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统练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913426 上传时间:2019-12-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统练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统练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统练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统练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8分)本部分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在答题卡上涂黑。1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认为:“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他这样说的依据是()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 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中西文化基础C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 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非常频繁【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周实行君主制度,古希腊实行民主制度,故A项错误;通过“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可得出古代中国的周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而古代希腊则奠定了欧洲文明的基础,故B项正确;古代西方文明与古代中国文化在形成时间上有一定的差异性,故C项错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地理环境限制了古代中西方的交流,故D项错误。【答案】B2图1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地图,其中在所示位置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商鞅变法 B焚书坑儒C迁都洛邑 D陈桥兵变【解析】根据材料,地图显示了韩赵魏三个国家,可以推测所反应的时空为战国时期,故A项正确;焚书坑儒发生在秦统一后的秦朝,故B项错误;迁都洛邑发生在东周开始春秋时期,故C项错误;历史事件陈桥兵变发生在北宋之初,故D项错误。【答案】A3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史实、解释、观点等。下列各项中,属于观点的是() A商朝甲骨文出土于殷墟B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 C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D中古史证明国家合则利分则弊【解析】史实即历史事实,历史解释即是指后人对历史资料的解释,史观即是指某人或者某类人对历史的一些看法等,“商朝甲骨文出土于殷墟”是叙述一件事情,属于史实,故A项错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属于历史叙述,故B项错误;“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历史史实,故C项错误;“国家合则利分则弊”属于对历史发展的一种认识,属于史观,故D项正确。【答案】D4根据下列文本材料所示内容,可以推断出的朝代是()A秦朝 B汉朝C唐朝 D宋朝【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出现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的文体”可知应是汉朝,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设置位卑权重机构进行监察”为汉武时期的刺史制度,“出现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的文化”为汉赋,可知应为汉朝,故B项正确;唐朝已经完整使用造纸术,没有重大改进一说,故C项错误;宋朝时期采用机构相互制约的办法来强化君主专制,造成大量冗官,故D项错误。【答案】B5近年来,土地流转成为热门话题,土地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制度之一。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这主要说明() A土地买卖相当的频繁 B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确立 C体现了“耕者有其田” D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解析】材料指出“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可以推测当时已经有了土地买卖,但不能说明其频繁,故A项错误;材料“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可以得出古代已经有了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故B项正确;耕者有其田强调按劳动力分配土地,材料只有土地所有权的证明,不能证明劳动力均有土地,故C项错误;地契是个人所有土地的依据,故D项错误。【答案】B6下列中所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 实结 论A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化开始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B唐太宗说“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C行省掌管辖境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国重事 元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 明朝禁绝了中外通商贸易 【解析】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后被汉武帝采纳,从此儒学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政治和文化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关系,故A项错误;唐太宗说“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主要是指唐太宗在民族关系上的开明政策,故B项错误;行省掌管辖境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国重事,可见行省制度加强了对方的有效管理,故C项正确;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明朝多次实行海禁,但始终没有完全中断中外贸易,故D项错误。