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与描述能力》学案湘教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085962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上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与描述能力》学案湘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与描述能力》学案湘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与描述能力》学案湘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九年级化学上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观察与描述能力学案(新版)湘教版撰写人:_时 间:_一、案例主题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在这一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选择探究蜡烛的燃烧作为探究课题,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有引导的观察,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同时让学生能体验到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二、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本课题位于人教版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开头篇。本节课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探究活动,在教法上主要采取教师启发讲解与学生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平等对话,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索活动学习化学知识;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得出结论,将好奇转变为学生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 (2)学情分析:学生刚接触化学,对于化学的认识朦胧、肤浅,对第一次通过实验研究物质有好奇心、新鲜感,在毫无化学基础,尚不知什么是化学实验的前提下,如何能指导学生实验,使之顺利完成实验操作,将是重要环节,从生活中最常见的蜡烛入手;展开对物质的观察,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案例事件(一)教学案课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探究蜡烛的燃烧课型实验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石蜡的性质,初步学会对蜡烛燃烧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蜡烛性质及变化的有关结论。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初步了解观察实验的基本要领;基本掌握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初步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重点学习如何有序全面的观察物质、描述实验现象。难点对蜡烛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物质的探究。教学资源与设备1.实验用品:24套实验用品(100ml烧杯2只、小刀一把、火柴一盒、石蜡、石灰水、水)。2.学案材料:导学案3.多媒体材料:课件:(1)现代化学成果图片;(2)蜡烛火焰图片。教学方法科学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展示图片解说图片,讨论这些化学成果都是怎样得来的。板书课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探究蜡烛的燃烧学生观看图片,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通过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入新课。提问我们身边,到处都有化学的身影。比如说蜡烛,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在人的生日,或许多特殊情况下,人们都会用到蜡烛。请每个同学想想看,你对蜡烛的颜色、状态、气味、手摸感觉等及蜡烛在燃烧时的现象了解有多少?互动组织学生填写学案学生回顾家庭小实验并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交流看法,填写表格。学生回答:蜡烛为白色固体,呈圆柱状,无气味,手触有油腻感。通过身边的化学创设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引出主题,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问题除了上面同学所观察到的现象外,还有哪些现象是我们没有注意到的呢?口述今天再来观察蜡烛及其燃烧,看你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比一比,看谁观察到的现象多?思考发散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考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学案,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巡回走动,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的方法。学生按照实验学案报告进行分组实验,并详细记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提问我们已经观察到了蜡烛的颜色、状态、闻气味,除了这些以外,还应观察到蜡烛燃烧前的哪些现象?由此可推出蜡烛哪些特性呢?学生回答:用小刀划一块蜡烛放在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可推出石蜡质软,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探究出蜡烛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习惯。提问蜡烛点燃时有何现象?由此可推出蜡烛沸点是高还是低。提问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火焰颜色各部分是否一样?提问火焰的温度会不会也有高低不同?提问火焰温度与火焰的颜色有关吗?学生实验后回答:点燃蜡烛时,发出黄光,随后灯芯周围的蜡烛被熔化,产生火焰,由此可推出蜡烛沸点较低。学生回答:火焰颜色深浅不一,火焰大致分为三层,且外层明亮,内层暗淡。有的学生说不出,有的学生说有高低不同。学生思考,仍然迷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推理能力。引导探究示范讲解并指导实验投影蜡烛火焰图片,指导分析学生实验:将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3s后取出,观察现象。讨论:火柴梗在火焰的不同部位被烧的情况不同,两端迅速变黑。小结:蜡烛火焰由焰心、内、外焰组成,外焰温度最高,火焰颜色与火焰的温度有关。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找到了结论,获得成功的喜悦。讨论问题(一)为什么蜡烛燃烧时外焰温度高?学生讨论后回答:因为外焰与空气中的O2接触更充分,燃烧更剧烈,放热多,温度高。讨论蜡烛蒸气燃烧的剧烈程度与O2的接触面积有关。引导探究蜡烛越烧越短,那么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呢?示范讲解并指导实验。学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讨论回答:(1)用干燥的烧杯罩着火焰,烧杯内壁上有水珠,说明蜡烛燃烧后有水生成。(2)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培养学生完整观察实验的习惯。讨论问题(二)1.为什么用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用热烧杯行不行?2.烧杯罩在距火焰太近或太远行不行?会有什么影响?学生分组讨论后提出猜测:1.通过干而冷的烧杯使水蒸气冷凝成水雾,便于观察蜡烛燃烧生成水。2.太近或太远都不行。太近,烧杯温度过高,水蒸气无法冷凝;太远,水蒸气逸散到杯外,效果不明显通过讨论明确每步规范操作的实验目的,便于探究燃烧后的生成物。提问吹灭蜡烛时,有何现象?学生实验后回答:蜡烛刚熄灭时,出现白烟。问而不答,激发进一步探究兴趣。讨论问题:吹灭蜡烛时候,观察到有白烟生成,猜测一下,观察到的白色烟可能是什么物质?学生猜想:白烟可能是水蒸气;白烟可能是CO2;白烟可能是石蜡蒸气。培养学生完整细致观察实验的习惯,并透过现象来认识化学实验本质。提出探究任务:怎么用实验来验证白烟是什么物质呢?请你设计实验。组织讨论方案:请讨论一下哪种方案更科学、更合理?请同学们按方案完成实验并引导探究。提问点燃白烟时有何现象?教师演示并讲解实验成功的关键。提问根据实验现象说明白烟是什么?学生回答:方案将白烟收集起来后倒入石灰水。方案用冷而干燥的烧杯罩住白烟看有无水珠。方案用火柴去点白烟。学生讨论后回答:方案更科学合理。学生实验: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的白烟,观察现象。学生回答:A生:白烟没有被点燃;B生:点燃白烟时,蜡烛重新燃烧。学生倾听、观察学生回答:说明该白烟是由石蜡蒸气冷凝形成的。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实验,体验探究基本过程:猜想设计实验收集证据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联想与启示: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同学们认识了蜡烛的性质,变化及其变化过程中伴随的现象。