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培优练习(三十九) 含答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912669 上传时间:2019-12-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培优练习(三十九)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培优练习(三十九)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培优练习(三十九)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培优练习(三十九) 含答案1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2果蝇长翅(V)和残翅(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 000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 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v基因频率降低了50%BV基因频率增加了50%C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D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3如图中的A、B、C表示三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A地区某些个体由于某种机会开始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三个种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上述过程说明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甲、乙两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其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D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4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5隔离在物种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物种的形成都必定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C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6某电池厂旁河流淤泥中的蠕虫对镉有抵抗力。清除出河底大部分含镉的沉积物后,经过9代繁衍,研究人员发现蠕虫重新对镉变得脆弱敏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蠕虫对镉有抵抗力是镉定向诱导的结果B清除镉后,环境对相应抗性基因的选择作用减弱C蠕虫重新对镉变得脆弱敏感说明出现了蠕虫新物种D在清除镉后的9代繁衍中,蠕虫种群发生了退化7从起源上看,狗是人类在1万多年前,将捕到的狼长期驯化培育得到的。xx年1月,瑞典进化遗传学家Erik Axelsson和同事将狗的DNA与狼的DNA进行了对比,发现狗体内消化淀粉的基因比狼体内的相同基因活跃28倍。有关该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长期驯化过程中,狗与人类以及人类的饮食协同进化B在长期驯化过程中,狗的消化淀粉的基因发生了定向变异C在狗的驯化过程中,消化淀粉的基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D该现象说明了狗与狼的饮食结构有很大的不同8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连续自交n代,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2)n,AA和aa的频率均为(1/2)1(1/2)n。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A没有发生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没有发生生物进化C发生了隔离D发生了自然选择9对某区域一个种群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测知该种群中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有若干只。假设该种群符合遗传平衡定律,由此我们可以计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那么,在理论上这个种群中Aa这种基因型的频率(N)为A0N100%B0N50%C0N50% DN50%10某地区从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图是五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R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据图回答:(1)R基因的出现是_的结果。(2)在RR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此时R基因的频率为_。(3)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_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_。(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预测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_,原因是_。111万年前,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割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明显的分化。研究人员指出,经过长期的演化可能形成两个物种,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可知,a、c分别表示_、_,b的实质变化是_。(2)的存在说明了_。(3)原松鼠种群中黑毛基因A的频率为50%。环境变化后,峡谷北侧山高林密,生活于其中的松鼠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20%,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为_,基因型aa的个体比例为_。12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产生影响,人工选择是否也会对种群基因频率造成影响呢?(1)你提出的实验假设:_。(2)实验原理:雌雄果蝇可自由交配产生后代,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性状可肉眼观察。(3)材料、用具:纯种长翅(B)果蝇、残翅(b)果蝇(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适宜的饲喂环境和条件等。(4)实验步骤:选择一只纯种长翅雄果蝇与一只残翅雌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_;_;_。(5)实验预期:_。瑞昌二中xx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培优练习(三十九)答案1解析:选B。