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寒假作业四 语文 含答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156563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二寒假作业四 语文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二寒假作业四 语文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二寒假作业四 语文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二寒假作业四 语文 含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鲠直/梗塞 解送枕藉 仿佛佛口蛇心 B谩骂蔓草 联袂魅力 裨将大有裨益c徇私驯熟 稂莠廊庙 地壳金蝉脱壳 D分娩缅怀 亘古烜赫 角色群雄角逐C (An/n ji/ji f/f Bmn/mn mi/mi p/b Cxn/xn lng/lng qio/qio Dmin/min n/xun ju/ju)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自从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早年的多部小说吸引了很多读者的关注,“莫言热”在国内正在持续升温。B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既能让病人得到更多的心理安慰,也能提高医院的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C国民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D.“留守儿童”在被列入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之后,各级政府热烈响应、积极行动,将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新一年度工作重点。2B(A“吸引关注”搭配不当;C“强弱”和“提高”一面对两面;D中途易辙,首句未完,另造一句。)3下面这段文字是从那几个方面介绍钓鱼岛的?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5个字。(5分)钓鱼岛列岛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和3块小岛礁等8个无人岛礁组成。距温州市约356千米、福州市约385千米、基隆市约190千米,约6.344平方公里。隋场帝时,曾派使臣朱宽召琉球王归顺,又曾派陈棱、张镇周等率军进入琉球,途中都经过钓鱼岛。明朝永乐元年的顺风相送中,称该岛为“钓鱼屿”,清代名著浮生六记)中亦有关于钓鱼岛的记录。钓鱼台列岛及其附近海域,不仅蕴藏有大量石油资源,在其它方面也有巨大的价值。我国浙江、福建和台湾等地的渔民经常到这一带捕鱼。根据国际海洋法公约,如果钓鱼岛被日本占据,中日就得按中间线原则划分大陆架,中国不仅丢失大量的海洋管辖区和海底资源,而且美日对中国的战略封堵线将从第一岛桩又前推到中间线以西。3岛屿组成,位置面积,历史沿革,经济价值,战略价值4日前,北大教授吴必虎提出男女童“错龄入学”的个人观点引发了社会热议。“鉴于男女儿童智力发育速度不同,男童普遍晚于女童2年左右,同性学童之间也有智力发育差异,因此全国统一规定男女儿童7周岁入学违反教育规律。建议女童可在6-7岁入学,男可在7-8岁入学。现在大学招生女生普遍高于男生,需反思。”吴必虎的这番言论被网友超万次评论和转发。对吴必虎教授的观点,你持何种态度?请写出两点理由,不超过60字。(4分)4赞成:错龄入学能够弥补男孩子生理及心智发育比女孩子晚的差距;错龄入学有利于因材施教。反对:男女童心智发育的年龄差异没有公认的标准;男女童“错龄入学”极易引发社会矛盾。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辙公讳轼姓苏,字子瞻,一字和仲,世家眉山。公生十年,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太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那?”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否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教千言。先生讳名轼,姓苏,字子瞻,又字和仲。家族世代居住在(四川)眉山。先生十岁时,母亲亲自教育他,苏轼听了古今成败的故事,就能说出它的要旨。一次,母亲读后汉书读到范滂传,慨然叹息。苏轼侍立在一旁,说:“我如果是范滂,母亲也会赞许我吗?”