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培优练习(四十二) 含答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901173 上传时间:2019-12-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培优练习(四十二)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培优练习(四十二)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培优练习(四十二)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培优练习(四十二) 含答案1培育原理相同的一组是()A大空椒和抗虫棉 B无子番茄和“番茄马铃薯”C高产优质杂交水稻和青霉素高产菌株 D无子西瓜和八倍体小黑麦2玉米的抗病和不抗病、高秆和矮秆是两对独立遗传的相对性状。现有不抗病矮秆玉米种子(甲),研究人员欲培育抗病高秆玉米,进行以下实验:实验:取适量的甲,用合适剂量的射线照射后种植,在后代中观察到白化苗6株、抗病矮秆1株(乙)和不抗病高秆1株(丙)。将乙与丙杂交,F1中出现抗病高秆、抗病矮秆、不抗病高秆和不抗病矮秆。选取F1中抗病高秆植株上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选出纯合二倍体的抗病高秆植株(丁)。实验:以甲和丁为亲本进行杂交,F1都表现为抗病高秆。以下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实验可以确定这两对相对性状之间的显、隐性关系B实验F1中抗病高秆植株能产生四种类型的雌、雄配子C该育种实验运用了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和杂交育种技术D实验中的白化苗不能合成叶绿素,不久会死亡。这类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3某科技活动小组将基因型为AaBb的水稻植株的花粉按下图所示的程序进行实验,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在花粉形成过程中发生了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B花粉通过组织培养形成的植株A为单倍体,其特点之一是高度不育C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加倍D植株B均为纯种,植株B群体中不发生性状分离4大豆植株的体细胞含40条染色体。用放射性60Co处理大豆种子后,筛选出一株抗花叶病的植株X,取其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抗病植株占5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用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抗病植株,其细胞仍具有全能性B单倍体植株的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共含有20条染色体C植株X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逐代降低D放射性60Co诱发的基因突变,可以决定大豆的进化方向5下列实践活动包含基因工程技术的是A水稻F1花药经培养和染色体加倍,获得基因型纯合新品种B抗虫小麦与矮秆小麦杂交,通过基因重组获得抗虫矮秆小麦C将含抗病基因的重组DNA导入玉米细胞,经组织培养获得抗病植株D用射线照射大豆使其基因结构发生改变,获得种子性状发生变异的大豆6在玉米中,控制某种除草剂抗性(简称抗性,T)与除草剂敏感(简称非抗,t)、非糯性(G)与糯性(g)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有人以纯合的非抗非糯性玉米(甲)为材料,经过EMS诱变处理获得抗性非糯性个体(乙);甲的花粉经EMS诱变处理并培养等,获得可育的非抗糯性个体(丙)。请回答:(1)获得丙的过程中,运用了诱变育种和_育种技术。(2)若要培育抗性糯性的新品种,采用乙与丙杂交,F1只出现抗性非糯性和非抗非糯性的个体;从F1中选择表现型为_的个体自交,F2中有抗性糯性个体,其比例是_。(3)采用自交法鉴定F2中抗性糯性个体是否为纯合子。若自交后代中没有表现型为_的个体,则被鉴定个体为纯合子;反之则之杂合子。请用遗传图解表示杂合子的鉴定过程。(4)拟采用转基因技术改良上述抗性糯性玉米的抗虫性。通常从其他物种获得_,将其和农杆菌的_用合适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切割,然后借助_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再转移到该玉米的培养细胞中,经筛选和培养等获得转基因抗虫植株。7.假设某一年桦尺蠖种群的基因型组成及比例:SS(黑色)10%,Ss(黑色)10%,ss(浅色)80%。由于寄居的树干变黑不利于浅色个体的生存,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则第二年桦尺蠖的有关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正确的是ASs 25.5%Bss 76.6%CSS 13%DS 15%;s 85%8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作出的正确判断是A对所有的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B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就意味着形成了新物种C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9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突变”是指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B种群共用一个基因库,它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种群密度的变化对其基因频率的改变无影响作用D它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经过不断修定、补充与完善而形成的科学理论10关于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变异均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太空射线能使种子发生定向变异C一个碱基对的缺失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D自然选择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11已知A、a是一对等位基因。如图分别表示某种动物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不同种群的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3个种群的初始个体数依次为26、260和2 600。有关分析错误是A种群越小基因的丧失对该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大B在125代时aa个体约占总数的25%C150代后3个种群之间可能出现生殖隔离D自然选择使A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12下列关于遗传实验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DNA复制方式的探究实验中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B摩尔根运用类比推理法得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C害虫进化的主要原因是农药对害虫的变异进行了定向的自然选择D一般来讲,环境变化越剧烈,进化速度越快13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如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14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此无法推断出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15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和25%。