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V).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894032 上传时间:2019-12-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V).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V).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V).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V)一、选择题 (本题共40小题,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1、鲁武公九年,鲁武公带着大儿子姬括、小儿子姬戏到镐京去朝拜周宣王。周宣王很喜欢儿子姬戏,就要鲁武公立姬戏为嗣君,做鲁武公的接班人。结果鲁武公按周宣王命令立姬戏为嗣君,即鲁懿公。材料反映出( ) A当时宗法制已经很难实行 B姬括成为当时鲁国的小宗C周宣王在诸侯中的威信将会更高 D统治者的个人好恶是西周时期立嗣君的主要标准2、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说”,将四千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个阶段。其中的“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的外衣C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3、“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A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 B贵族拥有世袭特权C分散的自然经济 D王室日益腐败4、“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A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B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5、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6、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ch)锭次,以纸钱置坟头。”该材料中的习俗A起源于明朝中期 B仅流传于中国北方C受外来文化影响 D. 受宗法制的影响7、马端临在文献通考自序说:“秦始以宇内自私,一人独运于其上,而守宰之任骤更数易,视其地如传舍(“传舍”是指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材料突出反映了当时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B血缘纽带、家国同构C君主专制、官僚政治 D“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8. 某人为了让弟弟顺利取得任官的机会,故意在分家时,将优厚的部分归于自己,让弟弟取得贫瘠的土地。乡里民众因此盛赞其弟“能让”,推荐这位弟弟参加政府的任官考试。这个故事里的选官制度最可能出现在哪个朝代 A.秦朝 B.两汉 C.魏晋南北朝 D.唐宋9. 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10在谈及秦朝郡县制时柳宗元说:“今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柳宗元的观点是 A郡县制推动了秦朝的统一 B郡县制强化了君主专制C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郡县制有利于民族融合11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 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12“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他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材料意在揭示 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 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处理国政C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D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13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那就是 A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B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C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D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进行改革14、不同史观让我们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历史,对于鸦片战争,中英两国史学界也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以下属于近代化史观看待的是:A中英战争 B通商战争 C鸦片战争 D夷匪犯境15、下图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是()该谕旨颁布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导致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体现了坚决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决心A. B. C. D. 16、历史学家陈旭麓有一种观点:“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是被轰出中世纪的。”陈旭麓所说的中国是被哪场战争“轰出中世纪”的()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7、近代史上某条约规定:“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刻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这标志着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外国势力控制了中国官员的选拔C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被粉碎 D清王朝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18、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 该战之后()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C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D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19、马克思在中国事件一文中说:“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动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该文中所说的“事件”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20、1858年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中,清政府承认“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驻华公使觐见清帝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即不行跪拜之礼;“会晤文移,均用平礼”,公使应由对等的“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接待,文书由对等级别的部门回复,并不得使用“夷”人字眼;依照国际惯例,允许公使进驻京师。北京条约重新确认了上述约定。这表明()A中国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B清政府讨好列强苟且偷安C中国近代外交的不平等性 D中国外交被迫走向近代化21、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据此判断该情景应该出现在()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C辛丑条约签订后 D马关条约签订后 22、“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B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C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D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23、张季子九录文录认为,“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下列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 ( )A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C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D辛亥革命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24、吴晓波在跌荡100年中认为,“在1919年的5月、6月间,如果没有商业团体及工人的支持,五四运动仅仅是一场激动人心的学生抗议而已。在青春激荡的天安门广场的背后,以工人和企业家为主体的商业力量就是那些起着重要的作用,却不被人注意到的广场背后的人。”材料最能说明五四运动A工人和企业家跃升为新兴政治力量 B得到先进知识分子领导C是一场广泛的群众性的爱国运动 D促使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25、“自有民国,八年以来,未见真民意、真民权,有之,自学生此举始耳。”