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902789 上传时间:2019-12-0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一、单选题:共32题11978年,湖北随县一座战国时期大型贵族墓葬,出土了象征天子权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gui)。经考证,墓主是曾国国君乙,故称“曾侯乙墓”。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墓葬中,也发现过编钟或九鼎。这些考古发现突出说明当时A.经济大发展使贵族陪葬品更加丰富B.物质富足刺激精神生活的需求C.青铜是当时财富和权势的主要象征D.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既然九鼎是天子权威的象征,那么只能由天子拥有,这是西周森严的等级秩序规定的。但是战国时期却出现了多个诸侯的墓葬中存在编钟或九鼎,说明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当时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当时物质富足,故B项错误;青铜编钟象征天子的权威,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 2清徐栋牧令书载:“天下真实紧要之官,只有二员,在内则宰相,在外则县令。”以具体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确凿无误的是A.宰相制在秦代首次确定下来,负责管理全国军务B.元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后期其权势大大削弱C.县官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D.秦代县令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郡【答案】C【解析】秦代负责管理全国军务的是太尉,A不正确;元代设中书省替代前代三省,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期其权势越来越大,B不正确;D的表述颠倒了“郡”与“县”的关系。 3邓嗣禹曰:“(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吕思勉曰“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二者均认为科举制A.延续时间长且不断发展完善B.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徇私舞弊之弊C.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D.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材料中对科举制的评价着重在其影响,不是侧重于其延续时间长,故A项错误;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徇私舞弊之弊只是吕思勉的观点,故B项错误;材料“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强调科举制有利于公平、公正地选拔官员,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选拔方式,没有涉及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故D项错误。 4宋制规定,御史台不能由与宰相有关系的人来担当,更不能由宰相提名推荐。因此,御史台官员与宰相的关系极为紧张。如宋神宗时御史唐垌,曾面弹王安石,且胡说一通,但神宗却不加责怪。由此可知A.王安石的刚愎自用导致被谏官弹劾B.御史台的设立有效地限制了相权C.御史台设立的目的是加强君权统治D.唐垌的弹劾有效防止了官员贪污【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监察制度。分析题干信息得知,宋神宗是想通过御史唐垌对王安石的弹劾,达到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故C项正确;题干信息不能体现王安石刚愎自用,且唐垌面弹王安石“胡说一通”,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御史台的设立有效地限制了相权,故B项错误;唐垌面弹王安石且“胡说一通”,因此不可能有效防止官员贪污,故D项错误。 5董仲舒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学生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由此可知以下不属于董仲舒教育主张的是A.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B.人才要为国家服务C.学校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儒学人才D.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全体民众【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据信息“将学生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可知重视品德的培养,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反映了可以使天下和谐,为国家服务, 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可知,学校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儒学人才,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教育的对象问题,故选D。 6清末学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写道:前汉武、宣之间,经学大昌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由材料可知前汉武、宣年间A.儒者治经学重在阐发义理B.儒学获得了独尊的地位C.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D.仅以儒学为据选拔人才【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的积极作用。根据“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可知材料重在强调儒学发挥着对社会发展有利的作用,不是重在阐发义理,故A错,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儒学的独尊地位,故B错;材料未体现以儒学为依据选拔人才的信息,故D错,故选C。 7从汉至唐,孟子一直被列入子部,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民本思想深入人心B.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C.陆王心学日益兴起D.孟子在儒家中地位上升【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从战国时期,民本思想即被儒家所提倡,历代王朝也实行民本思想,不足以解释孟子地位的提高,故A项错误;南宋时期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把四书作为儒家经典,并进行注解写成四书章句集注,程朱理学成为南宋的正统思想,故B项正确;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发明本心”,并未占据正统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不足以解释孟子地位的提高,即孟子在儒家中地位上升是果,而不是因,故D项错误。 8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表明这一时期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商品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表明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超过官窑,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答案为D项。材料不能体现生产关系的变化,故A、B、C不正确。 9史记货殖列传载:“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司马迁认为A.西周实行工商食官B.秦汉采取重农抑商政策C.农工商皆本,经济民生D.