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新人教版(I).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085923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新人教版(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新人教版(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新人教版(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新人教版(I)撰写人:_时 间:_1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每空1分,共6分)(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2)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4)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作者在中秋月圆之时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2给加着重号的字注音。(每小题1分,共4分)(1)下午放学经过老师的办公室,瞥(pi)见班主任还在孜(z)孜不倦地批改试卷。(2)深入读一本书,经常会觉得是游弋(y)在新世界,从中能汲(j)取到生活中学不到的知识。(3)在广袤(mo)无垠的草原上,人类显得更加渺小,有自知的人,会自惭形秽(hu)吧。(4)无论遭遇何种困厄(),都应保持从容心态,这是我们对自己的宽宥(yu)。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2分)A旁鹜赃物富丽堂皇契而不舍B亵渎灰烬根深蒂固不言而喻C忘想赞誉金戈铁马不可明状D惊骇赦免形消骨立不知所错(解析:A.“鹜”应写作“骛”,“契”应写作“锲”;C.“忘”应写作“妄”,“明”应写作“名”;D.“消”应写作“销”,“错”应写作“措”。)4下列加着重号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A圆明园昔日宏伟壮丽的景象已荡然无存。B整个科研过程他都没有参与,最后却鸠占鹊巢,把功劳归为己有。C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D玻璃橱窗里,各式各样的名贵宝石俯拾即是,吸引了许多顾客。(解析:D.“俯拾即是”形容多而易得,用来形容“名贵宝石”不恰当。)5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2分)A新建的班委会健全并建立了一系列班级管理制度。B来自国内的百余位赏石名家齐聚县,以石为媒,以石会友,助推县旅游事业。C高新黑科技成就了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惊艳的“北京8分钟”。D看到初夏临港新城的壮美景色,让游客们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里。(解析:A.语序不当,将“健全”和“建立”调换位置;B.成分残缺,可在“旅游事业”后面加“的发展”;D.缺主语,删掉“看到”或“让”。)6综合性学习。(5分)(1)古人读书做学问特别强调勤奋多学。“悬梁刺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无一不强调勤奋、多读、多学。请你据此为班级辩论会的正反两方拟一个题目。(2分)【示例】正方:知识源于书本,学问在于勤奋。反方:知识源于实践,学问在于探索。(2)阅读下列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不超过50字)(3分)材料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至理名言。但,也有只读书,不用心思考,不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的人,结果也一事无成。例如,南宋的“硕学”陆澄年轻时博览群书,写宋书时却写不出一字,人称“二脚书橱”。材料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在过去对我们的学习确实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今天,随着快乐教学和成功赏识教育的普及与开展,这话就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问是一切做学问的人必经的途径,“学问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华罗庚);思是读书做学问的基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材料三:古人很重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辩证关系。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主张“出户”,又主张“读书”。他认为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顾炎武把家乡的书读完后,用四匹马驮着书,十谒明陵,遍游华北、西北,访俗问民,最后写成了有名的日知录肇域志。【示例】真正的学习,要把读书做学问同思考和实践结合起来。只读书,不思考,物我便不能合而为一;只读书,不实践,便是书的奴隶,易被错误思想所左右。第二部分(722题49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78题。(6分)卖炭翁白居易苦宫市也。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7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3分)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解析:B.白居易是唐朝诗人;C.卖炭翁并没有敢于反抗;D.“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是运用描写。)8“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3分)“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1分)。