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期初摸底测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887900 上传时间:2019-12-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历史期初摸底测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期初摸底测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期初摸底测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历史期初摸底测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题卡的密封线内。选择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后汉书章帝纪记载:“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材料体现的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察举制)【解析】世卿世禄制在商周时期开始,直到商鞅变法被废止,从材料后汉书可知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后汉书,“夫乡举里选”,“茂才、孝廉”可判定描述的是察举制,故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实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科举制开始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2西晋傅咸说:“夫其何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与此相关的发明是()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造纸术)【解析】“夫其何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可以得出为造纸术,故A项正确;印刷术开始于隋朝,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指南针与材料描述不符,故C项错误;火药与材料描述也不相符合,故D项错误。【答案】A3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赀(资或财)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大中祥符末,薛田为转运使,请官置交子务,以榷其出入。”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蜀地商品交易居全国之首 B民间私发纸币存在弊端C铁钱已基本被纸币所取代 D“交子”由政府首先发行【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解析】蜀地商品交易居全国之首,材料中未能体现,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和“富者赀(资或财)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可以得出民间私发纸币既有好处但是也存在弊端,故B项正确;“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并不能得出铁钱已基本被纸币所取代,故C项错误;从材料“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可以得出,“交子”并不是政府首先发行,故D项错误。【答案】B4清史稿中记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明降谕旨,述交内阁。”由此可知军机处()A大臣须由专人担任 B掌控军国大事决策权C分化了内阁的权力 D主要为皇帝提供建议【考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清代军机处【解析】根据材料“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可知军机大臣并不是由专人担任,故A项错误;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对于军国大事的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和“明降谕旨,述交内阁”可知,军机处的设置分化了内阁的权力,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军机大臣主要并不是为皇帝提供建议,故D项错误。【答案】C5英国当代评论刊载:“大沽口有三名正在为各国轮船装卸货物的工人都成了俄军的射击目标。通州已是死亡之城白河两岸的房屋被洗劫一空。这些都是那些文明使节的所作所为。”上述事件发生于()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B甲午中日战争时期C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考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中国的主要是英法联军,没有俄国军队,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侵略中国的是日本,也没有俄国军队,故B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八国联军”包括俄国,故C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侵略中国的主要是日军,故D项错误。【答案】C6下图是国民党军队的战斗示意图。在这次战役中,蒋介石给前方下达的命令是()A“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国民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B“对朱、毛与贺龙合股之企图,务必随时洞察其奸,在战略上要经常注意,加以防范”C“守土应具必死决战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相应付,务须不丧失丝毫主权为原则”D“徐淮会战实为我革命成败、国家存亡最大的关键,必须团结奋斗,期在必胜”【考点】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抗战(淞沪会战)【解析】根据地图描述,国民党军队的战斗的主要区域在上海,和武汉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地图中并没有信息提示共产党的军队,更没有“朱、毛与贺龙合股”的信息,故B项错误;根据地图描述,国民党军队的战斗的主要区域在上海,“四行仓库”等信息可以得出为淞沪会战,故C项正确;地图描述的主要在上海一带,并没有出现徐州、淮河等地理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C7晚清时期在交易中,一些店铺所有权、经营权的转让,票股、信票、栈单的遗失等,其主人往往在报上登报声明,公告示人。仅1909年大公报上关于股票、信票、栈单遗失,登报“声明作废”的告示就有12条之多。这主要说明当时()A报纸的功能有所拓展 B民众普遍拥有法律意识C商业的环境日益宽松 D国家金融体系已趋完善【考点】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解析】“其主人往往在报上登报声明,公告示人。”“登报“声明作废”的告示就有12条之多”,可以得出报纸不仅仅提供新闻等信息,还具有其他功能,故A项正确;登报告示并不能说明民众的法律意识普遍提升,故B项错误;登报告示并不能说明商业的环境日益宽松,故C项错误;登报告示并也不能说明国家金融体系已趋完善,“晚清时期”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金融体系并不健全,故D项错误。【答案】A8右图是根据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绘制。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C社会安定创造了有利条件D反帝爱国运动的大力推动【考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解析】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是“一战”时期,图中所示1936年增长最快,故A项错误;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国民建设运动,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故B项正确;1936年当时中国面临日本的威胁,社会并不安定,故C项错误;反帝爱国运动主要发生在1919年,故D项错误。