【答案】C7图2是青海都兰县唐代吐蕃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纹锦。图案中,驾车出行的太阳神题材来自欧洲,驾车的有翼神马源自希腊神话,联珠纹是波斯的特征,太阳神的手印和坐姿是弥勒菩萨的形象,织入的汉字“吉”和织造技术来自中原。该文物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B中国丝织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C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D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解析】唐代欧亚文化的中心唐都长安,故A错误;唐代的丝织技术通过丝绸之路向西传播,没有到“世界各地”,故B项错误,从“纹锦”图案中,驾车出行的太阳神题材来自欧洲,驾车的有翼神马源自希腊神话,联珠纹是波斯的特征,太阳神的手印和坐姿是弥勒菩萨的形象,织入的汉字“吉”和织造技术来自中原中外文化的素材都在实物上体现出来,故C项正确;纹锦上内容不全是宗教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C8下列王安石变法内容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有()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整顿太学 将兵法A B C D【解析】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与民生相关,故正确;募役法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为农民赢得农时,故项正确;农田水利法保障农田水利,减少天灾损失,故项正确;整顿太学主要涉及读书人,故项错误;将兵法用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故项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9永乐九年(1411年)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A文化专制开始影响市民生活 B弘扬传统文化来稳定统治秩序 C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 D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的基础【解析】根据“永乐九年(1411年)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可见影响的是艺术创作,故A项错误;通过“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此内容可以看出强调对三纲五常的遵守,以及弘扬符合传统文化的内容,故B项正确;通过内容可判断其弘扬是传统儒家文化,可以体现君主专制加强,不能证明其反动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市民文化的危害性,强调政府对价值观的控制性,故D项错误。【答案】B10康熙皇帝非常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和管辖,经过两次雅克萨之战 平定噶尔丹叛乱收复台湾册封达赖、班禅。以上措施按地理方位排列正确的是()【解析】平定噶尔丹叛乱发生在中国的西北方向,故A项错误;收复台湾发生在中国的东南方向,故B项错误;两次雅克萨之战在东北,平定噶尔丹叛乱在西北,收复台湾在东南,册封达赖、班禅在西南,故C项正确;平定噶尔丹叛乱在西北,故D项错误。【答案】C111793年英使来华觐见乾隆,两国互赠礼品,清单如下:国家礼单英国天体运行仪、望远镜;座钟一架、奇巧椅一对;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数门、军舰模型;英国的土特产若干中国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 两份礼单反映了英、中两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差异是()中国市民生活丰富 中国的手工业繁荣英国产生了近代科技 英国军事工业发达A B C D【解析】根据中国赠送的物品,主要来自官方生活,无法反应市民的情况,故错误;所赠物品种类繁多,可以体现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繁荣,故正确;通过英国的物品“望远镜;座钟一架、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数门、军舰模型”可以推测近代科技已经产生,故正确;英国的物品中,用于军事的物品占大多数,可以推测英国非常注重军事工业,其物品是当时世界上领先的武器,故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12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中说:“过去的中西关系,一切操之于中国,今后是几乎事事由人;过去是中国不以平等待人,现在及今后反以不平等对待中国了。”造成这一转折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造成近代中西关系变化的原因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只是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使半殖半封的程度大大加深,故C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结果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不是中西关系的转折,故D项错误。【答案】A13某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它的主要影响是()A扰乱了地方的社会秩序 B控制清政府的财政 C压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D限制中国商品出口【解析】根据“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可知是马关条约规定的允许外国开工设厂的决定,对地方社会秩序的影响不是主要的,故A项错误;这种行为对清政府的财政没有直接影响,故B项错误;由于允许外国办厂,具有特权,对国民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阻碍作用,故C项正确;此规定对中国商品的出口没有限制,故D项错误。【答案】C14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直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哺乃罢。”这段材料可以看出()A充分肯定赞扬戊戌变法 B变法的影响非常深远C变法内容符合现实需要 D变法有广泛群众基础【解析】根据“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直达天听”可见如果成功了,将会是一种政通人和的景象,故A项正确;材料描述了理想的政治变法后情形,没有论述其影响,故B项错误;从政治运行的情况无法判断与现实是否吻合,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群众广泛参与的情况,材料中的“人人”主要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不是全体人民大众,故D项错误。