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历史的涛声 第9课《宋词二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北师大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150016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历史的涛声 第9课《宋词二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北师大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历史的涛声 第9课《宋词二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北师大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历史的涛声 第9课《宋词二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北师大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历史的涛声 第9课宋词二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北师大版必修2【背景知识】1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世称“三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苏轼中进士。苏轼一生处于北宋新法与旧党之间的斗争、倾轧激烈时期。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官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谏官弹劾他在诗文中有诽谤朝廷之语,被捕下狱,出狱调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元祐年间,旧党执政,苏轼曾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又因与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发生一些政见分歧,再次贬谪杭州。后来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更大打击,远调惠州(广东省惠阳县)、琼州(今海南岛),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在遇赦北还途中死于常州(今江苏省武进县)。苏轼政治上思想保守,反对新法,但后期态度有所转变,和旧党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矛盾,造成一生受排挤抑郁不得志,但在各地方官任上,他同情人民饥苦,办了不少有益人民的事,在诗词中也有所反映。苏轼在文学艺术上是一位全才,不仅散文是北宋最杰出的大家,而且诗词也有很高的造诣,开宋代“豪放派”词风。2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朝历城(现山东省历城县)人。他生活在宋金对立的时代,民族灾难异常严重。他目睹了在女真贵族的统治下北方人民的苦难,毅然投身于抗金斗争。他一生坚持抗金,恢复中原,但屡遭主和派的诽谤和打击,连连被贬。辛弃疾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被誉为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现存词极为丰富,约620余首,其中抒写爱国思想之作占有极为重要地位。他的词亦有不同风格之作,如:温柔婉约之作有之;恬静、清新的田园风光、乡居生活之作亦有之。其作品收入稼轩长短句(十二卷),稼轩词(四卷)。辛弃疾的词继承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派,冲破音律限制,大量吸收口语、古文语,并多用比兴,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力,推动了豪放派词风的发展。【阅读指导】(一)这两首词分别是宋朝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的代表作,可以说,它们不仅体现了两位词人个人在词领域的最高水平,而且代表了宋代豪放派词的最高水平。词作均是作者在仕途失意、怀才不遇、宏伟志向不得施展、报国无门,情绪极度低沉的情况下写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表现的是作者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他一方面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心态。这样,在苏轼的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因此,在苏轼词中就具有了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但是,苏轼的感伤是由于理想不能实现而萌发的,不是一般的伤感。“人生如梦”,却反过来又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正是本词的理趣之所在。词虽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所作,但他毕竟是个旷达之人,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豪壮,跟失意文人同主题的作品显然有别。豪壮情调表现有二:一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二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从某种意义说,等于是给韩侘胄的一封“谏书”。词的上片借歌颂孙权、刘裕表明作者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下片以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而导致失败的事实警告当权者不要急于用兵,显示了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词中多用典故,有人认为这是毛病,其实不然。词里的典故,除廉颇一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是“京口怀古”应有的内容,况且这些典故都和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这样,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就得到了加强。