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899708 上传时间:2019-12-04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4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45个,每题1分,共45分)。1、商周时期的文献记载有“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士一(礼记王制、礼器)”的庙祧(tiao)制度。这一制度主要是为了( )A、保证家族的繁衍B、巩固宗法等级观C、完善祭祀仪式D、消除贵族之间争斗【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西周政治制度措施的理解和运用,要求学生区别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区别、宗法制和分封制主要目的以及影响,宗法制和分封制一直是高考重点考查的主干知识。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从材料“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士一”可以看出天子和诸侯的庙祧数量是不同的,反映的是政治地位的不同,因此可以看出这是巩固等级制度的工具,故选B。A不是材料反映主旨;C和D说法错误。2.左传隐公三年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偏重) 于虢,郑伯即郑庄公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孤为质於郑,郑公子忽为质於周。”这一现象表明( )A、宗法制度趋向瓦解B、礼乐制度得以强化C、血缘纽带已被打破D、分封制度遭到挑战【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重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依据所学知识理解和运用,要求学生研读史料是高考历史考察的基本功能,历年各省自主命题子啊历史试卷命制上均体现这一思想。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题干中的一段话的大意是:郑武公、郑庄公是周平王的卿士(官名)。(周平王)分权给虢公,郑庄公怨恨周平王。周平王说:没有的事(偏心于虢公)。于是周王、郑国交换人质(证明互信):(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据此可知是当时周天子的权威遭到了挑战,故选D。3、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是( )A、通判 B、御史大夫 C、刺史 D、监察御史【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央官职功能的理解和运用,高考从来不回避热点问题,总书记主政以来一直强调反腐倡廉,本题属于紧扣热点试题,要求学生区别古代监察。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A是宋朝;B是秦朝;C是汉代;D出现在唐朝,最早的应该是B。4、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称,“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宇,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A、继承了之前宰相的全部职责B、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C、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军政大事D、获得了“票拟”等决策大权【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古代君主专制措施的理解和运用,要求学生区别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区别,古代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集权措施一直是高考重点考查的主干知识。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说明明代内阁不同于之前的宰相,A项错误。材料后半部分,说明皇帝对内阁的“票拟”都要重新审视,最终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内阁只是辅助皇帝,C项正确,D项错误。5、“垂相给、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上述制度的优势不包括( )A、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B、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C、避免决策失误及吏治腐败D、有利于发展封建小农经济【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影响的理解和运用,要求学生掌握中央集权措施影响以及功效,古代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高考重点考查的主干知识。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材料中论述的是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由于皇帝的专断,这一制度下不可能避免权力的集中和腐败的产生,故选C。A、B、D均属于该制度积极作用。6、中央集权是指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没有独性,必须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西周时分封制下的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所以分封制的实质就是中央集权制B、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所以说中央集权制最早出现春秋战国时期C、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从此中国历史进入黑暗时代D、中央集权制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不可能存在于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上义国家【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央集权含义的理解和运用,要求学生区别中央集权与西周分封制的区别,比较古今中外中央集权制度的使用一直是高考重点考查的知识之一。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较大,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错误;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能说从此中国历史进入黑暗时代,故C错误;中央集权制也可以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上义国家存在,如现在的美国就是中央集权制,故D错误;所以选B。7、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 )A、颁布秦律,以法治国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C、 丞相掌握大权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央集权措施的理解和运用,要求学生区别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区别,古代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高考重点考查的主干知识。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考查秦朝的郡县制度。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郡县,官员不再世袭,没有封土,把地方官员的任免权收归了中央,故B正确。AC项不是从官员的任命方式上进行分析的;D项只是说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未体现官吏的选拔方式。因此ACD均错误。【思维拓展】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郡县制打破了西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度,官员由中央任命,可以随时替换,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地缘政治代替了血缘政治。