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翻译--无级变速器中摩擦环的应力分析 中文版

上传人:外****家 文档编号:31155 上传时间:2017-03-0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文翻译--无级变速器中摩擦环的应力分析  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外文翻译--无级变速器中摩擦环的应力分析  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外文翻译--无级变速器中摩擦环的应力分析  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无级变速器中摩擦环的应力分析 计与制造研究所,史蒂文斯技术学院,赫德森城堡,霍博肯,新泽西州 07030,美国 摘要 在无极变速器( 摩擦环最常见的失效模式是疲劳失效。此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这种失效的原因并改善环的形状。这种环是仿照有限元法( 解析公式生成的圆环。计算表明,在与环的接触表面上存在很高的内应力。修改环的形状是为了获得环的最佳形状和尺寸。根据有限元法分析,在环的螺旋槽内侧,其表面应力有所下降,但槽附近的应力增加与否主要取决于槽半径大小。经过分析和优 化处理,用维数为 R=为槽半径进行计算和检测。通过测试修改环发现,疲劳失效有所减小。 2000 年埃尔塞维尔科学 有所有版权。 关键字: 无极变速器;形状优化;有限元模型的参数化 1. 简介 企业想要快速发展必须了解许多与其相关的机制。这里有一种被称为无极变速器( 制的可变速度和扭矩比的机制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 动器已经在各行业中应用多年了。其中可变金属链带驱动器是众所周知的。在这项研究里,对用一个圆锥和钢圈装配来牵引的驱动器进行了研究。一个用钢圈制成的 动器因为环结构简单、成本低所以价格便宜。但是,高扭矩无法通过摩擦驱动器来传递。由于法向力是通过圆锥和圆环的相互摩擦约束而获得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观测到一种被称为点蚀疲劳失效的 类型。 关于 文献是非常少的。一个可变的金属 V 带驱动器的性能特点,也有类似的组装和性能特点,由文献【 1】 出。文献【 2】中卡拉姆对速比,传递扭矩,和可变金属 V 带传动摩擦系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文献【 3,4】中桑原等人对 动力传导机构进行了研究。为了获得运动系统的预测真实性对链摩擦传动的运动进行模拟【 5,6】。在列车自动驱动系统中,波许和菲佛【 7】对链传动 非线性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另一项对 研究是由竹本等人进行的。文献【 8】是关于金属2 之间相互碰撞所引起的噪声问题。在有限元法( 基础上,新的优化程序已经从生物传输优化机制发展到了机械工程【 9】。这意味着,在一段时间内,任何生物负载体的应力趋于恒定得以证实。因为应力集中会导致失效所以无法承受高应力,所以在负载区中浪费了材料。因此,轻量化设计的原则是以自然结构形状为主要标准的。在某些情况下,几何约束应考虑机器的运作问题,因此几何学变得比重量因素更为关键。在一些计算机辅助优化( 法的原则中可以使用,但是必须加以考虑某些几何约束。这个方法由 伯克哈迪特【 10】开发,用以如何减小表应力从而改善高负载部件的同质化问题 。在实际负载和边界条件下,用有限元( 动应力第一法则与有限元模型来计算。这种应力分布会导致形状的变形,之后改进的有限元( 动应力的峰值将减小并被同质化。卡斯帕将一些优化方法与一般数值领域计算方法如有限元( 算方法【 11】相结合来讨论。 在这些关于 制的报道中,有一个是关于金属环承受高应力而导致疲劳失效的问题。一个关于轴向应力的近似解被计算出来。为了得到应力分布,运用了有限元分析。修改环的设计应用于 的混合和曲 线拟合程序集成中。修改方案检测到疲劳失效有所减小。 专业术语 A 横截面面积 ( 宽度( d 直径( E 弹性模量(杨式模量)( 法向力( N) h 质心距离( k 常数 M 弯矩( N R 槽半径( r 半径( 径向力 中心轴半径( 质心轴半径( x, y, z 坐标 u 摩擦系数 v 泊松比 大应力( 轴向应力( 3 2. 该机制的说明 图一中在滑轮电机轴机制中有两个摩擦锥, 和 在轴向上的固定是自由的。 在规定的范围内可移动。因为他们是相互连接的,所以他们的移动距离一样。等轴侧视图和 制图分别为图 2 和图 3。 相对于滑轮,在不同位置上环的速度比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会有所不同。 扭矩是通过圆锥和钢圈相对滑动形成的接触线来传递的。考虑到所给预应力在圆锥和钢圈的接触点上,在摩擦面上的法向力就可以满足。对于无滑动的滚动,法向力和摩擦力与摩擦系数有关,如下 : /( 1) 假设摩擦系数都为 【 12】。埃尔森等人审查基于库伦公式的其他模型【 13】。对于类似的机制, 14】对金属 V 带无级变速器的 V 带特性进行了研究和实验解析。在这项研究中,不是用金属 然部分材料的屈服应力要比环上的最大应力值高,导致在机制运行中出现了由疲劳造成的损坏。许多点蚀发生都比预想的大出了 表 1。 图 4为已损坏的钢圈图片。 图 1 4 图 2 无级变速器械的等轴侧视图 图 3 该无级变速器机制图 5 表 1 环接触面的损伤 图 4 已损坏的钢圈图片 3. 应力环的计算 式【 15】计算出了圆环上的法向应力的近似解。环公式是基于以下的假设。 1. 环的横截面与曲率平面相对称。 