(二)清代词论家徐 谓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词苑丛谈卷三)。在东坡乐府中,最具有这种英雄气概的代表作,恐怕要首推这篇被誉为“千古绝唱”的赤壁怀古了。这篇词是北宋词坛上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它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当时,由于苏轼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谪到黄州,这首词是他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写下的。此词上阙,先即地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铺垫。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荤气概,更可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人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气魄极大,笔力非凡。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在苏轼写此词的一百七十多年前,东吴名将周瑜曾在长江南岸,指挥了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当年的战场究竟在哪儿,向来众说纷纭。东坡在此不过是聊借怀古以抒感,读者不必刻舟求剑。“人道是”,下字极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阙缅怀公瑾预伏一笔。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应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的结论。“地灵人杰”,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足智多谋的公瑾真可说是“一时多少豪杰”。上片重在写景,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紧缩集中到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身上。但苏轼在众多的三国人物中,尤其向往那智破强敌的周瑜,故下片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如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这可使人意识到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喻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纶巾,青丝带头巾,“葛巾毛扇”,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扮,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据三国志引江表传,当时周瑜指挥吴军用轻便战舰,装满燥荻枯柴,浸以鱼油,诈称请降,驶向曹军,一时间“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试看,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卓异不凡的青年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的万艘舳舻,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苏轼为什么如此向慕周瑜?这是因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他时刻关心边庭战事,有着一腔报国疆场的热忱。面对边疆危机的加深,目睹宋廷的萎靡慵懦,他是多么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称雄一时的豪杰人物,来扭转这很不景气的现状啊!这正是作者所以要缅怀赤壁之战,并精心塑造导演这一战争话剧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思想契机。然而,眼前的政治现实和词人被贬黄州的坎坷处境,却同他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抵牾,所以当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就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了。仕路蹭蹬,壮怀莫酬,使词人过早地自感苍老,这同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适成对照。然而人生几何,何苦让种种“闲愁”萦回我心,还是放眼大江举酒赏月吧!“一尊还酹江月”,玩味着这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善于自解自慰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眼前。词的收尾,感情激流忽作一跌宕,犹如在高原阔野中奔涌的江水,偶遇坎谷,略作回旋,随即继续流向旷远的前方。这是历史与现状,理想与实际经过尖锐的冲突之后在作者心理上的一种反映,这种感情跌宕,更使读者感到真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势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通篇大笔挥洒,却也衬以谐婉之句,英俊将军与妙龄美人相映生辉,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迭相递转,做到了庄中含谐,直中有曲。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俞文豹吹剑录记载,当时有人认为此词须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进行演唱,虽然他们囿于传统观念,对东坡词新风不免微带讥诮,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这首词的出现,对于仍然盛行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刘乃昌/文 选自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xx年版)【难点讲解】一、体会念奴娇一词精炼、形象的语言特点。