母亲说:“你能成为范滂,我怎么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呢?”先生更加勤奋有志于效力社会。母亲欣喜道:“我真有一个好儿子啊。”等到苏轼成年,学问通贯儒家经典和史书,写文章一天能下笔千言。公之于文,得之于天。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笑妙,皆古人所未喻。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公的文章,是上天赋予的。小的时候和我一起向父亲学习,起初喜好贾谊、陆贽的文章,议论古今成败,不说空话。后来读庄子,感慨万千说:“我过去心中有所得,但不能说出,今天看庄子,说出了我的心里话。”于是写成中庸论,语词精妙,都是古人所不知道的。他曾经对我说:“我看当今做学问的人,只有你可和我不相上下。”后来贬谪到黄州,关门读书,挥洒文墨,他的文风一变,(文章气势就)像大河奔流而来,我只能惊叹却无法企及。后来他读佛书,深刻地感悟到宇宙人生,融合儒道,广博雄辩没有阻碍,知识渊博,无边无际。先君晚岁作易传,未完,疾革,命公述其志。公泣受命,卒以成书,然后千载之徽言,焕然可知也。复作论语说,时发孔氏之秘。最后居海南,作书传,推明上古之绝学,多先儒所未达。既成三书,抚之叹曰:“今世要未能信,后有君子当知我矣。”父亲晚年作易传,没有完成,就病重了,让公继承他的遗志。公哭着接受父命,最后完成了这本书,从这以后,千年以前的精微道理才鲜明彰显而能让人知晓。又写论语说,不时发掘孔子的深奥道理。最后在海南,写书传,推测探索上古宏伟独到的学说,许多都是先儒所未能达到的。三本书写成后,公抚着书叹息道:“今生今世如果不能有人理解我,后世也一定有君子理解我。”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几遍,凡四卷。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普人,至唐褚、薛、颜、柳,仿佛近之。平生笃于孝友,轻时好施。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于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节选自苏辙集,有删节)公诗本来与李白、杜甫相近,晚年喜欢陶渊明,追和陶诗之作差不多遍及每一首,诗共有四卷。年轻时喜爱书法,老了也不厌倦,自称比不过晋代书家,唐时的褚、薛、颜、柳,差不多可以比得上。一生忠于孝道友情,看轻财物,乐于救助。他对待别人,见到好的就赞美他,唯恐不能达到做的那么好;见到不好的就责备他,唯恐不彻底;只要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并不顾那样做(有无)危害,因此多次被当世所困扰,但始终不感到遗憾。孔子称伯夷、叔齐是古代的贤才,说:“追求仁爱而得到仁爱,又有什么怨恨?”公确实具有仁爱的品德。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平确的一项是(3分)A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属:写作 B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 杜:关闭C复作论语说,时发孔氏之秘发:发展 D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恨:遗憾5C(发:发掘,发现)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轼学术成就的一组是(3分)比冠,学通经史 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 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 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A B C D6B(句突出治学态度,句为苏轼学习中的感受,句赞美苏轼的人品)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少年时即胸怀大志,以前贤为榜样,渴望用自己的才干造福社会。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他发奋学习。B谪居黄州,是苏轼人生的一个分水岭。此前的苏轼,才高而自负;此后的苏轼,潜心读书,学贯儒佛道三家。C苏轼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了易传论语说和书传。苏轼担心这三本书在当世无人能够理解。D苏轼晚年特别喜爱陶渊明的诗歌,把陶渊明的诗几乎追和了一遍。书法造诣也很高,可与唐代书法名家比肩。7C(苏洵只要求苏轼完成易传,后两本书,是苏轼自己主动完成的,并非父亲遗志。)