2. 所有载入值都在横截面 质心的径向位置。 3. 大于弹性极限的应力是无效的。 4. 圆的稍为变形不算是很严重的变形。 5. 变形的主要原因是弯曲。 图 5 是把环作为弯曲梁获得的检测值。对于弯曲平面曲线中截面的每一段法向应力都会通过质心并对其影响,一切应力 V 和径向截面相平行,并在曲线平面内形成一条弯曲的 M 对。此外,曲梁上的径向应力趋于平衡。 当曲梁在起始曲率处弯曲,而平面部分仍然保持为平面,由于梁内外的纤维长度不同,因此,部件应变和应力的分布都不是线性的。中心轴没有通过截面中心,所以6 直梁公式不适用。轴向应力的值可以表示为: ( 2) 图 5 环作为弯曲梁 其中 应用公式如下: ( 3) 细环,常数 2 ( 4) 从质心轴到中心轴的距离可以用 8d/r R 式( 5)和 8/ ( 6)来计算。 n /( 5) c ( 6) 显而易见,式 6 的误差率为 4%5%之间,其中 为质心轴横截面的瞬时转动惯性面积。 环被认为是超静定梁,并用来分析卡式第二定律。 7 4. 有限元模型的详细介绍 何模型 建立环的有限元模型是为了 观察其应力分布。这种模型是在 参数化分析基础上建立的。把一个实体模型作为一个三维几何体来编制。对具有对称条件的模型进行简化,并只用 1/8的部分进行分析(图 6)。环的初始尺寸如下(图 7): 05 2限元模型的参数包括一个环内槽的参数,表 2. 图 6 对称环 8 图 7 环的尺寸 表 2 限元素类型和材料特性 选择一个八节点四面体“固体 73”元素来进行分析。这种类型的元素用来给固体结构进行三维建模,其定义是八节点中每个节点都有六个自由度:节点在 于此类元素在三角形四面体变质的时候具有较高的失效率,。所以应用这类元素的四面体项,可以观测到许多元素的数目就增加到了可以看到其最合适的收敛区间(图 8)。 用 050 钢作为材料。制造后,环被硬化,用弹性模量 E=200泊松比v=计算。当水淬和回火温度为 900 F 时这种材料的屈服强度为 6906。 用载荷和边界条件 在边界条件下的应用如下: 至少有一个为 90 法向力用于传递扭矩,弯矩为 M=21000 个法向力在接触线上的载荷分布为 9 为在表面节点上采用对称边界条件(图 9)。 9 5. 改性环和槽半径优化 经过对初始环分析,观测到在接触线上的高应力区域。应力值小于弹性极限, 但经过长时间的作用,在预测领域内观测到由疲劳造成的损坏。为了减小应力区域,必须修改环的横截面。 图 8 为初始环模型预测冯 图 9 环上的边界条件 10 图 10 预测冯 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 术在有限元软件中的使用,在直观设计,经验设计和中间结构设计到最后设计阶段,给设计任务和分析提供了方便。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者可以结合有限元分析,优化和 完成工程绘图设计。使用有限元软件, 有一个参数化建模模块和优化功能。一个拥有小尺寸元素参数的二维模型 ,这种模块可以用来寻找最佳解决方案。但对于三维模型部分必须用一些新的优化程序。 修改环应用在 序和曲线拟合集成中。为了分散应力集中,内外槽沿环旋转。应力的均布如人们所期望的一样。通过设置半径变量,对环内部( 1),环接触面( 2),和环外部( 3)进行了勘测。如图 7 所示。 从分析结果中发现,随槽半径的增加,应力集中移动到了内部区域(图 10)。有一半环槽的表面应力比没有环槽时减小了 3是随着槽半径的不断扩大,槽的应力集中反而会增大(图 11 11 图 11 预测冯 图 12 预测冯 图 13 预测冯 为了找到最佳的槽尺寸,发现了曲线拟合方程 7)和 8),还有一个交叉点。 1 2 2 (7) m a x (8) 经过优化,当槽半径为 R=,在接触线和环内部的最大应力值为 263 14)。 12 图 14 最大趋势曲线。接触应力和内表面应力与槽尺寸 三种被测方案和疲劳破坏的减小(表 3) 表 3 点蚀数 6. 结论 经过对无级变速器摩擦环的分析,通过有限元模型的参数化优化编制,内部高应力减小到临界水平。在接触面内设计一个环槽来减小应力集中。为了探讨有限元模型的三维结果,使用了新的优化程序。 序和曲线拟合集成用来修改环的截面形状和尺寸。为了找到最佳预测半径,对最大应力曲线进行了研究。发现当槽半径为R=为最理想的情况。为了便于样板制造,在编制中使用 R=2 致谢 此研究工作所提交的文件是 1998在伊斯坦布尔技术大学,土耳其和美国设计与研究制作所完成的。作者很感谢土耳其( 北约科学与技术研究委员会的支持。作者很感谢 生, 生和 生他们的协助,并想感谢 作社给予许可,发表这篇文章。特别要感谢那些评审。 13 参考文献 1 of a J. 110 (1988) 4722 A. D. A of (1992) 3193 S. T. . VT a in of 8 1998 494 S. Y. T. S. on a of on a at 9 (1998) 1175 J. F. 285(1996) 441. 6 M. F. of a VT as a 7,n 3, 1997, 3917 M. F. of a 8, n 1998, 3368 Y. A. K. Y. M. Y. on of 1998, 8559 C. A. F. by of 4 (1994) 2710 C. S. A of on 2 (1990) 18511 M. EM by J. 4 (1993) 10712 T. Y. R. A. E!of VT on of 7 1304, 1998, 1113 H. C. W. M. P. (1998) 17614 H. J. of a 9(1994) 86514 15 s 1989, 23316 1998, 7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外文翻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