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835538 上传时间:2019-12-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 先秦时期,号称显学的两家学派创始人对生活的态度截然不同,一个“量腹而食,度身而 衣”,一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下列所述思想主张与其对应的是 A.前者主张有为,后者主张无为B.前者主张王道,后者主张霸道 C.前者主张兼爱,后者主张仁爱 D.前者主张非攻,后者主张战功2. 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 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是 A.法家思想的衰微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黄老之学被推崇 D.程朱理学的盛行3. 南北朝时期,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煌职掌又增加了 雨早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这说明 A.儒教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 B.城隍崇拜扩大了部分行政职的 C.官府借助城隍信仰加强统治 D.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信仰空间4. 中国古代把请人写文章、写字、作画的报酬称为“润笔”。至明朝中后期不少士大夫已形成 为人作文字必须取得适当的金钱或其它物质报酬的观念,甚者以“润笔为生”。材料能说明 A.封建文化专制政策的松弛 B.儒家传统价值观念发生转变 C.士大夫轻视科举入仕途径 D.白银流通扩大商品经济范围5. 某古代学者称:“夫天下之人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于 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据此判断,该学者是 A.朱熹 B.王阳明 C.李贽 D.黄宗羲6. 孔子反对盲从,提倡“当仁不让与师”;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二者 思想的一致性表现在 A.提倡民本 B.呼唤仁爱 C.强调理性D.倡导美德7. 当学者们继续实现学术复兴而政治家也正在把基督教世界的秩序改变为一种新的国家体系 的时候,平民百姓的头脑仍然沉浸在中世纪历史的宗教氛围中。这充分说明 A.文艺复兴的影响局限于上层B.资产阶级思想占据主流 C.宗教改革冲击了基督教信仰 D.理性主义时代业已到来8. 学者杨晓东认为:“启蒙并不是告诉你如何思考,而是启发人说,你原本就已经有充分的理 智,只是精神上被管制的习惯使你既懒惰又没有勇气使用你的理智”。基于这种分析,他认 为“启蒙”主要是 A.引导独立思考的途径 B.彰显人性的尊贵价值 C.自主开拓精神的家园 D.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9. 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肉、 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这表明,达芬奇 A.旨在进行实验科学研究 B.刻意表现奔放情感 C.探求对人体的理性认识 D.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10. 唐代的印刷品主要为儒、佛、道德经典。宋 代印刷的文献,则无所不包:史地、方术、诗 文、戏曲、医学、方剂造成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B.文化教育的兴盛C.重文轻武的政策D.印刷成本的降低11.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 “清 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 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 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12.“将达尔文的学说应用到社会舞台的做法,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 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根本原因在于它对适者生存和 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适应。”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观点的是 A.为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提供了科学依据 B.以俾斯麦“铁血政策”为代表的民族主义勃兴 C.为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提供了理由 D.经济生活中资产阶级反对政府对经济的任何干预13. 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 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 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14. 康有为在与朱一新论学书(即答复当时讲学于广雅书院的独尊宋学的朱一新,诘难他新 学的陈述)中说:“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以考之则不然, 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 有恭敬孝顺之心。”康有为作此论断的主要意图是 A.阐明中西伦理的共通性B.论证变法的合理性 C.强调儒家道德的重要性D.说明启蒙思想的普世性15. 陈独秀说:“新文化运动影响到产业上,应该令劳动者觉悟他们自己的地位,令资本家要把 劳动者当作同类的人看待,不要当作机器、牛马、奴隶看待。”这表明陈独秀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接受了社会主义的思想 C.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D.否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6.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 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这段话评论的是 A.民族主义B.民生主义C.民权主义D.民主主义17. 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 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 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 A.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B.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 C.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D.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18. 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 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中国近 现代史上其中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晚清(百日维新)模式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B.孙中山模式(议会民主)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C.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D.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19. 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 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 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 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20. 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东方民族,初遇西方文化时,基本上对西方文化持反对、拒绝、鄙夷 的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比思考后,出现对固有文化的离异,主张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 但等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事业有了长足的进展之后,又必然出现整体性的对固有文 化恢复自信。材料意在强调 A.文化回归是东西方文化间交流与沟通的产物 B.文化离异从根本上促进了东方社会的近代化 C.回归是东方文化发展的必然,离异是暂时的 D.文化离异是东方对固有文化恢复自信的基础21.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 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其创作风格是 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古典主义 D.理性主义22. 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客轮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中不幸沉没。某历史兴趣小组搜 集了该客轮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使用电灯照明 豪华客舱配备电视 航线经过地中海 用无线电报与外界联络 A. B. C. D.23. 