念奴娇一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气势奔放,一泻千里。语言精练、形象,如“乱石”三句,写尽大江奔流的气魄和赤壁的雄奇;“遥想”六句,写尽周瑜的风采才华。交错使用倒装句(“多情应笑我”“故国神游”),句式显得灵活多变。全词的语言形象,如“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同“几千年来一些英雄人物都死完了”相比,要形象得多了。形象则使人联想,从中有所悟。又如“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如果说“周瑜当年还很年轻”,就没有了风趣了。再如,上阕提到赤壁,下阕就形象而又具体地写出此地景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上阕提到“浪”,后边就形象写道:“卷起千堆雪”。这些形象具体的描写,不仅表现出了气势磅礴,同时也赋予它深刻的寓意,即所谓“诗意”。全词的语言精炼,还以“乱石千堆雪”为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这是极为工整的对仗,非常雄壮。一个“卷”字,描写出波浪的最美形态,“激”、“溅”都不能与之相比。唯有“卷”字才能形象地表现出江水的力量和壮美。作者仅仅用三句话就写出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象;仅用六句话就塑造了一个“雄姿英发”的英雄人物。这一切都足以说明了语言精炼到无以挑剔的地步。二、赏析永遇乐一词,理解其多个典故的运用。永遇乐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又分两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第一层。作者怀念三国时的孙权,感叹当朝无人,正是对孙权固守祖业、独霸江东的称赞,也是对南宋朝廷丢下祖宗开创的江山,偏安江南的讽刺。“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里,作者由固守祖业的孙权联想到南朝开国皇帝刘裕。意思是丢了国土,能致力北伐也行啊。刘裕当年不是屡次北伐,收复了中原大片国土吗?可是,南宋朝廷苟安江南,不思统一,真是令人愤慨。作者对刘裕的赞扬,也就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这是第二层。下阕分三层:首先,作者认为,北伐应该是有充分准备的。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里引用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惨败的史实,正是针对南宋当权者韩侂胄急功近利贸然北伐的警告。这是第一层。然而,北伐金兵,收复中原,又是不宜久拖,而应积极着手准备的。你看,“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光阴荏苒,一晃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抗金斗争生涯,记忆犹新。但国家呢?寸土未复。尤其令人忧心的是,那沦陷区的百姓,在异族多年的统治下,居然忘掉了国耻家仇,安居若素了。北伐、北伐,是多么急迫的要务啊。这是第二层。第三,在北伐的诸项准备工作中,选拔将帅又是最重要的。可是南宋朝廷又是怎样对待忠心报国、胸怀韬略的抗金志士的呢?“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诗,向人们揭露了一个现实,南宋朝廷对坚决抗金的爱国志士,不予问津,不肯重用。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朝廷不重用抗金志士的愤慨,和作者年事虽高,却渴望为国驰躯的热切愿望。这是第三层。【课外拓展】(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注: “人间如梦”一般作“人生如梦”。这首词虽然用了许多篇幅去写赤壁的景色和周瑜的气概,但主旨并不在于追述赤壁之战的历史,而是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情。正如蓼园词选所说:“题是怀古,意是谓自己消磨壮心殆尽也。题是赤壁,心实为己而发。周郎是宾,自己是主,借宾定主,寓主于宾,是主是宾,离奇变幻,细思方得其主意处。”词从赤壁之下的长江写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几句怎么讲?难道江浪真的像淘沙一样,淘洗着风流人物,而且把他们都淘净洗尽吗?我们当然不能照字面呆板地理解。这东去的大江和滚滚的江浪,既是眼前的景色,又是一种暗喻,喻指时光的流逝。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孔子早已有这样的感慨。苏轼登赤壁临长江,自然会由滚滚东去的江水想到不断流逝的时光。无情的逝水流光,淹没了古代多少显赫一时的风流人物。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们渐渐销声匿迹,不复有当年的光彩,真正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又有几个呢?但是这样的人还是有的,周瑜就是一个,这几句为下文赞美周瑜做了准备。词一开始就不同凡响:一派江水,千古风流,无穷感慨,和那种模山范水的诗句迥然不同。让人感到词人是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看得远,想得深。“浪淘尽”,据容斋随笔所记黄山谷书写的念奴娇墨迹,作“浪声沉”。文字虽不同,意思却是一样的。“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几句由大江引出赤壁,由千古风流人物引出周郎。据考证,赤壁之战的战场在今湖北蒲圻县西北三十六公里,长江南岸。苏轼写这首词时正谪居黄州,他所游的赤壁在今湖北黄冈县城西门外,原名赤鼻,亦称赤鼻矶,断崖临江,截然如壁,色呈赭赤,形如悬鼻。词人用了“人道是”三字,可见他知道这并不是赤壁之战的那个赤壁,但当地既然传说是周郎赤壁,写词的时候也就不妨把它当成真的赤壁,用以寄托自己的怀古之情。“人道是”三字既有存疑的意味,又有确信的意味,前人说值得反复体会,确实如此。但我看“周郎赤壁”四字更耐人寻味。“周郎”指周瑜,字公瑾,二十四岁就当了建威中郎将,“吴中皆呼为周郎”。这是一个带有亲切意味的美称。赤壁就是赤壁,原不属哪一个人所有,而在词里却让它归了周郎,称之曰“周郎赤壁”。赤壁因周郎而著称,周郎亦借赤壁而扬名,一场确立了三分局面的大战,把周郎与赤壁密不可分地联在一起。有的版本作“孙吴赤壁”,便显得呆板。因为“孙吴赤壁”不过是说出了赤壁的地理位置而已,远不如“周郎赤壁”之活脱、含蓄。接下来描写赤壁景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前一句把视线引向天空,后两句把视线引向脚下,这三句简直是一幅具有立体感的图画。