耕种、加工、交换本末有别【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的手工业和经济政策。“农不出则乏其食”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工不出则乏其事”强调的是手工业的重要性;“商不出则三宝绝”强调的是商业的重要性;“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说的是钱财的重要性;“此四者,民所衣食之源也”说明作者认为这四项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故C项正确; A项材料体现不出,故排除;秦汉时期采取重农抑商政策,耕种、开采、加工、交换本末有别,但这与材料含义相悖,故B、D两项错误。 10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以前,历代王朝均没有与外国平等交往B.鸦片战争以后,仅晚清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不平等C.鸦片战争使中西方关系从实质上平等变为不平等D.鸦片战争使中西方关系由朝贡体制转向条约体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外交发展。材料中“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体现了在我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我国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均没有与外国平等交往的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作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这时处于弱势地位,与西方国家长期处于不平等地位,并不仅仅是晚清时期,故B错;鸦片战争前东西方关系也是不平等的,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前中国在世界上处于优势地位,在朝贡体系下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而鸦片战争后西方借助条约体系破坏中国主权,侵犯中国的权益,这反映了中西方关系由朝贡体制转向条约体制,故D正确。 11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传统小农经济根深蒂固C.工业革命对中国冲击D.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由于外国商品的输入,中国的自然经济虽然开始解体,但是由于自然经济的强烈抵制,外国商品在中国出现了滞销现象,这才导致英国商人用滞销的棉布包装生丝,故B项正确;此时中国自然经济虽然开始解体,但土布质量并不粗糙,故A项错误;工业革命对中国冲击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英国棉布确实物美价廉,但英国商人不可能因此把它当做“无用的”东西用于包装,材料反映的现象是英国商人包装布的变化,故D项错误。 12晚清重臣曾国藩和大学士倭仁虽然在对待西学的态度方面针锋相对,但是他们都具有浓厚的理学色彩,在他们影响下“学人轻蔑宋学的观念一变”。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社会危机的影响B.经济变迁的推动C.理学功能的更新D.中央集权的削弱【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体西用”思想。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与顽固派都主张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这与理学中包含的文人的社会责任意识一致,同样在社会危机面前得以弘扬,故A项正确;经济变迁的推动与理学强调的社会责任感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理学功能是维护封建统治,没有出现更新,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的削弱不是他们重视宋学的主要原因,故D错误。 131908年,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学生规程:自退款(庚子赔款)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4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100人。据此及所学推断可知A.中国开始由学习英日政体转向美法政体B.中美合作开启了中国人赴美留学的历程C.美国希望通过教育为中国培养近代人才D.美国试图以教育为工具增强对华影响力【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庚子赔款)。材料只是留美学生问题,未涉及学习美国政体,故A项错误;中国人赴美留学早在19世纪60、70年代的洋务运动时期已经开始,故B项错误;美国当然不是让教育为中国培养近代人才,美国不愿看到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故C项错误;美国以庚子赔款资助清政府派遣赴美留学生,以增强其控制力,故D项正确。 14有学者评价新文化运动者“不再过多强调从制度上解决自由问题,而是更强调能使恰当的制度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对自我和社会的态度。”这不能说明新文化运动A.否定制度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B.吸取辛亥革命政治失败的教训C.认识到批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D.强调社会意识对制度深层反应【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题中材料“不能说明新文化运动”是解题的关键,即要求学生选出与材料无关的选项,材料“不再过多强调从制度上解决自由问题,而是更强调”没有否定用制度解决中国问题,而是不再过多利用制度,A项符合题意。 15史学家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从时间上能够衔接起来的三个环节是:18401864年;18641901年;19011919年。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应该是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反抗外来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反抗外来侵略与建立民主政治的统一【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及对外部的学习。结合题干材料“18401864年;18641901年;19011919年”的提示可知,这三个时期正是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洋务运动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时期,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与不断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B项表述符合题意;A项是辛亥革命与维新变法,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主题,排除;C项是辛亥革命,不合题意,排除;D项“建立民主政治”表述不能全面概括题干主旨,排除。 16民国初年,“内则军阀干政,干戈迭寻,外则列强环伺,压迫有加。实业供其朘削民间资金若无出路,壅塞于外国银行。在外商银行全盛时期,国人存款,多数无息,且有收取保管费者”。由此可见“民间资金”寻求“出路”的主要原因是A.实业救国政策的引导促进B.民族资本家获取利润的要求C.中外反动势力的双重压迫盘剥D.外国银行对中国资本收取保管费【答案】C【解析】由“内则军阀干政外则列强环伺”可知,C项正确。 17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A.甲午战争爆发B.中华民国建立C.抗日战争爆发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抗战时期中华民族意识的增强,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可知,这与抗战全面爆发有关,C正确;A与题干无关,排除;由“亡国灭种的危机”可以排除B、D。 18共同纲领规定,“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新中国是A.资本主义国家B.新民主主义国家C.