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898052 上传时间:2019-12-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2从西汉昭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东晋时皇帝亲自祭奠孔子,再到宋代下诏必须避讳孔子的名字,直到清康熙皇帝对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礼。这一现象表明A皇权至上观念受到儒学思想的冲击 B孔子被统治者披上神话的外衣C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 D皇帝借尊孔来提高个人的声望3. 中日关系一直是中国人关注的重要对象之一。80年前,戴季陶所著的日本论中写到:“中国这个题目上,日本人也不晓得放到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试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地排斥反对,再不肯做研究功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这真叫做思想上闭关自守智识上的义和团了。”这句话主要体现了作者A希望中国人最大限度地去亲近日本B认为日本人比中国人在对待对方上更明智C认为义和团运动是思想上的闭关自守D主张对日本加深了解,进行研究,做到知己知彼4.20世纪初,革命派认为“中华民族”仅仅指“汉族”。武昌起义成功后,象征18省汉族铁血团结的“十八星旗”高高飘扬于武汉,但最终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十八星旗”成为中华民国国旗。这个变化A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融合和发展 B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断绝了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D标志着汉族政权被五族共和政权所取代5某文献写道:“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该文献可供研究A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 B新文化运动的主张C新中国初期的社会改革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法治建设6人民日报1978年7月1日最新刊登了毛泽东在1962年发表的一份讲话:“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就拿我来说,经济建设工作中间的许多问题,还不懂得工业、商业,我就不大懂。对于农业,我懂得一点,但是也只是比较地懂,还是懂得不多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当时刊登这份讲话的真实用意是A展现了毛泽东敢于自我批评的高尚品质B打破个人崇拜,促进思想解放C展示毛泽东的不足之处,为否定毛泽东做思想准备D重新调整经济政策,实行改革开放7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当今的国际重大组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图中的国际组织依据我国恢复或加入的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A B C D8. 有一高三毕业生在网上晒出他们学校的学生以撕书方式迎接毕业到来的相片,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该生用微博写有如下感言:“落日黄昏纸雨下,沉郁情感一朝发;转瞬低头细思量,成龙成蛇两茫茫”。下列与我国考试制度有关的选项正确的有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官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摒弃门弟以成绩作为选拔标准,具有公平公正性当代教育是古代科举制的延伸,具有延续性1977年恢复了高考招生政策,中国的考试制度迈入了正轨 当今商品经济已渗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高考已丧失公平公正原则A. B. C. D. 9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中写道:“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A用理性的旗帜构建美好社会 B彻底否定教皇权威C以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D猛烈抨击封建专制10某同学撰写了一篇论文,题目为从“枢密院”到“内阁”论行政权的转移,由此推知他研究的可能是A宋朝 B明朝 C法国 D英国11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派“圣巴布洛”号大帆船满载亚洲的香料,从马尼拉运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尔科。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形成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形成,直接受益于A迪亚士的远航 B麦哲伦的远航 C哥伦布的远航 D达伽马的远航12弗洛姆认为“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直接造成19世纪“上帝死了”的主要原因是A达尔文的进化论 B爱因斯坦的相对论C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 D宗教改革13(24分)制度建设既要借鉴,也要创新,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请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材料三 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请回答: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省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8分)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共和政体“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表现为哪些方面?(6分)并指出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4分)根据材料三,概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的表现。(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体制提出的背景是什么?(4分)14(28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早期人类阶段,自然资源是天然的“衣食粮仓”,“土地最初以食物,现成的生活资料供给人类”。自然环境为人类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金属、煤炭、石油、木材、水利、太阳能、风力等等。没有自然界提供的各类资源,人类生产就失去了作用对象,什么也生产不出来。在工业时代,人们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工业化生产方式对自然环境形成了日益严重的破坏,从而使工业化生产无法持续,亟需人类转变传统的物质生产方式。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最终导致严重的荒漠化和“黑风暴”事件。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决策层认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错误观念,如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等。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将未被占用的8000万英亩草地交给联邦政府管理,永远禁止拓殖。 摘自高国荣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缘起及其治理材料三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苏联生态灭绝杂志说:“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20世纪80年代,环境主义运动演变成了反苏维埃统治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这个判决的执行者。 摘自包茂宏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请回答: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并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2分)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分)美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有哪些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由此反映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有何变化?(2分)根据材料三,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分析造成其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4分)生态灭绝杂志所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2分)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该观点的认识。(4分)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的认识。(4分)重庆二外xx学年高三(上)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12 ACDAC BDBCD B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13.(24分)特点: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4分)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4分)表现: 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确保公民的民主;借鉴罗马的公民大会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 借鉴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构建“分权制衡”机制。(6分)意义:防止专制独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两点共4分)创新: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分)(答到强调市场的作用或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各得1分)背景: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发展遭遇挫折。国内:改革遇到重大阻力,信仰危机,外国撤资;姓资姓社的争论。(国际、国内各1点2分,共4分)14(28分)变化:从人类依赖、利用自然环境到人类破坏自然环境。(4分)原因:在工业化过程中,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2分)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2分)特点:国家干预;转变观念;立法保护;综合治理。(任两点,4分)变化:国家加强对社会经济领域的管理;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任一点。共2分)原因: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严重破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只关注计划,不关注民生。(4分)观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2分)认识:环境问题影响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给民众生活带来威胁,导致社会矛盾尖锐;苏联解体有着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环境问题不是导致其解体的唯一因素。(4分)关系:社会发展容易导致环境破坏;环境保护能够促进社会发展。(能从辩证关系回答即可,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