“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句承上概括风景,一句启下引出周瑜,这两句很有力地收束了上阕。词的开头说“千古风流人物”,着眼于广阔的历史背景。这里说“一时多少豪杰”,缩小范围单就赤壁而言,在这个舞台上有多少豪杰共同演出了雄壮的戏剧,而周瑜就是其中的一个主角。下阕着重写赤壁之战中作为主帅的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当年”是正当年的意思,这里是指周瑜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正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紧跟着又补充一句,说那时他刚刚结婚,娶了一个绝代的美人。但据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记载:周瑜纳小乔是在建安三年或四年,周瑜二十四五岁。而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周瑜三十四岁,这时距纳小乔已有十年之久。那么词里说“小乔初嫁了”,不是违背了历史的真实吗?我想,艺术的真实并不完全等同于生活的真实,尤其是这类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抒情诗,原来就不以再现细节真实为目标,我们当然也就不必处处以生活的细节去衡量它。苏轼写词的时候,兴之所至挥笔立就,不一定去考证周瑜和小乔结婚的时间,读者当然也就不必过于拘泥,周瑜结婚早几年晚几年在词里关系并不大。其实这几句的意味全在“小乔初嫁了”的穿插,本来写的是赤壁之战这样的大事,周瑜作为战争一方的主帅,有许多事可写。词人偏偏要花费笔墨去渲染他的婚姻,说有一个国色天香的美人刚刚嫁给了他。这一句看似闲笔,其实不闲。词人有意用小乔这位美人去衬托周瑜这位英雄,使下面那句“雄姿英发”成为有血有肉的丰富饱满的艺术形象。“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羽扇”是用鸟羽所制的扇,汉末盛行于江东。“纶巾”是用青丝带编织的头巾,汉末名士多服此。“羽扇纶巾”并不是诸葛亮专用的,这里当然也就不一定要讲成是指诸葛亮。从“遥想公瑾当年”到“樯橹灰飞烟灭”,一气呵成,只写了一个人,就是周瑜,写他风雅闲散,谈笑自若,运筹于帷幄之中,很容易地就挫败了敌人。“樯橹灰飞烟灭”是指曹军的战船被焚毁。“樯橹”一作“强虏”,即强敌。我觉得“樯橹”更形象,也更能扣紧赤壁之战的特点,远比“强虏”为好。“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的主语是谁?谁在“神游”?谁在“笑我”?这是个疑点。不少注本说主语是苏轼,大概是考虑到词的题目叫赤壁怀古,怀古的既然是苏轼,遂以为神游故国的人也是苏轼。“神游”的主语既是苏轼,“笑我”的主语当然也是苏轼,“多情应笑我”便被解释为苏轼自己应笑自己多情。还有进而把“多情”讲成“自作多情”或“多情善感”的。这样讲虽然不能说不通,但毕竟显得勉强。我以为这几句的主语仍然是上文所写的周瑜。“神游”的意思是身未往游,而精神魂魄往游。苏轼既已身在赤壁,怎么能说是“神游”呢?如果硬要说是神游三国当时的赤壁,那也未免太迂曲了。还有“故国”,它的意思是古国、祖国或故乡。赤壁是谁的故国呢?当然讲成是周瑜的故国才顺畅。赤壁是周瑜当年建立功勋的地方,又是东吴的故土。词人想像,周瑜身已殒亡而心恋故地,神游故国,和自己相遇,将会笑我事业未就华发早生。周瑜那么年轻就完成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显示了非凡的才能。自己虽然也有抱负和才能,却未能施展。岁月蹉跎,华发早生,如今又被贬谪到黄州,在英雄们叱咤风云的古战场上空自凭吊,多情的周瑜真该笑我了!这个“笑”字意味丰富,这是善意的笑,同情的笑;不是嘲弄,也不是揶揄。首先是苏轼自己觉得自己的处境可笑,进而想像周瑜也会笑自己。这“笑”里饱含着词人对自己身世的深沉感慨,也带有一种自我解嘲的意味。苏轼是把周瑜当成知己的朋友看待的,他对周瑜的赞美使人感到是对朋友的亲切的赞美,而周瑜笑他也是一种朋友之间的亲切的体贴的笑。这就是“多情”二字的含义。词的开头写“千古风流人物”,上阕末尾缩小到“一时多少豪杰”,下阕又专写周瑜这一位英雄,层次脉络十分清楚,都属于怀古的范围。出人意料的是,在写周瑜的时候突然把笔锋一转,引出词人自己,也就是那个早生华发的“我”。于是,千古风流,一时豪杰,以及小乔初嫁的周瑜一下子都退居于陪衬的地位,而“我”则被突出了。赞美周瑜的“雄姿英发”,原来是为了对比自己的“早生华发”。大开大阖,大起大伏,显示了苏轼雄奇的气魄和笔力。词的末尾是两句无可奈何的排遣之辞:“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两句又回到了开头的意思,并加深了开头的意思。“人间如梦”一作“人生如梦”,意思相近,都是感叹人生短促、虚幻。和江水、江月相比,和永恒的大自然相比,尤其会有这种感喟。正如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多少风流人物尚且经不住流光的淘洗,何况自己呢?人生本来就很短促,自己又虚度了年华,等待着自己的将会是什么?苏轼之所以发出“人间如梦”的感慨,恰恰是因为他想抓紧时间把握现实有所作为以期不朽,但客观的条件不允许他这样。一个才情奔放而壮志消磨殆尽的人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一尊还酹江月”,是向江月洒酒表示祭奠。其中既有哀悼千古风流人物的意思,也有引江月为知己、向江月寻求安慰的意思。苏轼在水调歌头里说想要乘风飞向明月。在前赤壁赋里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可以和“一尊还酹江月”互相参看。登山临水,探幽访胜,客观的景物,触动诗人的情怀,往往能酿成醇美的诗篇。如果诗人足之所至是一处古迹,则能在优游山水之际,发思古之幽情,抚今追昔,纵论千古,写出容量更大、感慨更深的作品,这就是怀古诗。怀古,是从唐代才兴盛起来的一种新的诗歌题材。唐代以前多的是咏史诗,文选中就只有咏史而没有怀古。咏史诗大多是读史书有感而发,运用史家的笔法,将叙事、议论和寄托三者融为一体。怀古诗则是作者亲临古迹,引起对古人古事的怀念而发为吟咏,偏重于山川景物的描写、环境气氛的烘托,和抚今追昔的感叹。在怀古诗里景物与感情相融合,历史感与现实感相融合,更能施展诗人的艺术才能。在晚唐五代,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即词兴盛起来,词人们向尊前花间、小楼深院寻找灵感,那种深邃阔大的怀古之情装不进词的形式之中。到北宋后期,苏轼以其不羁之才情步入词坛,打破传统,以诗为词,把诗的题材和感情引入词中,才写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不朽之作。此词一出在当时的词坛上会引起怎样的震动是不难想像的。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说:“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段故事常被人用来论说苏柳词风的不同。