社会主义国家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故B项正确;中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段,故A项错误;1956年三大改造之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故C项错误;1978年以来实行改革开放,中国进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阶段,故D项错误。 19下表是19531980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在此期间出现了一次农业增产的高峰,分析出现这次高峰的原因是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提供制度保障B.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C.三大改造完成奠定物质基础D.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根据表格中高峰出现在19631965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具体原因是中共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故D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19581962年农业产量进入了低谷,可见“制度保障”的说法没有说服力,故A项错误;1978年之前,中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与农业增产高峰的出现无关,故B项错误;三大改造完成奠定物质基础是在此之前,时间不符合,故C项错误。 201964年68月,毛泽东提出建设西部后方的主张。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一部分迁移到云、贵、川、陕、甘、宁、青等省区;今后一切新建项目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这一主张的意义在于A.改变了近代以来的工业布局B.集中了工业与科研力量C.使新中国可以对抗美苏威胁D.促进了消费品的生产【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迁移到云、贵、川、陕、甘、宁、青等省区,促进了中西部的发展,有利于西部开发,改变了工业布局,故A项正确;集中了工业与科研力量与材料的信息“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相反,故B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建设的目的是对抗美苏威胁,但实际效果并不能真正达到,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涉及的是科研、企业,不能体现消费品的生产的信息,故D项错误。 21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下列关于新阶段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A.先改革后开放,以国内改革带动对外开放B.去苏联模式,开创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农村发展的动力D.始终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同步进行的,故A错;新时期,我国的改革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改变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体现了对苏联模式的否定,开始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故B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才是农村发展的动力,故C项错;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的十四大上提出的,故D错。 22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把外交立足点转向两个中间地带:亚非拉美是第一个,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我国外交发生这一转向的原因是A.亚非拉美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B.西欧和日本开始挑战美国地位C.国际力量出现分化,中苏关系恶化D.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美日欧形成鼎足【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了孤立、封锁政策,在“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指引下新中国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然而,20世纪50年代苏联霸权主义扩展,中苏关系恶化,中国被迫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对外交政策进行了相关的调整,故C项正确;“二战”后至20世纪70、80年代,亚、非、拉美民族国家逐步实现民族独立,A项错误;20世纪60、70年代,随着欧洲联合的加强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在资本主义世界内对美国的霸主地位开始形成挑战,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改革失败,D项错误。 23东方圣人孔子和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正是孔子死后十年,因此有人将他说成是孔子在西方的再生。两人思想的最大相同之处是A.反对变法革新B.主张民主政治C.维护君主权威D.强调知识和道德的作用【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根据所学,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强调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体恤民情,重视道德的力量;而苏格拉底既不主张寡头制也不主张民主制,他主张应该由“那个知道的人”统治国家;两者都主张知识和道德的作用,故D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孔子,孔子维护周天子权威,故A、B两项错误;C项不符合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主张发展民主政治,故C项错误。 24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后,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斯大军入侵,需要他参与作战。打败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陶片放逐。由此可见A.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B.陶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C.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D.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题目中未涉及雅典的派系纷争,故A项错误; B项的表述与“陶片放逐法”针对某些别有企图的野心家,保障雅典民主政治的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题目中雅典公民利用代表多数人意志的“陶片放逐法”将功臣地米斯托克利放逐的现象反映了直接民主下,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故C项正确;题目中未涉及雅典城邦内部的混乱,故D项错误。 25在罗马自然法中,合法的婚姻在这样的人与人之间缔结:他们是罗马市民,男性确实适婚,而女性具有结婚的自然能力,根据法律的规定结合,不论他们是家父还是家子,但在家子之情形下,他们需要得到他们处于其权力下的尊亲的同意。这一规定体现了罗马法A.对市民的婚姻自由进行限制B.提倡不同等级间的市民通婚C.要求在婚姻关系中尊亲敬老D.仅仅保护公民间的婚姻关系【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由材料信息“罗马市民,男性确实适婚,而女性具有结婚的自然能力”“需要得到他们处于其权力下的尊亲的同意”可知,罗马公民的婚姻受到了各种条件的限制,故A项正确。