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秦朝实行的其他的重要的制度如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度、法律制度等都需要掌握。8、史记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反映司马迁(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C、对西汉的推思令持肯定态度D、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稀罕推恩令的理解和运用,要求学生在理解史料的基础运用所学知识解题,关于推恩令一直是高考命题主要知识点之一,还可以考查推恩令的背景及内容。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题干中“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郡与诸侯国交叉存在),说明是当时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强本干,弱枝叶之势”(中央权力得到加强,地方削弱)可以看出已经实施了推恩令;“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等级分明、事情有条不紊)说明对推恩令是持肯定态度的,故选C。【知识拓展】七国之乱后,地方诸侯权力仍然很大,到汉武帝时期,将过去由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部分传给几个儿子,形成直属于中央政权的侯国。 另外附益之法也是常考的内容,不允许诸侯王结交地方高官,只能衣食租税,不得干预地方政事。9、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理解和运用,要求学生在解读史料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隋唐三省六部制度的特点以及作用一直是高考重点考查的主干知识。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本题实际考察隋唐三省六部制;A错在“独立施政”的说法,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B错在这反映君主专制加强,而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不对,皇权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10、“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 )因军事需要而设置 降低了行政效率参与国事决策 由皇帝的亲信组成A、 B、 C、 D、【答案】C【命题立意】军机处的设立是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除了要掌握清代的军机除外,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内容都要求掌握,也是考试的重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军机处的形成的理解能力。提取材料信息“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可得;提取材料信息“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可以看出正确,“有事请而用之”可得。故选C。项为体现。11、新五代史安重荣传)记载“(安孟荣)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壮者为之尔。”为避免这种历史现象的重现,宋太祖赵匡采取了( )A、在地方行政区之上设立监察区B、设立枢密使、三司使等官职分化相权C、实行将兵法,禁军由皇帝指挥D、从财、权、兵各个方面弱化将领权力【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央集权措施的理解和运用,要求学生区别中央集权措施,古代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高考重点考查的主干知识。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本题实际考察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为避免材料中“兵强马壮壮者”,防止军队材料过大,赵匡胤分割地方官财、权、兵各个方面弱化将领权力,故D项正确。l2、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且一改以前主要以“山川形便”、自然属性与经济、化一体化较高来划分行政区的做法。采取“犬牙交错”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样做的目的是( )A、以地方分权加强中央集权B、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C、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以利于管理D、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加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央集权措施的理解和运用,元代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一直是高考命题主要区域,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材料“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说明元代行省权力较大,“犬牙交错”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主要是削弱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以加强中央集权,故本题选择D项符合题意。【知识拓展】元代行省特点:第一,行省内部实行群官圆署和种族交参制,以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之势。行省官员内部的互相牵制掣肘,又随处可见。第二,行省辖区内宣慰司、路府州县、汉军万户府等仍然接受朝廷(吏部、枢密院)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第 三,以行省为重要对象的地方监察,构成了监察行省、防范其擅权坐大的特殊机制。江南、陕西行御史台的设置及其与二十二道廉访使司所构成的地方监察网络,是元代地方监察的创举。世祖末成宗初,行台监察御史和与行省同处一城的廉访司,相继取得了对行省官吏的奏劾、按问、刷卷等权力,而且有所成效。换言之,元代 行御史台及廉访司既注意了对一般地方官府的普遍监察,又把行省当做地方监察的重点对象。第四,行省区划上的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格局。13、自汉朝到明清,“中朝、内阁、军机处”三个机构的共同特点是( )始终没有实权 由皇帝近臣取代重臣 最初是临时机构 始终由高官任职A、 B、 C、 D、【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央君主集权措施的理解和运用,要求学生区别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区别,古代封建社会如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是高考重点考查的主干知识。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根据所学,汉朝中朝掌握决策大权,排除;始终由高官任职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统治者往往重用近臣或者临时设置机构,以加强皇权,这些机构最初大都是临时的机构。因此正确。14、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话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宇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字呈牛引梨头启土状【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以古代经济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古代经济历史是经济史中重要章节,古代经济与文化有机结合的考查一直是高考重点考查的主干知识和重点。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商代牛骨的出土能够证明商代有了牛,不能完全证明商代有了牛耕,故A项错误。诗经是中国第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故诗经的记载不能反映商代的社会状况,B项错误。孔子及其学生冉耕生活在中国的春秋时期,故冉耕的名字不能反映商代的社会状况,C项错误。甲骨文属于商代的象形文字,故甲骨文中呈牛引犁头启土状的文字反映了商代牛耕的出现,D项正确。