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856605 上传时间:2019-12-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1艺术是什么?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认为艺术是传达。他说,在心中唤起曾使自己激动过的情感,并用语言、线条、色彩、声音等媒介将它表现出来,使别人也感受到同样的情感,这就是艺术。2小说家无心插柳,提出了许多理论家所不能提出的,有感悟性、穿透性的理论。正像人们使用语言交流思想一样,艺术从本质上讲,具有传达性。艺术家心有所悟,掌握媒介,生产意义,进行以传达为目的的制作。于是,一次艺术活动就完成了。由小见大,由一次看无数次,要寻找艺术的本质特性,可捕捉住这个线索,从这里出发。3但理论家们又纠结起来,他们重视托尔斯泰的这个说法,又感到不满足。有人提出,所传达的不只是“情感”,是否也包括“思想”?传达以后,接受者所感受到的情感,与艺术家的情感是否相同?对于前者,人们倾向于认为,可以带着情感来思考,并思考出富有情感的思想。不带情感的思考,与不带形象的思考一样,在理论上都不能成立。对于后者,即感受者是否获得与创作者同样的情感,一个世纪以来出现了许多争论。4在这里,我们还是集中谈论受艺术传达说的启发而产生的一个假设艺术即事件。俞伯牙弹琴,钟子期听懂了。这当然也是传达。艺术家可能心中有一个倾诉对象,但,艺术家心中可能会有理想的接受者,但毕竟是在众人旁观的情况下做给理想接受者看的一件事情。5李白写诗赠汪沦,送孟浩然,心中有诗人群体在,而不只是私相授受。普西金写致凯恩,像是写悄悄话,诗人的修养和训练却使他写成了情诗的范例,成为流传最广的诗。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话,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私下说,另一种是在公众场合说。场合不一样,说出来的话也不一样。由此类比,艺术是公众在场时的传达。6艺术品总是具有两面性:一面是它的永恒性,艺术具有永恒价值,可以为人们长久地欣赏,并成为对以后的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起作用的范本。诗经中的“伊人”也和今天的“她”一样,能激发歌曲作者的灵感。,艺术品还有它更重要的一面,即时间性。艺术品总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之中被制作出来的。它的魅力,也体现在一次又一次的当下影响之中。我们欣赏诗经之美,欣赏古希腊艺术之美,欣赏任何一件古代作品时,都不能超越时代,总是将作品放在它所属的时代去“遥想当年”、“设身处地”。艺术总是既是永恒的,又是有着时间性的,并且前者依附于后者。长久的艺术魅力依存于当时所发生的艺术事件之中。7对于一些艺术门类来说,艺术作为事件,似乎很难理解。例如文学,怎样将小说与诗歌理解成事件?我们早已习惯于将小说看成是印成大本的书,早已默认诗就是那些分行的文字了。如果拿事件来理解,文学本来是很直接的事件。作家直接面对听众,通过故事,形成意义和情感的传达。史诗没有文字的脚本,完全凭记忆讲,也根据当下的情境发挥,具有即兴性。讲述人完成的是意义的传达,出现的是事件。这样的理解,对艺术的性质也许有帮助:。8关于艺术的事件性的理解,还可以帮助我们澄清一些难解的艺术美学问题。其一是伪作的价值问题。伪作应该没有什么价值。因为,伟大的艺术家都是面对自己的时代,用艺术的语言传达出某种意义,从而造成一个事件,并使它在事实上构成历史发展链条中一环。如果说伪作作得很好,从而一定要说它们有什么价值的话,那只能说,它们只有仿作或作伪年代的价值,而没有原作年代的价值。我们不能离开时间来谈论什么是艺术。艺术家自己的仿作是不是艺术呢?我还是想坚持,先画的那一幅,凝聚了画家的创造热情,在作画过程的摸索中形成了这种构图和色彩,使之成为杰作,因此是艺术,后画的那一幅只是前一幅的模仿。9从创作到欣赏,从思想情感的产生到传达的实现,从艺术家赋予作品以意义到批评家对意义的阐释,这都是整体,不能割裂。不能宣布创作者、接受者、公众、批评家中的任何一个“死了”,一个都不能少。遮蔽其中的一些部分,放大其中的另一些部分,可能会是短时期理论的需要,但任何遮蔽都会造成理论的扭曲。