【答案】B91953年,中国驻缅甸第一任大使姚仲明回国述职,周恩来对他说:“我们的对外关系中,有切身利害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华侨问题,一个是边界问题。我们同周边国家都有边界纠葛,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为“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政府()A倡导召开亚非国家会议 B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C积极融入社会主义阵营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析】上世纪五十年代,亚非国家会议主要讨论的是朝鲜问题和越南问题,并没有提到中国的边界问题,也并不是由中国倡导,故A项错误;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处理的中苏关系,但并没有涉及边界问题,故B项错误;积极融入社会主义阵营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故C项错误;1954年中国与印度为解决边界问题,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D项正确。【答案】D10苏共二十大召开前夕,毛泽东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在中央领导集体内提出了“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路”的思想。能体现这一思想的著作是()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新民主主义论C论人民民主专政 D论十大关系【考点】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重要论著(论十大关系)【解析】根据材料“苏共二十大召开前夕”应为1956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61936),故A项错误;新民主主义论写于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故B项错误;论人民民主专政写于1949年,故C项错误;论十大关系写于1956年,故D项正确。【答案】D11美国总统约翰逊正在讨论赫鲁晓夫下台后的苏联局势时,得知一突发消息。为此,美国方面称“这一天是整个自由世界最黑暗和最悲哀的一天”,同时表示了美国保卫自己和盟国的强大力量和无比决心。这一 “突发消息”是()A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B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C欧洲共同体宣告成立 D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考点】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两弹一星”【解析】赫鲁晓夫下台的时间是1964年10月,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也是在1964年10月,中美未建交,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的态度,故A项正确;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酿成古巴导弹危机是在1962年,故B项错误;1965年4月8日,法德等6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与1964年不符,故C项错误;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于1961年,与赫鲁晓夫下台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12亚里士多德说:“有些批评家所以要责备梭伦也就在这一点上,他们论证梭伦把审判一切案件的权力交给这些由拈阄法复选出来的公民法官所组成的法庭,这些法庭的权威日益增强,历任的执政好像谄媚僭主那样谄媚平民。”这样的批评是因为雅典()A司法权被梭伦操纵 B民主制度的弊端显现C德才之人遭到排斥 D陪审法庭垄断行政权【考点】雅典的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解析】根据材料“他们论证梭伦把审判一切案件的权力交给这些由拈阄法复选出来的公民法官所组成的法庭”,司法权并未被梭伦操纵,故A项错误;“由拈阄法复选出来的公民法官所组成的法庭”并不能代表人民的利益,结果会导致“这些法庭的权威日益增强,历任的执政好像谄媚僭主那样谄媚平民”,从而民主制度出现了弊端,故B项正确;“由拈阄法复选出来的公民法官所组成的法庭”可能会使德才之人遭到排斥,但是材料不能体现这点,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批评“由拈阄法复选出来的公民法官所组成的法庭”出现的弊端,会影响到司法的公正、公平,并没有对行政权造成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B13新全球史:“工业巨头和企业家简直富可敌国,其强大的实力使军事贵族和其他传统的特权阶层黯然失色。接下来是中产阶级在工厂与矿山中辛苦工作的劳工大众形成了新的工人阶级。”该材料直接反映了工业革命()A推动了经济转型 B造成了阶级分化C加速城市化进程 D激化了社会矛盾【考点】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阶级分化)【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经济转型的信息,故A项错误;“工业巨头和企业家简直富可敌国,特权阶层黯然失色。接下来是中产阶级在工厂与矿山中辛苦工作的劳工大众形成了新的工人阶级。”,据此可判断造成了新的阶级分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城市化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工业革命促进了阶级的分化,并没有谈到社会矛盾激化,故D项错误。【答案】B14张岱年教授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了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对“近代社会宣言书”理解最为契合的是()A冲破了宗教神学的禁锢 B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C描绘了“理性王国”蓝图 D鼓舞了民族独立的斗争【考点】启蒙运动理性时代的到来【解析】冲破了宗教神学的禁锢是指文艺复兴,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一定程度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但是这一发展与“近代社会宣言书”并不契合,故B项错误;“理性王国”就是对资产阶级建立国家的设想,与“近代社会”是相契合的,故C项正确;民族独立的斗争和“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不相契合,故D项错误。【答案】C15弗洛伊德曾经说:“在过去的时间里,科学之手对于人类朴实的自恋有过两次重大的打击。第一次是认识到我们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大的难以想象的世界体系中的尘埃第二次是生物学的研究剥夺了为人类特创的特殊优越性,将人类废黜为动物的后裔。”