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091405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撰写人:_时 间:_ 一、课前导学:(一)认清目标,明确要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探究大河与文明之间的关系,了解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母亲河以及主要文明成果。2、过程与方法:通过古代埃及国家为例的详细分析,学生能够正向迁移,自主学习其余三个文明古国的有关知识,最后归纳得出“大河文明”的初步概念。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水是人类文明的起源,我们必须保护母亲河,珍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能够初步具有一种唯物看世界的方法。课程标准:1-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历史进程的影响2-1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2-5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二)格物致知1、填空(1) 埃及地理位置 。(2) 埃及气候特点 ,气候类型 。(3) 境内唯一的水源是 ,是世界第一长河,由于该河每年夏季 ,冬季 ,所以说古埃及文明是 。(4) 古埃及文明产生时间 ,古埃及初步统一时间 , 成为地跨亚非的军事大国, ,埃及被西亚的 所灭。 (5)两河流域地理位置是 ,气候特点 ,气候类型 ,境内水源是 ,由于这里干旱少雨而且不稳定所以 ,因为这个地方犹如一弯新月所以有人称之为 。(6)公元前 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 统一了两河流域,定都 。2、选择题(1)下列国家中,发源于两河流域的是()。A古代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代印度 D古代中国(2)世界第一长河所孕育的文明古国是()。A古代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代印度 D古代中国(3)公元前6世纪,灭亡古代埃及的是()。A古巴比伦 B古代印度 C波斯 D雅利安人三、疑难问题记录二、课堂助学: (一)师生共同探讨1、学习资料l 尼罗河泛滥节,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而出,养育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l 备用知识:大约在每年的六月初,尼罗河开始涨水,十月份达到高潮。而到十一月底,大水开始撤退,到了下一年的四月中旬直至六月中旬,尼罗河水减低到它平常宽度的一半。这时,收获已经完毕,大地上光秃秃的,埃及人苦受太阳的炽烤,加上由撒哈拉大沙漠吹来的热风的摧残,万物凋零,生命像是停止了运动,人们在焦急中期盼着新的尼罗河水的到来。请从自然条件与文明关系的角度来谈谈认识:说明了古代埃及与尼罗河息息相关,尼罗河孕育了古代埃及的文明。古代埃及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所以,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埃及,尼罗河的赠礼。2、l读课本P24图2-2收割者,用语言描述一下古代埃及人民的生产生活风貌,描述中请使用下列词语:尼罗河,肥沃,喜悦,耕种,文明,硕果描绘了尼罗河畔的古代埃及人民在辛勤地耕种,反映出埃及适宜个农耕文明的国家图中描绘了两个时期的景象:播种期和收割期生产时,劳动人民使用简单的犁耕工具,集体劳作收获时,硕果累累,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可反映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3、整理出古代埃及的发展线索和主要文明成果4、看书本“古代亚非文明区域”图,l参照古代埃及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古代巴比伦。备用知识:古希腊人称“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间的土地。两河流域向西到地中海,这一狭长的弧形地带,像一弯新月,所以人们称这一带为“新月地带”或“新月沃地”。 地理位置相当于今天的伊朗、伊拉克。整理:三、小结课文文明古国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母亲河发展线索古代埃及非洲东北部气候干旱尼罗河(1)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几十个小国(2)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统一的古埃及建立(3)公元前15世纪,埃及成为地跨亚非的军事大帝国古巴比伦亚洲西部两河流域干旱少雨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1)公元前3500年,出现城镇、神庙、宫殿和文字(2)苏美尔人在下游定居,建立很多小国(3)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四、课后巩固:1看右图,回答问题 图图(1)图A、图B分别反映的是哪两个文明古国所处的地理位置?(2)图中弧形的狭长地带被称作什么?(3)两河流域的早期居民都有哪些?(4)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看一看,上图中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这片土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哪个国家?试比较这个国家和古巴比伦赖以生存的主要地理因素。(4) 试分析这两个文明古国在地理上有哪些共同的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特征。