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1分),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1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912题。(13分)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吏,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兖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惇、臧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节选自三国志魏志司马朗传,有删改)_温:地名,县。内外:内外的亲戚。9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4分)(1)客谢之谢:道歉(2)累世长大 累:接连,连续(3)复为堂阳长 复:再,又(4)朗躬巡视 躬:亲自1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三处)(3分)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1)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轻慢别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2)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即使在行军打仗的时候,司马朗也总是穿着粗布服,吃粗劣的饭食,用简朴的生活给部下做出表率。12从选文看,司马朗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尊敬长辈,能言善辩,亲善爱民,节俭自律。(每点1分,任答出两点即可)附参考译文: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地人。九岁时,有人直接叫他父亲的名字,司马朗说:“轻慢别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这个客人就向他道歉。(他)十二岁时,通过经学考试成为童子郎,监考的人因为司马朗身体健壮高大,怀疑他隐瞒了年龄,就讯问他。司马朗说:“我的父族和母族,历代人都长得个头高大,我虽然年幼,却没有希望高攀的习性,虚报年龄来求得早有成就,这不是我立志要做的事。”监考的人对他的话感到惊讶。司马朗二十二岁时,曹操征召他为司空掾吏,任命他为成皋县令,因病离职,又复职任堂阳县长。他治理地方政策宽厚仁惠,不用鞭、杖等刑罚,百姓也不犯法。他升任兖州刺史,政策和教化得到了全面推行,受到百姓的称赞。即使在行军打仗的时候,司马朗也总是穿着粗布服,吃粗劣的饭食,用简朴的生活给部下做出表率。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司马朗与夏侯惇、臧霸等人出征吴国,行军到居巢的时候,部队中发生了瘟疫。司马朗亲自巡视军营,为生病的士卒请医配药。(他自己)也染上了疾病去世,时年四十七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17题。(10分)人生需要一把剪刀马祖云刘邦入关后来到秦皇宫,禁不住金银财宝、香车美女的诱惑,在纵情享受中把军中大事置之脑后。大将樊哙忠言劝之:“主公,你不能住在此处。这是何地?是以前暴君秦王享乐的地方。你如果想得天下,就赶快离开这让人沉迷之地!”经多人劝说,刘邦幡然醒悟,立即搬离秦宫,屯军灞上,厉兵秣马,最终打败项羽。由此可见:制欲止奢,才能成就一番大业。人生在世,皆有七情六欲。何谓欲?先贤曰:“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欲是人们生存的一种需求和欲望。积极合理的欲求,是进取之基、事功之梯、动力之源;非分的欲望,是健康之害、事业之敌、人生之祸。古人往往把后者专指为贪欲,是修身修为的必然课题。所以,古训道:见欲而止为德。今天,追求高质量的物质文化生活,本无可厚非。然而,倘若人生观扭曲,贪欲膨胀不止,以致欲而无度、望而无底、求而作恶,势必自焚欲火、身败名裂。对此,一首古代民谣鞭辟入里:“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饱来便思衣;衣食两般俱丰足,房中又少美貌妻;娶得娇妻并美妾,出入无轿少坐骑;骡马成群轿皆备,田地不广用难支;买得良田千万顷,又无官职被人欺;七品五品犹不足,四品三品仍嫌低各种妄想无止息,一棺长盖抱恨归。”世事证明,贪得无厌,欲壑难填,必自取灭亡。哲人说:“人生需要一把剪刀,合理正确剪裁,方可裁出美丽的生活。”人如树,欲似杈,人的一生需要拿起剪刀不断地裁去横生的枝杈,除去旁出的枯枝,修出亮丽的身姿。特别是精神家园中,良莠混杂,美丑并存,只有用“见欲而止”这把剪刀,剪除失志之念、失德之欲、失格之为,才能让生命之树长青,使人生绚丽出彩。现实中,有的人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渐被失控的欲望拉入歧途而不能自拔。有的人在享乐中,玩物丧志,昏沉迷失,醉生梦死。有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还自己一个纯洁空明的精神世界。这才是自身之福、家庭之幸、事业之利。托尔斯泰在一个人一生需要多少土地中描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位地主终生皆在挖空心思地“跑马圈地”。有一次他向一位头领买地。头领说他可以以1 000卢布买他一天所走过的土地,但若当天不能返回起点,他将失去1 000卢布。他拼命地跑,占了很大一片地,最后回到起点时却累死了。他的仆人挖坑把他埋了。他最后需要的土地只有从头到脚六英尺那么一小块。这个故事,值得我们深思。(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13文章第段由刘邦搬离秦宫谈起,有什么作用?(3分)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中心论点;作为事实论据。(每点1分)14第段和第段中的画线句子分别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指出其中一种论证方法的作用。(4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2分);将积极合理的欲求和非分的欲望进行比照,强调追求积极合理的欲求的重要性(2分)。