关于 “第二次打击”表述正确的有()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改变了对人类地位的看法揭示了生命起源的奥秘 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A B C D【考点】生物进化论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解析】“第二次是生物学的研究剥夺了为人类特创的特殊优越性,将人类废黜为动物的后裔”主要是指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而揭示了人类不是神创造的,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故正确;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从而改变了对人类地位的看法,故正确;进化论揭示了生命起源的奥秘,否定了神学创世说,故正确;牛顿1687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正式确立并形成体系,故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16经济学家诺思认为在制度创新之中,国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既包括积极的作用又包含消极的作用。他说过:“没有国家办不成事,有了国家又有很多的麻烦。”下列经济思想与其主张相符的是()大规模降低税率,以提高企业的投资能力和积极性;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减少限制性的规章制度;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削减社会福利,争取财政预算平衡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社会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主张减税、增加财政支出,以扩大投资和消费。市场能自动平衡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因此,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生产效益如何分配,都无需政府干预。以知识和思想为基础的,提高生活水平和创造就业机会的关键在于能在多大程度上将创新思想和技术融入到服务、产品和生产工序中去。A B C D【考点】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减少国家干预经济【解析】材料中凸显政府的作用,而A项中主要突出的是市场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既包括积极的作用又包含消极的作用”,B项中只是讲到政府的积极作用,故B项错误;“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减少限制性的规章制度;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削减社会福利,争取财政预算平衡”体现了政府的积极和消极作用,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D项主要体现了政府积极作用中投资的主要目标,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答案】C171987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改造”的措施是()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B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C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D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考点】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解析】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体现了戈尔巴乔夫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故A项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是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重点发展军事重工业,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故D项错误。【答案】A18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包括29个独立的法律文件,其中规定“各国在国际贸易中不应采用不公正的贸易手段进行竞争,尤其是不应以倾销或补贴方式出口旧商品。”这表明WTO()A推动了世界贸易法制化进程 B重点保护了贸易小国的利益C消除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D扫清了经济全球化发展障碍【考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解析】根据材料“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包括29个独立的法律文件”可以判定,世贸组织推动了世界贸易法制化进程,故A项正确;世贸组织并没有对贸易小国进行保护,它倡导贸易自由化,故B项错误;世贸组织倡导贸易自由化,但并没有完全消除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故C项错误;世贸组织并没有扫清经济全球化发展障碍,它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的国际性组织,故D项错误。【答案】A19右图是宋学海xx年发表的漫画这雨怎么越下越大,对这一漫画解读正确的是()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亚洲各国与日本缺乏政治互信日本对历史问题没有正确认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A B C D【考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解析】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是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故错误;根据漫画可以看出,亚洲各国拒绝日本加入联合国安理会,表明亚洲各国与日本缺乏政治互信,故正确;日本近来国内右翼势力抬头,否定对亚洲各国的侵略历史,这是造成亚洲各国与日本缺乏政治互信的主要原因,故正确;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格局,中国、印度等不断崛起,故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20以下是对某部文学作品的评价:它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该作品是()A B C D【考点】19世纪以来的文学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巴黎圣母院)【解析】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以极大的同情心描写了巴黎最下层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们衣衫褴褛、举止粗野,却拥有远远胜过那个所谓有教养、文明的世界里的人的美德:互助友爱,正直勇敢和舍己为人,故A项正确;大卫科波菲尔没有露宗教的虚伪,故B项错误;苹果车把好奇之人领入宫廷深处,在国王和首相的争斗中,让人身临其境过把瘾,去体会那表面上温文尔雅,实际上你死我活的勾心斗角,也不符合揭露宗教虚伪的主题,故C项错误;等待戈多以戏剧化的荒诞手法,揭示了世界的荒谬丑恶、混乱无序的现实,人在世界中处于孤立无援、恐惧幻灭、生死不能、痛苦绝望的境地,不符合揭露宗教虚伪的主题,故D项错误。【答案】A第卷(非选择题 共6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21、22小题各13分,第23小题14分,第24、25小题各10分,共计6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1(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孟子材料二 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盖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有所系而立。 