有时扭曲有扭曲的理由,但被扭曲的最终还是要被纠正过来。1.第段加点词“无心插柳”在稳重的意思的是。(2分)2.把下面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艺术不能只是两个人的事但有更多的人在旁听不管艺术家的初衷如何不是两个人的窃窃私语他们都是为一个更大的群体制造一个事实他可能是一个人说给另一个人听A.B.C.D.3.简析第段中画线句的作用。(3分)4.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以依次填入第段空格出的一项是()。(2分)A.所以并因此B.但是并因此C.但是而并且D.所以而并且5.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艺术的性质”的理解,将其填在第段结尾的横线处。(4分)6.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艺术品所传达的是创作者的情感与思想。B.伪作不能成为艺术品,因而没有任何价值。C.艺术家仿作自己佳作的作品,不能算作赝品。D.艺术的性质包括创作者、接受者、公众、批评家参与。(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19分)门前的枣树姜煜暄(1)陈阿婆颤巍巍地兀立门前的枣树下,手里捧着一把红彤彤的大枣。一双浑浊锈滞的眼睛定定地凝望着通往村外的公路。瘦弱佝偻的身躯如一棵稻草在风中飘摇,银白色的花发像雪花般在风中飘拂。那凝然的神态犹如一座雕像耸立于枣树下,又如历尽沧桑的枣树屹立于门前。(2)我是傍晚碰见陈阿婆的。她见到我,眯糊着眼睛,瘪着凹陷没牙齿的嘴,脸上的皱纹纵横交错,像苍老的枣树皮,微笑着,回来看你娘了?嘴角撩过一丝苦笑,老泪在眼圈里转悠。我的心猛地一缩。不知为什么,每次见到陈阿婆,我的心酸溜溜的,不知啥滋味。(3)母亲身体不好,所以我每月定不可移地从市里回老家看望,其实不仅仅看她,很大程度也是看阿婆。每次陈阿婆都站在被夕阳染红的枣树下,青筋暴跳的手在额头上搭着莲蓬,痴痴地,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村外那条公路,一直眺望到公路的尽头。(4)我扶着阿婆,凄然地说,阿婆,想阿强哥了?阿婆与我家东西院一墙之隔,阿强比我大二岁,从小一起长大,就像亲兄妹一样。(5)阿婆摇摇头,没有言语,干枯的手撩起衣襟抹着眼角的泪水。(6)阿婆,你流泪了?(7)“沙子进眼睛里了。”阿婆说着抬起头,一丝苦笑,把手里的红枣捧给我,吃吧,甜着呐。阿婆回头望一眼村外那条公路,依依不舍的样子,你阿强哥打小就爱吃枣,可惜一年了也没吃上家乡的枣了,也不知回来看看娘。阿婆叹息着,脸色沉郁,眼神忧伤。我的心怦怦乱跳,泪水不由地流下。我很想说点什么,一时不知说啥好,我也很想告诉她实情,但又不能说,看见阿婆期盼复杂的眼神,我的心一阵疼痛,嘴边的话咽进肚里。(8)看着红红的枣,我想起了小时候。(9)每年枣放青时,我和阿强趁阿婆午睡时,用竹竿偷偷地打枣。奇怪的是,每次刚一动手,阿婆就神不知鬼不觉的从屋里出来,出溜一声,枣还没熟呐,吃糟蹋了。我和阿强蹦高地跑了,躲在草垛边啃着巴涩的青枣,偷偷地笑。待到枣像一串串小红灯笼时,阿婆会喊我和阿强:“打枣喽,打枣喽!”(10)阿婆年轻时是村上最漂亮的女人,梳着两根又黑又粗的大辫子,辫子一直及到腰际,辫子稍扎着漂亮的蝴蝶手绢,皮肤白的如葱白,眼睛又大又亮。我时常痴痴地看着她在河边洗衣裳,在枣树下纺线线。我说:“阿婆,你长得真好看。”(11)阿婆捏捏我的脸蛋,甜甜地笑了,小公主,想漂亮吗?女大十八变,等你变成大姑娘时就漂亮了。(12)阿婆没有男人,但娘说阿婆有男人,可我从来没见过阿婆的男人。娘说阿婆以前有过男人,是县上来村里工作队的。那个男人长得很帅气,瘦高挑的个,戴着一副眼镜,文质彬彬,能写会画,是个有文化的人。那个男人住在阿婆家,阿婆给男人做饭,还经常给男人洗衣服。夜间,男人就教阿婆读书写字。每当月光皓洁当空时,两人会坐在枣树下看月亮,讲嫦娥奔月的故事。(13)男人和阿婆吵了起来,吵得很凶。男人气得一阵乱棍把枣全打落在地,甩掉棍子走了。那时,枣是青涩的,还没有成熟。男人和阿婆吵架时,是在阿婆有了阿强的当天晚上(14)男人再也没回来。阿婆坐在枣树下哭了一天一夜。(15)夜里,我常常听见阿婆唱着催眠曲哄阿强睡觉。