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考前50题语文系列含答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922289 上传时间:2019-12-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考前50题语文系列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考前50题语文系列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考前50题语文系列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小题。 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考前50题语文系列含答案 在闻一多的家族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闻家实际上是南宋抗元名将文天祥的后代,为了避免元初对文氏家族的迫害,他们的始祖文良辅携家逃到湖北浠水,并改姓氏为“闻”。这个悲凉的传说被写入闻氏宗谱已有700多年了,它不仅为这个后来培养出诗人闻一多的大家族增添了几分英雄气概和神秘色彩,而且也引起了史学家和闻一多研究者们长久而浓厚的兴趣。 这个问题,闻一多本人也产生过兴趣。他在清华读书期间曾想撰写一篇闻氏先德考,但终因资料不足,只在日记中写下了“不得其详”这样一个没有结论的结论。在近年来的闻一多研究中,有不少学者涉及过这个问题,但也终是语焉不详。xx年9月,在武汉召开的“99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浠水县闻一多纪念馆馆长龚成俊与纪念馆另两位研究人员朱兴中、王润一起提交了论文关于改“文”为“闻”的考证。根据最新发现的材料,他们考证出:闻一多与文天祥同根共祖,但闻一多不是文天祥的嫡系后裔,而是文天祥的家族的旁系后裔。这一新结论出现在闻一多百年诞辰之际,在闻一多研究界引起很大反响。 “闻”氏由“文”改来的说法最早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第一次修撰的闻氏宗谱:“吾姓本姓文氏,世居江西吉安之庐陵。宋景炎二年(1277年),信国公军溃于空坑,始祖良辅公被执,在道潜逃于蕲之兰清邑,改文为闻,因家焉。”这里所说的信国公就是文天祥,而蕲则是今天的湖北省浠水县。700多年来,闻家宗谱都采纳此说,闻家人也都自认为是文天祥后人,闻一多研究界也大多承认了这个说法。然而,1992年,闻一多传的作者闻黎明以史学研究者的严谨态度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质疑。他说:“这种说法很难考证,且记载时间去事500年(1277年1781年)”,“宗谱所言确否,尚待证实。”因为“闻”本来也是一个姓氏。1995年,闻一多的堂侄闻立法在进行了大量考证工作之后得出结论认为,浠水原本没有“闻”氏,从“文”改来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在此基础上,龚成俊等人又发现,在庐陵文天祥的嫡系家族中,前后五代的确至今尚未发现有“良辅”这个名字。所以说闻良辅是文天祥的嫡系后裔是值得怀疑的,那么,他会不会是文氏家族的旁系成员呢?三位研究者沿着这个思路走了下去。 今年8月,这三位研究者来到了湖北省武穴市龙坪镇五里村。在这里,文天祥的堂兄文天祯的第22代孙文明杰、第24代孙文尚雄、文尚志为他们提供了一套共14本的文氏宗谱,其中的江右统宗世系上清清楚楚地记载着“文良辅”这个名字。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重大发现。通过比较文氏宗谱和闻氏宗谱中的世系图他们发现:不仅“良辅”二字完全相同,而且两人籍贯也是吻合的,即同为江西吉安人。另外,从宗谱上看,这两组世系恰相衔接。文氏宗谱中文良辅以后“世系未详”,说明他本人下落不明;而闻氏宗谱中自良辅以上又恰好“谱牒无存”,二者正好衔接。此外,最为关键的一点是,经过一番对时间的推算,文良辅和闻良辅两人有同时存世的可能,这基本可以证明二者就是同一个人。在多方考证之后,三位研究者终于作出了“闻一多是文天祥的家族的旁系后裔”的结论,证明了“改文为闻”说法之真实可信(2004年5月25日中华读书报)6下列不能作为“闻一多是文天祥的家族的旁系后裔”的根据的一项是A. 闻家实际上是南宋抗元名将文天祥的后代,为了避免蒙元对文氏家族的迫害,他们的始祖文良辅携家逃到湖北浠水,并改姓氏为“闻”。B. 龚成俊等人发现,在庐陵文天祥的嫡系家族中,前后五代的确至今尚未发现有“良辅”这个名字。C. 湖北省武穴市龙坪镇五里村的江右统宗世系上清清楚楚地记载着“文良辅”这个名字。D. 比较文氏宗谱和闻氏宗谱中的世系图, “良辅”二字完全相同,两人籍贯也吻合,推算时间,文良辅和闻良辅两人可能同时存世。