宋史朱熹传材料四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请回答:(1)材料一认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3分)(2)材料二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目的。(4分)(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治国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立纪纲”的主要途径。(2分)(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思想的历史价值。(2分)(5)综合上述材料,中国古代的儒学家们对 “君权”有何共同认识?(2分)【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百家争鸣(孟子思想主张)(2)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思想主张(3)宋明理学程朱理学(朱熹思想主张)(4)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黄宗羲的思想主张(5)中国古代儒学家们对 “君权”的共同认识【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的“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可以得出君主治理天下的关键因素是民心的得失;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天子不仁,不保四海;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以及教材中孟子的思想主张,可以得出主张为施仁政和“民贵君轻”。(2)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天立王”可以概括为君权神授,根据材料二中的“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第二小问结合教材中董仲舒为了迎合汉武帝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对儒家学说进行改造,以及材料中“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可以归纳出目的是神化君权和警诫君主。(3)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中的“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可以得出朱熹认为治国的关键是正君心;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三中“盖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有所系而立”,引申为存天理,灭人欲。(4)结合材料四中“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对封建君主进行了批判,结合教材中对黄宗羲思想的历史意义可以得出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5)结合材料一中孟子的“民贵君轻”,材料二中董仲舒的“神化君权,警诫君主”,材料三中朱熹通过存天理,灭人欲来“正君心”,材料四中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可以归纳出儒家共同的认识是限制君权。【答案】(1)因素:民心的得失。(1分) 主张:施仁政;民贵君轻。(2分)(2)思想: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2分)目的:神化君权;警诫君主。(2分)(3)关键:正君心。(1分) 途径:存天理,灭人欲。(1分)(4)价值: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2分)(5)认识:限制君权(2分)22(13分)洋务运动既有新时代进步的痕迹,又有旧的封建时代的烙印。材料一 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通商以来,凡华民需用之物,外洋莫不能仿造,穷极精巧,充塞土货。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底所止!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则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转移于无形者。是以当竭獗之时,亦不得不勉力筹办。张之洞筹设炼铁厂(1889)材料二 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移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其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入。但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终究是一种畸形物。因“官督”而涌来成串总办、会办、帮办以及腐朽的官场习气,由此而产生了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深刻矛盾。它所带来的垄断性抑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这又造成了民族资本主义萌生和发展的困难。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张之洞主张发展民用工业的原因。(3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洋务运动民用工业的双重性”这一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及其影响【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今日自强之端”,“ 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分别得出实现国家自强;与外国竞争的需要;前期军事工业,无法解决民生问题。(2)“洋务运动民用工业的双重性”这一主题,明确归纳中心论点:双重性(积极、消极),结合材料二中的“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移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其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可以论证其积极的一面即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封建经济的瓦解;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等方面论证。根据材料二中“由此而产生了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深刻矛盾。它所带来的垄断性抑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这又造成了民族资本主义萌生和发展的困难。”据此论证其消极的一面,即官场习气;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法实现国家富强。【答案】(1)原因:实现国家自强;与外国竞争的需要;前期军事工业,无法解决民生问题。(3分)(2)评分表:(10分)论点方面论据方面论证方面明确归纳中心论点:双重性(积极、消极)(2分)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封建经济的瓦解;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等方面论证。(每点1分,共4分)层次分明;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分)消极官场习气;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法实现国家富强。(每点1分,3分)23(14分)17世纪英国在光荣革命后走上了宪政制度,国王的力量已经很有限了,并且在法律的牢笼中变得温顺;国家在众多人手中运行,随着经济的增长,个人权力永远不能再左右国家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689年,威廉接受了阐明国会至高无上的权利法案。这一法案规定:国王不能中止法律;除非经国会同意,不得提高税收或保持军队;若没有法律手续,不可逮捕和拘留臣民。