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27《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090621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27《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27《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27《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八年级语文上册 27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人教版撰写人:_时 间:_一、教学目标:1. 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2. 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情感。3. 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仍能保持的豁达的心态。二、教学重点:1.简洁朴素的语言中深蕴的意味。2.背诵、默写课文。三、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2.查阅资料,了解苏轼生平及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在上课前我们先听一段优美的音乐(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有没有同学听过呢?知不知道作词者是谁?是宋代的伟大词人、文学家苏轼。这首歌唱的是在中秋节时,苏轼思念他的弟弟苏辙,故填词,其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被传为千古佳句。那我们今天来学习苏轼的另外一篇写月色的名作记承天寺夜游。2. 走近苏轼: 介绍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北宋、“三苏”,以及才华横溢的苏轼:在文、词、诗、书法上的造诣。3. 展示学习目标,齐读。4. 读课文。 首先听读,然后齐读,最后自读。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并注意正音及停顿。学生齐读,要求字正腔圆地读。5. 一读课文,知内容:谈所得:(1)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2)借助文下注释,串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相与步于中庭”。小结:通过初读,我们发现这篇短文字约意丰,记游所必须交代的人、事,仅用最简略、经济的语言加以表述,其余的却不再添枝加叶。看来确实当得起“精品”二字。6. 二读课文,析妙句:析妙句:(1)既为赏月,作者如何写月色?齐读文章描写月色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借助文下注解释句。(小组讨论) (3)谈所得:这个写景的句子妙在何处?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突显月色的清明。 (4)小结:“月色如水”这比喻并非自苏轼开始,但是苏轼化明写为暗写,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清朗。难怪被称为“精品”了。7. 三读课文,品感情:品感情:(1)经过前两次分析,我们发现这篇短文确实有值得称道的地方。那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出这篇短文所蕴含的情感意味了吗?作者在这篇短文中流露出什么情感了呢?(2)借助文下注解释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小组讨论,提问)(3)小结:罹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本是抑郁,但是作者在抑郁之中却能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张怀民一起有赏月的欣喜,又表现了作者一向旷达的胸襟。末尾处有两个反问,一句含蓄的议论却是意味深长。我们至此不得不服,为什么这短短的八十几个字的文章会被称为“精品”了!(此处介绍写作背景时加入微课,播放音频)。(4)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自我派遣的达观,恬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8. 四读课文,知作者: 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身临其境地读。 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其实始终都是在写人,从文中我们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阅读以下诗句,让我们更加理解苏轼吧!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比好湖山。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小结:逆境中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豪放乐观!9. “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林语堂 苏东坡传10. 评价:在为人上,他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他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态度上,他即使身处绝境,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以王国维的评价作结)。11. 拓展课外一些关于月的古诗。五、板书设计叙 ( 夜游 )之事写 ( 月色 )之景抒 ( 闲人 )之情六、作业设计:1. 背诵默写这篇短文,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作业。2. 推荐课后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和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7、 教学反思对于背诵的文言文还是应该在课上多读,最好可以做到当堂成诵;另外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应该给充分时间,让学生积极思考后再公布答案;在对于课堂的时间把握上做得不够精准,应变能力不成熟。 4 /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