【答案】A15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叫平民政治,但是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材料可以验证() A政治观念被人们所接受 B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民主科学认识逐渐深入 D民主宪政理念基本实现【解析】根据材料平民变共和,国粹变共和后得到大家认可,可理解为共和政治为大众所认可,故A项正确;共和强调政体,无法体现自由平等,故B项错误;共和不能体现科学,故C项错误;共和观念得到认同不能证明民主宪政理念已经完全实现,在现实中这一过程最终没有达成,故D项错误。【答案】A16近代实业救国的领袖张謇指出:“无工商则农困塞本对末而言,犹言原委,义有先后而无轻重。”“鄙人但望发展中国地利物产,供实业之用耳。”这一认识()A从新视角肯定了农业的作用 B认为工商先行才能活跃经济 C体现了其传统重农抑商思想 D主张牺牲农业以发展工商业【解析】根据“鄙人但望发展中国地利物产,供实业之用耳”可见其对农业的重视其主要目的是为工业提供原料,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农业的角度,故A项正确;根据“无工商则农困塞本对末而言,犹言原委,义有先后而无轻重”可知他主张农工商应同并重,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已经被完全抛弃,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全新的农工商发展模式,故C项错误;材料里强调的是农工商并重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A17图3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学习中国近代史过程中根据学者观点绘制的结构图。按此理解属于“组织反应”的是()A兴办开平煤矿 B提出三民主义 C宣传民主与科学 D共产党成立【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开矿办厂属于技术层面,故A项错误;三民主义的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属于制度层面的内容,故B项错误;民主与科学属于意识形态层面的内容,故C项错误;共产党的成立属于政党组织形式,故属于组织层面的内容,故D项正确。【答案】D18“中国大地从南到北,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上述“革命的火焰”是指()A五四运动 B中共一大 C国民党一大 D北伐战争【解析】根据“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孙中山的革命任务应是反帝反封建,而且成效显著,五四运动主要体现在反对外国不平等签约上,没有发生明显的革命,故A项错误;中共一大是共产党的成立,没有提出反帝反封的任务,故B项错误;国民党一大是国共合作的标志,不能代表革命已经取得成果,故C项错误;北伐战争打倒军阀,打倒列强,而且进展非常迅速,符合材料叙述,故D项正确。【答案】D19下表是摘录于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部分),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目录第三章南昌起义的参谋长第六章长征第七章到敌人后方去第十三章第十六章决战淮海A北伐胜利进军B三次反“围剿”C千里跃进大别山D挥师渡过长江【解析】根据材料判断,表格所缺历史事件应该在抗战之后,在解放战争大决战前,然后根据此来判断,北伐战争是在20年代,故A项错误;“围剿”则属于全面抗战之前,故B项错误;跃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初期,粉碎敌人重点进攻后的一次战略决策,为后来的大决战奠基,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渡江战役发生于大决战之后,故D项错误。【答案】C201949年的组织法草案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四个阶级联盟为基础人民民主专政,四个阶级的共存赋予了新政权民主的特性,1953年进行了人口普查,颁布了选举法,授予年满19岁以上公民以投票权。1954年初举行了选举,在此基础上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含有四章106条的新宪法。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新中国的民主制度是()确立于20世纪的50年代 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A B C D【解析】根据“1949年的组织法草案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四个阶级联盟为基础人民民主专政,四个阶级的共存赋予了新政权民主的特性,1953年进行了人口普查,颁布了选举法,授予年满19岁以上公民以投票权。1954年初举行了选举,在此基础上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含有四章106条的新宪法”可以判断在建国初期,已经确立了民主制度,故项正确;由“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四个阶级联盟为基础人民民主专政,四个阶级的共存赋予了新政权民主的特性”可以看出民主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故项正确;法律明确说明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故项正确,“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新时期共产党与各民主党之间关系的原则,不属于建国初期的内容,故项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21据学者统计,1953年到1956年人民日报使用“和平共处”一词每年都成倍地增长,尤其是1954年后使用频率增长更快。此现象() A直接推动了日内瓦会议召开 B说明“和平共处”的理念深入人心 C有利于调整并缓和中美关系 D反映建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准侧【解析】日内瓦会议的召开是帝国主义解决越南问题的推动下召开的,故A项错误;材料人民日报的多次使用反了国家对此的重视,故B项错误;建国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包围,故C项错误;和平共处是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准则,所以官方媒体反复强调,故D项正确。【答案】D22下表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运行方式在四个年份中的变化情况。