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本国法律和法令的确认:鉴于英国法律是英国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因此,凡得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他们所属官吏和大臣也都应按照同样的法律为国王效力。英国王位继承法(1701)材料三 (18 世纪英国)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1760年乔治三世的即位,他把乔治一世时起几乎一直在执政的辉格党人赶下台,开创了一直延续到 1830 年的托利党人独霸的局面。革命民主主义者潘恩的批评最为深刻,他说“尽管我们十分聪明,曾经对专制君主政体关门下锁,但同时我们也十分愚蠢,曾让国王掌握了钥匙。”阎照祥英国虚君制的逐步形成(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权利法案得以颁布的背景?这一法案有何重要意义?(5分)(2)材料二文件体现了哪些重要民主理念?材料一、二有什么关系?(3分)(3)据材料三,概括18世纪英国国王拥有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上半期英国人针对这一状况是如何推进其民主进程的?(3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以来英国政治体制演进的基本趋向。(3分)【考点】(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8年“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的颁布(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责任制内阁的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的“1689年,威廉接受了阐明国会至高无上的权利法案”,以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可以得出背景为资产阶级革命或光荣革命胜利;国王与议会之间的妥协;第二小问结合教材中的权利法案的意义即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障了议会的权力;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体制确立来作答。(2)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鉴于英国法律是英国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可得出主权在民,“凡得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他们所属都应按照同样的法律为国王效力。”体现了法律至上的理念;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材料出处为英国王位继承法,材料一中的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两者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3)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中“(18 世纪英国)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1760年乔治三世的即位,他把乔治一世时起几乎一直在执政的辉格党人赶下台,开创了一直延续到 1830 年的托利党人独霸的局面。”体现了部分立法权;控制内阁,掌握行政权;第二小问结合19世纪上半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英国人推进其民主进程史实,可以得出1832年议会改革。(4)结合四则材料,以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可以得出总的趋势为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立宪体制不断完善。【答案】(1)背景:资产阶级革命或光荣革命胜利;国王与议会之间的妥协。(2分)意义: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障了议会的权力;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体制确立。(3分)(2)理念:主权在民;法律至上。(2分)关系:继承与发展。(1分)(3)权力:部分立法权;控制内阁,掌握行政权。(2分)推进:1832年议会改革。(1分)(4)趋向: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立宪体制不断完善。(任答1点给1分,共3分)24(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司马)光言:“方今国用不足,灭害荐臻,节省冗费,当自贵近为始。”(王)安石曰:“此非善理财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光曰:“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司马光传家集材料二 夫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有财而莫理,则阡陌闾巷之贱人皆能私取予之势,擅万物之利,以与人主争黔首,而放其无穷之欲,非必贵强桀大而后能。 王安石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材料三 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一个小的县城积累之钱米也不少于二十万,各路所积存的钱谷足可支用二十年不匮,宋史安焘传说:当时京城内外府库“无不充衍”。这应该是王安石变法由于鲜明的“理财”观及比较适合当时社会生产情况的“理财”措施而带来的“富国”效果。吴玉清论王安石变法的理财观(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的主要观点。他与王安石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分)(2)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认为理财的重要保障是什么?并指出“有财而莫理”的危害。(3分)(3)结合所学,列举王安石变法中“理财”的具体措施。根据材料三概括其积极作用。(5分)【考点】王安石变法【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节省冗费”,可以得出司马光的观点是节约,节俭;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中安石曰:“此非善理财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光曰:“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可以得出两者争论的焦点是理财方式。(2)结合材料二中的“夫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王安石认为理财的重要保障是理财的同时要加强吏治和法治建设;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有财而莫理,则阡陌闾巷之贱人皆能私取予之势,擅万物之利,以与人主争黔首,而放其无穷之欲,非必贵强桀大而后能。”可以看出“有财而莫理”的危害是威胁中央集权,不利于巩固统治。(3)第一小问结合教材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主要措施有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中,这应该是王安石变法由于鲜明的“理财”观及比较适合当时社会生产情况的“理财”措施而带来的“富国”效果,以及教材中关于王安石变法的积极评价,可以概括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的现象。【答案】(1)观点:节约,节俭。(1分)焦点:理财方式。(1分)(2)保障:理财的同时要加强吏治和法治建设。(2分)危害:威胁中央集权,不利于巩固统治。(1分)(3)措施: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任答1点1分,共3分)作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的现象。