本题综合考查生物遗传、变异、进化的相关知识。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A项错误;幼苗丙细胞内的染色体为18条,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得到幼苗丁,幼苗丁顶芽部位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为36条,顶芽部位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由于着丝点分裂,可观察到细胞内有72条染色体;幼苗丁根尖部位的细胞内的染色体未加倍,此部位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由于着丝点分裂,可观察到细胞内有36条染色体,B项正确;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C项错误;形成的戊与甲、乙个体相比,染色体数目加倍,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形成了新物种,D项错误。2解析:选B。因该果蝇种群长期保持vv的基因型频率为4%,由此算出v的基因频率为0.2,V的基因频率为0.8,进而计算出引入纯合长翅果蝇前,vv基因型的果蝇有0.0420 000800只,Vv基因型的果蝇有20.20.820 00064 00只,VV基因型的果蝇有0.80.820 00012 800只。引入纯合长翅果蝇后,v基因频率为(80026400)/(400002)0.1,V的基因频率为10.10.9,A正确、B错误;因Vv、vv基因型的果蝇的数目不变,而该种群个体总数增加一倍,所以Vv、vv的基因型频率降低50%,C、D正确。3解析:选B。分析题中信息可知,生物进化是由地理隔离(环境不同)引起的,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故A项错误;乙种群在新环境中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甲、乙两个种群基因库存在差异,无法进行基因交流,故B项正确;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且所在地区自然条件有差异,两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相同,故C项错误;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进化改变的是种群,故D项错误。4解析:选C。考查通过调整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物多样性以及文字信息提取能力。病毒感染可以导致抗性较低的兔死亡,保留抗性较强的个体,起到选择作用,A项正确;病毒毒性过强会导致被感染的兔很快死亡,病毒失去宿主,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难以维持,B项正确;因为强毒性病毒会致兔很快死亡,而兔感染中毒性病毒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因此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自然选择所致,在此过程中兔抗病毒的能力也会增强,C项错误;蚊子充当了病毒和兔子之间的媒介,在兔子与病毒的协同进化中发挥了作用,D项正确。5解析:选B。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物种形成的过程是解题关键。并不是所有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6解析:选B。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内容是解题关键。蠕虫对镉有抵抗力应为自然选择的结果;对镉敏感的变异类型与对镉具抵抗力的品种间未产生生殖隔离,不能看作产生新物种;在清除镉后的9代繁衍中蠕虫种群发生了进化(因其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7解析:选B。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解题关键。狼为肉食性动物,经人类长期驯化得到的狗为杂食性动物,由于人类食物以淀粉类为主,导致人喂给狗的食物也以淀粉类食物为主。经长期的选择过程,不适应这种饮食结构的被淘汰,逐渐适应的被保留下来。可见,在驯化过程中,发生的是定向的选择而不是定向的变异。8解析:选B。理解生物进化的实质是解题的关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说明生物没有进化。9解析:选B。理解基因频率和进化的关系及计算是解题的关键。根据遗传平衡定律,Aa的基因型频率N应为2Aa,由于种群中Aa1,且A,a都不等于0,则2Aa的取值范围为0N50%(最大值为50%)。10解析:(1)野生敏感型基因通过基因突变产生了抗性基因。(2)由题意知:基因型RS4%,SS1%,则RR95%。故R基因的频率95%1/24%97%。(3)1967年中期停用杀虫剂后,RR基因型频率减少,SS基因型频率增加,说明在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低。(4)若长期不使用杀虫剂,会使R基因的频率降低,S基因的频率增加,使SS基因型频率达到最高。答案:(1)基因突变(2)97%(3)不再使用杀虫剂低(4)SS在不使用杀虫剂环境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11解析:松鼠种群由于地理隔离而形成两个种群,在不同的环境选择下进化,产生各种特异性变异,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差异性变化,直至产生生殖隔离成为不同物种。由题意可知,A的基因频率为50%,则原来种群中AA、Aa、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25%、50%、25%,可设其分别为25只、50只、25只,则一年后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数分别为30只、60只、20只,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7.27%、54.55%、18.18%,所以此时a的基因频率为45.45%。答案:(1)地理隔离生殖隔离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变异是不定向的(3)45.45%18.18%12解析:根据题目所研究的内容,可提出肯定性假设,即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会有影响,要研究人工选择作用是否对种群基因频率产生影响,需要以人工选择作用为单一的变量,通过由人工选择作用的种群和自然繁殖的种群繁殖若干代后进行对照得出实验结论。答案:(1)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有影响(4)实验步骤:将子一代果蝇分成性状完全相同的甲、乙两组,让甲、乙两组果蝇分别连续自由交配5次,同时将乙组在每一代中都要除去残翅果蝇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分别统计甲、乙两组子七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根据甲、乙两组中残翅果蝇的百分比,分别计算出甲、乙两组中的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的频率,比较得出结论(5)实验预期:这种人工选择将导致B基因的频率增大,b基因的频率减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