(16)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时间把阿婆熬老了,熬得就像门前那棵老枣树,老态龙钟。(17)那年秋天,阿强去省城念书,走时,阿婆给他装了一袋红枣上路。阿强就这么走了,像很多年前那个男人一样,再也没有回来(18)我该回成了。天蒙蒙亮,阿婆背着一袋红枣,蹒跚着步履来我家,让我给阿强捎去。我顿时泪如雨下,哽咽地说:“我一定给阿强哥送去。”从阿婆渴望企盼的眼神里,我似乎看见一种东西在涌动,但我形容不出来。(19)我来到阿强的墓前,将红枣撒在墓地。阿强为救被洪水困在一棵枣树上的老妈妈,被洪水冲走的。但我始终没敢告诉风烛残年的阿婆,我不愿看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惨场面。(20)半月后,娘来电话说阿婆不行了。我急忙仓促地赶回去,阿婆临咽气时说,我就要见到我儿子了。满脸核头纹荡溢着慈详的笑容,手里握着一大把钱。(21)我惊异了。(22)娘眼含泪水说:“阿强不是阿婆生的,多年前一个清晨阿婆在枣树下捡的而且,阿婆知道阿强不在了,每次你说阿强捎回来的钱,她知道是你给的。”(23)第二年,春暖花开时,阿婆和阿强的坟墓长满了绿茵茵的小枣树。7.第(1)段划线句运用了顶真(顶针)修辞格,空间位置渐次明显,请对此加以分析。(3分)8.请简要分析小说第(13)段中“枣子”物象的作用。(2分)9.赏析第(16)段中加点词“熬”的精妙之处。(2分)10.阿强去世的明确信息到(19)段才出现,但在这之前有很多出伏笔,请从“我”的角度,找出三处相关语句。(用原句作答)(3分)11.该文是如何描写陈阿婆的?(6分)12.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枣子在文中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起着线索作用。B.对陈阿婆曾经的男人的身份的插叙,增加了小说的厚重感。C.小说设置了一个悬念,那就是陈阿婆为何站在树下凝望。D.陈阿婆的故事虽然悲伤,却洋溢着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三)默写。(6分)【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塞上长城空自许,。(陆游书愤)(2),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3)伤心秦汉经行处,。(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4)吾师道也,。(韩愈师说)(5)香雾云鬟湿,。(杜甫月夜)(6),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7)施而不奢,。(颜之推颜氏家训)(8)苟日新,又日新。(大学)(四)阅读下面是个,完成14-16题(8分)去者日以疏佚名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注】选自古诗十九首第十四首。故里闾:指故居。14.从题材上看,本作品属于诗。(1分)15.对本作品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二两句运用了比兴创作手法,高度概括,富有哲理。B.七、八两句情景交融,动静结合,渲染一种萧瑟的氛围。C.“一去一来”属于时间顺流;“郭门、里闾”则是空间对流。D.本事语言看似浅显,朴素自然,实则清新典雅余味无穷。16.清人朱筠有云:“末而句一掉,生出无限曲折来。”请结合作品对此加以分析。(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18分)童仲揆,南京人。举武会试,历都指挥,掌四川都司。万历末,擢副总兵,督川兵援辽,与同官陈策并充援剿总兵官。熹宗初立,经略袁应泰招蒙古诸部,处之辽、沈二城。仲揆力谏,不听。明年,天启改元,应泰欲城清河、抚顺。议三路出师,用大将十人,各将兵万余,仲揆、策当其二。未行,而大清兵已逼沈阳。两人驰救,次浑河。游击周敦吉曰:“事急矣,请直抵沈阳,与城中兵夹击,可以成功。”已,闻沈阳陷,诸将皆愤曰:“我辈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为!”敦吉固请与石砫都司秦邦屏先渡河,营桥北,仲揆、策及副将戚金、参将张名世统浙兵三千营桥南。