7关于“闻”氏由“文”改来的说法,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 “闻”氏由“文”改来的说法最早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第一次修撰的闻氏宗谱,闻家始祖良辅公被执,潜逃到蕲之兰清邑,改“文”为“闻”,定居于此。B. 闻一多传的作者闻黎明认为这种说法很难考证,且记载时间与事情发生时间相距许多年,宗谱所言,尚待证实。另外“闻”本来也是一个姓氏。C. 700多年来,闻家宗谱都采纳此说,闻家人也都自认为是文天祥后人,闻一多研究界也承认了这个说法。D. 闻一多的堂侄闻立法在进行了大量考证工作之后得出结论认为,浠水原本没有“闻”氏,从“文”改来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闻一多始祖为文天祥后代的传说不仅为这个后来培养出诗人闻一多的大家族增添了几分英雄气概和神秘色彩,更引起了史学家和闻一多研究者们长久而浓厚的兴趣。 B. 闻家为文天祥的后代这种说法闻一多本人也产生过兴趣。他在清华读书期间曾想撰写一篇闻氏先德考,但终因资料不足,没有得出确切的结论。C. 闻良辅是文天祥的嫡系后裔是值得怀疑的,那么,他就可能是文氏家族的旁系成员,三位研究者的研究思路是正确的。D.文氏宗谱中文良辅以后“世系未详”,说明他本人下落不明;而闻氏宗谱中自良辅以上又恰好“谱牒无存”,二者正好衔接,足以证明文良辅与闻良辅是同一个人。参考答案6A(这仅仅是在闻一多家族中流传的传说)7C(原文为“闻一多研究界也大多承认了这个说法”)8. D(“足以证明”不准确,还有其它关键因素)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小题情境交辉祝肇年人的喜怒哀乐,无不是在特定环境中展现的。触境生情,因情见境,客观生活存在着情境交辉的辩证关系。 西厢记这出戏主要是写莺莺和张生的离情别绪,王实甫却能写得充满诗情画意,楚楚动人。他紧握情境相生的艺术原则,深入细腻地描绘了崔、张的离别之情。西厢记是古典戏曲中情境交辉的最好的典范,尤以长亭送别为最。 景是属于境的,人可以离景,却不能离境。只有从写境的意义上去写景,才能正确处理景与情的关系。长亭送别的作者,是把景作为与情密切相关、与人物活动不可暂离的特定环境来看待的,所以他笔下的景,使你感到人在境中,这就真实可信。景只有给人以境的实感时,它才能发生传情的效用。从长亭送别全篇来看,作者勾画的是一个深秋、暮色、长亭、山野的环境总体。单看,句句是景;总看,句句是境。它不仅使你感到情,同时也看到境,秋境与离情浑然一体。把景作为境来写,长亭送别它是把人物全部包笼在秋山落日的景色之中。如写莺莺去长亭的途中,开头是“碧云天,黄花地”,从景色入手,下面才写她奔向长亭。这样就把莺莺在途中的离情别绪,包笼在一径秋光之境了,形成情与境的交融。它写离筵,先写“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接着才拈出“酒席上斜签着坐的”。首先渲染出暮秋凄苦之情,把整个离筵用秋的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和离情统一,愈显悲苦。长亭送别的写景,是作为一个完整的秋境来部署的,不是为了抒情杂凑景语。崔、张的离情是从秋意凄然的环境整体中显现出来,这就形成全篇的统一色调。长亭送别的整体是情境交辉,但整体是由局部的具体情境组成的。作者精心、具体地描绘出属于局部的此时此地之境,此时此地之情。它把莺莺的离愁别情放在四种不同的环境中作了境异情殊的描写。开始,莺莺乘车去长亭,她眼中的枫林红叶是离人的泪血,垂柳长条是拴征马的缰绳,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景物,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记。这是特定的途中之境与莺莺之情的合一。长亭离筵,环境一变,情随境转。作者用细腻传神之笔,从莺莺的眼睛里写出张生的委曲难言之情:“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两人席间,偶然目光一碰,发觉张生暗暗流泪,又怕被人看出,赶快低下头,装着整衣的样子。这种细腻隐微的情绪,正是离筵特定之境与张生之情的合一。再下,曲终人散,在四顾无人之境,莺莺才可以向张生倾诉私情,“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多么一往情深!有此境方有此情。最后,张生远去,独留莺莺,人远山遥,含情凝望,“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她极目寻找张生远去的影像,偶然见征马在残阳里闪现,随即隐没在群山暮霭之中,留下的是一片阒寂。此又一境。景随人远,情随恨长。