康有为此语称赞的是()A义和团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26、毛泽东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其中“革命性、民主性”主要是指 ()A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B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C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D规定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组织原则27、有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其中“第一次巨变”当指( )A、由半殖民地走向民族独立 B、由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 C、由愚昧走向科学 D、由封闭走向开放28、据申报载,在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当时的南京民众在“谈到孙文博士时称他为新皇帝”,有人认为总统“不过是更高头衔的一种委婉的称呼”。各地发给孙中山的贺电,有称“总统陛下”的,有写“恭请圣安”的。这些本质上说明了当时()A民主政治建设任重而道远 B中国仍然存在帝制复辟的危险C进步观念落后于政治实践 D孙中山在群众中具有崇高威望29、有学者说,因为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C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D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30、美国时代周刊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三个月)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里所说的将日军“卡住”的是:A百团大战 B台儿庄战役 C太原会战 D淞沪会战31、2015年1月28日的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文,“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今年将会在北京举行,而这次阅兵仪式将首次有外国首脑出席”。对此,有网友提议在阅兵式上,邀请国民党军队的抗战老兵、民间人士和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参加。该提议的依据是()A国民党军队对抗战有重大贡献 B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C国民党是领导抗战的核心力量 D 正面战场始终抗击侵华日军主力32、课堂笔记是学生和老师就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入解读的结果。图1是一同学的笔记片断,由此可以推断他所学习的教材主题是()A.抗战胜利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B.土地革命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C.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背景 D.改革开放后的民主政治建设图133、1927年12月瞿秋白在武装暴动问题一文中指出:“中国革命现时的阶段,显然到了工农武装暴动的时期中国革命在斗争方式与发展形式方面,有极可注意的特点。”符合材料中“特点”的是A建立工农联盟,推翻北洋军阀 B发动秋收起义,建立红色政权 C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 D纠正左倾错误,迎接革命高潮34、下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构成在不同时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对党员构成变化原因的分析,准确的是() A. 建党时期领导在城市领导工人运动 B. 国民革命时期在农村开展农民运动 C. 国共对峙时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D. 抗日战争时期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35、据罗玲大重庆的“文化四坝”简述指出,当时沙坪坝有中央大学、重庆大学、上海医学院等院校20多所,有大公职校、中央高级助产职校等专业学校16所,还有普通中学25所,小学 86所分布全境,汇聚了徐悲鸿等众多文化名家。全国性、区域性及学校的学术团体有31个,是四坝中影响力最大的。据此推断,“当时”应该是()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八年抗战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36、“它凝结了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材料中“它”是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 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37、“这一制度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文明转型的历史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政党和政党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越走越宽广。”该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8、以下内容摘自著名学者、作家宋云彬先生的日记。这段日记记载的事件是()各单位代表发言毕,继续讨论下列各案:一、政协组织法;三、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争辩数小时,幸周恩来做主席,能控制,居然逐案通过,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十一届三中全会39、“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跃迁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跃迁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在两个跃迁的过程中,“第一次跃迁起点”、“为现代民主奠基”、和“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什么事件()A辛亥革命、五四宪法、改革开放B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C辛亥革命、共同纲领、“依法治国”被中共十五大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五四宪法的制定、改革开放40、2014年2月19日,习近平会见连战时强调:“两岸同胞要齐心协力,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至于两岸之间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我们愿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我相信,两岸中国人有智慧找出解决问题的钥匙来。”这充分说明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 )A和平、平等、民主协商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D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二、材料题(本题共2 题,4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41、(24分)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它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材料二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摘自周振鹏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8分)(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6分)(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4分)(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6分)42、(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方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1分)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4分) 材料二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1分)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4分) 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3)材料三中,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依据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4分)xx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试卷 历史答案一、选择题1-5 BABAA 6-10 DCBDC 11-15 CACBD 16-20 ADCAD 21-25 DDBCC 26-30 BBADD 31-35 AACCC 36-40 CDBBB41、【答案】(1)主要内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级官员分工负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8分)(2)制度:郡国并行制。(2分)理由: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4分)(3)原因: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中央寄部分权力于行省,借行省集权中央;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4分)(4)认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变革;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需要妥善处理。(6分42、(1)座位次序(外交礼仪之争)。(1分)以天朝上国自居。(1分)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国力强盛。(4分)(2)屈辱的服从地位。(1分)19世纪末,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分)(3)日本投降书受降国签字顺序。(1分)中国的抗日战争为打败日本法西斯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