该表反映了我国()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B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逐渐的转变 C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大市场引导 D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退出历史舞台【解析】材料表格里反应了农产口价格的变化趋势,从1978年到1993年,国家定价所占份额逐渐减小,市场调节价逐渐上升的趋势,这种趋势无法确定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故A项错误;由国家定价向市场定价转变体现了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故B项正确;这种趋势无法体现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市场的必然性,故C项错误;表格的数据中,国家定价始终占有一定比例,说明国家的控制依然存在,故D项错误。【答案】B23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批评“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A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巨大的解放 B文革的错误得到了彻底纠正 C拨乱反正引起了思想上的争论 D教育领域里完成了观念变革【解析】根据“直接批评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可知当时思想并未完全解放,故A项错误;对考卷观点的争议说明文革错误没有得到完全纠正,故B项错误;学生也写出这样文章,说明已经有拨乱反正的举措,但人们的思想尚未完全解放,所以争论不休,故C项正确;教育制度已经改变,但观念还没有完全改变,故D项错误。【答案】C241979年初在天津日报刊登了牙膏广告,它是文革结束后中国内地在报纸上出现的第一条商业广告。与此事件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改革开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已经确定 天津成为沿海港口开放城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A B C D【解析】根据“1979年初在天津日报刊登了牙膏广告”可以从时间上推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故项正确;在十一届三中国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项正确;天津成为沿海开放城市为80年代开放的举措,故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20世纪末,与题中时间不相符,故项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25希腊人与希腊文明中写道:“我们会盲目地给祖国送上赞歌,但我们都负载着一个沉重的责任把自己教育成有理解力的人类,进而从这种知识中探知我们作为公民的真正责任。”这一论述()A体现个人主义倾向 B强调人应具理性思维C忽略了道德的作用 D深刻批判了民主政治【解析】根据“探知我们作为公民的真正责任”可知强调对国家的责任,故A项错误;根据“把自己教育成有理解力的人类”可知强调用知识来理性地决断事物,故B项正确;通过知识来加强理解力可以推测他强调对道德的重用,故C项错误;材料“给祖国送上赞歌,但我们都负载着一个沉重的责任”可知对民主的肯定,故D项错误。【答案】B261609年,伽利略发明了能放大30倍的望远镜,第一次发现了月球表面高低不平,覆盖着山脉并有火山口的裂痕。与其属于同一世纪的中国科技成就是()A九章算术 B齐民要术 C授时历 D农政全书【解析】根据材料1609年,可知对应中国的明清时期,以此为依据进行判断,九章算术成书于汉朝,故A项错误;齐民要术成书于魏晋,故B项错误;授时历成书于元朝,故C项错误;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清时期,与题意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27图4是18世纪末期英国铜版画漫画作品英国“快乐”与法国“惨况”,该漫画() A宣传对法国革命思想的向往B强调英国生活水平高于法国C表达对英国议会改革的期望D提醒英国对革命要保持警醒【解析】根据材料“18世纪末期”可知法国正在大革命,题目用“惨况”可见对法国是不向往的,故A项错误;图片没有两国生活水平的的写照,故B项错误;18世纪英国代议制已经比较完善,工业革命正在进行,工业资产阶级对议会改革的要求不够强烈,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对“英国快乐与法国“惨况的比较,可以推测是防止英国沦为法国,即防止英国走向革命的境地,故D项正确。【答案】D28浪漫主义(Romanticism)一词源于欧洲中世纪的Romance,“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转化而来。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在西方文艺中也一直有着重大影响,下列西方文艺创作中具有“罗曼蒂克”风格的是()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雪莱的西风颂 A B C D【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所叙述的文学是浪漫主义文学,主要形成18世纪末19世纪30年代以前的欧洲,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文学,故项错误;拜伦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故项正确,战争与和平是现实主义作品的代表,故项错误;雪莱的西风颂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故项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29“在17世纪,(英国)煤的运输方面的困难,曾是其作为燃料的一大缺陷,但到19世纪30年代后,煤就可以自己运输自己了。”材料现象反映()A煤炭已成为工业主要能源 B英国急需煤炭的大量进口 C铁路是煤的主要运输方式 D近代的电力工业发展迅速【解析】根据“在17世纪,(英国)煤的运输方面的困难,曾是其作为燃料的一大缺陷,但到19世纪30年代后,煤就可以自己运输自己了”强调煤在运输问题得到解决的事实,没有说明其是否成为主要的工业能源,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英国煤的来源,故B项错误;用煤来运煤,可以推测为用蒸汽机的火车来运输,故C项正确;电气化铁路运输是20世纪以后的事情,故D项错误。【答案】C30有学者认为,杰斐逊的名言“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 它奠定了美国民主和宪法的基础。基于此,美国建国之初的政治精英们() A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 B建立两党轮流的统治 C建立了中央集权政治 D设计分权制衡的原则【解析】根据“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可以判断其不信任主要是对权力的不信任,因此不会加强联邦的权力,故A项错误;两党轮流制是没有涉及到国家最高权力的强化或削弱,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他反对中央权力的强化,故C项错误;为了防止权力的集中,势必将国家分成几个相互制约的部分,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故D项正确。