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823408 上传时间:2019-11-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2答题时请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题号在各题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请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无破损。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否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他们的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像不像?画家画这种形象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来,便认为是看不懂。这种方法就是一种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他们对于绘画作品的欣赏往往过多借助“文学性”的描述。那么,用这种方法来欣赏中国画,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是具体、真实、看得懂的。但如果是粗放的、写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写意的作品,就较难欣赏了,因为它不写实,形象不具体,就看不懂,而且更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了。当然,一般人用这种方法欣赏绘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鸣。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幅绘画作品的好坏,却不能简单以“像”或“不像”来衡量。就艺术而论,我们衡量一件绘画作品的好坏,或我们欣赏一件绘画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绘画作品的主题,或者说绘画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应该说,这才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真正目的。像与不像仅仅只是作品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与不像就不能作为衡量作品的好坏或欣赏作品的标准。那么,画家们是怎样来看画的呢?就国画而言,内行人看画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美术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内行人的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当然是抓住了实质,因为“神韵”就是一种高的艺术审美享受,常常是中国画家们追求达到的目标。当然,一般人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绘画方面的基本知识,特别是通过绘画而训练出来的一种“感觉”。所以要很好地欣赏绘画,还得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艺术修养。但是,如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也许更能理解一些。有人提出,艺术的欣赏需要经过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三个阶段,那么从这样三个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是很有道理的。审美感知就是要求我们直观地去感知审美对象,即艺术作品本身。第二步,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理解。即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义和内涵。到了这一步,艺术的审美欣赏并没有完结,还有一个审美创造阶段。就是通过审美的感知和审美的理解后,在对作品审美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通过自己积累的审美经验、文化知识、生活阅历等进行丰富的联想、升发开去,再创造出一个新的意象来。这样,你才真正获得了启迪和教育,欣赏绘画才获得了真正的意义。(来自:中华书画网,有删改)1、下列关于传统的讲“故事”的欣赏方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欣赏绘画作品的步骤是了解绘画作品画的是什么,像不像,寓意是什么。B工笔的、写实的中国画作品因其具体、真实,所以用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来欣赏就看得懂。C写意的作品因其不写实,形象不具体,用传统方法就难以看懂,所以就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D因为部分绘画作品画得像,看得明白,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鸣,所以,一般人常常愿意采用这种方法欣赏绘画。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能抓住观赏者的心弦,给观赏者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的绘画作品就是好的绘画作品。B因为像与不像不能作为衡量绘画作品的好坏或欣赏的标准,所以,像与不像仅仅只能作为绘画作品达到目的的手段。C中国画家们常常追求达到的目标是“神韵”,它是一种高的艺术审美享受,因此内行画家们采用抓“神韵”的欣赏方法看画。D一般人如果能从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三个阶段去欣赏绘画作品,就可能更能理解绘画作品的神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就国画而言,需综合考量它的“神似”、“形似”及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方可正确欣赏国画的神韵寓意。B只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和一定的绘画方面的基本知识,就能体验到绘画作品中的“神韵”。C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因往往借助“文学性”的描述而存在局限,所以并不适用于欣赏所有的绘画作品。D只有在对绘画作品审美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意象,欣赏者才真正获得了启迪和教育,欣赏绘画才获得了新的意义。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注释】非与:难道不是吗? 一以贯之:意思是做人坚守一个根本的原则。率:行走。 稼:种庄稼。穑:收庄稼。 宰:家臣,总管。