处类别文帝三年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汉书文帝纪生产和消费并贷元狩三年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数岁,假予产业史记平准书生产和消费并贷本始四年遣使者赈贷困乏汉书宣帝纪生产性借贷地节三年假公田,贷种、食汉书宣帝纪生产和消费并贷初元元年假公田与贫民,家资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汉书元帝纪生产和消费并贷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年份地区事由贷放措施赈贷物康熙三年浙江海宁刮飓风、修海塘动款货币康熙五年广东旱灾动支通省积谷散赈谷物康熙十年淮扬民饥截留漕粮6万担,开仓米4万担粮米康熙三十七年江南海州等九州县水灾发常平仓谷谷康熙四十二年山东济南水灾免额赋、发帑金、截漕粮钱、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材料二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材料三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公家之积,祗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得见糠秕。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6分)(2)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国家农贷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状态不被打破吗?为什么?(12分)(3)材料三反映出国家农贷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境”?(4分)(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完善国家农贷制度的理解。(4分)【解析】第(1)题从表格中可以归纳出贷款的共同特点是生产和消费并贷、以实物农贷为主、有赈灾救济的性质。第(2)题第一问从材料一表格中“遣使者赈贷困乏”“动支通省积谷散赈”等信息可以归纳出“调节贫富差距”“赈灾救济”,从材料二中信息可以归纳出“维护小农经济的延续、扩大国家经济来源、缓和社会矛盾,以稳定和巩固统治”等答案;第二问先结合所学回答出观点,理由从封建国家收入来源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特点去归纳作答。第(3)题从“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的信息可以归纳出“地方势力巧取豪夺,国家农贷对象发生严重偏离”;从“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可以归纳出“贫富差距严重”。第(4)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时围绕农贷的用途、管理和民生等方面分析作答。答案:(1)特征:生产性农贷和消费性农贷并重;实物农贷为主要形式(农贷形式包括实物与资金,但以实物为主);农贷带有赈灾救济性质。(6分)(2)目的:维护小农经济的延续;调节贫富差距;扩大国家经济来源;赈灾救济,缓和社会矛盾,以稳定和巩固统治。(6分)(任意三点即得满分)不能。(2分)理由:封建国家政权的维持必须依赖于对农民的盘剥和掠夺;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必将导致贫富分化。(4分)(3)困境:地方势力巧取豪夺,国家农贷对象发生严重偏离;农民未得实利,贫富差距反而加大。(4分)(4)理解:国家要科学指导农民对农贷的利用,切实提高农民的生产和还贷能力;国家农贷要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制,对农贷的推行要有效监管;农贷实施要关注民生,不与民夺利。(4分)14.(xx潍坊期中)(26分)社会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潘岳中国发展面临着深重的危机与难逢的机遇材料二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佣制度。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材料三康乾盛世犹如千年古国的回光返照,康乾之后,清代的中国江河日下,一日千里,逝者如斯。(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8分)(2)据材料二,分析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8分)(3)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上述观点。(10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第(1)题从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制度的变化等角度分析;第(2)题考查土地兼并和雇佣关系等;第(3)题分析清后期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闭关锁国、重农抑商等政策。答案:(1)说明:铁器广泛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逐步确立;分封制崩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百家争鸣,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8分)(2)因素:土地兼并严重,土地买卖频繁;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佃农人身依附关系减弱;雇佣制度的实行,促进了手工业发展,也减轻了对工匠的人身束缚。(8分)(3)观点:清朝前期盛世局面的背后已面临危机。(2分)论证:封建经济虽然发展,但自然经济占主导,封闭落后;统治阶级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展缓慢;君主专制强化,封建统治腐朽;程朱理学僵化。(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