【答案】D3119世纪60年代,俄、日两国改革的不同之处是()A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封建制度阻碍 B以暴力推翻原有政权后进行改革 C改革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解析】在19世纪60年代,俄、日两国改革的根本原因就是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项错误;在改革过程中俄国是由皇帝自上而下的改革,而日本则进行了武装倒幕运动,推翻了封建势力,故B项正确;俄日两国通过改革均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故C项错误;俄日在改革的过程中,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故D项错误。【答案】B3219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鼓励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科技。到20世纪初,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过英法之总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这反映出德国()A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 B整体科技实力一直领先于其他国家C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D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解析】根据题意,主要内容与德国科技的发展相关联,没有叙述海外市场有关联的史实,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在19世纪70年代,德国才刚刚统一,落后于其它各国,故B顶错误;根据材料政府“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鼓励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科技”可见政府在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故C项正确;根据“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鼓励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科技”“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过英法之总和”可见其主要是自主创新,故D项错误。【答案】C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52分) 本部分共3道大题,其中33题18分,34题22分,35题12分,共52分,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卡中。33(18分)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材料一 古代西方建筑多以石为材料,如:金字塔、古罗马斗兽场、神庙等都是以石材筑成巨大的体积示人。西方建筑往往以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高空发展,采用“体量”不断向上叠加,以巨大且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峨壮观的整体,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起源希腊文明的西方建筑,则更多的体现为开敞性。材料二 木构架建筑从来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中国建筑一般不向高空发展,而是向四周做有序的铺排,几乎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都是一种类似于“院子”的格局。这种空间与平面布局的有序性,象征严肃而宁和的伦理秩序。形式上讲究对称、均齐、庄严。国有长城城有城郭村有围壕家有院墙院里有院,园中有园,所有这些都显示出“围合”意象,封闭性在中国的建筑中表现得更强烈。摘编自高洪芹浅析东西方建筑的差别材料三(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西方建筑的差异。结合所学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12分)(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谈谈对“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这句话的理解。(6分)【解析】(1)第一小问差异,根据材料一“西方建筑多以石为材料”“以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高空发展”可得出西方建筑材料以木石为主,空间以向高空发展,根据材料二“木构架建筑从来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一般不向高空发展,而是向四周做有序的铺排”可知中式建筑以木为主要原料,布局以平面有序为特点;第二小问原因,西方联系宗教因素来分析,追求灵魂不朽,石头的永恒、完美,与人生的短暂、缺憾形成鲜明对比,另外还可以联系古代西文明源于海洋,也具有开放性,而中国古代受很多思想如阴阳五行说,古代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建筑也讲究有序,同时古代中国以农业文明为主,其安土重迁的思想对建筑也有影响。(2)“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首先根据字面意思进行解读,即皇帝以自己亲为治理天下,而不仅仅是被天下人供养的意思,根据这种解释可以理解为皇帝励精图治的思想,也可以体现皇帝控制天下的欲望,联系雍正时期政治上的成就,典型的就是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君权达到顶峰的标志等内容。【答案】(1)差异:建筑材料上西方多以石为材料,中国以木为材料。建筑空间布局不同,西方向高空发展,中国空间与平面布局的有序性。西方建筑具有开敞性而中国的具有封闭性。(6分)原因:西方宗教观念的作用,追求灵魂不朽,石头的永恒、完美,与人生的短暂、缺憾形成鲜明对比;古代中国人讲求阴阳五行,建筑材料基本是“土木”;文化思想上中国古建筑受伦理道德的影响,对于一切建筑制造都要遵循礼法;起源于希腊的西方文明是海洋文明,富有商业精神,因而具有开敞性;而中国是农业文明,中国人安土重迁,建筑具有封闭性。(任意3点得6分)(2)理解:皇帝要以自己亲历亲为的治理天下,而不是仅仅被天下人所奉养;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反映了雍正帝对加强皇权的极端渴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本思想;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中国古代专制皇权达到顶峰。