8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l)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苏轼)听了古今成败的故事,就能说出它的要旨。(“成败”“要”各1分,整句通顺1分。) (2)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他的文风一变,(文章气势就)像大河奔流而来,我只能惊叹却无法企及。(“川”“瞠然”各1分,整句流畅1分。)(3)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3)他对待别人,见到好的就赞美他,唯恐不能达到做的那么好;见到不好的就责备他,唯恐不彻底。(“于”“善”“称”“斥”各1分)9.古诗词鉴赏(10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杵声齐(古捣练子) 贺铸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注】捣练是古人制衣的一道工序,就是裁剪衣服,先铺用作衣料的绢帛于砧石上,由两人相对,各执一杵,将其捣洗平净,然后剪裁成衣。(l)简要概括词中刻画的主人公形象。(2分)本词中刻画的是为戍边丈夫制作征衣(1分)的思妇(1分)形象。(2)试赏析前两句中“莹”和“齐”的妙处。(4分)“莹”与“齐”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进行描写(1分),“莹”,指砧石表面已被磨得光滑晶莹,说明年深日久(1分)。“齐”则说明捣练操作熟练,与同伴合作协调(1分)。这两个词集中体现了思妇劳作的艰辛(1分)。(3)最后两句与欧阳修的“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作简要分析。(4分)采用了层层深入(更进一层)的写法(1分)。这两句先写玉关,极言戍边之远(1分)。再推进一层,写戍人所在之地更远(1分),把思妇的伤离怀远之情表现得更加曲折、深入(1分)。 此为闺怨词。词中从怨女的角度,反映了封建兵役制下外有征夫,内有怨女的悲剧。上片起二句从捣练的工具运思下笔,而字里行间自有捣练之人。从“砧面莹”的“莹”字,可以想见,作为一位征人的妻室,捣练帛,作征衣,早已是她的繁重的家务劳动的一部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至那面砧石已经被磨得如此光莹平滑。从“杵声齐”的“齐”字,则可以想见她的捣练操作之熟练,以及与同伴合作之协调,而那一记记有节秦的杵声中,正倾注了她辛劳持家的全部心力,传出了她忆念远人的万缕深情。下面“捣就征衣泪墨题”一句,道破题旨,点明其捣练制衣的目的是寄与远戍边关的丈夫,而题写姓名、附寄家书之际,一想到丈夫远万里外,归期渺茫,生死难卜,今世今生,相见无日,不禁愁肠千转,泪随墨下。“泪墨题”三字,包含了一位失去家庭幸福的妇女的无限辛酸苦痛。结末两句与“捣就征衣”句紧相承接,从戍人的角度进一步加重了这幕悲剧的份量。句中的“玉关”,即玉门关,但此处非必实指,只是极言戍地之远,也暗含班超上疏所说“但愿生入玉门关”(后汉书。班超传)及李白诗“玉关殊未入”(塞下曲六首之五)之意。结末两句采用了翻进一层的写法。这两句先写玉关之远,再推进一层,写戍人所地之远,从而使上、下句间有起伏转折之致,而且,每转愈深,把这一家庭悲剧显示得更其可悲,把悲剧中女主角的伤离怀远之情表现得更深更曲。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这负载着她的柔情蜜意的征衣包裹,寄到玉关已要经历千山万水,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寄到远玉关之西的戍人手中,就更遥遥无期了,更不知这包寒衣寄到时戍人是否尚人间。这样一个最凄惨、最残酷而又可能出现的悲剧结局,正是长期笼罩她心头的一片阴影、不敢去触动而又时时颤抖的一根心弦,也正是她题寄这包征衣时泪墨难分的一个最痛楚的原因。三、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则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屈原曰:“_ _,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夫)夕阳古道无人语, 。(王实甫长亭送别)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公二十五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言之无文, 。 (左传)孔子曰:君子固穷, 。 (孔子世家)四、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一14题。生死之间/雷抒雁突然有一天,你发现那一个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人走了,有了,就像水被蒸发了,永远地永远地从你的身边消失了,消失了。