15、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C、男女分工明确D、 田园生活自然悠闲【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小农经济以及学生对古代中央集权措施的理解和运用,小农经济一直是古代经济史重要章节,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等信息是小农经济男耕女织是特点,但小农经济生活并不是自然悠闲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16、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D、耕作细作的模式形成发展【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以表格为切入点重在考查学生解读表格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古代农业经济中小农经济中精耕细作近几年一直是高考命题主要取向,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内容有创新农业生产工具、兴建水利工程、注重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故A、B、C三项表述不全面。综合表格中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可以判断其作用在于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故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模式。故本题选择项。17、开通“海上丝绸之路”与开辟新航路两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都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B、都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都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D、都推动了殖民扩张【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以史料为切入点重在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本题属于热点回扣,“海上丝绸之路”属于今年“一路一带”的热点,高考不回避热点考查,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殖民扩张的加速的是开辟新航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者相同的是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故本题选择项。18、左传为左丘明解释春秋而作。书中记载“郤绮夺夷阳五亩”、“郤与丝矫争田”、“晋郤至与周争堠田”(注:“”部分为人名)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贵族间的争权夺利 B、土地日渐私有化C、地主土地兼并严重 D、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冲击【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和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解读史料以及获取信息的考查一直是高考重点的对象。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争田现象说明土地所有权的转移,结合时代背景可判断当时土地私有制已经出现。A项是现象; C项是汉代以后,D项与题干无关。【易错警示】原始社会是土地公有制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其特点是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奴隶社会(商周)属于国王、贵族土地所有制,形式是井田制;封建社会(战国以来)主要形式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和地主土地私有制。19、如图是连环画水浒传中的一幅,对其图文解读正确的是( )A、铁匠铺中的工匠来自于官营手工业作坊B、当时的民营手工业己经占据了主导地位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己经出现D、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策荣【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图片信息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命题的主要的主干知识。民营经济和官营手工业的区别是高考主要命题区域,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依据图片信息,铁匠铺中的工匠来自于私营手工业,故A项错误;当时官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出现在明朝中后期,故C项错误;图片显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故D项正确。20、唐初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晚唐夜看扬州市描述:“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两者相互矛盾,所以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B、前者比后者具有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没有“夜市”C、文学作品缺乏可信度,不能证明唐代出现“夜市”D、两则材料时间不同,唐代后期可能己经存在“夜市”【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以唐代商业的发展为切入点重在考查学生对史料判断与运用的能力,史料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由于史料记载时间不同导致历史判断,本题充分考查学生史学研究功能,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商业的发展。材料一来自于唐六典,是唐初政府的法令,而材料二来自中晚唐诗人的诗作,两则材料各自的时间不同,反映出唐初对城市的商业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管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对商业活动控制放松,到宋代完全打破了城市的坊市界限,打破了交易的空间、时间限制,故D项最合理。21、一位编剧编写了历史剧7世纪商人张生的传奇。经学者认定只有一项符合史实,它是( )A、张生非常助奋,所开店铺明天经营到深夜B、由于经营成功,他在长安城各处开了分店C、为了缓解疲劳,他经常到瓦子去休闲娱乐D、在行首的管理下,他积极向政府缴纳税收【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以古代商业的发展为切入点重在考查学生对史料判断与运用的能力,历史事件和事件的记忆一直是学生比较困难事情,也是高考重点命题的对象,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关键信息:7世纪。题干时间应是在唐朝。宋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突破了时空限制,因此,ABC项在7世纪是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故本题选择D项。22、有学者说过,明清时期江南市镇井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存在于农村经济上面,是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是( )A、农村经济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B、自然经济己退居次要地位C、商品化趋势明显D、市镇是进行农贸商品交换的场所【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史料解读以及史料理解的综合能力,江南经济的发展历史遗址是古代经济历史的重点知识,该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专家一直青睐的对象,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根据题中材料:江南市镇、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等,可知农村商品化趋势明显。明清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持续发展,江南市镇大量涌现,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推动了市镇的发展。