还必须注意,无论写景写情,长亭送别的语言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艺术语言,是作者心血的结晶,这也是达到情境交融必不可少的条件。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但一个“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情境交辉,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6下列对“情境交辉”这个概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人的喜怒哀乐,都是在特定环境中展现的。触境生情,因情见境,情境交辉的辩证关系存在在客观生活中。B. 景是属于境的,人可以离开景,但却不能离开境。要想正确处理景与情的关系,只有从写境的意义上去写景,除此之外,别无他法。C. 景只有给人以境的实感时,它才能发生传情的效用。D. 无论写景写情写境,作品的语言都得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艺术语言,是作者心血的结晶。7下列不能解释“西厢记是古典戏曲中情境交辉的最好的典范”原因的一项是A.西厢记主要是写莺莺和张生的离情别绪,王实甫紧握情境相生的艺术原则,深入细腻地描绘了崔、张离别的委婉之情,写得充满诗情画意,楚楚动人。B.长亭送别的作者,把景作为与情密切相关、与人物活动不可暂离的特定环境来看待的,他笔下的景,使你感到人在境中,真实可信。C.长亭送别的写景,是作为一个完整的秋境来部署的,有全篇统一的色调,写景不是为了刻意抒情,崔、张的离情从秋意凄然的环境整体中显现出来。D.长亭送别整体的情境交辉是由局部的具体情境组成的。作者精心具体地把莺莺的离愁别情放在四种不同的环境中作了境异情殊的描写。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亭送别勾画的是一个深秋、暮色、长亭、山野的环境总体,单看是景,总看是境,秋境与离情浑然一体。B. 莺莺去长亭的途中,开头从景色入手,写“碧云天,黄花地”,再写她奔向长亭,这样就把莺莺在途中的离情别绪包笼在情与境的交融的秋光之境中了。C. 作者写长亭离筵细腻传神,从莺莺的眼睛里写出张生的委曲难言之情,此处没有写景烘托,是“曲终人散”写景前的过渡,尚不算“情境交辉”。D.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景都是传情之物,得益于“泪”字, “泪”字,使全篇景物都附着别离之意。6. D(D项不是讲“情境交辉”这个概念的,原文是把它当作作品达到“情境交辉”的条件来说的,任何优秀的作品都得锤炼语言。)7. A(A项是总说西厢记具有“情境交辉”的特点,B、C、D项分别对应第四、第五、第六段,是具体表现。)8. C(C项虽没写景,“离筵”仍是整体情境中的四种具体情境之一,仍是“情境交辉”。)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历史上,国人曾有谣谶之信。何谓谣谶?谣,是歌谣;谶,为预言。简单地说,谣谶就是以谣为谶,用歌谣的形式演绎对未来的预言。内容主要包括占验个人命运和历史事件两种。前者如以燕子为题,影射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人生经历。而历史事件最著者莫过于王朝更迭。这类谣谶有的是一语成谶式的简单判断,如“亡秦者,胡也”;也有的是对完整过程的叙述。一首普通的歌谣何以有着如此巨大的能量?答曰:信仰使然。 古人认为,“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徒歌谓之谣”。也就是说,谣是没有音乐伴奏的歌唱形式。事实上,最有可能成为谶谣的不是成人谣而是童谣。古人认为:“童子歌曰童谣,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童谣能成为谶谣,除了“出自胸臆”的“天籁之音”外,还有信仰上的因素。古人认为五星中的荧惑星(火星)降临大地化为儿童,歌谣嬉戏,而其所歌即是吉凶的预兆。 国语郑语记有周宣王时的一首童谣:“糜弧箕服,实亡周国。”(那卖桑弓、箭袋的人,就是使周灭亡的人啊!)历史应验了童谣之语,卖桑弓、箭袋的夫妇收养的弃婴,正是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之妃褒姒。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其成书年代,或云春秋末期,或云战国初期。以最晚而论,应该说在战国初期人们已经有了谣谶的信仰。 既为信仰之物,谣之所以成谶,源于两种基本的思维。一是相信语言的神秘力量。 如古时候“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的农事咒语。二是相信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人们总是试图破译这种神秘联系,先民龟筮占卜就是这种文化尝试的结果。