不同等级间的市民通婚、在婚姻关系中尊亲敬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C两项错误。材料是对合法婚姻的限制,不是对公民间的婚姻关系的保护,故D项错误。 26“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英国的议会改革,意在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工业革命改变社会结构”说明这是工业革命后的政治事件,而A、B、C都是工业革命前的事件,排除;只有议会改革是工业革命后的,所以答案是D项。 27有学者认为,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在该学者看来,德国A.统一之后仍实行君主专制B.皇帝凌驾于帝国议会之上C.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凸显D.第二次工业革命提前完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国统一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皇帝凌驾于帝国议会之上是其政治体制落后的表现,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德国统一后经济快速发展,但代议制不完善,有着浓厚的封建残余,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凸显,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故D项错误。 28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妇女服装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对妇女服装变化原因的理解。从材料来看,妇女裤装和短裙在欧洲最终能够流行,是由于妇女参加劳动的需要,因此,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 29俄国二月革命后,普列汉诺夫写道:“我们社会主义者确定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框架内容容纳不下现代高度发达的生产力,那时候资本主义一定要把自己的位置让给社会主义。但是对于俄国来说,这是比较遥远的未来的事。”据此,普列汉诺夫认为二月革命后A.布尔什维克党应该大力发展俄国经济B.俄国革命的任务没有发生根本改变C.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仍是可以合作的盟友D.俄国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解读题干材料看出,普列汉诺夫认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必须具备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即必要的物质条件,而当时的俄国并不具备,故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没有涉及,故排除。 301936年1月,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农业调整法无效。1936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土壤保护和国内配额法,这一立法将农作物分为“消耗地力的”和“增加地力的”两类,规定政府向那些将耕地由“消耗地力的”作物改种“增加地力的”作物的农场主支付“保护土壤补贴”。这一措施是为了A.保护农业生态环境B.调整农业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C.限制农业生产发展D.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生态环境,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规定政府向那些将耕地由消耗地力的作物改种增加地力的作物的农场主支付保护土壤补贴”可知美国政府希望通过调整农业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故B项正确;限制农业生产发展材料中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提高国际竞争力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31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自1949年以来,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工作,一直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的蓝图指导下进行的。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在独辟现代化道路这一点上与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类似。”这类似是指A.都面临着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孤立与威胁B.都将发展私有制经济作为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必要手段C.都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但给企业较大的自由D.都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建设的曲折与发展。面临着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孤立与威胁属于两国的背景,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否认私有制,故B项错误;经济建设中没有给企业较大的自由,故C项错误;在独辟现代化道路上两国都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故D项正确。 32英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说:“国家只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所拥有的巨大力量,最终是要移交给超国家的全球性机构的。从联邦的世界走向世界的联邦,理所当然,势在必行。”下列机构中最能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是A.世界贸易组织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C.欧洲联盟D.联合国【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题干信息“从联邦的世界走向世界的联邦”说明世界的发展需要各个国家的合作,要加快推进政治一体化的进程,故C项正确;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都是经济合作组织,故A、B两项错误;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不是政治一体化组织,故D项错误。 二、综合题:共3题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洪亮吉(17461809年),乾隆55年进士,1793年在对黔地进行考察后写出了蕴含着人口论思想的治平篇,文中(他)指出,“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培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曰:君、相有法乎?曰:移民开荒、轻徭薄赋、禁其浮靡、折其兼并、开仓赈民,如是而已。此吾所以为治乎之民虑也。”但在“多子有福”的传统观念下,“其学说在当时及后世皆未尝有丝毫之影响,徒为今日历史上之资料而已”。摘编自张荫麟素痴集等材料二马尔萨斯(17661834年),英国教士、大学教授。产业革命之后,英国的人口与贫困问题日益突出。1789年,马尔萨斯出版人口论,指出:“没有限制,人口是呈几何速率增长,而食物供应呈算术速率增长。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时,就会发生贫困和罪恶。”“只有自然原因(衰老、战争、瘟疫及各类饥荒)和道德限制(包括杀婴、节育、晚婚)能够限制人口的过度增长。”建议对劳动群众和贫困阶级采取措施,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马尔萨斯首次强调人口过剩问题的重要性,其理论对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产生过影响,对这一理论的关注也引发了1801年英国全国第一次现代人口普查的实施,马尔萨斯人口论是近代人口学诞生的标志。