故选C。A项明显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D项材料并未体现。【要点归纳】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各个时期发展不平衡。2、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3、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5、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互相促进。6、国内贸易、民族政权间的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23、明朝白银开始成为主流通货币,与此无关的是( )A、是“经世致用”思想推动的结果B、是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跟当时的对外贸易有关D、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有关【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理解和运用,明朝时期经济发展重要特点之一是白银的普遍使用,历史原因有国内和国外的综合因素,这一考点一直是高考重点考查的主干知识。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明朝时期“经世致用”思想只局限于士大夫阶层,没有对经济产生重大作用,故本题选择A项;白银开始成为主流通货币与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明朝对外贸易以及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均有较大关系。【知识拓展】 明代以前,由于中国不是白银的盛产国,白银的产量很小,根本无法满足流通所需的数量。到明代时,随着商品交易规模的扩大,原先的铜钱货币运输不便,无法适应大批量的流通,必须有一种更贵重的金属货币进行补充替代。而当时由于中国在与西方的多年贸易往来中一直处于巨大的贸易顺差,西方使用白银作为货币支付,使中国的白银储备大量增加,最终使的白银成为了普遍流通货币。24、下列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对外贸易的说法,正确的是( )A、长期实行开放的外贸政策B、主要目的是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C、政府对外贸事务基本不管D、外贸税收成为政府主要收入来源【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央集权措施的理解和运用,要求学生区别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区别,古代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高考重点考查的主干知识。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主要在明清开始实行海禁政策,而且时断时续,明朝海禁是禁止民间贸易,清朝闭关锁国是有限的贸易,如在一时期只开广州一口对外贸易,并经行商严格控制,故A正确;中国主要对外推行朝贡贸易体制,并不单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故B错误;政府严格管理对外贸易,汉唐以来都是,专门机构和官员历来都有设置,故C错误;政府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业税收,以国内的捐税租税为主,故D错误。25、1832年6月,一艘英国商船驶抵宁波,对中国地方官提出了通商要求。结合时代特征判断,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A、中国人对英国造船技术感兴趣并效仿B、地方官因宁波非泊般之所而命其驶离C、船上商品通过宁波合法转售到内地D、地方官因南京条约而同意其请求【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要求学生正确判断晚清时期历史史实,闭关锁国是中国晚清政府实行对外政策,一直是高考重点考查的主干知识。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前中国形势,A不符合当时历史事实;当时英国实行闭关锁国,故C错误;南京条约签订是1842年,故D错误;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不允许外商停留港口,故B项符合题意。26、下表是我国古代某地的居民职业结构表自耕农和地主佃农手工工场主和雇主商人占总人口比例24%36%30%10%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表明手工业经营方式出现了新变化说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体现自然经济虽开始解体,但依然处于主导地位A、 B、 C、 D、【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表格信息的能力,计量史学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首选题型,明清时期手工业领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是中国经济出现新现象,是高考重点考查的主干知识。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表格中“手工工场主和雇主”说明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故说法正确;手工业中出现雇主,说明经营方式变化,故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故本题选择A项。【知识归纳】私营手工业:(1)兴起:春秋时期(2)原因: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的兴起。(3)发展:明代中叶后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4)经营方式的变化:唐代以前: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组织生产;唐宋以来: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加深;明中后期;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27、有学者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按这一观点,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 )A、长安 B、北京 C、上海 D、广州【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要求学生正确判断晚清时期历史史实,闭关锁国是中国晚清政府实行对外政策,一直是高考重点考查的主干知识。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贸易,所以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广州。故本题选择D项。28、礼记中记载。“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下列说法与材料中思想观念具有一致性的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C、“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D、“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丘明)【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古代宗法制的理解和运用,宗法制是西周时期重要知识点,宗法制对现在社会主要影响体现在家族团聚,社会的和谐,所以古代宗法制度一直是高考重点考查的主干知识。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强调的是宗法制在明确宗族派系中的突出作用,结合备选项中含义只有D项也是强调宗法制在族群联系中的重要作用,A项强调的是血缘亲情,B C两项内容与宗法制无直接关系,故答案选D。【易错警示】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区别:(1)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它维系了分封制,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它们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结合的鲜明特点。 