但是除此以外,不也说明了世俗对东坡怀古词的陌生与惊讶吗?(袁行霈/文 摘自中华诗词网)(二)此词(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编者注)作于开禧元年(1205年)。当时,韩侘胄正准备北伐。闲废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侘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忧深思远的情怀交织矛盾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成功;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雄伟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拓宇开疆,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物换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刘裕崛起孤寒,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陌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偷安江左、忍耻忘仇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如果说,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这首词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层意思。层层转折,愈转愈深。被组织在词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这是第一层。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宋纪)。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见宋书王玄谟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划,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混一之功,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而不振了。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稼轩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想到这里,稼轩不禁抚今追昔,感慨系之。随着作者思绪的剧烈波动,词意不断深化,而转入了第二层。稼轩是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率众南归的。正如他在鹧鸪天一词中所说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 ,汉箭朝飞金仆姑。”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韧之始。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符离溃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了,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便议和。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稼轩的生平抱负也就无从施展,“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出处同上词)了。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多。“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照所展示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端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用意是什么呢?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的瓜步山上。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词中提到佛狸祠,似乎和元魏南侵有关,所以引起了理解上的种种歧异。其实这里的“神鸦社鼓”,也就是东坡浣溪沙词里所描绘的“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情景,是一幅迎神赛会的生活画面。在古代,迎神赛会,是普遍流行的民间风俗,和农村生产劳动是紧密联系着的。在终年辛勤劳动中,农民祈晴祈雨,以及种种生活愿望的祈祷,都离不开神。利用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一方面酬神娱神,一方面大家欢聚一番。在农民看来,只要是神,就会管生产和生活中的事,就会给他们以福佑。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祖活动。至于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农民说来,是无关宏旨的。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的人们也是一样,他们只把佛狸当做一位神祇来奉祖,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当前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因而,“神鸦社鼓”所揭示的客观意义,只不过是农村生活的一种环境气氛而已,正不必凿之使深。然而稼轩在词里摄取佛狸祠这一特写镜头,则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扬州”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从“可堪回首”这句话里生发出来的。43年前,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稼轩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影射完颜亮。例如在水调歌头词中说:“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词中的佛狸,就是指完颜亮,正好作为此词的注脚。