邦屏结阵未就,大清兵来攻,却复前者三,诸军遂败。敦吉、邦屏及参将吴文杰、守备雷安民等皆死。他将走入浙兵营,被围数匝。副将朱万良、姜弼不救,及围急始前,一战即败走。大清兵尽锐攻浙营。营中用火器,多杀伤。火药尽,短兵接,遂大溃。策先战死,仲揆将奔,金止之,乃还兵斗。力尽矢竭,挥刀杀十七人。大清兵万矢齐发,仲揆与金、名世及都司袁见龙、邓起龙等并死焉。万良既遁,经略将斩之,乞勚罪自效。及辽阳被攻,果陷阵死。自辽左用兵,将士率望风奔溃,独此以万余人当数万众。虽力绌而覆,时咸壮之。事闻,赠策少保、左都督,增世荫三级,赠仲揆都督同知,增世荫三级。名世先有罪系狱尚书薛三才荐其善火器命从征立功。文杰亦先褫职。及死,并得复官,赠三级。【注】游击:武官名,游击将军的简称。勚(y)罪自效:消除罪过,并为别人或集团贡献自己的力量或生命。勚,消除。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却复前者三()(2)将士率望风奔溃()(3)事闻,赠仲揆都督同知()(4)文杰亦先褫职()18.下列剧中加点词的意义和词性相同的一项是()A.在此三年何为窃为大王不取也。B.金止之,乃还兵斗乃不知有汉C.经略将斩之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D.独此以万余人当数万众久之能以足音辨人1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异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明年,天启改元B.各将兵万余C.可以成功D.一战即败走20.把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1)大清兵尽锐攻浙营。营中用火器,多杀伤。(2)虽力绌而覆,时咸壮之。21.第段的画波浪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2分)名 世 先 有 罪 系 狱 尚 书 薛 三 才 荐 其 善 火 器 命 从 征 立 功22.请概括出童仲揆的形象特点。(2分)(六)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第23-27题。(12分)贵贤(晋)葛洪抱朴子曰:舍轻艘而涉无涯者,不见其必济也;无良辅而羡隆平者,未闻其有成也.鸿鸾之凌虚者,六翮之力也;渊虬之天飞者,云雾之偕也.故招贤用者,人主之要务也;立功立事者,髦俊之所思也.若乃乐治定而忽智士者,何异欲致远途而弃骐騄哉!夫拔丘园之否滞,举遗漏之幽人,职尽其才,禄称其功者,君所以待贤者也;勤夙夜之在公,竭心力於百揆,进善退恶,知无不为者,臣所以报知己也.世有隐逸之民,而无独立之主者,士可以喜遁而无忧,君不可以无臣而致治.是以傅说吕尚不汲汲於闻达者,道德备则轻王公也.而殷高周文乃梦想乎得贤者,建洪勋必须良佐也。(节选自葛洪抱朴子)慕贤(南北朝)颜之推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膊也。”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吾生於乱世,长於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於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於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於我,便足贵之。(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注】隆平:昌盛太平。髦俊:亦作“髦隽”,才智杰出之士。骐騄:良马。否滞:停滞。百揆:各种政务23.结合文本,作者要求做到“贵贤”与“慕贤”的分别是和等两类人。24.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贵贤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25.慕贤第段结尾处的()内应该填入的标点符号是,请说明其理由。(3分)26.对两篇选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从贵贤篇可知作者的主要思想是儒家积极入世。