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楚救陈,军于城父军:驻扎B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用事:当权C君子亦有穷乎穷:贫穷D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 病:担心、忧虑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B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C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D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背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生命危在旦夕,就连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C子路、子贡和颜回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三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许诺将来假使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5分)译文: (2)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5分)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89题。赠内人张祜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唯看宿鹭窠。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注】内人:大内(皇宫)中人,指宫女。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剥夺了自由和人生幸福。禁门:宫门。红焰:指灯芯。8、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宫女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9、细读第一句,说说诗人是怎样借景抒情的。(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滕王阁序中描写傍晚美景的千古名句是:“ , 。”(2)逍遥游中评价列子淡泊名利的句子是:“ , 。”(3) ,乐夫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4)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李密陈情表)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6分)11、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1)(3)题。大梦敦煌六十年段文杰,1917年生于四川绵阳。曾任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现任名誉院长,是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事业的开创者、杰出代表和享誉国内外的著名敦煌学家。他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都奉献给了敦煌艺术保护研究事业,为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百年之际,他被授予“敦煌文物保护研究特殊贡献奖”;xx年8月,在他从事敦煌艺术保护研究60周年和90高龄寿辰的时候,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政府又为他举办了纪念活动,并授予他“敦煌艺术保护研究终身成就奖”。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满头华发的老者,段文杰为自己钟爱的敦煌艺术研究事业倾注了整整60年的心血。对他来说,这60年为莫高窟壁画所做的临摹、保护和研究工作,都只是为了实现他在26岁那年立下的一个理想:要把生命和一切都奉献给敦煌艺术。今天,他可以自豪地说:我做到了!1944年,国画大师张大千在重庆举办了一场画展敦煌壁画临摹展。重庆国立艺专国画系26岁的学生段文杰,为了参观这个画展跑了二三十里路。展厅里两百多幅色彩斑斓的敦煌壁画摹本立即深深地吸引了他。回到学校后,“到敦煌去”的声音一直在他的脑海回响,在他心里埋下了敦煌艺术的种子,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翌年,毕业的段文杰遵循心中的宏愿,义无反顾地向着心中的艺术圣地敦煌进发。他这一去,就跟家人离别长达10年。到达敦煌后,段文杰完全被莫高窟吸引住了,他一头扎进壁画临摹中,忘记了敦煌生活的艰辛。莫高窟环境、气候恶劣,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夏天干热高温,冬天风卷黄沙,打得人睁不开眼睛。用的是土桌、土凳,喝的是宕泉河的碱水,没有大米,少有蔬菜,工资不能按时发放,交通也极不便利。莫高窟就像沙漠中的荒岛,三五个月进不了敦煌城是常事。段文杰他们最初的好几年都住在由马厩改造成的简易房间里。和段文杰同来的人中,不久就有因为受不了恶劣的条件而离开的。但段文杰从来没有动过离开敦煌的念头。从1946年开始,段文杰共临摹各洞窟不同时期的壁画340多幅,面积达140多平方米。这一成绩在敦煌莫高窟个人临摹史上创下了第一。他的代表作之一都督夫人礼佛图,原画中人物表情及衣饰都模糊难辨,临摹难度极大。段文杰反复观察考证洞窟中的供养人图像,查阅了大量相关历史资料,并进行了多次实验练习,经过4个月才完成了这幅巨型壁画的临摹。段文杰的临摹方法与张大千不同。张大千的敦煌壁画临本,随意性较大,带有个人创作的成分;段文杰敬仰张大千,但他主张临本应该忠实于原作。临摹跟翻译一样,都是一种再创作,要想在临摹作品中传达出古人的精神,并不比创作容易。他主张,临摹一要客观忠实地再现原作面貌;二要传神,即在精细的基础上突出原作总体神韵;三是绘画技巧不能低于原作水平。这些由他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方法,至今仍然是敦煌壁画临摹的指导原则。1947年和1948年,段文杰他们对莫高窟洞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编号、测量和内容调查,他们做的洞窟编号被认为是最完整和科学的,至今仍在沿用。历时3年的莫高窟第285窟临摹,是段文杰主持的敦煌壁画临摹史上第一座整窟原大壁画现状临摹。1955年国庆节,敦煌壁画临品在北京故宫展出,以285窟原大临本模型、大量巨幅临本、精美的图案为三大亮点,引起轰动。曾与段文杰共事近40年的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前所长关友惠说:“段文杰从1946年开始就带领大家进行临摹,他制定的临摹方法一直是我们临摹敦煌壁画的指导原则,他个人在敦煌壁画临摹史上也创立了多个第一,他是我们敦煌壁画临摹工作当之无愧的领路人。”在进行敦煌壁画临摹的同时,段文杰开始了敦煌学的研究。他的研究是从莫高窟壁画人物服饰开始的。上世纪60年代初,他在临摹壁画中,为复原一幅唐代壁画,查阅了百余种有关古代服饰的文献资料,通读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摘录了两千多张卡片,为他以后进行敦煌服饰研究打下了基础。后来,他写出了敦煌服饰这一重要学术专著,丰富了我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内容。解放后一直致力于历代服饰研究的沈从文,还不辞路远专门拜访过段文杰,与他探讨敦煌壁画服饰研究的问题。对敦煌艺术的起源历来有“西来说”和“东来说”两种观点。段文杰通过研究,认为这两种观点各持一端,都失之偏颇。他认为敦煌艺术是在深厚的汉晋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外来艺术的营养而成长起来的中国式的佛教艺术。