相信谣谶的预言和相信卜筮的占验应该说基于同样的思维,只不过是所凭借的手段不同罢了。 上述信仰被战国邹衍和西汉董仲舒所利用,并进一步系统化。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根据西周以来解释自然现象的阴阳、五行,创立“阴阳消息”与“五德终始”学说,用天事解释人世治乱,以之恐吓当政者,使其不敢不注意人事。首将儒家与阴阳家两种学说融为一体的是西汉大儒董仲舒。他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有意志、有感情的人格神,皇帝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皇帝的作为可以与天感通,上天通过“祥瑞”与“灾异”表达对皇帝的嘉许与惩戒。邹衍、董仲舒的理论因此也成为了中国谶纬之学的渊薮。“纬”是指方士化的儒生编辑起来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 今人看来,谣谶乃诳人之举,其人为因素昭然若揭。或人为作谣,以图成谶。如秦末篝火狐鸣中“大楚兴,陈胜王”的起义谣谶,元末韩山童、刘福通“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造势谣谶等等,皆属“当世有心人”之作,其目的无非是借谣谶以实现其政治企图。或穿凿附会,事后释谶。秦未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谣谶,关于这首谣谶的理解分歧不一,分歧的关键点是对句中“三户”一词的理解上。历史最终给人们留下了足够的附会空间,大泽乡起义的陈胜是楚人,亡秦主力西楚霸王项羽是楚人,建立大汉王朝的刘邦也是楚人。 时至今日,谣仍在,人们仍会“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谶已无,以谣为谶的行为已难觅踪影。但如果就此说,相信占验、相信预言的谣谶式思维已从现代人的大脑中剔除干净却显武断。有人在观看了好莱坞惊悚片xx后,就把现实中的诸多灾害与片中玛雅人的预言相互联系。我们不敢确定这种疑虑是人们真实意图的流露抑或是茶余饭后的戏言,但我们倒是更愿意相信它是后者。 (选自百科知识xx年16期)6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段先阐释谣谶有“谣”和“谶”两种表现形式,然后举例说明谣谶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它产生巨大能量的原因在于信仰。 B第段重点分析了谣成为谶的两点原因,并通过史料推断出国人的谣谶信仰至 晚在战国初期就出现了。 C第段,作者先明确阐述了谣谶产生的两种基本思维,并由这种思维的系统化, 进而谈到了中国谶纬之学的产生。 D第段站在今人的角度上,分析了谣谶不过是人为创作,意图达到一定的政治 目的,并指出了当今世上的谣谶式思维。7为本文拟一个题目,最贴切的一项是 A荒诞的谣谶 B历史上的谣谶 C谣谶与政治 D谣谶的危害8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邹衍创立了“阴阳消息”与“五德终始”学说。后来形成的谶纬之学,理论起源就来自他和董仲舒的理论。 B童谣之所以最有可能成为谶谣,只是因为它多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对当时世界的感 悟,是“出自胸臆”的“天籁之音”。 C谣成为谶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相信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总是试图破译这种神秘联系。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实质是用天事解释人世治乱,以之规劝、提醒当政者关注民生。6、C(A项无中生有,原文只是对“谣谶”二字分别解释,“谣谶就是以谣为谶,用歌谣的形式演绎对未来的预言”;B偷换概念,段重点分析的是童谣更容易成为谶谣的原因;D以偏概全,“以图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只涉及了人为因素中的“人为作谣,以图成谶”的部分)7、B(A并不全是“荒诞”内容并不全是和“政治”有关D全文没有涉及“危害”)8、A(B除了“出自胸臆”的“天籁之音”外,还有信仰上的因素。C根据第段原因有两种,并非“根本原因”;的主张应该是邹衍)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微电影”大有可为娄雪微电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放映、“微周期制作”和“微规模投资”的视频短片。