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章节测试(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104669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章节测试(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章节测试(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章节测试(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章节测试(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贾谊在治安策中指出:“高皇帝(汉高祖刘邦)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恩至渥(w,优厚)也。然其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由此,贾谊建议汉文帝()A.实行“推恩令”B.巩固汉初分封的格局C.削弱地方封国势力D.实行郡县制加强集权2.“唐太宗在未登基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这反映出唐代()A.宰相有职无权B.皇权至高无上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D.尚书省地位下降3.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4.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来,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这是因为()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以来国力转趋衰弱B.唐代建筑技术已达巅峰,后代难以超越C.宋以后坊市制崩溃,无力维修城郭街道D.宋代以来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5.通典选举中记载:“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低。又制郡口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其有秀异,不拘户口。”该时期是()A.魏晋时期B.西汉时期C.隋唐时期D.太平天国时期6.从宋代到明清,政府出台越来越严厉的措施,防止“冒籍”,打击“科考移民”,目的是()A.维护分封制B.复兴宗法制C.削弱地方势力D.加强专制集权7.黄宗羲在一首诗歌中感叹:“近来学人少,谁何识真伪。括帖上下文,原无真实义。推之入理窟,涂车可略地。有明三百年,人物多憔悴。”该诗歌主要抨击()A.君主专制加强B.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C.理学的空疏学风D.土地兼并现象8.学者钱穆指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而学者黄仁宇说,宰相的废除,内阁的形成,明朝的皇帝甚至可以几十年不上朝。反映出()A.中央集权制度十分腐败B.皇帝有制约宰相的权力C.制度治国也是一种治国方式D.皇帝还未形成足够专制权力9.史载明代内阁“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这说明两者都()协助皇帝处理国政代行丞相职权,正式统率六部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扩大了统治基础A.B.C.D.10.1924年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讲:“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这表明()A.皇权至上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B.皇权加强是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C.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11.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12.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是中国古代政治发展趋势之一。清代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突出表现在()A.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B.设三司分化地方权力C.打破山川地理之势重划行政区划D.设置卫所加强军事控制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史丞、御史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史。御史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史、监察史,或简称郡监。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材料二贞观六年,中书舍人高季辅上言:“外官卑品,犹未得禄,饥寒切身,难保清白,今仓廪浸实,宜量加优给,然后可责以不贪,严设科禁上许之。”贞观十八年,太宗本人对当朝重臣做了精当评价,其中,杨师道“性行纯和,自无愈违”,岑文本“性质敦厚”戴胄性贞正,死时“宣宇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造庙”。(高宗永徽三年)政府颁布唐律疏议规定:(官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无禄者,各减一等。摘编自王春瑜中国反贪史材料三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材料四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阉割、枭首、凌迟等三十多种。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试分析其出现的背景和目的。(14分)(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反腐败的举措。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7分)(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我们今天在反腐倡廉中应吸取古代哪些教训。(5分)14.比较是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它能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的前因后果。阅读材料并回答:材料一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区别。(10分)材料二中国明代的封建专制制度却起着完全不同的历史作用。它主要是建立在宗法性的自然经济基础和封建阶级结构之上的。因此,就把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当作自己的根本任务。郝侠君中西500年比较(2)明代的封建专制统治者采取了哪些维护封建统治的措施?对中国国家社会形态的走向上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以上中西对比,分析什么样的政治状况有利于先进因素的成长。(16分)B组 (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南宋时地方官选任实行地区回避,其规定:官员在非乡贯“州县寄居已及七年,虽未及七年,而有田产物力及三等户以上,并不许注授本处差遣”。实行回避制度,主要目的是()A.防止官员贪污腐败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加强对地方管理控制D.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2.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唐代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凸显宰相位高权重地位B.有利于解决皇帝和宰相的分歧C.强化皇权对相权的控制D.借助强化相权加强君主专制3.