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43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迹,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和平景象,全无战斗气氛。稼轩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那么,稼轩是不是认为时机已失,事情就不可为呢?当然不是这样。对于这次北伐,他是赞成的,但认为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而准备是否充分,关键在于举措是否得宜,在于任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隐然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他所想像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词意转入了最后一层。只要读过史记廉颇列传的人,都会很自然地把“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的老将廉颇,和“精神此老健如虎,红颊白须双眼青”(刘过呈稼轩诗中语)的辛稼轩联系起来,感到他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是多么饱满,鲜明,比拟是多么贴切,逼真!不仅如此,稼轩选用这二典故还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这可以从下列两方面来体会。首先,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勇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惧服的老臣宿将。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也是因为“数困于秦兵”,谋求抗击强秦的情况下,才这样做的。因而廉颇的用舍行藏关系到赵秦抗争的局势、赵国国运的兴衰,而不仅仅是廉颇个人的升沉得失问题。其次,廉颇此次之所以终于没有被赵王起用,则是由于他的仇人郭开搞阴谋诡计,蒙蔽了赵王。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从这一故事所揭示的历史意义,结合稼轩四十三年来的身世遭遇,特别是从不久后他又被韩侘胄一脚踢开,落职南归时所发出的“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瑞鹧鸪乙丑奉祠舟次馀杭作)的慨叹,再回过头来体会他作此词时的处境和心情,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忧愤之深广,也会惊叹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岳珂在桯史稼轩论词条说:他提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之后,稼轩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人们往往从这一段记载引出这样一条结论:稼轩词用典多,是个缺点,但他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创作态度可谓严肃认真。而这条材料所透露的另一条重要消息却被人们所忽视:以稼轩这样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为什么会“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想改而终于改动不了呢?这不恰恰说明,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造地设,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能代替的。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不是稼轩的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马群/文 选自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xx年版)【能力训练】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1给下列各字注音。纶( )酹( )陌( )胥( )2下面语句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3下列加线词语所用修辞全是借代的一项是( )卷起千堆雪惊涛拍岸樯橹灰飞烟灭舞榭歌台,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江州司马青衫湿A B C D4判断下面正误,对的画,错的画。A词有词牌,词牌是指词的题目。一般来说,一首词为一阙,“阙”在文字上,指词的分段。( )B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词的题目指填词用的题目,词的分段为上片、下片,或称上阙、下阙,因为一曲便是一阙。( )C词牌指填词用的曲牌名,“念奴娇”、“永遇乐”之类便是;它们又是词的题目,而“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之类只不过是副标题。一曲为一阙,阙在文字上指词的曲调。( )D词,是歌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它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词的种种特点,大都是由它的性质所规定的。( )5“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这句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A四十三年间,在望中还记得,扬州路上的战火。B四十三年,还记得,瞭望时看见扬州战火的情景。C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路上的战火。D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战火连天的情景。6试分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1)用孙权、刘裕典故的意义:_(2)用刘义隆典故的意义:_(3)用佛猩祠典故的意义:_(4)用廉颇典故的意义:_二、阅读。(一)阅读下列词句,完成79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7对开头3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是虚写。