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课内测(9月26日)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878345 上传时间:2019-12-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课内测(9月26日)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课内测(9月26日)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课内测(9月26日)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课内测(9月26日)历史试题 含答案使用时间:xx/9/26 1.十八世纪,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本质是()A公平竞争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D重视教育2“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对此理解最为准确完整的是()A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B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形成冗官局面C北宋分散削弱相权,产生严重弊端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3“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由此可见此人主张()A制定行之有效的法规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 B要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C把监察工作的重心放在打击经济犯罪上 D提高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4理解历史线索与认识历史规律是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依据下图展示,空格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最恰当的是() A世卿世禄B才能道德C文化文章D门阀地位5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这一制度是指()A分封制B宗法制C科举制D行省制6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时期 两宋 明清 比例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B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C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拨和公平、公正7以下是宋代确立的两条老规矩,这些老规矩所起的作用是() 老规矩一:“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 老规矩二: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 A开始建立古代监察制度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C杜绝了官吏的横征暴敛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8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秦代宰相作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D明代初年,明太祖废宰相,皇权、相权矛盾终结,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9“幽州”是古代地名,在某一时期幽州负责管辖“郡、国十一,县九十”。据此判断“某一时期”最有可能是()A秦代B汉代C宋代D唐代10图1是一幅中国古代“行政机构示意图”,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B宋代C元代D清代11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A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无法继续B明确了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C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D使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12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A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B都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C都把才德具体化,难以操作D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13说:“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对以上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削弱地方财权,强化中央财权B调整中央官制,强化财政管理C皇帝直管财政,以防封建割据D分割宰相权力,加强封建皇权14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15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并且还有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由此可见,宋代通判()A兼有地方行政权和垂直监察权B拥有对地方守臣的领导权和司法权C资料不可靠,通判只在唐朝存在D单独掌握地方军政财权16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官员为相。这些非三省长官的宰相有各种名义,如参知机务、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这样做的目的是()A加强政府办事能力B减少皇帝决策失误C加强皇权削弱相权D帮助皇帝处理政务17宋太祖曾说:“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人命至重,当若是耶?”针对这种现象,宋代所采取的措施是()A设十三部州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 B规定人命重案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C设提点刑狱司监察刑狱 D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的事务18中央集权的加强往往促成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有汉的州 秦的郡 唐的道 宋的路 元的行省 清的省ABCD19据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枢密使的设立()A加强了宰相的权力B沿袭唐宋五代制度C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与“中书”互相依赖20苏轼认为“任人(依靠保举)而不任法,则法简而人重;任法(依靠规则)而不任人,则法繁而人轻。法简而人重,其弊也,请渴公行而威势下移;法繁而人轻,其弊也,人得苟免,而贤不肖均,此古今之通患也。”据此分析实施“任法”制度产生的影响是()A克服人情干扰,选拔德才兼备者为官B能够克服人情干扰与规则约束的矛盾C扩大统治墓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规则过于僵化,难以选拔有才者为官21图1所示印章,作为历史材料可用以证明() A汉代已建立完备的监察体系B监察机构的设置始于汉代C汉代中央监察系统的完备D汉代已设置负责监察的官员22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特点是: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下列做法的结果与这种演变特点不一致的是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 宋朝设置枢密院 明初设殿阁大学士 元朝设置中书省ABCD23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汉初“封建王侯”的主要目的是()A吸取秦亡的教训B打击官僚政治C强化君主专制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24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前代的尚书行台等,都是暂设的,以应付临时之事,事定即撤。元朝却于中原之地,设行中书省十,行御史台二,以统辖路府州县。可见行省制度A源于唐朝的三省制B加强了中央集权C主要功能是对地方巡察D形成了地方割据25唐长儒指出:“唐代科举从形式上看和过去的孝廉、秀才有继承关系,只是当门阀盛时被举为秀才孝廉的人必定出于世族,而唐代并无此限制。”材料表明科举制()A使君主专制得到加强B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C加强了思想的统一D促进了政治的发展26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根据学者钱穆的说法,元朝政府所设的“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书省”,从名称解释看,“行省”是()A皇帝的秘书机构B中央的派出机构C地方的自治机构D朝廷的朝贡藩属27御史制度发源于秦汉,定型于隋唐,完善于明清,影响至现代。下列关于隋唐时期完善御史制度说法正确的是()A确立中尉一职主管京畿地区的治安B创设刺史定期到郡县和诸侯国巡查C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D设立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情况28韩愈于贞元二年赴长安应试,无门第资荫,三试不第。后经多方请托、行卷,声名鹊起,于贞元八年始中进士。应吏部试,又三次不中。贞元十一年,三次上书宰相,也希得荐举。贞元十七年秋冬季,他才被吏部正式授予官职。材料可佐证在唐代()A高级官员多进士科出身B科举中贪腐现象严重C科举重经世策论之才D门第观念依然较浓厚29“省,宰相之府,所以临百司、统万机、定谋画、出政令,佐天子以安天下者也,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 处的文字应该是()A中书B尚书C门下D内阁30民国教育家杨昌济认为:“科举之弊,人人能言之,然强迫全国士子以读四书五经,亦未始无其效。彼多数之读经者,固志在科第,非真有取法古人之心,然沉浸于此不识不知之间,自隐受古圣先贤之感化”。这一说法旨在()A指出四书五经的不足之处B强调恢复科举制的必要性C肯定传统经典的教化作用D批评知识分子的功利心态31唐朝前期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处所,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当时所有以皇帝诏敕形式颁行的政府诏令,既须皇帝画敕,又须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并经政事堂盖印,否则便不具有合法性。由此可知()A皇帝与宰相的权力都受到了限制B政事堂会议形成了民主政治的雏形C朝议制度减少了君主的决策失误D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机构已形成32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下列最能引起文中“汉朝革命”的举措是A实行内外朝制度B实行察举制C分封同姓王D推行刺史制度33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武帝临终前,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 、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四人,受遗诏辅汉昭帝;而丞相田千秋竟不得受遗诏。这表明汉武帝时期()A宰相没有地位B外朝制约内朝C内朝参与政事的决策D皇权空前强化34韩国学者郑道传在评论中国古代某项政治制度时说:“私门塞而公道开,浮华斥而真儒出。”该政治制度是()A郡县制B世官制C察举制D科举制35提高皇帝身边近臣的权力来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的一种方式。以下机构的设置能体现这种方式的是A枢密院、中书省、军机处B中朝、内阁、军机处C中书门下、枢密院、内阁D中朝、三司、尚书省36西汉有“三选七迁”的说法,“三选”指“徙吏两千石及高赀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都陵”,“七迁”指“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后且实关中。”“三选七迁”体现的统治思想是()A强干弱枝B重农抑商C以孝治国D重土安民37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刺史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刺史的地位在郡国之上 刺史是中央设在地方政府的监察官员 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刺史起到澄清吏治,维护皇权的作用ABCD38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三称:(元代)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据此可知,元行省()A军国重事,无不领之B辖区广阔但权力不大C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39据史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王沈所处时代的选官制度最有可能是()A禅让制B九品中正制C世官制D科举制40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对这项措施认识正确的是()A王国取得较大的地方自主权B分封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加强D解除了王国割据的物质基础41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9分)(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1分)【答案】1-5 A C D B C 610 B D C B C 1115 B D D D A 1620 C C A B C 21-25 D D D B B 26-30 B C D A C 31-35 A B C D B 36-40 A B D B C(1)特点: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答三点即可)(2)影响: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答五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