第一课 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 (2) 一、课前导学:(一)认清目标,明确要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探究大河与文明之间的关系,了解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母亲河以及主要文明成果。2、过程与方法:通过古代埃及国家为例的详细分析,学生能够正向迁移,自主学习其余三个文明古国的有关知识,最后归纳得出“大河文明”的初步概念。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水是人类文明的起源,我们必须保护母亲河,珍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能够初步具有一种唯物看世界的方法。课程标准:1-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历史进程的影响2-1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2-5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二)格物致知1、印度河和恒河位于 ,该流域印度河与恒河滋润着土地,土壤 ,气候 ,气候类型是 。 ,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城市国家,标志着印度文明形成,公元前3世纪, 国, 王,基本统一了印度半岛。2、 约公元前 年, 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朝。约公元前 年,中国的 朝建立,成为当时世界上 的国家之一。3、佛教产生于()。A古代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代印度 D古代中国4、下列选项中,最早建立统一国家的是()。A古代埃及 B古代中国 C古巴比伦 D古代印度5、下列关于四大文明古国描述最适合的一项是()。 都起源于大河流域 气候适宜,有利于农业生产 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 都位于北半球A B C D6、填表文明古国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母亲河发展线索古代印度南亚次大陆土壤肥沃,气候湿润印度河、恒河(1)公元前2500年,开始出现城市国家(2)雅利安人入侵,建立一些小国(3)公元前6世纪起,印度半岛逐渐统一(4)几百年后,摩揭陀国的阿育王基本统一印度半岛古代中国亚洲东部黄河流域植被丰富,地势平坦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充沛,水网密布,气候温暖黄河长江(1)距今1万年左右,出现早期农业(2)距今5千年左右,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北辽河流域都出现了文明成果,并已达到较高程度。(3)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4)公元前1600年前后建立商四个文明古国共同点:(1)都产生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受惠于大河母亲的哺育(2)经济都以农业为主,都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二、课堂助学: (一)师生共同探讨1、印度河与恒河的哺育:喜马拉雅山脉以南亚欧大陆的南延部分。因喜马拉雅山脉的阻隔,使其在地理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但面积小于洲,故称次大陆。谈谈印度文明与自然条件关系:2、黄河与长江:中华民族的摇篮思考:阅读图2-5,中国古代遗址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说明中华文明的多元化,不仅在黄河长江流域,而且东北的辽河流域,南方的珠江流域和西南等地区都有古老文明的出现。三、课后巩固:1、看图回答问题图A图B(1) 右图中的文物被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作”是什么?它精致在什么地方?你能说出它的出土国家和地区吗?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2) 请你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说说:四大文明古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在北半球,都在北回归线附近,都在大江大河的流域,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的培植和生长,适宜人类居住,能够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这说明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阅读资料用环境眼光解读中华文明长期以来,中国的文明发展一直以长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这两个区域也是中国农业的两个发源地。中国农业的起源为什么发生在这两个地区而没有出现在其他地方,就是环境在起作用。东北气候寒冷,华南地形较破碎,当时人烟也比较稀少,两者都不可能有发达的农业。此外,环境也包括地理位置在内。在当时的条件下,边缘地区不可能成为发达的区域。长江和黄河中下游区域,都位于中国比较中心的地区,这两个地区的农业发达之后,文化也相应地发展起来,并远远走在其他地区的前面,而后带动起周围地区。这种格局一直保持了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解释中华文明的发展为什么长期以来一直是以长江和黄河流域为主体的问题。中国在历史上内部有许多次战争,其中比较重要的多半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进入黄河流域的农业地区,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农业地区的人们还修了长城。北方游牧民族之所以多次进入黄河流域乃至更远的农业地区,也与环境因素有关。每当北方的环境变得恶劣,大批牲畜死亡、生活资源减少,游牧民族就要进入南方的农业地区,农业地区的人们进行抵抗,战争就发生了。这也形成了中国人口流动多半是从北方流向南方的特点。6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