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翻译--机械手

上传人:美景 文档编号:30544 上传时间:2017-03-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文翻译--机械手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外文翻译--机械手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外文翻译--机械手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外文资料翻译 系 别: 工程技术系 专 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姓 名: 学 号: 2012 年 4 月 12 日 2 外文资料翻译译文 机器人学是近几十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学科。它集中了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自动控制以及人工智能等多种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体现了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最新成就,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也是我国科 技界跟踪国际高技术发展的重要课题。 “机械手”( 多数指附属于主机、程序固定的自动抓取、操作装置(国内一般称作机械手或专用机械手)。如自动线、自动机的上下料,加工中心的自动换到的自动化装置。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手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机械工业中,大量应用于铸、锻、焊、冲、热处理、机械加工以及装配等工种。在其他部门,如轻工业、建筑业、国防工业等工种中也均有应用。 在机械工业中,应用机械手的意义可以概括如下: (1)可以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应用机械手有利于在自动生产线 中实现材料的传送、工件的装卸、刀具的更换、以及机器的装配等的自动化程度,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2)可以改善劳动条件,避免人身事故。在高温、高压、低温、低压、噪声、臭味、有放射性物质的环境场合,用人手直接操作是很危险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而应用机械手即可部分或者全部代替人完成作业,使劳动条件得以改善。 (3)可以减少人力,并便于有节奏的生产。应用机械手代替人手进行作业,这是直接减少人力的一个侧面,同时应用机械手可以连续的工作,这是减少人力的另一方面。因此,在自动化机床和综合加工自动线上,目前几乎都设有 机械手,以减少人力和更准确的控制生产的节拍,便于有节奏的生产。 (4)用液压系统来控制机械手,比一般的机械控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并且控制的精确度更高。 (5)运用机械手可以实现连续的生产,而大大提高在生产线的工作的时间,从而能大幅提高劳动的生产率。 综上所述,有效的应用机械手,是发展机械工业的必然趋势。 专用机械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已进入了以通用机械手为标志的时代。通用机械手可以应用于更加多的场合,从而节约了不少的开发以及设计的成本。由于通用机械手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智能机器人的研制。通用机械手涉及的内容,不 仅包括一般的机械、液压、气动等基础知识,而且还应用了一些电子技术、电视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技术、无线电控制、仿生学等,因此它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技术。目前国内外对发展这一技术都很重视。几十年来,这项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一直比较活跃,设计在不断的修改,品种在不断的增加,应用领域在不断的扩大。虽然在这方面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有点落后,但是国内现在也越来越感觉到机械手的重要性,国家大力支持相关的设计及产品的开发。在机器人的发展以及机械手的设计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内每年都将举行机器人大赛,以增加研发单位的交流与合作。 3 (1)研制有更多自由度的液压机械手,这样机械手就可以变得更加的灵活,从而完成更加多的动作。 (2)研制带有行走机构的机械手,这种机械手可以从一个工作地点移动到另一个工作地点。 (3)研制维修维护方便的通用机械手。 (4)研制能自动编制和自动改变程序的通用机械手。 (5)研制具有一定感触和一定智力的智能机械手。这种机械手具有各种传感装置,并配有计算机。根据仿生学的理论,用计算机充当其大脑,使它进行思考和记忆。用听筒和声敏元件作为耳朵能听,用扬声器作为嘴能说话进行应答,用热电偶和电阻应变仪作为触觉和感触。用滚轮或 者双足式机构脚来实现自动移位。这样的智能机械手可以由人的特殊语言对其下达命令,布置任务,使自动化生产线成为智能化生产线。 (6)机械手的外观达到美观的要求,尽量用最简单的结构和设备能完成更加多的动作 (7)研制具有柔性系统的通用机械手 目前,在国外广泛应用的再现式通用机械手,虽然一般也都有记忆装置,但其程序都是预先编好的,或由人在工作之前领动一次,而后机械手可以按领动的工作内容正确进行再现动作。如果把这种再现式通用机械手称为第二代机械手的话,那么现在处于研制阶段的智能机械手就是第三代了。现在研究的机械手正 在朝着一种可以存储大量的程序的并且可以改变并重新写入程序的方向发展,而且机械手具有比原来的更多的自由度。现在国内具有越来越强的自主研发的单位,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一定能够赶上并将且超越发达国家在机械手乃至整个机械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它的运动轨迹为空间的任意连续曲线,其特点是设定点为无限的,整个移动过程处于控制之下,可以实现平稳和准确的运动,并且使用范围广,但电气控制系统复杂。这类工业机械手一般采用小型计算机进行控制。 夹持式是最常见的一种,其中常用的有两指式、多指式和双手双指式 :按手指夹持工件的部位又可 分为内卡式 (或内涨式 )和外夹式两种 :按模仿人手手指的动作,手指可分为一支点回转型,二支点回转型和移动型 (或称直进型 ),其中以二支点回转型为基本型式。当二支点回转型手指的两个回转支点的距离缩小到无穷小时,就变成了一支点回转型手指 ;同理,当二支点回转型手指的手指长度变成无穷长时,就成为移动型。回转型手指开闭角较小,结构简单,制造容易,应用广泛。移动型应用较少,其结构比较复杂庞大,当移动型手指夹持直径变化的零件时不影响其轴心的位置,能适应不同直径的工件。