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092539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苏教版撰写人:_时 间:_教学设想: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初二的学生学习它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人手,以一字“撬开”整篇文本的阅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领悟文章的作者特殊的心境。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教学重点:1、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2、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教学难点:1、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2、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 导入新课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写于他被贬在湖北黄州之时。在文中我们看不到一般人被贬官的挫折、苦痛和郁闷,我们却只看到夜晚游历快乐和闲适。似乎是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我们不妨来一起耐心寻味。二、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ing)交横,盖竹柏影也。(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三、再读课文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分组竞赛。(生译读,师巡回质疑)抢答题(一):请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遂至承天寺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怀民亦未寝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抢答题(二):翻译下列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2、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三读课文 与文本对话1、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补充苏东坡的背景资料)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他甚至带领家人在城外东坡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本文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的一天晚上所写。 明确: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2、为何寻张怀民?(补充苏轼与张怀民的资料)张怀民,名梦得,他不但与苏轼遭遇相同,也是被贬谪到黄州,而且襟怀也相似。张怀民到黄州后寓居在承天寺,并在寺旁筑一亭,苏轼题名为“快哉亭”,苏轼的弟弟苏辙还写了篇黄州快哉亭记,在记中他称赞张怀民“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可见他是个寄情于山水、不以贬谪为念的旷达之一。因此苏轼引为同调,在此月白风清之夜,作者去承天寺寻张怀民,而“怀民亦未寝”。明确:心有灵犀3、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明确: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澡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4、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作者和朋友的“闲”,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明确: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五、四读课文 与作者对话1、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3、“闲人”究竟是什么人?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六、拓展延伸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七、自主小结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态度。八、反馈练习(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月色入户( ) 2欣然起行( ) 3念无与乐者( )( ) 4相与步于中庭( )( ) 5水中藻荇交横( ) 6庭下如积水空明( ) 7、盖竹柏影也( )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答:_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_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_ (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_ _(四)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答:_ _(五)“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八、布置作业1本课与课堂同行2按要求预习下一课阿里山纪行。5 /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