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敦煌学学界的重视和肯定,为后继研究者打开敦煌石窟艺术的奥秘提供了一把钥匙。今天,在全国敦煌学者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敦煌学研究走到了世界前列,彻底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的局面。但段文杰仍谦虚地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敦煌莫高窟,是段文杰的大梦,是他的梦想栖身的地方。(选自大梦敦煌六十年,有删改)(1)文中划线处引用了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前所长关友惠的话,有什么作用?(4分) (2)从文章看,段文杰在对敦煌艺术的保护及研究中取得了哪些具体成就?(6分) (3)根据文章内容来看,段文杰拥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并针对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6分) 第卷 表达题四、语言文字运用(29分)12、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A赉发 迤逦 玷辱 洗嗽B通霄 央浼 怂恿 恶梦C讥诮 傩神 尺渎 忧郁D混沌 岑寂 庇佑 糍粑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刚刚过去的xx年,除四川、湖南发生伏旱外,我国大部分地区_,与往年相比是难得的好年景。老王和老李二十多年前产生了误会,一直互不理睬。退休后,一件偶然的事情让他们_,消除了隔阂,大家也高兴。现在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平时不用功,一到考试的时候就_,出分数的时候为时已晚,悔不当初。经过艰苦的努力,他果然_,挽救了这家濒临倒闭的企业,并因此获得了“市劳动模范”的称号。A风调雨顺 白头如新 无可厚非 不孚众望B冬温夏清 萍水相逢 无所事事 不负众望C五风十雨 冰释前嫌 无可奈何 深孚众望D冬暖夏凉 破镜重圆 无所不为 深负众望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的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B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很多人提笔忘字,长此以往,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的传承。C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D国家质检总局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形成10个左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级品牌。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鉴于作者的特殊身份,她不便批评如今的专家、教授、院士,_ _ , _ _,_ _,_ _,_ _,_ _。以平实捕捉深刻,用冷静促成思考,润物无声,一点不虚张声势,却让读者在阅读之后于静谧中醒悟。像小棉袄,贴在读者身上,暖暖的,令读者会心一笑还是“仿佛是被中介公司带着看房的买主”,无一不真实、妥帖。因此选择了一个不起眼的酿酒师作为突破口借文学之力猛批“学院风”,可谓用心良苦构思巧妙对眼下“忽悠专家化”“行骗院士化”等丑恶现象做深刻揭露与反讽至于细节,无论从“白面侍者立刻退至不惹眼处”A B C D16、下列选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A乃瞻衡宇 B奉晨昏于万里 C夙遭闵凶 D而征一国者 17、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水击三千里 窜梁鸿于海曲 襟三江而带五湖 眄庭柯以怡颜悦亲戚之情话 宾主尽东南之美 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倚南窗以寄傲A/ B/C/ D/18、下列选项中,句式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 )(3分)A则告诉不许 B都督阎公之雅望 C既自以心为形役 D而刘夙婴疾病1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审容膝之易安 审:明白 B逸兴遄飞 遄:迅速C怒而飞 怒:愤怒 D门衰祚薄 祚:福分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汉文帝“崇尚节俭”。他不仅管住自己, ,所宠幸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帐不文绣”,就是后人津津乐道的例子。 ,甚至预先安排后事时一再强调丧事节办,厉行“薄葬”,严防浪费。当然,他任意赏赐铜山于近佞宠臣邓通之类记载的传世,说明 ,但这毕竟瑕不掩瑜。答: 五、写作(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韩国“岁月”号客轮发生严重倾斜后,船上300多名学生中大多数仍然按照船方指示留在船舱中待命,最终与客轮一同沉没;一些没有听从指示的学生反而因此获救幸存。于是一些韩媒开始反思“服从文化”。韩国中央日报4月22日报道中指出,韩国社会根深蒂固的“服从长辈文化”,加剧了“岁月”号沉船悲剧的杀伤力。中国的弟子规中也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你对此有何看法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参考答案1、C(表意绝对,无中生有)2、B(因果颠倒)3、B(绝对化)4、C(穷:困厄)5、A6、C(颜回的回答并未质疑孔子道,也未曾遭到孔子的批评)7、(1)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固”、“斯”、“滥”各1分,句意通顺2分。)(2)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了!(“修”、“为”、“而”各1分,句意通顺2分。)8、一位凄凉孤寂、青春虚度又善良美貌的宫女。(2分)“媚眼”表现少女的美貌,(1分)身在禁宫,与世隔绝。“唯看”体现出女子的孤寂,凄凉,只有枝头的一窝栖止的飞鸟才可以陪伴她。(2分)“斜拔”“剔开”“救”一系列的动作体现出少女的善良,不忍心飞蛾扑火死去。(1分)9、借景抒情:借守备森严的宫门,种植在宫中的树木,烘托出了宫禁森严、重门深闭的环境气氛。(2分)借“月”,点明时间,烘托了暗淡朦胧之感。(1分)抒发了在月下伫立凝望之人的百无聊赖,寂寞凄冷。又从“月痕过”暗示了光阴的流逝,青春的虚度。(2分)10、(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2)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3)聊乘化以归尽(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11、(1)通过关友惠的话,肯定了段文杰在对敦煌艺术的保护及研究中取得的突出成就和做出的巨大贡献。(2分)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2分)(2)临摹的壁画多,面积大,在敦煌莫高窟个人临摹史上创下了第一;提出了敦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