摘编自张柏然英汉百科知识辞典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洪亮吉、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异同。(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洪亮吉、马尔萨斯人口论对当时中英社会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答案】(1)相同:人口增长常快于生活资料的增长,出现人口过剩并引发社会问题;自然调节和政府调控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方法。不同:洪亮吉:其人口论是清朝前期农业社会稳定人地矛盾突出的产物;强调采取移民垦荒、轻徭薄赋济等手段解决人口问题;仍为传统农业社会的治国之术。马尔萨斯:其人口论是英国工业化带来贫困和失业的产物;强调通过饥饿、限制结婚等手段消灭社会“下层”,解决人口过剩;把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一切问题归结为人口过剩的结果。(2)原因:晚清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农耕的经济形态;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英国民主政体的确立;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日益工业化;自由平等的社会风气。【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和英国工业革命。第(1)问,第一小问,“相同点”依据材料信息“隙地未尽辟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人口是呈几何速率增长,而食物供应呈算术速率增长。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时,就会发生贫困和罪恶”“只有自然原因(衰老、战争、瘟疫及各类饥荒)和道德限制(包括杀婴、节育、晚婚)能够限制人口的过度增长”概括即可得出。第二小问,洪亮吉的人口论可以依据材料信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移民开荒、轻徭薄赋、禁其浮靡、折其兼并、开仓赈民”,从产生的原因、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方面进行概括,最后分析其实质是传统农业社会的治国之术;马尔萨斯人口论可以依据材料文字“产业革命之后,英国的人口与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只有自然原因(衰老、战争、瘟疫及各类饥荒)和道德限制(包括杀婴、节育、晚婚)能够限制人口的过度增长”“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从产生的原因、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方面进行概括,最后分析其实质是把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一切问题归结为人口过剩的结果。第(2)问,第一小问,“影响”依据材料文字“其学说在当时及后世皆未尝有丝毫之影响,徒为今日历史上之资料而已”“引发了1801年英国全国第一次现代人口普查的实施,马尔萨斯人口论是近代人口学诞生的标志”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原因”要结合当时清朝和英国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主要从政体形式、经济的形态及发展的程度、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分析即可。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罗荣渠认为:“广义的现代化(近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的大趋势:具体来说,这是以现代化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文明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一般认为现代化表现为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市场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科学化、理性化等。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近代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略【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中国近代化相关知识。本题属于论证型试题,回答时候围绕“近代化的主题”“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的大趋势”,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分析作答。经济上从西方经济入侵导致经济近代化,政治上从辛亥革命以及带来的影响角度回答。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000字的“长电报”。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等材料二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写了一篇名为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报告认为,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手被削弱的时机,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摘编自刘子奎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凯南“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电报”中提到的美苏已由战时盟友变为“对手”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2)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凯南“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核心内容的共同之处,指出这两个报告形成各自认识的依据。【答案】(1)内容:凯南:苏联的外交政策根源于其文化传统;苏联外交具有不妥协的特点;苏联是美国最主要的对手。诺维科夫:美国加强对世界各地的经济渗透;美国企图全方位包围苏联;美国的战略目标是称霸世界。原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成为最强大的国家。(2)共同之处:美苏必然走向对抗;夸大对手的威胁。依据:“长电报”:苏联的专制传统和意识形态。诺维科夫报告:美国的帝国主义本质。【解析】本题考查两极格局。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苏联传统的不安全”“不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首位”得出苏联的外交政策根源于其文化传统,苏联外交具有不妥协的特点,苏联是美国最主要的对手;据材料二“其资本已经渗透到世界许多国家”“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得出美国加强对世界各地的经济渗透,美国企图全方位包围苏联,美国的战略目标是称霸世界。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两极格局的背景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社会制度的角度得出原因有意识形态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成为最强大的国家。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美国称霸世界的目的以及称霸世界的必然结果得出美苏必然走向对抗,夸大对手的威胁。第二小问“长电报”形成认识的依据,据材料一“苏联传统的不安全”并结合所学美苏意识形态的不同得出苏联的专制传统和意识形态;诺维科夫报告形成认识的依据,据材料二“美国称霸世界的目的”,并结合美国国家性质得出依据是美国的帝国主义本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