其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元素,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微电影兴起于草根。各种参差不齐的“小短片”,来自于各种相机、DV、手机。后来,类似“天堂鸟影像”这样的专业机构,使微电影从个人自拍的随性表达,渐渐上升到电影的层次。近两年,我国各种类型的微电影呈“井喷式”增长。从电影类型来看,在草根网民的原创作品层出不穷的同时,专业团队为一些品牌量身打造的商业微电影也开始盛行;从制作规模来看,越来越多的专业团队跻身微电影的制作,甚至一些知名导演也加入了微电影的制作行列。微电影的制作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品质、格调也得以提升,实现了华丽转身。微电影的影响力也在日渐增强,由其催生的短片大赛、微电影大赛、微电影节等活动雨后春笋般涌现。微电影的篇幅虽小,却并不影响其主题的深远立意和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一些微电影在实现艺术追求的同时,也主动担负起对社会的责任。以“721”大雨为背景创作的系列微电影大雨的主要人物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面对大雨造成的备种困境,他们团结互助、共抗灾难,共同演绎了充满温情与关怀、责任与坚守的感人故事。影片融入纪实的风格,片尾对人物原型的采访,使得“微”中有内涵,“微”中有新意。在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公益微电影中,天堂忘记了镌刻下自闭症少年的心灵界碑;交易中的小女孩儿主动找到人贩子,一句“叔叔,你把我卖了吧!我还差1800块钱给妈妈治病”,让观众为之动容;亲爱的小孩喊出“温暖xx”,呼吁对于弱势儿童群体的关注一刻都不该停止这些微电影关注社会事件,从帮扶贫弱、关爱孤儿到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等多个方面,予以理性思考和人文关怀,以艺术的力量担当起社会责任,发出正义之声,温暖人心。微电影的播放渠道正日趋多元化。微电影不仅通过网络、移动电话等新媒体呈现,传统的电视播放平台也为它大开“绿灯”。微电影传播平台的增加,微电影制作团队的日渐专业化都让微电影从“非主流”向主流过渡。未来,微电影还可能打包进入主流院线,进入电影发行体系,以更加成熟的姿态面向观众。(光明日报,2012年12月3日,有增删)6下列关于“微电影”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微电影对观看时间和空间的要求较传统电影要低,移动状态和短时间休闲状态下都可以观看。B放映时间短、制作周期短、投资规模小是微电影的显著特征,但它的内容丰富,可单独成片,也可系列成剧。C最早的微电影是普通百姓用手机、相机、DV等拍摄的短片,它们仅仅是一些个人的随性表达。D近两年微电影发展迅猛,影响力日渐增强,催生了许多公益活动,带动了多个产业的发展。7不能说明微电影担负起社会责任的一项是( )A大雨融人纪实风格,在短小篇幅中展现了深刻的内涵,创作上有新意。B天堂忘记了展现了自闭症少年的心灵世界,启示人们应该关爱少年自闭症患者。C交易中的小女孩儿主动找到人贩子,要求把自己卖掉换钱给妈妈治病,让观众为之动容。D亲爱的小孩喊出“温暖2012”,呼吁社会要持续关注弱势儿童群体。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微电影只能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一般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B专业团队加入微电影的制作,不仅大大地增加了微电影的数量,也极大地提高了其质量。C微电影篇幅小的特点有助于其实现主题的立意深远和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刻思考。D微电影正从“非主流”向主流过渡,不久会打包进入主流院线,进入电影发行体系。【参考答案】6【答案】D【解析】“催生”的不是公益活动,且“带动了多个产业的发展”无据。7【答案】A【解析】该项是对影片艺术风格的肯定,不是思想内容上担负起社会责任。8. 【答案】B【解析】A“只能在播放”不对,从最后一段“传统的电视播放平台也为微电影大开绿灯”可知;C原文说的是“微电影篇幅虽小,却并不影响其主题的深远立意和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有助于”的说法没有根据;D“微电影还可能打包进入主流院线、进入电影发行体系”,而不是“不久会”进入主流院线、进入电影发行体系,误将或然当做必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