具有足够的握力 (即夹紧力 )在确定手指的握力时,除考虑工件重量 外,还应考虑在传送或操作过程中所产生的惯性力和振动,以保证工件不致产生松动或脱落。手指间应具有一定的开闭角。两手指张开与闭合的两个极限位置所夹的角度称为手指的开闭角。手指的开闭角应保证工件能顺利进入或脱开,若夹持不同直径的工件,应按最大直 4 径的工件考虑。对于移动型手指只有开闭幅度的要求。保证工件准确定位,为使手指和被夹持工件保持准确的相对位置,必须根据被抓取工件的形状,选择相应的手指形状。例如圆柱形工件采用带“ V”形面的手指,以便自动定心。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手指除受到被夹持工件的反作用力外,还受到机械手在 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惯性力和振动的影响,要求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防折断或弯曲变形,但应尽量使结构简单紧凑,自重轻,并使手部的中心在手腕的回转轴线上,以使手腕的扭转力矩最小为佳。应考虑被抓取对象的要求 (1)抓取形状 手指形状应根据工件形状而设计。如工件为圆柱形则采用“ V”形手指;圆球状工件用圆弧形三指手指,方料用平面形手指,细丝工件用尖指勾形或细齿钳爪手指。总之应根据工件形状来选定手指形状。 (2)抓取部位 抓取部位的尺寸尽可能是不变的若加工后尺寸有变化,手指应能适应尺寸变化的要求,否则不允许定为抓取 部位。对于工件表面质量要求高的,抓取时尽量避开高质量表面或在手指上加软质垫片 (如橡皮抱沫塑料石棉衬垫等 ),以防夹持时损坏工件。 (3)抓取数量 若用一对手指抓取多个工件,为了不发生个别工件的松动或脱落现象,在手指上可增加弹性衬垫,如橡皮、泡沫、塑料等 ,对于较长工件可采用双指或多指抓取。应考虑手指的多用性 手指是专用性较强的部件,为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工件的不同形状和尺寸的要求,可制成组合式的手指,对于这种手指要求结构简单,安装维修方便,更换迅速和准确,以便扩大机械手的使用范围。 目前国内工业机械于主要用 于机床加工、铸锻、热处理等方面,数量、品种、性能方面都不能满足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国内主要是逐步扩大机械手应用范围,重点发展铸锻、热处理方面的机械手,以减轻劳动强度,改善作业条件。在应用专用机械手的同时,相应地发展通用机械手,有条件的还要研制示教式机械手、计算机控制机械手和组合式机械手等。 将机械手各运动构件,如伸缩、摆动、升降、横移、俯仰等机构,以及适于不同类型的夹紧机构,设计成典型的通用机构,以便根据不同的作业要求,选用不用的典型部件,即可组成各种不同用途的机械手。既便于设计制造,又便于改换工作, 扩大了应用的范围。同时要提高精度,减少冲击,定位精确,以更好地发挥机械手的作用。此外还应大力研究伺服型、记忆再现型,以及具有触觉、视觉等性能地机械手,并考虑于计算机联用,逐步成为整个机械制造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单元。 在国外机械制造业中,工业机械手应用较多,发展较快。目前主要用于机床、模锻压力机的上下料,以及点焊、喷漆等作业中,它可按照事先制定的作业程序完成规定的操作,但是还不具备任何传感反馈能力,不能应付外界的变化。如发生某些偏离时,就将引起零部件甚至机械手本身的损坏。为此,国外机械手的发展趋势是大力研制具有 某 5 些智能的机械手,使其拥有一定的传感能力,能反馈外界条件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变更。如位置发生稍些偏差时,即能更正,并自行检测,重点是研究视觉功能和触觉功能。视觉功能即在机械手上安装有电视照相机和光学测距仪(即距离传感器)以及卫星计算机。工作时,电视照相机将物体形象变成视频信号,然后传送给计算机,以便分析物体的种类、大小、颜色和方位,并发出指令控制机械手进行工作。触觉功能即在机械手上安装有触觉反馈控制装置。工作时机械手先伸出手指寻找工件,通过装在手指内的压力敏感元件产生触感作用,然后伸向前方,抓住工件。手的抓力 大小可通过装在手指内侧的压力敏感元件来控制,达到自动调整握力的大小。总之,随着传感技术的发展,机械手的装配作业的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到 1995 年,全世界约有 50%的汽车由机械手装配。现今机械手的发展更主要的是将机械手和柔性制造系统以及柔性制造单元相结合,从而根本改变目前机械制造系统的人工操作状态。 6 外文原文 is in of It on so on of of to of is of is of to ( : to to or a . as to of is in a of of In as In of of be as (1) of of is in to as as (2) In is of be or to so be (3) is of of is at of it is to 7 at in to of (4) a to (5) a To of is of of of a of be to a of of of of so so it is a At to of in a of in to is a of of of In of s in to & D in 1) a of (2) a be to of (3) of of (4) be 8 (5) a of a of is a to of to as it as as a of as or to be of to (6) to to (7) of of t in in or by be to If is of in of is of is a a of of I in be to up in a It is of is by is is of a of is of a is of be or by 9 be a or , to a a is is is do to of in of be in or of to or a of of is or if of of be To to is to to V of so by by in of to or to a at of so be an (1) to of as V to a or In be on of 10 to (2) is as If be to to of as as to or on a as , to to (3) if a of a of in to or as be or be to of he to to of in be a of of so as to of of At in of of of is to of on of in to In of at of a to of as is of as a to be of a of of of At to 11 to of It be on as as of in a is of In is At it be in to of of to in As of it to is of of a as on of in is a a TV to is to in to an to in is on to by in a to to be on a to to of In of be 995, 0% of s by of is so as to o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外文翻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