那叫你乳名时亲切柔软的声音;那抚摸你面颊时,一双枯瘦的手;那在你出门远行时,久久注视着你,充满关爱和嘱咐的目光,都消失了。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或者让你习惯了的熟悉面孔。没有出现,你会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物?为孩子们在做晚饭?或者专注地看一幕有趣的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响应。每一间房子都是空的,她不在。我不能再走进母亲常年居住的房间,我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一任灰尘去封存。唉,那每一件遗物,都会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割伤你的神经。生命怎幺会如此奇异?只是因为血缘吗?像通常所说的,我是那个生命体上掉下的一块肉,便血脉相通,情感相连,有了一种切割不断的联结。有形的,以及无形的;可以解释的,以及神秘得难以解释的千丝万缕的联结。我永远不会忘记2001年9月6日下午5时。在中国作协十楼会议室的学习讨论中,我以一种近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打的”回到母亲的住处。快到家时,我又打电话过去,想尽快和母亲说话。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到楼下散步去了。推开门,像住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应声。我急忙走进后边一个房间。妈妈呻吟着躺在地上。我看着床上被撕扯的被单,看着母亲揉皱了的衣服,知道她挣扎过。一切挣扎都无用。左边身子已经瘫了,无法坐住。她痛苦、无奈、无助得像个孩子。这个曾经十分刚强的生命,怎么突然会变得如此脆弱! 我明了那个下午我焦灼、急切、不安的全部原因。一根无形的线,生命之线牵扯着我的心,没有听见妈妈的呼喊声,可我的心却如紊乱的钟摆,失去平衡,以从未有过的急切,想回到妈妈的身边去。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后一口气,永远地告别了她生活了81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走了,随着她,被带走了。没有医药可以医治心灵的伤痛。也许只有“忘记”。可是,对于亲人,要忘记又何其难!只好寻求书籍、寻求哲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血流。那些关于生与死的说教,曾经让我厌恶过,现在却像必不可少的药物。有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说有一位母亲,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陀,希望能拯救她的儿子。佛说,只有一种方法可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解除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向任何一户没有亲人死过的人家要回一粒芥菜子给我。那被痛苦折磨愚钝了的妇人去了。找遍了全城,竟然没有找回一粒芥菜子。因为,尘世上没有没失去过亲人的家庭。佛说,你要准备学习痛苦。 痛苦,需要学习吗?是的。快乐,像鲜花,任你怎么呵护,不经意间就调零了。痛苦,却如野草,随你怎么刈割,铲除,终会顽强地滋生。你得准备,学习迎接痛苦、医治痛苦、化解痛苦。让痛苦“钙化”,成为你坚强生命的一部分。不过,你得忍住泪水。 (有删改)11文章第一段有何表达特色及其效果,请作简要分析。(4分)运用排比、比喻、反复的手法(1分),列举生活细节(1分),抒发了亲人逝去的感伤情怀(1分),奠定了全文情感的基调(1分)。12.从文章看,作者的哪些叙述可以体现作者与母亲“一种切割不断的联结”? (4分)(1)每天回家期待见到母亲那熟悉的面孔; (2)母亲摔倒时,在开会的我莫名地感到焦灼、急切与不安;(3)母亲去世后我不愿触动她遗留下的衣物;(4)母亲的死给我留下无法弥补的创伤。(每点1分)13.文章第段叙述了一个宗教故事,请谈谈这段文字的作用。(6分)从内容上看,说明亲人丧失的哀痛不仅是个别的,而且是普遍性的(2分),并点出“要准备学习痛苦”(1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1分)。从结构上看,承接上文的“曾经让我厌恶过,现在却像必不可少的药物。”(1分),同时引起下文关于如何面对失去亲人痛苦的思考(1分)。14文章题为“生死之间”,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面对亲人去世的深刻感悟。