B.两篇选文的第段论证方法完全相同,即事实论证。C.颜氏家训阐述思想、学识,没有记述作者经历。D.结构相同,都是第段提出论点,第段加以论证。27.从句式的角度看,贵贤篇多用,慕贤篇多用。(2分)二、写作70分28、根据以下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毛遂因自荐而使赵国解除了被秦围攻之困,遂成为赵国平原君的座上客。管仲因被鲍叔推荐而任相位,辅佐齐桓公称霸,终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参考答案(一)17分1小说家托尔斯泰的艺术是传达观点,不经意(没有刻意、不知不觉)中超越了理论家或:小说家托尔斯泰没有刻意(不经意中)提出了的超越理论家的观点艺术是传达2D3指出李白写的送别诗、普希金写的致凯恩都是有着广大受众群体的(1分),从而证明(或论述、论证)(1分)“艺术是公众在场时的传达”的观点(1分)。(说明:答结构上“承上启下”不得分)4C5答案要点:在一定的时间地点(1分)某些事情发生了,这件事是艺术家为了传达意义(1分)而制造出来的(1分),这件事引起了接受者的关注(1分)。或:艺术体现在事件上,事件是被造出来的(1分),它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地点(1分),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分),传达了意义(1分)。(要点顺序可以调换)6B(二)19分7该句将陈阿婆比喻为雕像、枣树(1分),先处于(耸立)枣树的下面,后位于(屹立)房屋的门前,空间位置渐次显示,形象渐次高大(1分),从而突出了作者对阿婆的敬意(1分)。8(被打落地的、青色的枣子)象征着陈阿婆爱情的苦涩(爱情的终结、情感的破裂)(被打落地的、青色的枣子)推动情节的发展孤苦一人抚养阿强(男人离去)9“熬”一词化虚为实,强调动作持久(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时间对阿婆的榨取摧残(折磨)(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生活的劳累艰辛对阿婆的打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阿婆多年来生活的艰辛与不易。)10不知为什么,每次见到陈阿婆,我的心酸溜溜的,不知啥滋味。母亲身体不好,所以我每月从市里回老家看望,其实不仅仅看她,很大程度也是看阿婆。我很想说点什么,却不知说啥好,看着阿婆的眼神,我的心一阵疼痛,嘴边的话咽进肚里。我顿时泪如雨下,哽咽地说:“放心,我一定给阿强哥送去。”(一句1分,任意3句即可)(答“我扶着阿婆,凄然地说:阿婆,想阿强哥了?”不得分)11直接描写(正面描写)(1分),通过描绘陈阿婆的肖像、动作、语言(1分),表现出阿婆的慈祥,坚韧(1分)。侧面描写(间接描写)(1分),通过我的观察、我娘的讲述(1分),表现出阿婆的善良,担当(1分)。12C(三)(6分)13(1)镜中衰鬓已先斑(2)黄沙百战穿金甲(3)宫阙万间都做了土(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5)清辉玉臂寒(6)知(智)者不惑(7)俭而不吝(8)日日新(四)(8分)14思乡怀人诗/羁旅行役诗15C(A项错在“比兴”手法,B项错在“动静结合”,D项错在“清新典雅”。)16末二句从上面的所见所感,转向(牵连)到自身,好像游离开前文,确乎“一掉”(1分)。但它和上文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一“去”一“来”中岁月消逝迅速,游子唯一的希望只有及早返回故乡,以期享受乱离中的骨肉团圆之乐,此为一折(1分);但引人怆痛的是欲归不得,故障重重,此为二折(1分)。末二句欲归不得的叙述中包含着无限心酸(1分)。(意思对即可)(五)(18分)17(1)后退(2)都,全都(3)使听闻,使知道(4)剥夺18D19C20(1)大清军队用尽精锐部队攻打浙营。浙营用火器(反击),(清兵)有很多(被)杀伤。(尽锐:用尽精锐部队。多有,有很多,动词。被动句。各1分)(2)虽然力量不够而覆灭,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他们是强健雄壮的。