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 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B.政治生活缺乏法治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24. 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 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A.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B.加剧了皇权的衰落 C.抑制了土地兼并D.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25. 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都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允许土地自由买卖B.都完善地方政权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都推行汉化政策,缓和民族矛盾 D.前者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后者得到旧贵族的支持二非选择题 共4个小题,26题15分,27题13分,28题10分,29题12分。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先秦时期,儒法两家虽共同认识到了官吏在治国中的重要地位,但在选官层面上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如荀子所说:“虽王公大人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法家则认为,个人素质、个人喜怒等因素都是主观任意的,靠不住的,严明的刑罚会使官吏望而生畏,官吏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听命于君主,在官与官之间用“刑无等级”严格约束,使官吏无任何非分之想,以“刑治”达“吏治”。 摘编自龙昶等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材料二:龚自珍基于朝廷“而凡满洲、汉人之仕宦者,大抵由其始宦之日,凡三十五年而至一品,极速者亦三十年”的现实,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声。魏源认为要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关键在于要用“贤能之士”,用人应以“德”、“才”为标准。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变法”必须“变人”,变人必须改革“官制”。章太炎要求“在官者,非有过失罪状,为法吏所报当者,总统不得以意降调总统与百官行政有过,及溺职受赇(贿)诸罪,人人得诉于法吏,法吏征之、逮之而治之”。 摘编自阎青义论近代思想家的整饬吏治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法两家吏治观的差异(2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吏 治观形成的时代背景(3分)。 (2)概括材料二中思想家们整饬吏治的主张(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价(6分)。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18世纪上半期,随着启蒙运动从英、法向整个欧洲的扩散,德国思想文化界的精英们也汇入启蒙运动的洪流之中。但是,德国的启蒙运动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为:一方西,它高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思想大旗,从迷信和传统中解放出来;另一方西,它还针针对德国分裂落后的现状,将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融合起来,在宣扬理性等启蒙观念的同时,伴之以浓烈的民族情感,最终形成了启蒙思想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共生。由于这一特点,启蒙运动在德国成长的过程也成了德意志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逐渐成长的过程,它不仅构成了德意志民族的自信,而且最终催生了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 摘编自邢来顺德国贵族文化史,北京人民出版社xx年出版材料二:陈独秀说:“吾宁思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思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胡适也指山:“新文化运动的根本意义是承认中国旧文化不适宜于现代的环境,而提倡充分接受世界的新文化”,中国应该“接触新世界的科学民主文明而复活起来”。 摘编自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想(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xx年出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逐渐成长的时代背景 (3分),并阐释“文化民族主义”的内涵(2分)。 (2)根据以上材料,归纳启蒙时期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与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的 “文化民族主义”的主要异同。(8分)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4分)(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 的原因是什么?(3分)(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 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3分)2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配享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8分)1-5 CBDBC 6-10 CACCD 11-15 DABBB 16-20 BBBDC 21-25 BBDAB26.(15分)(1)差异:儒家尚贤、重徳,以礼治国,人治色彩明显;法家重视军功与才能,主张以法治史,严刑峻法。(共2分,每点1分)时代背景:政治上,社会大变革,宗法制崩溃,世卿世禄制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济上,生产力水平提高,诸侯国经济发展;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士阶层崛起,诸侯国为富国强兵,争霸天下,广纳人才。(共3分,每点1分)(2)主张:摒弃凭资历用人的官吏升迁制度;重徳才,任人唯贤;改革选官用人制度;强调法治,依法行政。(共4分,每点1分)总体评价:思想家们提出多种整饬吏治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反映了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适应了时代潮流;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共6分,每点2分)分别评价:龚自珍、魏源的主张冲击了封建官僚用人制度,但并未超出封建道德的规范;梁启超、章太炎对封建官制的批判和对法治的诉求,反映了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参政的要求,对后世具有启迪作用,但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其主张和愿望无法实现。(共6分,每点3分)27.(13分)(1)背景:启蒙运动的扩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德意志国家分裂阻碍。(共3分,每点1分)内涵:宣扬科学、民主、理性、宽容、进步、文明、民族情感;民族意识与民族文化相伴共生,共同发展。(共2分,每点1分)(2)相同:都反对迷信和传统,提倡科学、民主、理性、进步等启蒙思想。都要求实现国家统一,使本民族适应世界而生存。(共4分,每点2分)不同: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是在强化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新文化运动是在彻底否定中国旧文化的基础上,主张以世界新文化取代中国旧文化。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催生了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加强了民族自信,滋生了极端的民族主义;而新文化运动在推动中国近代文学艺术转型的同时,削弱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共4分,每点2分) 28.(10分)(1) 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2分)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2分)(2) 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1分)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文化,改革热情高。(2分)(3) 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文化的差异)。(1分)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2分)29.(12分)(1) 北宋褒扬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对朝廷有功;南宋贬斥王安石,认为北宋灭亡根源于王安石变法。(共4分,每点2分)(2)目的:弘扬历史上的改革精神;推进改革,挽救民族危亡。(共4分,每点2分)方法: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考订历史材料的真伪。(共4分,每点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