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对此理解最为准确完整的是()A.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B.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形成冗官局面C.北宋分散削弱相权,产生严重弊端D.北宋结束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4.下表中有关合肥市在不同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不正确的是()时期名称所属郡县等选项东汉合淝县九江郡A唐代合淝县淮南道B北宋庐州淮南路C元代庐州府安徽省D5.元史百官志记载: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由此反映了元代政治的特点是()A.中央直接控制各级地方行政B.地方分权各机构相互牵制C.中央对地方实施多层次管理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6.“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符合这一评价的制度是()A.世袭制B.禅让制C.察举制D.科举制7. “贡院”,就是古代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的那座院子的简称,民间称之为“考棚”。当时选拔人才的制度是指()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8.警世通言第十八卷老门生三世报恩中说:“如今是个科目的世界,假如孔夫子不得科第,谁说他胸中才学?”这反映了当时()A.否定科举制的作用B.科举考试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C.科举考试限制了儒学的发展D.科举考试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9.明朝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基于这一认识,明太祖朱元璋()A.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B.废除丞相制度,加强皇权C.重视人才选拔,维护皇权统治D.抑制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10. “朕代天理物,日总万机,岂能一一周遍。苟政事有失宜,岂惟一民之害,将为天下之害;岂惟一身之忧,将为四海之忧。”朱元璋说这番话的意图是()A.否定君主专制制度B.对废除丞相反悔C.为设顾问机构铺垫D.为政事繁多苦恼11.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措施中,常以内侍、贵戚监督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以下机构体现这种方式的是()A.中书门下内阁军机处B.中朝内阁军机处C.中朝中书门下内阁D.尚书台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12.有学者把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演变的规律归纳为“君主近臣的外朝化和边缘化”趋势。这种趋势表明()A.外朝是中央权力中心B.内外朝相互制衡C.宰相成为权力中枢D.君主专制的强化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专制与民主是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政阁臣无不惴惴惧者。皇明大政记材料二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的手续,又是非常不合理。他的最高命令称上谕,上谕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明发上谕都是比较不关紧要的事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而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民主制度,从梭伦改革开始,到克利斯提尼改革时确立,到伯里克利时期达到巅峰,最后因马其顿亚历山大的征服而结束。古希腊民主虽然只存在很短的时间,同时其制度设计也是相当简单和粗糙,且带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牲;但是它却是人类实践民主和追求自由的开始,是后世追求民主、自由的不竭的智慧源泉,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任建林关于古希腊民主制度之局限研究(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明清两朝在发布政令方面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政治发展的趋势。(10分)(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民主的“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中国和希腊古代政治制度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6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九品中正制度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末流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连迎权贵,袖私舞弄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隋文帝于开皇中取消九品中正制。邹纪万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材料二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王定保唐摭言进士科始盛于高宗时,至玄宗开元以后,益为社会所尊崇。由于参加的士人,不拘资格,因此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开元以前,朝中名士,杂出他途者尚多。开元以后,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玄宗时,进士考试始尚诗赋。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材料三假设你是清政府的一名决策者,1901年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废除科举制。表中所列因素供你决策时参考:朝廷尊崇儒家思想,以仁义礼孝等思想治天下和教育臣民科举以“四书五经”为主要考试范围,以八股文为样式全国有几百万人自儿童时代就开始学习科举技能,以此为人生目标近千年来,科举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新政”开始推行各地纷纷创办新式学堂,但招生困难(1)概述九品中正制基本内容,据材料一分析其被取消的原因。(10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进士科的设立对唐代的影响。(8分)(3)依据材料三所列因素,在是否废除科举制的问题上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8分)答案解析A组1.【解析】选C。本题易错选A。题干说的是“贾谊建议汉文帝”,而“推恩令”是汉武帝实行的,所以A错。而材料说“然其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不可能巩固分封,所以B错。C的表述符合材料的逻辑。而D不符合史实,因汉景帝时有“七国之乱”,说明分封制还在实行。2.【解题提示】明确材料中皇帝曾经任过的官职,后人不敢任,只能空缺,由官职影射的是皇权独尊。【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看,因为唐太宗在未登基前曾经做过尚书令,因此,唐太宗即位后,“尚书令”一职无人敢当,导致“常虚悬其缺”,体现了对皇权的“避讳”,说明皇权至高无上,选B。A、C、D与材料信息不符。3.【解析】选D。根据题干观点,A、B属于史实,C属于史论,D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可知其属于史识。故选D。4.【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唐宋地方州县所修城郭、街道和官署的差异,这事实上是唐宋地方权力尤其是财权差异带来的,宋以来地方设置转运使,地方财政收归中央导致地方无钱可用,自然“城郭、街道和官署”就相对简陋了。