(绌:不足,不够。壮:认为雄壮。各1分)21名世先有罪系狱/尚书薛三才荐其善火器/命从征立功(多标、错标均不得分)22远见卓识(第段)英勇顽强(誓死杀敌)(第段)(六)(12分)23人主(君王、帝王、治理天下的人)、子孙(晚辈、无心于学的年少之人)24该句运用了类比论证方法(1分),运用鸿鸾能够飞越高空,靠的是翅膀之力;渊中之龙一飞冲天,必有云雾相随。由此得出:人主之要务在于依靠任用贤能者、立功立事者要思考如何辅佐君王的论点(1分);以浅寓深,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1分)。(答“比喻论证”不得分)25感叹号(!)(1分)。该句“安”“可不”用反问句的形式强调“假如遇上世间所少有的明达君子”必须攀附景仰(1分)。属于语气强烈的反问句(1分)。26D27整句(骈句、骈体句)、散句文言文一翻译:童仲揆,南京人,考中武举会试,曾任都指挥,掌管四川都司。万历末年,提升为副总兵,都率川兵支援辽东,与同官陈策一起担任增援剿寇的总兵官。僖宗登位,经略袁应泰,召集蒙古诸部落安置在辽,沈二城。仲奎极力劝阻,不听。次年,天启改建年号,应泰要在清河,抚顺筑城。建议分3路出兵,用大将10人,各自统领士兵万余人。仲揆、陈策是其中的两个,还未行动,大清兵已经逼近沈阳。两人赶来救援,驻扎在浑河。游击将军周敦吉说:“事情紧急了,请直接抵达沈阳,与城中的军队夹击,可以成功。”不久,听说沈阳陷落,诸将都愤恨地说,我们这些人不能救援沈阳,在这3年干什么?敦吉坚决请求与石柱都司秦邦屏先渡河,在桥北扎营,仲揆、陈策及副将戚金,参将张名世统领浙兵3000在桥南扎营,邦屏还没有摆好阵势,大清兵就来攻打,3次退下去又冲上来,诸军于是失败。敦吉,邦屏及参将吴文杰,守备雷安民等都战死了,其他将领逃入浙江兵的营地,被围困了几层,副将朱万良,姜弼不救,等到围攻紧急了才上前,一交战就败走,大清兵用全部精锐攻打浙江兵的营地,营中使用火器,杀伤很多,火药用完短兵相接,于是大败。陈策先战死,仲揆将奔逃,戚金阻止他,于是回师战斗,气力用尽箭用完,挥刀杀了17人,大清兵万箭齐发,仲揆与戚金,世名及都司袁建龙邓起龙等,一起死了,万良既已逃走,经略将要杀他,请求恕罪效力,到辽阳被攻破果然冲入敌阵,而死。自从辽左用兵将士都是听到敌人消息就奔逃溃散,只有这一次以1万多人抵挡几万敌众。虽然兵力不足而覆败,当时都认为很壮烈,事情上报,赠陈策管少保,左都督,增加三级世代恩荫的官职,赠仲揆都督同知,增加世袭恩荫三级,名世起先有罪,关在监狱中,尚书薛三才荐举他擅长使用火器,命令他随从征伐立功赎罪。文杰也原先被革职,到死后一起得以恢复官职,赠官升三级。文言文二【译文】抱朴子说,舍弃轻便的船只而去徒涉不见边际的湖海,不能认为一定会渡过去。没有好的辅佐之臣,而追慕隆盛太平的局面,没听说能够成功。鸿雁和鸾凤能升上高空,靠得是双翅的力量。潭中的虬龙能够在天上飞翔,是以云雾为阶梯,所以招纳贤者使用人才是君主的重要事情。而建立功勋成就事业,是才智杰出之士要考虑的问题。至于喜欢太平安定,而忽略智谋之士,和想要去远处却丢开骏马,有什么区别呢!选拔丘墟园圃中被阻滞的人才,提举被遗漏的隐逸贤者,让职务能全部发挥他们的才能,俸禄与他们的功劳相称。这是国君对待贤良人士的办法,为公昼夜勤奋工作,对职务尽心竭力,进谏善言弹劾恶人,知道的事无不去做,这是臣子报答知己君主的态度。世上有隐逸的臣民,而没有超凡拔俗的君主时,世人可做合时宜的退隐而不必忧虑国事,国君不可能没有臣子而治理好国家。因此傅说,吕尚不急切于显达,是因为修养德行具备了,就轻视天子与诸侯。而商高宗周文王做梦都想得到贤者,是因为建立宏大的勋业必须有优秀的辅佐之臣。古人说:“一千年出一位圣人,还近得像从早到晚之间;五百年出一位贤人,还密得像肩碰肩。”这是讲圣人贤人是如此稀少难得。假如遇上世间所少有的明达君子,怎能不攀附景仰啊!我出生在乱离之时,长成在兵马之间,迁移流亡,见闻已多,遇上名流贤士,没有不心醉魂迷地向往仰慕。人在年少时候,精神意态还未定型,和人家交往亲密,受到熏渍陶染,人家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即使无心去学习,也会潜移默化,自然相似,何况人家的操行技能,是更为明显易于学习的东西呢!因此和善人在一起,如同进入养育芝兰的花房,时间一久自然就芬芳;若是和恶人在一起,如同进入卖鲍鱼的店铺,时间一久自然就腥臭。