通过这个探究活动,你认为: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是什么?化学学习中应关注哪些内容?学生讨论小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学习化学知识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物质的过程及现象。通过学习小结,帮助学生构建完整认知体系,达到本节课教学目标。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获得了许多新的认识,但我们的认识还是很肤浅的,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如蜡烛为什么会流泪,蜡烛的眼泪为什么逐渐变硬,蜡烛燃烧时为什么有少量黑烟产生,希望你们通过探究去寻找答案。学生思考设置悬念,激发兴趣,鼓励创新。布置作业完成导学案记录、练习及时反馈,促进反思与小结。板书设计第一单元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探究蜡烛的燃烧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二、对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的探究第一阶段:实验前观察石蜡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是否溶于水。第二阶段:实验过程中观察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现象,分析现象以及探究燃烧后的产物。第三阶段:实验后分析讨论、归纳结论三、化学实验观察的方法: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二)、导学案探究蜡烛的燃烧【目标导引】 1.认识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化学,初步学会对实验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探究过程实验现象1.吹灭蜡烛,仔细观察熄灭蜡烛时的现象蜡烛刚熄灭时,出现_2.迅速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点燃_时,蜡烛重新燃烧。2.了解科学探究的各环节,初步学会科学探究报告的书写方法。3.体验到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培养同学们爱好化学的情感。【名师导学】(一)探究活动一 观察蜡烛探究过程实验现象1.从蜡烛的颜色、状态和硬度等方面,描述你观察到的蜡烛。蜡烛为_色,_态,呈_状,硬度_。2.从蜡烛上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描述观察到的现象。蜡烛_水(填“不溶于”或“溶于”)密度比水_(填“大”或“小”)浮在水面上。(二)探究活动二 观察蜡烛燃烧探究过程实验现象1.点燃蜡烛,仔细观察蜡烛燃烧,描述观察到的现象点燃蜡烛时,发出_光,随后,灯芯周围的蜡烛被熔化,产生火焰;火焰大致分为三层,且_层明亮,_层暗淡。2.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观察火柴梗上不同部位的被烧情况。火柴通过火焰后,火柴由焰心向外越来越_.3.取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用干燥的烧杯罩着火焰,烧杯内壁上有_,倒入石灰水后,澄清石灰水_。探究结果及分析实验现象说明蜡烛火焰的_部位温度最高,_部分温度最低。由此推测蜡烛燃烧可能生成_和_。(三)探究活动三 观察蜡烛熄灭探究结果及分析白烟是挥发的_所致,白烟燃烧引燃蜡烛。【知能导练】1.点燃蜡烛时,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火焰分三层,外层最亮 B.熄灭后有白烟产生 C.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2.下列有关蜡烛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蜡烛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固体,质硬,不溶于水 B.蜡烛浮于水面,说明它的密度比水小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有明亮的火焰,稍有黑烟,放热 D.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3. 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以及对燃烧产物的实验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是( ) 火焰温度最高处是外焰; 蜡烛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燃烧能发光、发热; 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A、只有 B、只有 C、只有D、4.实验探究:提出问题 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提出假设 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白烟是燃烧时产生的水蒸气;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查阅资料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和水都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实验探究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_(填序号),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_。(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_(填物质名称)。(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蜡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_(填序号)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_(填序号),因为_。5. 下图是点燃石蜡的变化图,请回答相关问题:(1)上述转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以上均填编号);(2)A的名称是_,B的名称是_。四、案例评析本节实验探究课,从课堂气氛来看很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的互动及小组生生互动合作进行都很好。学生的分组实验,教师的演示都很成功。采用多媒体展示引入新课,对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很有必要。本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实验探究这条主线,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思维能力等得到发展。五、案例反思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课堂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使学生由学会转变到会学。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师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情景,并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我主要以下四点进行指导:(1).对学生实验方案的指导:在实验设计上,应选择学生最熟悉的石蜡物质进行实验;以“探究过程”、“实验现象”、“探究结果及分析”等设计探究活动,这样做可以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自主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在学本质,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分析并解决问题的。(2)实验前,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熟悉探究活动报告,并教给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3)实验探索中,指导实验操作、指导观察实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并及时对学生实验的成功或失败给予鼓励或帮助,指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不要只注重实验结果,更应注重实验过程,注重观察与思考相结合。(4)实验后,我重视引导学生完整而准确地叙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同时,我认为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讲”占用时间要适中。教师占用时间多,学生的交流讨论就不可能充分,表达不出自己的探究结果,不能激励起学生的探究激情。教师占用的时间也不能太少,没有必要的引导和分析,学生就不知道干什么,探究过程就可能散。(2)教师“演示”要适量。教师做的实验多,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就少,自己获得探究结果的可能性就小,体会不到“发现”化学规律的乐趣。教师演示太少甚至不做也不可取,因为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没有教师的示范,他们不知道怎么做。因此,教师示范,引导探究是十分必要的。(3)教师的“帮助”要适度。探究中点拨恰当,既不能处处都“帮助”,限制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又不能完全失控,任凭学生随意活动,要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诱发成就感。10 /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