5.【解析】选A。把握材料“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低”,可知此时是选拔州郡贤人,“区别人物,第其高低”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选择A。6.【解析】选D。科举制是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封建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笼络人才,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因此,材料中措施的目的是加强专制集权。A、B与科举制不符;C与逻辑不符,科举制本身具有削弱地方势力的目的,因此无需防止“冒籍”,打击“科考移民”。7.【解析】选B。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原无真实义”“有明三百年”,结合所学科举制在明清时期的消极作用,可推断出是B。【加固训练】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道:“(科考取士使得)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大集合。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协调力。而边区远陬,更易有观摩有刺激,促进其文化学术向上之新活力。”材料反映的主要观点是()A.科考取士有利于全国各地人才的汇集B.科考取士有利于促进文化交融与传承C.科考取士有利于政府和社会群体交流D.科考取士有利于边远地区文化的发展【解析】选B。依据材料,钱穆着重阐述科举制度对文化交融发展传承的作用,A、C不是主要论点,D仅从边远地区的文化发展看,不全面。8.【解析】选C。唐代三省体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宰相的废除,内阁的形成更使君主权力得到加强。从三省的设置到宰相的废除再到内阁的形成,说明制度不断更新,皇权不断加强,故C正确。【误区警示】本题易误选为B,片面理解材料的含义,认为皇权与相权之间有制约的关系,没有看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实质。9.【解析】选B。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正式统率六部,错误。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没有实权,并没有扩大统治基础,故不正确。10.【解析】选D。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实现了皇权的空前强化,适应了君主专制的发展趋势。【名师指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2)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思想长期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4)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中国古代政治的始终。(5)在高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11.【解析】选D。明清时期宰相一职被废除,已不存在这个官职。【加固训练】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和机构。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C.监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的理解。秦朝时期皇帝之下是三公九卿;唐朝时期宰相权力被分散,皇权加强;明朝时期废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提拔官职较低的官员形成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大臣听命于皇帝。以上体现君主专制逐渐加强。12.【解析】选A。清朝在地方管理上主要设置了行省,在边疆又设置了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选择A。B、D是明朝的措施,C是元朝的措施。13.【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对当今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第(1)题特点可以从中央、地方等不同角度概括;背景和目的则要考虑秦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第(2)题这几个朝代的基本做法就是利用较优厚的待遇和严酷的刑罚来达到反腐败的目的。第(3)题加强制度建设,俸禄达到合理程度,加强人的思想建设等。答案:(1)特点: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国家监察事务;在地方各郡,设监御史,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吏;监察系统垂直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直接向皇帝负责。(6分)背景:秦朝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后,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存在。(5分)目的:澄清吏治,削弱地方势力,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3分)(2)举措:高薪养廉;严刑峻法;褒奖清廉官员(或树立清廉典型)。(3分)宋初特点:运用经济手段减员增俸来促进官员廉洁自律。(2分)明初特点:反腐败极端化、非理性化。(2分)(3)加强廉政制度建设;保证官员正常合理的薪酬;廉政应以人为本,理性反腐。(5分)14.【解析】第(1)题可以从材料中去进行中西政治状况的对比。第(2)题,明代采取维护封建统治的措施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随着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答案:(1)西方有与君权平列的教权,中国是君神合一;西方君主对封臣没有绝对的权力,中国君主具有一切权力;西方法律来自社会,中国法律出于君权。(10分)(2)经济上继续重农抑商,实行海禁政策;政治上废丞相,设内阁,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文化上八股取士,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程朱理学仍占主流。(8分)影响:封建社会日趋衰落,思想文化被压制,最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6分)权力多元化有利于先进因素的成长。(2分)B组1.【解析】选C。材料对地方官选任实行地区回避就是防止地方势力庞大造成对中央集权的威胁,选择C。A不是主要目的,B与回避制度无关,D与材料无关,材料涉及的是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2.【解析】选C。材料大意是为了控制相权,皇帝经常以设置其他官职的形式来行使宰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宰相崇高的地位,便于控制,实质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加固训练】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三省六部制影响的理解能力。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三者分工明确,又互相牵制,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3.【解析】选C。材料说的是宋朝的二府三司制。从“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不在中书也”可知,说的是这一体制造成权力分割,无法从全局上来考虑事情。因而C符合题意。A、B只是从局部上概括,不及C全面,所以不选。材料没有说结束藩镇割据的内容,所以D不选。【加固训练】历史学家认为,宋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但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A.