“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水里淘金一样,最后积淀出历史人物。B是实写。写出东去的长江,波涛冲刷,不见一丝旧迹,只有一些优秀人物还留在人们的传说中。C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丽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长江之景,写到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惊赞转到对历史英雄的赞叹。D概括长江的总体气象,用比喻概括整个人类历史。8对写景3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一个“穿”字,突破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B“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波涛翻卷动荡之貌,写出浪花激溅之状。C“拍”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效果,还给人以撞击声。D“惊”字,既写出涛之气势,更写出浪涛给人的感受。9作者正面描写赤壁景象,起什么作用?答:_(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012题。道南宅岂识楼桑。何许英雄,惊倒孙郎。汉鼎三分,流延晋宋,弹指萧梁。昭代车书四方,北溟鱼浮海吞江。临眺苍茫。醉倚歌鬟,吟断寒窗。注昭代:清明年代。车书四方:指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北溟鱼:语出庄子逍遥游,喻怀有雄才大略的人。10“何许英雄,惊倒孙郎”中的英雄指的是( )A刘备 B曹操 C周瑜 D诸葛亮11下面对作品文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鼎三分,流延晋宋,弹指萧梁”,概括了从统一走向分裂并频频改朝换代的急遽变化过程。B“昭代车书四方,北溟鱼浮海吞江”,意思是在清明时代,有多少胸怀大志者被历史的大潮所吞没。C最后两句作者将目光转回苍茫大地,内心的忧愤化做无语凝噎。一个富于进取精神的历史主题,最后被悲痛难诉的凄惋色彩所笼罩。D作者在这首元曲中表露出来的是不满现实却又无力改变现实的心态,只得饮酒作乐,寻求解脱,曲调是低沉的。12本首元曲是追念三国英雄的怀古之作,与此题材不一致的一项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B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C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D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315题。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3.词中主要是通过写_、_、_、梧桐、细雨等深秋景物来渲染愁情的。14. 为什么词人见到“雁过”就“伤心”?15.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618题。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16.全诗唯一一个明确表示诗人主观感情倾向的词是_,时令是_。17.次联是全诗的灵魂、支柱和精华,全联仅十个字,写了_、_、_、_、_、六种意象。18.试分析一下本诗的思想内容。(五)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浣溪沙晏殊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于影入凉波。一霎好风生翠幕,风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19.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酒醒人散得愁多”一句是理解全词思想感情的关键。词中“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六)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20.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参考答案】1 2C 3D 4. A() B() C() D() 5D 6借赞孙、刘英雄壮举与业绩,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不满,也表达了自己抗金主张和恢复中原的愿望。借谴责刘义的冒险北伐,好大喜功,警诫南宋当权者接受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也表达了自己的抗金主张。借佛狸祠的一片神鸦声和祭祠的鼓声,揭露南宋王朝腐败无能。借廉颇的故事,说明自己壮志未已,抒发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的愤慨。 (一)7C 8B 9写赤壁雄奇惊骇之景,在于衬托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而这又是为了衬托英雄人物。 (二)10A 11B 12B(三)13晚风 过雁 黄花14因为大雁是候鸟,看到大雁从北方来,勾起词人对故国、故乡和往昔生活的无限向往;这追怀与眼下的孤苦处境相对照,不能不“伤心”。15运用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点点滴滴”等叠词,富有创造精神;采用了“将息”“怎生”“次第”“了得”等不少口语,朴素浅近而又真切自然。(四)16悲 初春之日 17鸡声 茅店 月 人迹 板桥 霜 18作者于初春之日旅于商山道中,夜来宿于驿站,做梦思家,清晨早早起身赶路,所见景物无非凄清荒凉,一路行去,思乡情不觉更加难以排遣。(五)19.“愁”在词中是富贵者叹息时光易逝,盛筵不再,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同意“关键”之说。本词前面的词句描写了极富情感的景物:“重帘燕过、红花落庭、影入凉波、翠幕风生、雨滴圆荷”,“酒醒”句实属点睛之笔。(本词从写景入手,上片写帘外之景,从视觉所及落笔,下片由帘外转入帘内,从听觉着墨,写阁中人的感受,以情语作结,极有跌宕之致。)(六)20.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入手,再结合诗题进行分析。回答时还要注意“凉”字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