29、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以关羽为代表的许多的忠义英雄形象,就忠义思想看,其来源应该包括( )春秋孔子的主张西汉董仲舒的学说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明清之际的反专制思想A、 B、 C、 D、【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古代传统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运用,儒家思想一直在封建社会占据主导思想,不仅巩固封建社会统治,子啊近代以及现代都影响较大,历年高考对儒家思想的考查都成为了重点。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关羽的思想具有明显的传统的忠义的特点,这是孔子思想的反应,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也是董仲舒思想的反应,董仲舒强调五常学说;更是宋明理学的反应,宋明理学主张忠君节义等,明清反专制思想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排除项。故选A。30、宋人杨简任富阳主薄,断了一场卖扇子的官司。事办完后问陆九渊:“何为本心?”陆说:“适闻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本心。”杨说:“止如斯耶?”陆大声说:“更何有也!”杨顿悟。据材料陆九渊认为( )A、实践是获取真相的重要手段B、大理人伦存于人们的本心之中C、读书明理是做人的基本准则D、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理终归为一【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史料解读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理学一直儒家思想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中心学又是儒家思想哲学化、思辨化的具体体现,历年各省高考均会以此命题,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依据材料中“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本心”信息可以判断出人伦观念存在与人的内心中,故B符合题意;A、D是理学的主张;C材料中没有体现。【易错警示】1理学开始于北宋,程朱理学是代表,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心学开创于南宋陆九渊,明朝王阳明是集大成者。心学是对理学的发展,不是两个不同派别的思想。2理学与心学的关系:理学与心学是一脉相承的,但侧重点不同,理学侧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心学侧重个人内心的反省。3.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统治地位随着道教、佛教的传播而受到削弱。在唐代以来的儒学复兴运动中兴起了理学,北宋“二程”及南宋朱熹更是“存天理、灭人欲”,使其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陆王心学”的出现则标志着理学走向了极端。31、二十四史中,元代之前每部正史收录的妇女最多不过60人,元代开始数量大幅增加,元史收入了1 87人,明史则收入了308人,而且基本上都是“贞、孝、节、烈”的典型。这反映了( )A、官方史学受理学影响B、妇女地位较大改善C、主流文化思想发生质D、蒙古政权迅速汉化【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史料解读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理学一直儒家思想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中心学又是儒家思想哲学化、思辨化的具体体现,历年各省高考均会以此命题,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B项为错误项,南宋以后中国妇女的地位不断的下降,理学对妇女的迫害越来越严重。C项也是错误项,从西汉武帝开始中国的儒家学说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以后,一直到清末它都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思想。D项为无关项。故本题选择A项。3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下列属于该“某人”观点的是( )A、“天下为主,君为客”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读万卷书,行万里路”D、“仲尼虽圣,效之则颦”【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明末清初李贽思想批判儒家传统思想,被列为异端。明清之际儒学思想变化一直是高考命题集中区域,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材料中“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符合明朝末年著名思想家李贽的特征,即李贽评判道学家的伪善,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观念,李贽的这一思想特征被称作“离经叛道”,所以答案选A,B C D三人思想观点与上述题意特征不符。【知识拓展】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比较评价: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在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中促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不仅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而且具有了向近代转化的意味。33、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辟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三者立论相同,但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作考虑B、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作考虑C、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D、三者立论不同,但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答案】B【命题立意】战国各家由于代表的利益的不同,提出的观点也是不一样的,但都是建立在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基础上的。这是重点内容,是考试的重点。与此相关的百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影响也需要掌握。【解析】墨子提倡节用,在节俭的同时更注重增收,并把此法看做是治国安邦的必要措施。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经界,给农民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如此便可提高农民的耕作动机,达到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商鞅变法主张开垦荒地,制定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制,鼓励农民生产。三者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作为考虑,只是各有不同的论点及做法。故选B。A项维护小生产者的利益;C项维护地主的利益;D项本身说法错误。34、明清之际,山现了有别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之外的实学(或新儒学)思潮,下列主张反映了这一新思潮的是( )A、“束书不观,游谈无根”B、“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C、“崇实黜虚”“废虚求实”D、“天理之正,人心之安”【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明末清初李贽思想批判儒家传统思想,被列为异端。明清之际儒学思想变化一直是高考命题集中区域,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李贽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观点。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也都反对君主专制、重视工商业发展等。顾炎武和王夫之还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认为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所用。