(或:将“人”比作树,将“欲”比作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见欲而止”的重要性。)15文章结尾说“这个故事,值得我们深思”,根据文章内容你想到了哪些?(3分)【示例】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欲望失控将步入歧途而不能自拔;见欲而止为德;受欲望操控,终将被欲望所累。(3分。言之有理即可)四、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回答1516题。(6分)16“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这是艾青太阳的话中的诗句,请简要说说艾青太阳的话描绘了什么形象,寄托着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诗人描绘了太阳的形象(1分),寄托着诗人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的思想感情(2分)。17酒壮英雄胆,酒成(误)英雄事。聚义梁山,“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水浒英雄的豪情似乎总离不开一个“酒”字。请借助你的阅读经历,简述水浒传中一个关于“酒”的故事。(3分)【示例一】酒壮英雄胆。“武松醉打蒋门神”。武松发配至孟州牢营,管营施忠之子施恩,慕其名,二人结拜。施恩的酒店被恶霸蒋门神霸占,武松闻之大怒,带酒边走边喝赶至快活林,痛打蒋门神,夺回酒店。【示例二】酒误英雄事。“鲁智深喝酒误事”。林冲服役前,鲁智深答应林冲照顾他的娘子和家人,可因喝酒迟到一步,没能阻止悲剧发生。林冲的娘子被高逑之子高衙内侮辱了,随后上吊而死。(3分)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822题。(14分)留守乡村的爷爷蒋曼孩子的爷爷在乡下,八十多岁了,嗓门洪亮,身体硬朗,还能参加各种劳动。他似乎从未有退休打算,每天都很忙碌,忙着照顾他的鸡、鸭、蔬菜和庄稼。前不久,接他到城里住过几天,可他老是记挂着乡下:菜该灌肥,该撒点草木灰,寄养在邻居家的看门狗还是天天回来睡,水沟要刨刨,不然树苗的根要烂了,母鸡们都下蛋在山上,便宜了黄鼠狼。在他的土地上,有太多需要他的物和事,从未有被生活丢弃的感觉。从孩子的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平常日子,他会仔细地安排家里地里的活计。菜长出来了,鸡长大了,就在它们之间编一道竹篱笆;赶场时,买点不常见的菜苗,种出来,看着都感觉稀奇。天燥地旱,他不着急:“没啥,油菜今年长得好,天干油分足。”如有阴雨,他也会安慰家里人:“稻子灌浆的时候,雨水多,不空壳。”某年洪水来犯,他也如此淡定:“这土肥沃啊,明年又种嘛。”数十年与土地亲密相守,其经验足够让他从容不迫。乡村老人对死亡有一种独特豁达,生死本是自然轮回,荣衰不只是庄稼和草木。爷爷能在一岁一枯荣的山野田间洞悉生命秘密。在乡村,死亡从来不是禁忌,到了高龄岁数,他们会早早地请来风水先生,选好墓地,准备好寿木,放在堂屋里,每年会亲自刷一遍漆,红色的或者黑色的,平时用来储存需要干燥的粮食,最后,存放自己。孩子的爷爷喜欢种树。我老公考上大学,他高兴地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现在还都郁郁葱葱,生长在已被废弃的小学校里。我们结婚时,他建议我们种一棵树,然而在钢筋水泥的城里,连人都难以安顿,我们在哪里可以种下属于自己的树呢。有了小孙女,爷爷说:“我在乡下给孙女种了棵香樟树,以后她大了,树也大了。”爷爷说不来动听的话,小孙女却记住了爷爷的礼物。这个城市出生的孩子,从此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了心灵相通的所在:一棵树,一棵和她一起成长的树。有一次,我们回老家时,女儿终于见到了这世界上属于她的那一棵树。爷爷领着孙女,骄傲地走在自家的土地上,满怀一个勤劳庄稼人的自豪感,大声地告诉孙女:“这地是我的,也是你的,小池塘是你的,大公鸡是你的,坡上的柏树全是你的,那只叫团团的狗也是你的”不由地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豁然开朗,哀而不伤。18文中“爷爷”做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说出三件即可)(3分)仔细安排家里地里的活计。从容安排后事。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种一棵香樟树当作礼物送给孙女。领着孙女看自家的土地。(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19结合全文,回答问题。(4分)(1)从孩子的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加着重号词“镌刻”有什么含义?)镌刻,原指雕刻(1分)。在文中指爷爷与大自然、与土地不可分离的紧密关系(1分)。(2)不由地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豁然开朗,哀而不伤。(为什么说爷爷给孙女的故乡是“广袤而丰盈”的?)因为爷爷在广阔的故乡留给孙女的一切都是丰富的(1分),他希望孙女能同样感受到他的自豪和眷恋(1分)。20结合全文,谈谈标题“留守乡村的爷爷”的作用。(2分)交代文中的主要人物;点明文章主旨。(每点1分)21请简要概括文中“爷爷”的形象特点。(2分)年龄大但身体硬朗;热爱乡村生活;有豁达从容的人生态度。(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22爷爷为什么要在乡下给孙女种一棵香樟树?(3分)爷爷把香樟树当作礼物送给孙女;让孙女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心灵相通的所在:香樟树,和她一起成长;爷爷送给孙女的不仅仅是一棵树,也是告诉孙女,她与故乡、与土地血脉相连,故乡和土地是我们心灵的起点和归宿。(每点1分)第三部分(23题50分)23成长路上有花团锦簇,也有断壁残垣;有星月漫天,也有狂风骤雨这一道道风景,让你经历得意与失意,喜悦与哀伤,泪水与汗水每经历一处风景,你就会拥有一份宝贵的阅历,人生将会多一份精彩。请以“路上的风景”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有真情实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30行);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作文略。8 /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