(任答1点1分,共2分)25(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1899年,当大英帝国的地位受到布尔战争(英国人和布尔人为争夺南非殖民地的战争)挑战时,甘地自愿服务组织了一个志愿战地救援队1906年,面临祖鲁人(南部非洲民族之一)的叛乱,甘地再次组织担架队,服务直到叛乱被平息1914年,英国与德国爆发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甘地在伦敦又招募了一支志愿救护车队。甘地之所以这样不遗余力的竭诚奔走,是相信,凭借着这样的付出,能够为印度同胞在帝国中赢得一种完全平等地位。 凯瑟琳布什甘地材料二 1919年4月13日,阿姆利则贾利安瓦拉巴格广场,聚集着锡克教徒,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戴尔将军(英国军官)带着五十个士兵进入广场架起机枪,在事先没有任何警告的情况下,向人群开枪扫射,379人中弹身亡,1137人受伤,甘地退还了两枚在布尔战争中获得的不列颠荣誉勋章,成为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 威廉夏伊勒甘地的武器材料三 1930年3月12日,61岁的圣雄甘地率领78名非暴力运动积极分子,从古吉拉特邦艾哈迈达巴德市徒步到丹迪游行,游行共持续25天,行程达388公里,当甘地长途跋涉到达海边双手捧起一把盐时,英国殖民当局为之震动。史学家认为,正是这次“盐游行”迫使英国殖民当局举行正式谈判,并且最终使印度在1947年取得独立。这次游行被称作是印度独立奋斗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印度:重演“盐游行”(1)依据材料一指出甘地对待英国当局的态度和目的。(2分)(2)导致材料二中甘地退还“勋章”的事件是什么?为此,甘地领导印度人民进行了什么斗争?(2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描述的具体事件及其影响。(3分)(4)综合上述材料,甘地对待英国殖民当局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3分)【考点】甘地 【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甘地自愿服务组织了一个志愿战地救援队”,“甘地再次组织担架队,服务直到叛乱被平息”和“甘地在伦敦又招募了一支志愿救护车队”,可以看出甘地对英国当局的态度是合作;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能够为印度同胞在帝国中赢得一种完全平等地位。”可以得出甘地的目的是为印度在英帝国中赢得完全平等地位。(2)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中“1919年4月13日,阿姆利则贾利安瓦拉巴格广场”可以得出事件为阿姆利则惨案;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甘地退还了两枚在布尔战争中获得的不列颠荣誉勋章,成为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得出甘地由合作到不合作,从而发起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中的“盐游行”,可以得出事件为食盐进军;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三中的“迫使英国殖民当局举行正式谈判,并且最终使印度在1947年取得独立。这次游行被称作是印度独立奋斗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得出食盐进军的影响是是印度独立奋斗史上的转折点;严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4)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的合作,和材料二和三中的不合作,可以得出变化是由合作到不合作(由支持到反抗);第二小问结合甘地不合作运动的背景及意义,说明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斗争觉悟的提高)。【答案】(1)态度:与英国合作。(1分)目的:为印度在英帝国中赢得完全平等地位。(1分)(2)事件:阿姆利则惨案。(1分)斗争:甘地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分)(3)事件:食盐进军(1分)影响:是印度独立奋斗史上的转折点;严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2分)(4)变化:由合作到不合作(由支持到反抗)(2分)说明: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斗争觉悟的提高)(1分)江苏省南京市xx届高三期初摸底测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12345678910答案BABCCCABDD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BBCCCAAB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21、22小题各13分,第23小题14分,第24、25小题各10分,共计6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1(13分)(1)关键因素:民心的得失。(1分) 主张:施仁政;民贵君轻。(2分)(2)主张: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2分)目的:神化君权;警诫君主。(2分)(3)关键:正君心。(1分) 方法:存天理,灭人欲。(1分)(4)价值: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2分)(5)共同:限制君权(2分)22(13分)(1)原因:实现国家自强;与外国竞争的需要;前期军事工业,无法解决民生问题。(3分)(2)评分表:(10分)论点方面论据方面论证方面明确归纳中心论点:双重性(积极、消极)(2分)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封建经济的瓦解;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等方面论证。(每点1分,共4分)层次分明;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分)消极官场习气;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法实现国家富强。(每点1分,3分)23(14分)(1)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或光荣革命胜利;国王与议会之间的妥协。(2分)意义: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障了议会的权力;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体制确立。(3分)(2)理念:主权在民;法律至上。(2分) 关系:继承与发展。(1分)(3)权力:部分立法权;控制内阁,掌握行政权。(2分)推进:1832年议会改革。(1分)(4)基本趋向: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立宪体制不断完善。(任答1点给1分,共3分)24(10分)(1)观点:节约,节俭。(1分) 焦点:理财方式。(1分)(2)重要保障:理财的同时要加强吏治和法治建设。(2分)危害:威胁中央集权,不利于巩固统治。(1分)(3)措施: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任答1点1分,共3分)积极作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的现象。(任答1点1分,共2分)25(10分)(1)态度:与英国合作。(1分)目的:为印度在英帝国中赢得完全平等地位。(1分)(2)事件:阿姆利则惨案。(1分)斗争:甘地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分)(3)事件:食盐进军(1分)影响:是印度独立奋斗史上的转折点;严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2分)(4)变化:由合作到不合作(由支持到反抗)(2分)说明: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斗争觉悟的提高)(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