同时都对旧儒学进行了批判,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如顾炎武反对道学空疏浮泛的学风等。所以应选C。35、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4万册图书,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 )A、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B、新教翻译出版圣经的需求C、人文学者传播古典文明的需要D、大学发展对图书需求量的增加【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四大发明中印刷术的理解和运用,活字印刷对欧洲影响主要是促进西欧社会转型以及西欧文化发展,古代文化和科技一直是高考重点考查的主干知识。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材料中“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4万册图书”说明与中国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有关,故A正确;B和D不是材料反映主旨,C时间与材料信息不符。36、著名科学东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人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或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李约瑟这段话的理解,准确的是( )A、个人与杜会人、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B、研究人类唯有研究人本身C、中国古代只重人的研究,不重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D、对自然界的研究是无法穷尽的【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中西科学技术比较的理解和运用,中国古代科技在明清以前一直占据世界主导,近代以来逐渐落后于西方,古代文化和科技与西方比较考查一直是高考重点考查的主干知识之一。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材料中“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说明中国传统科技主要是注重对人的研究,而西方科技注重对科技探究,故C项正确;A说法错误;B说法绝对;D说法与材料无关。37、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下列材料不能用作该论文论据的是( )A、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B、西游记:“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C、三国演义:“臣安敢不端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D、聊斋志异:“(女儿己委身乔郎矣。更无归理。如有变动,但仍一死!”【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史料解读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理学一直儒家思想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中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养成以及社会责任感培养一直是历年各省高考命题依据,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臣安敢不端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说明主张忠孝尽责尽职的社会责任感,没有超越宋明理学,故C错误,符合题意。A中重视女性;B体现推翻君主专制;D冲出三纲五常思想。38、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地位,文学世俗化一直是文学史的新现象,古代文学和科技一直是高考重点考查的主干知识之一。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材料中“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 更广也。”说明社会群体认同推动了明清时期小说的繁荣发展,小说反映的是市民的利益诉求和代表了世俗文化发展,所以C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A D两项材料含义并未直接体现,B项说法错误显然小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39、为了纪念中华盛世,国家邮政总局特别发行了一款玉玺,如图三“盛世中华中国印”,以资纪念。下列表述不正确的( )A、玉玺是中国古代皇权的象征B、此印中文字为行书C、可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D、中国印章历史悠久【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以中国印为切入点重在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运用,图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镜像,依据图片设计试题一直是高考命题专家一直喜爱的命题形式。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古代玉玺是中国古代皇权的象征,故A正确;玉玺属于篆刻,字体应该是篆书,故B错误,印中“盛世中华”体现是中国改革开放成果,故C正确;中国印章从秦朝开始,故D正确。40、贞观长歌是我国当代著名电视剧,塑造了唐太宗李世民及其开国功臣魏征、房玄龄等杰出人物形象。下列有关虚拟景象,有可能出现在该电视剧中的是( )A、唐太宗聚精会神阅读西游记B、御书房里悬挂着清明上河图C、宰相房玄龄用楷书撰写政事奏折D、魏征高声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依据电视剧素材重在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史实的记忆能力,要求学生区别历史事件与时间的有机结合,将是高考一直考查的重点,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西游记出现是元末明初,故A错误;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出现,故B错误;“大江东去浪淘尽”是北宋苏轼词,故D错误;本题选择C项。41、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雕塑、诗词、书法等都讲究“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又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以下对“意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宋代书法迫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B、宋代风俗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迫求神韵意趣C、中国绘画强调表现精神风貌,力求传统,以形写神D、白居易的诗针砭时弊,韵味绵长【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雕塑、诗词、书法的理解和运用,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雕塑、诗词、书法黑丝中华文化的瑰宝,体现不同时期艺术风格,一直是高考重点考查的主干知识。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迫求神韵意趣是文人画的特点,故B错误,符合题意,A、B和D均符合各自风格。42、“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就会想起那些缔造这个帝国的人们。他们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就像为她的节日所能奉献的最美好的礼物。”材料中伯利克里强调的是( )A、平民政体B、权力制约C、法律至上D、公民意识【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高考改革中高度关注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有关内容,就本题而言主要考察古希腊民主政治发生过程中两次重大改革的比较:梭伦改革奠定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伯利克里时期古希腊民主达到顶峰。