(6分)(1)母亲两天之间从“生”到“死”(1分),体现生命的脆弱(1分)。(2)生者对死者的怀念(1分),展现亲人之间难以割舍的亲情(1分);(3)生死相隔的痛苦是生命中的一部分(1分),要学会“钙化”痛苦(1分)。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遗产经济学”的文化后患 卢新宁 一向受到冷落的传统文化,仿佛突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了。 从一个“牛郎织女”故事,六个省明争暗斗,到一个“梁祝故里”传说,十几个城市虎视眈眈,直至如今山西两地对“帝尧故里”的文化攻势。近年来,文化遗产争夺战可谓烽烟四起、高潮迭出。 遗憾的是,这并不能代表可喜的民族文化自觉与文物保护意识增强。在志在必得的“文化激情”背后,是利益驱动下“遗产经济学”的精细打算“每挖掘一个名人故里,就可以开发一个旅游景点,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将文化遗产,视为地方经济的“摇钱树”,这样的观念,在目前的中国已经有了很多现实注脚。我们在册的世界文化遗产,十分之一由于“过度开发”受到警告便是明证。不少已经夺得文化遗产“归属权”的地方,以创收为核心,将文化演变为商业,大张旗鼓地进行着杀鸡取卵似的经营。 这当然不是传统文化的“利好”,而是历史文化的灾难。 当三江并流、都江堰、武当古刹等文化古迹传出“过度开发”的消息,当几乎每一种有魅力的文化都必有浩浩荡荡却毫无魅力的新建“伪文化”,甚至每一部古典文化名著,都演化为一座荒唐可笑的娱乐场时,不仅观众失去了文化的共鸣,历史文化也在被切割、破坏和颠覆。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年来,“遗产经济学”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在许多愈演愈烈的文化名人争夺战中,人们频繁看到当地政府的身影。 今年上半年短短6个月里,一些政府参与的公祭活动席卷南北陕西黄陵、河南周口与甘肃天水瓜分了伏羲;湖北竹山、河北邯郸、甘肃天水和山西万荣等地共享了女娲;陕西黄陵和河南新郑分食黄帝;河南焦作、湖南炎陵和山西高平肢解炎帝;湖南宁远跟山西运城一起争夺舜帝 由于地方政府的高调介入与认同,一些耗资巨大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也应运而起。“帝尧故里”争夺战中,临汾修建了“中华民族文明之门”的华门,这座出手不凡的大制作从规模到设计处处“天下第一”。在此之前,长达21公里的“华夏第一祖龙”,高达近40米的刘邦铜像,在河南两地被轰轰烈烈地打造。 政府参与社会事业的文化构建,本没有错。但问题是,这样的建设应当以公共文化服务为重点。面对此起彼伏的“争夺战”与“伪文化”浪潮,政府本应做正确的引导,为何却成了推波助澜的主导? 实际上,逐步升格的“崇古活动”与不断新建“文化标记”,已经成为一些地方新一轮面子工程的集体亮相,甚至有些国家级贫困县也卷入其中。在光大传统、发展文化的口号之下,一些官员的心中,不仅有对经济效益的图谋,更有对“政绩收益”的盘算。他们用行政拨款下注,看能否博取更大的利益,创造经济文化政治的多赢。 让经济利用,被政治挟持,结果是,以文化为名义的文化行动,非但没有为社会繁荣带来推力,没有增强我们的历史文化意识,反而推助了急功近利、惟利是图的社会风气,加剧了好大喜功、铺张浪费的官场恶习,留下了沉重的文化欠债和社会成本。这恐怕是“遗产经济学”更大的后患! 15本文所说的“遗产经济学”具有怎样的表现特征?(6分)争夺文化遗产,志在必得;将挖掘的名人故里等,开发成旅游景点,以此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将文化遗产,视为地方经济的“摇钱树”,以创收为核心,大张旗鼓地进行着杀鸡取卵似的经营;地方政府对争夺文化遗产高调介入与认同。(一个要点1.5分,最后四舍五入,得分不超过6分)16.为什么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文化遗产争夺战”与“伪文化”建设浪潮?地方政府在社会文化事业构建中应持有怎样的态度?(6分)利益驱动,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地方政府以此作为面子工程,官员以此为自己捞取政绩而推波助澜;也有光大传统、发展文化的考量。(一个要点1分,得分不超过3分) 积极参与,正确引导。(3分)17.本文所说的“遗产经济学”具有哪些文化后患?(6分)观众失去了文化的共鸣,历史文化也在被切割、破坏和颠覆(给历史文化带来灾难);没有为社会繁荣带来推力,没有增强我们的历史文化意识;推助了急功近利、惟利是图的社会风气,加剧了好大喜功、铺张浪费的官场恶习;留下了沉重的文化欠债和社会成本。(一个要点1.5分,最后四舍五入,得分不超过6分)七、作文(70分)18请以“生活没有假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