重文轻武的思想B.事权的分割C.理学的兴起D.科举制的完善【解析】选B。北宋初期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采取分化相权、大量使用文官的办法,由多人担任同一官职。这些措施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导致办事效率下降。4.【解析】选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的发展和演变。元朝时管辖今天安徽地区的是河南江北行省,还没有出现安徽省的建制。另外元朝行省制下依次是路、府、州、县。故D不正确。秦汉地方设郡县,A正确;唐代设道、州、县三级,B正确;宋代设路、州、县三级,C正确。【名师指津】各朝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朝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承秦制、刺史制度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设置刺史,监察地方政治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道、州、县三级地方行政区划宋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散相权路、州、县三级地方行政区划元承宋制行省制度明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废除土司,实行流官制度清设立军机处大规模改土归流总结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一直致力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专制主义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实际中,通常会重合,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5.【解析】选D。从材料中省略号之前的内容可看出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受中书省的制约;从省略号之后的内容可看出行省有较大的权力,这就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A、B、C均只涉及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一部分。6.【解析】选C。据材料中的“主观性太强”可以排除A、D,由“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可以排除B。汉代察举制下,由地方官员推举人才,选官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容易任人唯亲,故选C。7.【解析】选D。“考棚”反映选拔制度的特点是考试与做官相结合,故是科举制,D正确;A、B、C都是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但不符合题意。【加固训练】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B.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C.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D.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和历史事件的认识辨别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中“平民社会,穷苦子弟也可跃登上第”分析,说明平民子弟参加科举考试后也可以提高社会、政治地位。8.【解析】选D。“如今是个科目的世界”说明科举盛行,“假如孔夫子不得科第,谁说他胸中才学?”则说明是否中科举是人们衡量一个人是否有才学的标准,因而选D;且材料是说“假如”,并没有说孔夫子一定不能中科举,因而没有否定它,故A不正确;B说法本身错,因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是在汉武帝时确立,而科举在隋朝出现,故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儒学发展受限制的问题,因而C不对。9.【解析】选B。首先提取时间信息,“明太祖”时,则A不对,因为内阁是明成祖时设立的。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则其对应措施就是对付“中书”(长官为丞相)及权臣。因此B正确。材料不涉及选官制度,C不对,也没有说对地方势力的措施,所以D不对。10.【解析】选C。朱元璋认为废丞相后,皇帝日理万机,这样弊端较多,言下之意是要设辅助皇帝的机构,故选C。11.【解析】选B。整理历代加强皇权的措施,对比所设置的机构,从背景、发展沿革、影响等角度,可以看出A、C中“中书门下”不符合题意;D中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不符合题意。B中的三个机构均符合题意。12.【解析】选D。“君主近臣的外朝化和边缘化”指皇帝把自己身边的侍从等近官不断地外派来加强对国家和社会的控制,而又担心外派的近官坐大,故不断地派出新的近官取代他们,使之不断偏离了国家的政治中心,从而加强专制皇权,故D正确。这一过程同时也表明A、B、C均错误。13.【解析】第(1)题明确要比较“异”“同”,不同的方面比较明显,清代有寄信上谕,明代没有。而相同方面,都是由皇帝来处理。第二问“明清时期政治发展的趋势”即皇权加强,专制主义加强。第(2)题第一问即要说出古希腊民主的缺陷,可从享有民主的主体、本质是阶级的民主、运作程序等方面分析。第二问,主要原因一般是经济上的,要分析两者经济基础的不同。答案:(1)相同:皇帝决定政令的内容。(3分)不同:明朝政令是公开发布;清朝的重要政令是秘密发布。(4分)趋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3分)(2)说明:就范围而言,仅为“公民”的民主,广大妇女、奴隶和外邦人被排除在外;就性质而言,是原始的直接民主;就形式而言,是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民主形式,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8分)原因:经济基础不同,中国是小农经济占主导,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去凝聚。而希腊以商品贸易为主,需要一个自由平等的制度去维护。(8分)14.【解析】第(1)题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选拔方式、标准等方面归纳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其取消原因从九品中正制存在的弊端及消极影响方面归纳。第(2)题据材料信息提炼科举制的影响,围绕人才选拔、平民入仕途径、封建统治、中央集权及文化发展等方面归纳。第(3)题指出决策,理由合理即可。答案:(1)内容:在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按九等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6分)原因:权贵子弟在评定中占据优势,一些中正徇私舞弊,选官最终被权贵所把持,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4分)(2)影响:选拔了很多人才(开元后,朝中名士由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或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巩固了统治(或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或加强中央集权);促进诗歌创作的繁荣(促进了文学的发展)。(8分)(3)以下三种决策及理由均同等赋分:决策之一:废除(1分)。当时的科举制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2分)科举制无法提供“新政”急需的人才;(2分)绝大部分人醉心于科举,新式学堂举办艰难。(3分)决策之二:不能废除(1分)。从根本上损害儒家思想地位,进而危及朝廷统治;(3分)会造成极大的社会动荡;(2分)无法保证官员选拔的相对公平公正。(2分)决策之三:不立即废除,待时机成熟再废除(1分)。列举不能立即废除的理由(参照不能废除的理由),然后列举时机成熟后一定要废除的理由。(7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