(任意3点得6分)34(22分)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逐渐改变。材料一 严复在他的论世变之亟一文中就认为: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 ,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通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 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祸突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 王人博新民说:中国的近代性(1)依据材料一指出严复对待中西文化的价值取向。结合所学分析这种价值取向形成的原因。(6分)材料二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摘自毛泽东祭黄帝陵祭文1937年4月5日清明节(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在1937年发表祭黄帝陵祭文的原因和作用。(6分)材料三19721985年中美贸易的简表年份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中国对美出口(百万美元)1972年60321975年3041561980年3,7551,0591985年3,8553,840(3)依据上表对1972年1985年中美贸易的状况用史实进行说明。(10分)【解析】(1)第一小问价值取向,根据材料一“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祸突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可以看出严复对西方文化的肯定和对中国文化的否定;第二小问原因,需要所学知识,联系近代中国的社会情况进行回答,政治上的越来越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救国救民的过程传统文化的阻碍和落后性的体现,准备以西学作为拯救中国的武器等方面来叙述即可。(2)第一小问原因,可联系材料的注释“毛泽东祭黄帝陵祭文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可知时空可定位于抗日战争,原因亦可从这信方面来分析,即日本全面侵华,抗战形势严峻;第二小问作用,可联系这种宣传对当时抗战中起到的作用来分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有助于推动抗日民族阵线,为抗日胜利奠基等。(3)贸易是政治发展的结果,表格中的贸易情况以时间为线索列出相应的政治外交史实即可,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立即带动了中美贸易的发展,70年代中美关系的逐渐发展,贸易量逐渐增大,从1972年、1975年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后,国际贸易开始出现平衡,说明双方贸易实行互惠,双方都互利共赢。【答案】(1)取向:肯定西方文化否定中国文化。(2分)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大举侵华,中国民族危机深重;他们认定中国传统文化阻碍中国进步是导致民族危机的主观原因;他们希望贬低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唤醒国人奋发向上,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机。(任意2点得4分)(2)原因:日本侵华逐渐加剧,抗战形式严峻。(2分)作用:团结各种力量,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了国共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4分)(3)说明:1972年随着尼克松访华,中美贸易开始出现。70年代,中美关系逐步改善,中美贸易迅速增加。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后,中美贸易逆差增大。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1985年中美贸易逐渐取得平衡态势。从中美贸易的发展可以看出:双方贸易的发展取决于双方关系的改善,中美通过贸易可以形成互惠,所以中美双方只有合作才能共赢。(10分)35(12分)不同角度看历史问题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西方近代取得的“优势地位”进行论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解析】材料提供的历史书的章节,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和世界,新兴西方世界15001763年和西欧的扩张,根据所学知识在1500年前,欧洲在世界的地位是籍籍无名的,但在1500后,欧洲开始崛起最终称霸世界,由此可就欧洲是如何一步步地走到世界历史前台为主要内容进行叙述,即通过1500左右新航路的开辟,发现新世界,通过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在血与火的征服中为欧洲积累了大量血淋淋的原始资本,拓展了广阔的海外市场,新兴的资产阶级获得前所未有的生机,欧洲逐渐成为世界历史的中心,鉴于此可以西方的崛起为核心拟定题目如:全球通史认为西方“优势地位”是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逐步确立的,或者伴随着西欧的全球扩张西欧的优势地位逐渐确立等。而论述的内容只需要列举15001763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并简要点评即可。【答案】观点准确,所选史实与观点完全对应,论述逻辑清晰、合理。(12分)观点准确,所选史实与观点基本对应,论述有一定的逻辑性。(8分) 没有观点,所选史实与观点有所对应,论述缺乏逻辑性。(4分) 没有观点或观点不正确,但史实论述有一定的逻辑性。(2分) 没有观点或观点不正确,论述混乱。(0分) 示例观点:全球通史认为西方“优势地位”是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逐步确立的。论述:西方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逐步拓展了世界市场;随着启蒙思想的传播, 英、法、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逐步确立了领先的民主制度;西方通过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发展,最终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确立了其优势地位。(8分)同时西方也对其他民族和地区进行了侵略和掠夺,把亚非拉地区沦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所以说西方优势地位的确立也是建立在掠夺基础上的。(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