墨子看到染丝的情况,感叹丝染在什么颜色里就会变成什么颜色。所以君子在交友方面必须谨慎。孔子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像颜回、闵损那样的人,哪能常有,只要有胜过我的地方,就很可贵。诗歌【赏析】:全诗共十句,可分作三层。第一层(1-2)句,起句突兀,开篇便言及人因生离与死别而产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极富哲理。“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亲”。“去者”:已死去的人。“生者”;还活着的人。“疏”:疏远。“亲”:亲近。“以”和“已”:古“以”“已”通用,义同。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死去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其音容笑貌会因日渐疏远被人淡忘;而活着的人却会因分离时间的延长,其思念之情、亲近之感反而会日渐地增长。首起两句,诗人开篇便陡然地提出自已对人生中生离与死别两大生命现象的感慨,一下便紧紧地抓着了读者。我们不禁要问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第二层(3-8)句,写诗人对所处环境景物和心理感受的描写。“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郭门”:城外曰郭,“郭门”就是外城的城门。这两句写诗人外出城郊所见,是对所见环境的整体性的扫瞄,展现在诗人眼中的是一片荒丘垒垒野坟。望见丘坟,自然会想到死者,想到死者自然地会想到生者与死者因生死相隔而日渐疏远;进而也会自然地联想到生者与生者间因离别愈久,反而会田更加思念而愈加亲近。读了这两句,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诗人之所以起首便谈及人生生离与死别两大问题,原来是因为诗人“出郭门直视”触景生情的缘故罢了。“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犁”:农具。这里作动词用,就是耕的意思。“松柏”:种在墓地上的树木。古人在墓地多种植松、柏、杨、榆等树木,一是为坚固坟莹土壤,二是作识别标志便于子孙祭扫。“摧”:折也。这两句是诗人对丘坟所见的进一步描写。古墓已平,被人犁成田地;坟墓上的柏树,也被人砍断,用作柴火。从这两句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看出死者的可怜。死者不仅被人所疏远淡忘,而且连埋葬尸骨的坟丘也不得永存,被人犁作耕田;连那坟墓上生长的松柏也被人当作柴火砍掉。人死之后大都难逃这样的结局吧!所以,见此情景诗人自然会悲从中来。“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萧萧”:白杨树叶鸣风而发出的使人感到悲哀凄凉的声响。这两句是进一步描写诗人身处坟丘中的心理感受。诗人进入墓地,但见残棺遍地,朽骨累累,耳边又阴风阵阵,吹得坟地中的白杨树发出哗哗的声响,这时诗人是更感荒凉凄惨,一时无限的悲愁涌上心头,似乎是使人感到无法存活一样!第三层(9-10)句,写诗人由触景生情,进而联想到自身,抒发了自已虽思归故里而不能如愿的痛苦和悲愁。“思还归故里,欲归道无因”。“故里”:故乡。古代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後来泛指居所,凡是人户聚居的地方通称作“里”。“闾”:里门也。“故里闾”:犹言故居。“还”:通“环”,环绕的意思。“无因”:因,由也;无因,即无由。“道无因”:道,一解作道路讲,道无因,即没有可行之路可以回去,亦可。因汉末年社会动乱,旅途中或因战乱或因匪患路途不宁,要想平安回家是相当不易的。一解作方法讲,道无因,即是说想回家而没有回家的方法。或是因战乱匪患路途不宁、或是因自已宦游无成,无颜见家乡父老、或是因穷途潦到,身无资费等等,因此自已尽管思归心切,但却无因可以回去的了。对此二句,朱筠说得最好好:“此二句不说出欲归不得之故,但曰无因,凡羁旅苦况,欲归不得者尽括其中,所以为妙。”(古诗十九首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