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中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A331B441C120D121瑞昌二中xx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培优练习(四十二)编制:军长1【答案】D本题针对不同生物育种方式的原理进行考查,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难度较低。太空椒、青霉素高产菌株都利用了基因突变的原理;抗虫棉、高产优质杂交水稻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无子番茄的育种原理是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番茄马铃薯”的培育利用了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原理;无子西瓜和八倍体小黑麦的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育种、显隐性性状的判断等,意在考查考生在理解与分析推理方面的能力,难度中等。实验是不抗病矮秆(甲)与纯合抗病高秆(丁)杂交,后代全表现为抗病高秆,这说明抗病对不抗病是显性性状,高秆对矮秆是显性性状;假设控制性状的基因为A(抗病)、a(不抗病)、B(高秆)、b(矮秆),实验中乙(抗病矮秆)的基因型为A_bb,丙(不抗病高秆)的基因型为aaB_,则F1中抗病高秆的基因型为AaBb,该个体可以产生AB、Ab、aB、ab四种类型的雌、雄配子;用合适剂量的射线照射甲后种植,该过程运用的是诱变育种的方法,用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后,再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能稳定遗传纯合子的方法是单倍体育种;实验中的白化苗是因物理射线处理导致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这种变异是可遗传变异。3【答案】D植株B均为纯种,但有不同的纯合子,B群体自由交配的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4【答案】A【解析】单倍体植株体细胞仍具全能性,故A正确;单倍体植株的细胞中有20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加倍,应含40条染色体;杂合子连续自交,其纯合度提升;基因突变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生物进化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故B、C、D选项所述不正确。5【答案】C【解析】A项所述为单倍体育种,B项所述为杂交育种,D项所述为诱变育种,都没有涉及基因工程技术;C项所述育种方法涉及组织培养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6【答案】(1)单倍体(2)抗性非儒性3/16(3)非抗糯性如图P抗性糯性TtggF1雌配子雄配子TgtgTgTTgg抗性糯性Ttgg抗性糯性tgTtgg抗性糯性ttgg非抗糯性抗性糯性非抗糯性31(4)抗虫基因(或目的基因)Ti质粒DNA连接酶【解析】(1)甲ttGG产生的花粉只有tG,甲在EMS诱变下通过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tg,再由单倍体tg获得可育的丙非抗糯性ttgg,需要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加倍,这个过程属于单倍体育种。(2)甲ttGg通过诱变产生乙TtGG,乙和丙ttgg杂交,可以获得TtGg和ttGg,从中选出表现型为抗性非糯性TtGg的个体自交,F2中有抗性糯性T_gg的个体。其比例为3/16。(3)采用自交法,纯合子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出现性状分离。F2中抗性糯性T_gg的个体有可能为TTgg,其自交结果不会出现性状分离。如果出现性状分离且抗性糯性非抗糯性31则为杂合子Ttgg。(4)转基因技术的第一步是获取目的基因,可以从其它生物直接获得抗虫基因,用同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然后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将其拼接到载体质粒上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农杆菌转化法中是将目的基因插入Ti质粒的TDNA中),然后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导入到受体细胞玉米细胞中,通过组织培养获得抗虫植株,最后鉴定筛选。7.【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意在考查考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计算能力,难度较大。假设某一年该桦尺蠖种群的数量为100只,则SS个体为10只,Ss个体为10只,ss个体为80只。第二年,SS个体为11只,Ss个体为11只,ss个体为72只,故SS、Ss的基因型频率均为11/94100%11.7%,ss的基因型频率为72/94100%76.6%;S的基因频率为(1111/2)/94100%17.55%,s的基因频率为(7211/2)/94100%82.45%,所以正确答案只有B。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难度较低。自然选择的原材料是突变和基因重组,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因此种群共用一个基因库,它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很多: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遗传漂变和迁移等,因此种群密度的变化会对其基因频率的改变有影响作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经过不断修订、补充与完善而形成的科学理论。10【答案】D【解析】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1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由图可以直接看出,三个种群起始时A的基因频率差别不大,经过自然选择后,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变化最大,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变化最小,说明种群越小基因的丧失对该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大,A正确。在125代时,A的基因频率为75%,则a的基因频率为25%,aa个体的基因型频率为25%25%6.25%,B错误。长期的地理隔离后,基因频率可能发生较大的差异而导致生殖隔离,C正确。12【答案】D13【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兰花的花矩顶端贮存花蜜,只有具有细长口器的蛾才能吸食花蜜,而兰花传播花粉也离不开细长口器的蛾,两者之间相互选择,是共同进化的结果。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B错误;蛾的口器长短由基因控制的,不会随着取食花蜜而越变越长,D错误,因此答案为C。14【答案】B【解析】由题干信息知,长舌蝠为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体现了二者的共同进化,相互依赖关系,故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长筒花因不能传粉而无法繁衍后代,长舌蝠独具的“长舌”可有效避开与其他蝙蝠间的竞争,长筒花狭长花冠筒等生物性状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A、C、D选项均正确,B项错误。15【答案】B【解析】依题意,此动物种群中,aa个体无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随机交配,故在AA和Aa这两种基因型的个体组成的群体中,A基因频率为2/3,a基因频率为1/3,则下一代中4/9AA,4/9Aa,1/9aa,B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