【解析】材料中“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他们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 责的勇敢精神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说明伯利克里强调的是公民意识对维护城邦安全的重要意义,所以答案选D,其余三项含义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出来。43、雅典法律将雅典人分为三种:本邦公民、外邦人和奴隶,根据犯罪可以处以不同的刑罚。在实践中,本邦公民伤害了自由民可以支付罚款,外邦人伤害了自由民则被驱除出境。奴隶伤害了自由民则可能被判处死刑。材料主要体现出雅典( )A、民主政治的局限性B、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C、自由民是社会的主体阶层D、法律掺杂原始落后习俗【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是古代世界历史重要章节,这一章节一直是历年各省高考重点考查的主干知识。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材料中“本邦公民、外邦人和奴隶,根据犯罪可以处以不同的刑罚”说明三者地位的不平等,雅典民主政治只是维护公民的利益,具有局限性,A项正确。是十二铜表法影响;说法错误;属于公民法。44、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的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了法律。”上述观点的最有力论据是( )A、制定十二铜表法B、编纂民法大全C、颁布拿破仑法典D、万民法的形成【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罗马法是古代世界历史重要章节,罗马法为后世法律诞生奠定了基础,是西方法律蓝本,这一章节一直是历年各省高考重点考查的主干知识。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材料中“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了法律”说明改变习惯法的是十二铜表法,故正确;编纂民法大全不符合材料中“习惯”信息;C与材料没有任何联系;D是罗马帝国时期法律。45、有学者认为,“罗马法中体现和包含了可以适用于全部人类社会的、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人文思想、行为规范和交往规则,这就是罗马法能够长久不衰的生命活力之所在。”此语评论罗马法的视角是( )A、社会变迁B、阶级分析C、道德标准D、文明传承【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罗马法是古代世界历史重要章节,罗马法不仅在法律方面为后世法律诞生奠定了基础,在文明角度影响后世是,这一章节一直是历年各省高考重点考查的主干知识。本题命题意蕴在此。【解析】材料“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人文思想、行为规范和交往规则,这就是罗马法能够长久不衰的生命活力之所在”突出了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是从文明传承的角度评论罗马法的,选D项。A、B和C项均不是材料反映信息。二、非选择题(共四个题,46题13分,47题16分,48题16分,49题10分)46、(13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然而中国古代商业在特定时期仍取得长足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材料二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卞,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从丰溢。每店肆皆有驴,货客秉,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通典食货七历代盛丧户口材料三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原因。(4分)(2)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商业与汉代相比有何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代在商业市场上的新变化。(3分)(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朝商业发展的新气象,分析其出现的原因。(4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有利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分)【答案】(1)状况:商运活跃,富商众多,交易广泛;(2分)原因:国家统一;疏通交通,有限度开发山林川泽。(2分)(2)发展:具有较为健全的商业保障措施(交通发达、店肆众多);(1分)新变化:出现夜市;草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2分)(3)新气象:出现数量多,分布密集的商业市镇;形成城镇网络;(2分)原因:江南经济的发展;水陆交通便利。(2分)(4)因素:国家统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利润的刺激;政府政策的影响。(2分,任答2点)【命题立意】本题以古代经济以及经济政策综合了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并获取知识解题的能力。古代商业发展以及商业发展中新现象一直是高考集中考查的知识点,尤其是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中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新现象,是高考考查重点。本题命题主旨在此。【解析】(1)本小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基本状况和原因依据材料一概括得出。材料一可分为两部分,“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反映出汉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反映出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状况。(2) 材料二中“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的信息说明交通发展,“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肆皆有驴,赁 客秉,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说明具有较为健全的商业保障措施(店肆、驿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代在商业市场上的新变化草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 后期出现夜市。(3)明朝商业发展的新气象依据材料三逐句概括。“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说明市镇数量 多;“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说明市镇分布密集;材料最后一句说明商业市镇形成了城镇网络。原因据 材料第一句简要分析即可。(4)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依据上述材料和各小题答案,围绕政治前提、政策保障、经济基础、发展动力等角度简要回答。包括国家统一,交通方便;政府政策的影响;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商业利润的刺激。47、(16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弟子规 圣人训 首李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李毓秀(1647-1729年)弟子规总叙材料二 如果有人问,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哪些思想家通过他们的存在、人格和学说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最人?德国哲学家卡尔亚斯佩尔斯在其著作伟人中,将这些伟大的人物压缩为四人,即苏格拉底、释迦牟尼、孔子和耶稣。西方国家有这么长的发展时间乃是他们的幸事。对此作出贡献的肯定还有诸如柏拉图、亚理士多德、亚当斯密和康德等哲学家,他们对个人主义发展和理性的完善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影响,而受儒家影响的亚洲国家则更倾向于集体的制度。现代化的市场经济没有哲学和政治的自由是不可想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